八千里路云和月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作者:虞敏华  页数:249  
Tag标签:无  

前言

去年六七月间,接到一个书业朋友的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写“西气东输”的报告文学。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对于我来说,写一部需要大量时间去采访的长篇报告文学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我有一份与写作无关的赖以养活自己的职业。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写作只能是工作之余闲暇时间里的自娱自乐而已。然而,这个电话还是勾起了我对这项工程的极大兴趣,我开始利用各种工具查阅西气东输的有关信息。我对这个工程的来龙去脉,以及进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脑海中便时常闪现出一组组蒙太奇镜头:西部:莽莽苍苍的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东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车水马龙。西北:咆哮着的黄河,壶口瀑布。陡峭的河岸上,扎着羊肚头巾的老汉,在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放牧着他的羊群。信天游在黄土地的上空回荡,苍凉悠远。黄土地下,一条最现代化的天然气管道在向着东部延伸,给东部送去最需要的能源。2000多年前,汉武帝在黄河古渡口吟诵《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2000多年后,天然气管道从这里穿越黄河,运用了最先进的工艺技术。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中原和西部从此有了不间断的友好往来。2000多年后,西域的天然气点燃了东方明珠的火焰,也照亮了西部的今天和未来。  原来是这样的一条大动脉。  自西向东,横贯中华大地,途经沙漠、戈壁、山地、黄土高原、平原、沼泽、水网,所经之处,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有着极大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建成这样一条西气东输的管道,除了给东部送来了高清洁的能源之外,还给沿线带来了什么?今天的西部,由于这条管道的贯通,发生了什么样的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我动心了,我想去做这件事,想沿着这条管线走-走。我相信我会看见很多。朋友再次打电话问我是否接这个任务时,我说,我愿意。在浙江省作协的帮助下,我向所在单位请创作假。单位领导很支持,根据出版社安排的日程,给了我从2008年9月初至12月底,共四个月的采访写作时间。我打点好行装,准备上路,去西部,去上海,去北京。

内容概要

大漠戈壁流沙走石孤烟,黄土高原劲风浮尘漫天,江南水乡温润明媚柔婉……其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浩浩汤汤地流去了百代故事。亦有丝绸之路,流溢汉唐的丰韵华彩,目眩神迷了昔日世界,将醇厚的历史沉香沉淀在千年的古迹重宝和后人的怀古幽情之中。    而今此间跃出一条伟大的长龙,纵开八千里的身躯将这些联结贯通。人类史上规模空前的西气东输工程,犹如一道瑰丽的彩虹,横跨大漠、水乡两端,绾结黄河、长江,叠合丝绸之路,承袭历史遗泽,变身世界焦点。它携着滚滚能量横越华夏大地,奏出这位东方巨人的发展强音。    晨曦暮光间,走在路上的行者也因它沉醉了。交融在一起的时间与空间,如暖阳下之白雪,轻轻浸润在脑海里……

作者简介

虞敏华,富春江畔严陵滩下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江南游报》、《浙江经济报》编辑记者。9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2002年游学日本,发表小说散文百余万字。作品曾被选入《人民文学》建国四十年散文精选集,并获数十个全国和省市“好新闻”奖。

