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不成人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作者:聂作平  页数:2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年轻漂亮的母亲被一个骗子诱奸,并怀上了主人公“我”,母亲不得不嫁给她根本不爱的厨师陈排骨。长年生活在拳头和嘲笑中的母亲在“我”七岁那年与人私奔了。“我”在陈排骨的打骂和折磨中,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看惯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并一步步从流浪儿成为了黑社会老大。  在“我”扭曲的内心,“我”始终认为人活在世上是因为心中的仇恨,于是“我”无恶不作:调戏妇女,聚众斗殴,讨债追款,开设赌场,收取保护费……后来,当“我”遇上了一个单纯的女子周洁,由于她的形象和“我”童年时相依为命却不幸夭折的多多酷似,她的出现唤醒了“我”心中久违的爱意。然而,一切都已注定太晚。周洁是在“我”为无良开发商强行拆迁她家的房屋时“认识”我的,她早已看清我的本质,她无法接受这么一个有爱意的“魔鬼”。绝望之中,我杀死了周洁,自己也走上了不归路……。

作者简介

  聂作平, 四川省富顺县人,作家。著有历史随笔集和长篇小说二十多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父亲要杀人第二章 吹乱的春天第三章 不是死,是爱第四章 永逝的多多第五章 复仇的尖刀第六章 压抑的火山第七章 潜伏的兽性第八章 荒诞的青春期第九章 “演好”恶棍第十章 自己的掘墓人

章节摘录

  父亲在磨刀。  父亲坐在院子中间那棵泡桐树下磨刀。暮春时节,泡桐树开出一些奇怪而大的白花,看上去像弄得皱巴巴的手绢。偶尔有风吹过,泡桐花就从树上轻飘飘地翻下来。  我倚在门框上,手里提着那只描有铁臂阿童木头像的小书包。我在看父亲磨刀。一朵泡桐花调皮地落到父亲头上,父亲浑然不觉,继续一丝不苟地磨刀。我想笑,但我不敢。  父亲举起手中的刀,伸出一根手指在刀刃上轻轻拭了一下,他要看看是否磨得足够锋利了。父亲手中的刀在三月的阳光下发出一道炫目的白光。  父亲磨了两把刀,一把是切肉用的菜刀,一把是剔骨用的尖刀。父亲曾用手里的菜刀一刀剁掉一只兔子的头,没了头的兔子看上去简洁而滑稽。父亲还曾用剔骨的尖刀杀羊。一只哞哞叫的羊被他轻巧地放翻在地,他嘴里含着尖刀,一条腿压住羊肚,一条腿半蹲在地上。死到临头的羊一阵哀号,他从嘴里吐出尖刀,右手准确地抓住刀把。也不知他怎么用的力,尖刀就已经递进了羊的身子。一腔热热的羊血喷出来,准确地射进父亲脚边那只木盆。父亲得意地笑了。  粮食局机关的人都来看父亲杀羊,包括胖胖的刘局长,也一脸和气地出现在机关食堂的四合院。刘局长走的时候笑着说:“这个陈排骨,还真有一手嘛。”陈排骨就是我父亲。有人说他之所以得到这个诨名,一是他排骨烧得特别好,二是他瘦得就像一根排骨。  父亲听了刘局长的话,脸上跳出几分受用的羞涩,他停了手里的活计:“都是局长领导有方,领导有方。”  但刘局长没听见,刘局长已经反背着双手走了。父亲有些遗憾,他搓了搓手,手上全是羊血。一只绿头苍蝇嗡嗡嗡地蹿到父亲面前,探头探脑地考察了一番,竟然停在父亲额头上。我向他喊:“爹,苍蝇!爹,苍蝇!”父亲恼怒地抬起巴掌向额头上的苍蝇拍去,苍蝇灵巧地旋开了,父亲的额头上留下几个鲜红的指印。  那天晚上,父亲把小半只羊背进了刘局长家,我们一家三口,也喝到了热腾腾的羊肉汤。  那时是冬天。西都的市民都有在冬至前后喝羊肉汤进补的习惯。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太阳有些辣。