书籍目录

自序引子 从丝绸之路到西气东输第一章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 一、21世纪是天然气的时代 二、中国,进入新能源时代 三、古丝路的新延伸第二章 新疆,在那遥远的地方 一、到南疆去看风情 二、走进塔里木 三、大漠第一村 四、龟兹、库车和克拉 五、克拉2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六、轮台,新丝路的起点 七、鄯善,无人区的守望者 八、哈密站的赛虎 九、巡线工,那寂寞的背影 十、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 十一、库尔勒、孔雀河与最后的罗布人 十二、西气东输给新疆带来了什么第三章 穿越,河西走廊 一、新丝路串起颗颗明珠 二、我只是一条伴随你西去的疏勒河 三、红柳站的瘸腿伙伴 四、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 五、古关城下的那些现代化站队 六、半城芦苇半城庙,金张掖 七、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 八、走进农家小院 九、秦时明月汉时关第四章 宁陕,被黄河浸泡过的土地 一、中卫,第一次跨越黄河 二、武警战士,日夜为你守候 三、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普普通通的事 四、一线、二线在这片土地上交融 五、西夏王朝,远去的背影     六、中兴之地和灵州道 七、长庆,天然气管网的枢纽 八、定边、安边、靖边,走三边 九、黄土地上的信天游 十、延水关,二次穿越 十一、永远的长安第五章 中原,触摸五千年的历史 一、中原复兴的契机 二、高能耗企业的起死回生之路 三、在中原大地寻找西气东输的踪迹 四、黄河底下的钢铁桥梁 五、抢修中度过的春节 六、洛阳,古老和现代的交叠 七、中原崛起,对天然气的渴盼 八、巩义,衰草枯杨中的北宋皇陵 九、开封,黄河底下的城市第六章 穿越百年梦想,点亮东方明珠 一、万水千山走过 二、安全运营的日日夜夜 三、中外合作的波澜起伏 四、长三角的新能源时代 五、黄浦江畔跳动的蓝色火焰 六、中国能源史上的里程碑结语 谁托起了东方的太阳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一、21世纪是天然气的时代能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根本。掌握了能源就掌握了话语权。对于能源的争夺,一直是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纷争不断最本质的原因。中东之所以成为战火不绝纷争四起的地区,这大概不得不归因于那里丰富的石油储量。作为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大国的美国,每年要消耗掉中东石油全部产量的1/3。他们一次次介入中东地区事务,其真正的目的实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中东地区的石油是美国真正的兴趣所在。对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能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尽管世界各国都在力争从每一份能源投入中榨取更多的经济产出,但对于能源的需求依然有增无减。美国在20世纪,几乎完全依靠国内能源而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进入21世纪,为了保持其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地位,美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于是,它开始与其他大型的发展中经济体争夺有限的全球石油资源。而所有这些经济体全都依赖于一批数量不多的石油出口国,无论这些出口国是否属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它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都在不断提升。能源消费大国不能充分保证自身未来的能源需求,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就很有可能会出现下降,而且大笔的财富还有可能从能源进口国转入能源出口国。石油作为一种商品,与国家战略、国际政治实力,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满足对石油的需求,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条件。如果说这个世界对石油成瘾也许是夸大其词,但显而易见的是,石油时代还不会马上谢幕。这意味着大多数国家将会把石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石油进口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作为主要能源消费国,如何利用新能源来取代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是当务之急。当各方都在为石油供需问题争论不休时,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世界石油大会则将目光投向了天然气。部分与会人士预言,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持续攀升,天然气行业将获得更大发展。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天然气更加清洁,在油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天然气价格有可能走高。石油输出国组织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部长哈利勒也预测,天然气价格将紧随油价上涨。壳牌石油公司天然气部门首席执行官库克说,鉴于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这两个基本因素,未来全球天然气需求量将会保持旺盛增长势头。近年来,全球天然气消费量迅速增长。统计显示,2008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增长2.5%,增速几乎是原油消费量增速的3倍。分析人士认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油价居高不下、各国环保要求更加严格以及核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开发进展缓慢,都是推动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说20世纪是石油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天然气的世纪。在世界新的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的比例已经达到24%,而且,仍在持续上升。二、中国,进入新能源时代如果有人告诉你,今后我们的天然气管道将会像如今的电网一样成为一个遍及全国各城镇的管道网络,可以调峰,可以切换运送区域,你能够想象那种壮观景象吗?在和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甘肃管理处范处长聊天时,他说,不出10年,这样的管网便将在中国形成和逐步完善。看到我惊讶地瞪大了眼,他有些不容置疑地说,你看中国的第一部移动电话的出现,到现在的人手一机,用了几年?