放学回来的路上,我就感觉太阳像一只有许多爪子的爬虫,在我背上固执地爬来爬去。我有些痒。  现在不再是喝羊肉汤的季节了,虽然我倒是很愿意喝,可这个季节已经不可能喝羊肉汤了。所以我明白,父亲用心磨刀,肯定不是为了杀羊。  父亲磨好刀,停下来眯着眼看了看天,天色还早,太阳才移到泡桐树上有鸟窝的那一方。父亲想了想,伸手到腰间摸出一只扁平的酒壶,仰着头猛地灌了两口。  看到父亲的手伸向腰间,我就知道他要喝酒。看到父亲喝酒,我就知道他要打母亲。  可母亲没在家。我已经两天没看到母亲了,父亲要打谁呢?我好奇地看着父亲。上次半夜醒来,我听到父亲一边打母亲一边骂她是烂胯,后来我好奇地偷看过母亲上厕所,看她的胯是否真的烂了。当然没烂。父亲在骗我,我想。  尽管没有做过今天风靡一时的亲子鉴定,但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我的血管里并没有流淌着父亲的血。那些骂我是小杂种的人,他们并没有错,他们只是在陈述一个由来已久的事实。我的确是杂种,小杂种。而我的父亲,他似乎也可以算得上杂种,老杂种。  虽然没有流淌着父亲这个老杂种的血,但我仍然不得不承认,他的许多东西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就像一头老畜生会影响一头小畜生一样,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人,把他们关进同一种生活,他们也会互相影响的。  和蒋家帮决斗前的那天下午,我突然莫名其妙地想起了十年前父亲坐在泡桐树下磨刀的情景。我坐在张家炳家的沙发上,抽着烟看张家炳、田华光和木脑壳几个弟兄收拾武器。张家炳讨好地把一把又尖又长的剔骨尖刀递到我面前:“大哥,你看这刀,不捅死他狗日的才怪。”  我接过尖刀,没来由地就想起了父亲磨刀的那个暮春的下午。我有些伤感。我把刀还给张家炳,恶狠狠地说:“都他妈磨锋利点儿,谁要是打马虎眼,就别怪我不客气。”  张家炳等人连连点头。我阴沉着脸站到窗前,窗外依然是暮春的阳光,亮晃晃的。远处是这个城市的标志,一座高达几百米的电视塔,高大的电视塔直刺蓝天,像这个城市巨大的生殖器。  屋子里没有人再说活,此起彼伏的磨刀声响成一片。  我突然想睡觉。  父亲是个酒鬼。  他的腰间总是别着一只扁平的酒壶,就像后来的时尚男人腰里总是别着汽车钥匙和手机一样。父亲说他的酒壶是祖传的,有几代人历史了。父亲有一次得意地扬了扬手中的酒壶:“知道吗?小杂种,这个酒壶装过血酒的。”我和多多好奇地看着那只酒壶:“什么是血酒?”  父亲说:“你爷爷用剔骨尖刀杀死过一个仇人,把他狗日的的血装在这酒壶里,泡酒喝,大补。”  我说:“那你也要喝血酒吗?”  父亲说:“我喝谁的血酒?小杂种。”  我说:“你喝我妈的血酒。”  父亲停止了喝酒,惊讶地看着我:“小杂种,你咋有这种想法?”  我说:“早晚有一天,你会把我妈杀了,喝她的血酒。”  母亲正在厨房忙碌,她急急忙忙奔出来,扬手给了我一记耳光:“小杂种,你胡说什么?”  我捂住脸往院子外面跑,多多愣了一下,也跟着跑了出来。  多多摸着我的脸:“你痛吗?”  我摇摇头:“不痛,我恨他们。”  多多说:“那你还是痛。我帮你吹吹。”  多多把嘴贴近我的脸,轻轻地吹。她头上可怜巴巴的几绺黄而细的头发搔到我脖子里,有些痒。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长大不成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看到这本书时,是被封面所吸引的。有点泣血的味道,觉得这个故事应该是另类的,或许我就是这样被他给带走了。
       故事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从小没人疼爱的可怜虫,但我成长的童年中似乎也有欢乐。我喜欢和多多在垃圾堆里寻找财宝,属于我们自己的宝藏。在我内心最隐秘的地方,有一种叫爱的物质似乎就是在那时被激活了。长大之后,我才发现,我喜欢竟然还是多多的影子,即使得到了周的身体,因为她身上让我隐约能找到多多的味道。
       我还是在一年前看过这本书的,现在虽然有点遗忘,却还是能记得点滴。“我”的成长之路并不是我要选择的,而是被选择。我在成长饿的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很简单地为了活着。我想起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虽然“我”和“福贵”不是生活在同一年代的人,但对活着的追求却是我们共同的主题。活着真的不容易,而且是努力地去活着。能感受到活着的原因是饥饿,饥饿不断提醒着他们,他们还是活着的。多么可怕的人生,多么可怕的社会。他们只要简单的活着都是那么难,更不要说有尊严地活着了。而我呢?现在看看自己,其实和他们一样,是被社会所抛弃的没有尊严的行尸走肉。
  •     一部成长的反面教材
       ——读聂作平长篇小说《长大不成人》
      
       李仁均
      
        拜读聂作平先生的长篇小说新作《长大不成人》,源于一段网事。我是多年漂于江泊于湖的川藉草根,日渐浓郁的乡情促使我十分关注来自天府之国的任何信息。某次网搜,得获天涯一帖,内容是发贴人到任《四川文学》编辑,向网友们打个招呼,恭迎有杀伤力好的稿子向他射击。他在天涯的博客里自谓聂老,QQ个性签名宣称"如果才华横溢也是一种错,我早已一错再错",给我的印象,有点自命不凡。"文人相轻"是个老话题,既然文人相互间有轻视之顽痼,那么自信总该要有,不然别人会更加"相轻"于你。所以,有点狂也就是有点精神,是不伤大雅的。这是我对聂老最初的看法。
        此前不了解聂作平其人其文。QQ联系上聂老后,我去他的诗酒版图前学习,认真说有看海的那种惬意。读其文章并了解其经历,方知聂老果真不负"如果才华横溢也是一种错,我早已一错再错"之宣言,我感受到斯人嘻笑怒骂、涉笔成趣的随笔文风,他的才华如井喷一样壮观。作为中国当代新锐作家,他已经出版30部著作。我想,出生69年的聂老风华正茂,"老"字乃文笔老道也。我生于著名的"文革元年",69与66之差,我空长其三岁,谓之聂老有点牵强,所以,我对他的正确叫法为聂帅。慨叹那个威武的革命先辈聂帅已西去,欣喜有此文采激扬的新聂帅风华正壮年。我孤陋寡闻,今天方知川中竟有此等大笔如椽的人物。到雷康的巴蜀网去数了一下"风流人物",聂姓者唯此二贤在榜。
        忽一日在聂老博客上得知其长篇小说新作《长大不成人》上市,遂索购样书一睹为快。当然一睹是否为"快",我比较狐疑,更正确的初衷是从来没读过他的书。何况名家出书并非难事,书店里滥竽充数的书多矣。2009年最后一天收到书。按我的预想,收到的是一封平寄的印刷品,结果相反,收到的是挂号信。我只是他的新读者,作家用挂号给我寄书的慎重令我很感动。
        封面设计不算太牛,虽说从不研究封面。当看到封面上"作平"这两个方块字时,脑子里闪过一丝臆断:横看竖看,觉得"作"字和"仁"字至少曾经四路同行,"平"字和"均"字起码算黄金搭档。对于写书的人,谁能真正读懂读透他的作品,谁就是真正的知己。读书其实是种文字缘。有此想法,我的随意和散漫转化成了兴趣。我看书凭第一印象决定是否看下去。这是我多年的读书习惯。我是很难把一本长篇小说读完的,《长大不成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此书是个意外,我一字不漏地读完了。