在这段采访的日子里,我看到沿途西气东输二线的建设工程,正在飞速地向前推进。隆冬季节里,石油工人那火红的工作服,在漫漫的戈壁上像一团团的火焰燃烧。我点点头。这幅蓝图的实现,我相信会很快。如果说,8年前,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开工建设之初,人们还在为市场的培育担心。现如今,天然气早已“牛气”起来,这不,当西气东输二线还在建设中,沿线地方政府就已经争相引进。一线的天然气现在是供不应求,需要分配限制了。2004年10月1日全线建成投产,2004年12月30日全线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工程宣告全线贯通,它标志着中国的能源消费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天然气在全中国成了最受欢迎的能源。10年过去了,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已经进入黄金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将达到4.4万公里。2008年,为“绿色奥运”助力,北京天然气供应量增长超三成,达52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取代燃煤锅炉、置换煤制气、居民用气、发电、公交车燃气以及少量的出租车用气。2006年,北京的天然气供应量为30多亿立方米。目前,陕京一线、陕京二线、西气东输三条能源动脉,以及冀宁联络管道和大港储气库群,已形成可向京津灵活主动调配的“多气源”保障格局。谁能够想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长庆的天然气第一次迈出家门,通过陕京线送往北京的时候,北京这个当时被看做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发现,自己竟然用不了那么多气。陕京线当年的设计能力是年输气29亿立方米。结果投产三年北京才用了12亿立方米。面对每年消费4亿立方米的北京市场,中石油不得不开始想办法,把多余的气输送到其他城市。又何曾想到,10年后,每年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都不够北京消费。预计到2010年,北京市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70亿立方米。这比两条陕京线的输气量还要大。中国天然气消费量正在以每年16%的速度递增。2007年,全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已达680亿立方米。2008年天然气消费量跃升至778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巨大需求迫使中国寻找更多的气源地,建设更多的地下管网。据史考,中国天然气使用最早始于战国时代,当时人们用竹子输送。两千多年后,中国的四川盆地开始大规模利用天然气,通过川渝地区的管网,四川天然气向成都沿线城市供气。20世纪90年代,随着陕甘宁靖边气田、塔里木气田的发现,以中石油的陕京管线为起始,吐哈油田到乌鲁木齐的鄯乌管线,中海油从海南岛到香港的管线相继建成投产。但中国真正大规模开始天然气管道建设应该说是从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建设开始的。一线管道开始送气后,惠及的城市数量是历史之最,输送量也是历史之最。目前正在兴建的西气东输二线,中卫以西的西段按照规划将在2009年年底具备通气条件。另外,随着普光气田发现,中石化川气东送工程已于2007年开工,总投资627亿元,干线管道全长1700多公里。除此之外,中国海上已经建成的通道有海南岛到香港的管线以及东海气田到上海的管线。这些管线初步形成了中国的天然气管道格局。在未来规划中的天然气项目,深圳、福建、上海的LNG(液化天然气)配套项目都在建设之中。这些管线大部分是从码头直达城市。未来管线依然会围绕气区外输、海上天然气登陆来建设。目前陆上油气田有塔里木、柴达木、川渝、鄂尔多斯以及东北的大庆、吉林;海上油气田有南海气田、东海气田以及少量的渤海气田。随着这些气区产量的增加,复线建设据了解,已经在规划之中。要保证天然气的供给,关键是气源的稳定。目前,国内除了上述气田之外,能够开辟的通道还包括海外气源,如中亚、缅甸以及俄罗斯。随着西二线的建成,这些天然气管道建设也将列入日程。中石油继与哈萨克斯坦签订天然气供应协议之后,又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天然气管道协议,土方从2009年起将每年向中国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就是为这些气源而建。此前,2008年12月24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同缅甸有关方面正式签订了天然气购销协议。除了缅甸,俄罗斯今后可能成为中国的另外一个气源地。西伯利亚乌连戈伊气田周边就有6条天然气管道,总长达2万公里。而东西伯利亚等地也是天然气蕴藏丰富地区。中石油在四川龙岗地区发现了一个储量巨大的天然气田,比此前中石化在四川发现的普光气田还大,花旗机构的预测是,龙岗气田最终探明储量约5000亿立方米。由中石化主导的“川气东送”管道已在建设中,将于2010年建成。在陆路管道进口收获颇丰的石油企业,在海路上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中石油与壳牌石油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20年的液化天然气(LNG)长期供应框架协议,壳牌将从其参股25%的西澳洲高更气田,每年向中石油供应100万吨LNG。双方于2008年11月签署了最终协议。澳大利亚头号油气生产商伍德赛德石油公司宣布,该公司已与中石油达成LNG购买协议,将在未来的15年内,每年向中石油出售200万吨的LNG。据澳伍德赛德公司透露,该公司今后还将考虑增加对中石油的LNG供应量。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想象力,你无法想象,一条长达4000公里的输气管道正在横跨中国大陆。被中国政府称为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项目之一——西气东输,将为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带来极大的帮助。  ——《华盛顿邮报》

编辑推荐

《八千里路云和月:行走在西气东输的大地上》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八千里漫漫长路,蜿蜒于文明与历史的苍茫中;八千里暮云晓月,澎湃着中国人的雄心与智慧;一路走来,生活常亲,感动常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八千里路云和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在了解西气东输的同时对沿途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值得一读。
  •   看到主标题以为是纯旅游文化,看到副标题以为是主流读物,看了一点才觉得这本书是以西气东输为主线,涉及了不少领域。
  •   不知道该怎么归类这本书。
    散文吧,联想抒情的不够多,中间插一些数据内容;
    报告文学吧,厚度深度均不够,内容太肤浅;
    所以无论以哪种文体来看待,都看得不过瘾不痛快。
    本来西气东输这么大的题目携夹着丝绸之路应该有很大发挥空间,但作者给我的感觉是在走马观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