        写书人注重前三章甚至前三页的讲述,多半施以写作技巧来招徕读者,另外封面设计的意境也可以先入为主夺人眼帘,此种熟套我略知一二,所以我读书不从头看,一般也不看封面。仅凭"第一印象"论定,即:随手翻阅其中章节,并且只读一页。阅之一页,断其生死,这是读者上帝的特权。其实此法对于任何作家都是高标准的、苛刻的,因为你要保证你的书每一页都有精彩和亮点。我随意看的那一页,是"我"和多多捡垃圾的章节,里面有用画报纸折叠钱包的描写。这是六、七十年代孩子们才有的记忆,那时没有今天五彩缤纷的玩具、那时的人民币最大票面是十元,纸币和硬币的最小单位是分,而现在人民币的最小票面是角;那时,两节干电池给手摇电话当保镖,长途通话要邮政、电信双功能共和的邮电局来中转,后来连毛主席未用过的东西也横空出世了,如程控电话、手机、英特网……历史车轮滚滚而来,人生活着,人曾经留下的印痕就是文化,不记下来就消逝了,而记录下来应该是作家的职责义务吧。聂作平生于六十年代,此书用第一人称不是叙述的需要,而是生活体验和观察之深刻。对于用那个年代背景开场的成长大故事,我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读得很认真。
        "长大成人"四字在国人口中,为长辈寄予晚辈的期望之语。不但要成人,还要成龙成凤。然而命运不由人想,人生的际遇不同各如其面。《长大不成人》写的不是高大全的人物,作家剑走偏锋讲述了一个草根的大故事。书中主人公 "我" (陈有福)的身世来历甚至是草根中最弱势的代表,"我"是母亲被人诱奸生下的"杂种"。"杂种"像烙印一样给他以耻辱和不幸,像林冲脸上那个刺配的印迹。本书的标题:长大不成人。很显然,长大了又不成人,成了什么?成了鬼吗?正是,在作家的博客上我得知,此书原创名正是《长大成鬼》!为什么会长大不成人,而成了鬼呢?罪魁祸首是一种叫"爱"的毒药。父爱基本上为零,"我"到死没见过生父,反而遭遇以父亲为名称的陈排骨的折磨;母爱只是伤心的回忆;人格可树性最好的童年、少年时期没有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就因为"我"是个杂种!没有爱,只有恨,如何成长?骨子里哪里会生出宽容?站的角度不对,怎么看这世界都是变形的,如此"我"人生,际遇所以然。"我"的艰难、曲折的成长过程,紧紧地把"我"融入生存和仇恨的洗磨中,直到和陈排骨第一次单挑打架,"我"开始了以牙还牙、和对血腥特别兴奋的"血债血尝"式的报复或者征服……
      酒精壮大的杀人豪情,没能促使窝囊的陈排骨洗雪夺妻之辱,怨恨继而转化到了"我"身上。在"我"凄婉的少年时代,陈排骨折磨"我"时的冷血,就是在渲泄他的仇恨。他用烟头烧灼"我"的少年肌肤,虽是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但成人对于未成年人的这种残忍行为,令人发指,使"我"坚信仇恨的重要。
      作家在书中有句话很重要,"那个遥远的春天,那个无所不在的春天。它像一把盐咸了整锅汤,也咸了我的整个人生"。那个春天,母亲与人私奔了。
        ——那个春天,父亲每天都要追索七岁的"我"捡垃圾收获的那几枚分币,用折磨"我"幼小的身心来发泄对母亲的仇怨。那个春天,"我"和多多饥肠辘辘,去偷吃庄稼地里的生蚕——那个春天,"我"的苦难开始了……"那个春天,我多愁善感的母亲决定像往年一样,一定要写一首赞美春天的抒情诗",道貌岸然的所谓王诗人以文学为诱饵,诱奸了"我"那诗意浪漫的母亲,"我"这杂种在母亲花朵般的年华里坐果了。"那个春天,年轻的父亲心里有一些猫爪子在轻轻地抠",他顺理成章地暗恋上母亲,他在远处看到"王诗人房间的灯突然熄灭了",他绝望、悲愤,仇恨就此开始诞生。卑微、倔强的父亲,在母亲挺着大肚子成为街坊笑话,父亲依然决定娶母亲……
        和多多两小无猜的少年故事、青春期的苦涩经历,都是没有家庭温暖的佐证。"我"有个相信爱的母亲,"我"却是坚决不相信爱的,因为"我"的爱已经夭折了。当成年的"我"喜欢上周洁时,向往正常生活的"我"却已被岁月濡染成了恶魔。见到酷似多多的周洁那一刻起,已经是不折不扣的恶魔的"我",事实上陡然发现自己相信爱。后来的悲剧证明:爱是征服不了的。失败的恶魔,其变态是何等的疯狂?"我"抓不住爱了,痛苦的记忆更加犹新,于是"我"爱这个人就要折磨这个人,就像对情人撒娇、对母亲撒娇。因为铭心刻骨的仇恨、因为对多多的记忆。于是,"我"变成了陈排骨,用烟头烧灼着心爱的姑娘的肌肤,看着她的肌肤起血泡……这是变态、精神胜利?这种手段是陈排骨曾经对待"我"的手段。
        周洁被我逼着跳楼死了,"我"也吃枪子了,"我"的24年灰暗人生画上了句号。"我"的爱情观就是爱情不存在;爱情只是人们把男女间都想上床的破事儿说成了爱情!"我"注定不是陈排骨的复制!"我"也不会给周洁效仿李秀英去私奔的机会,"我"有黑道非常道的智商;"我"因为爱多多而带着她留在世上的唯一一张照片走向死亡……作品在最后,真正意义上地诠释了那首白朗玲夫人的《不是死,是爱》。
        而关于那张照片,作者有这样的描述"多年以来,在我贴身的衬衣口袋里,小心地放着一张已经发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个小女孩笑得很灿烂。如果她一直活着的话,她应该有26岁了,应该是一个风华正茂的成熟女子。可是,她早就不在了,早在13年前,她就已经不在了。她像一缕轻烟从这个世界上小心而干净地撤退了"。读书至此,我盯紧了"干净地撤退了"这几个字,这里寄托作者的影射和暗示!我仿佛听到作者在说,孩子,不要长大,走出童话你会后悔,要长大就会在染缸里泡得更久!这是对生活这个并不干净、甚至肮脏的大染缸的控诉。
        作者以其老道的随笔口吻营造出一种个性化的语境,读之引人入胜。"我"用极端阴狠、令人发指的黑道智商,成功策划了姓赵的派出所所长嫖娼,嫖的是其亲生女儿赵敏的一幕,是坚信"为仇恨活着"的极度阐述。曾经狐假虎威的少年赵敏和一只鸡要五倍的价对"我"红吃黑的赵副所长父女的结局,告诉人们一种生活的警示。在整部作品中,处处闪现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辩睿智和对生活、命运的批判思想。作品充满讽刺寓意和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比如"我"的拆迁公司在对付"钉子户"们的那些恶毒而阴损的"招"、把一笔钱给副镇长代"我"孝敬铁匠外公,让外公到死还以为是政府关注民生的行为等等。读之忍俊不已!
        "我一生爱过两个半女人。一个是永远停留在了童年时代的多多,一个是被我亲手逼死,从而也把我自己送上了不归路的周洁。还有半个就是我的母亲李秀英。只差那么一点儿,我就失去了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当然,如果真的如此,我也许会从内心深处表达感激。我来到这个世界停留了24年,短暂得像初春的太阳,你刚准备坐在阳光下美美地睡一觉,可只打了个盹,太阳就已经下山了,永远地下山了"书中这几句沉重的阐述,让人喘不过气来。作者把整个故事的终极指向与生命大主题相链接,加深了悲剧留给人们的反思。
        史大元这个黑道人物,是具有侠义精神的悲剧人物,书中写他的笔墨不多,他只是"我"的黑帮前任老大,是"我"黑道江湖的导师。他领导"我"等面对生存困惑的一帮街娃,找到了"要做点事情"的突破口。史大元这个人物,鲜活饱满,不逊色于男一号"我"。就像读水浒,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林冲,而不是宋江,看西游,最生动的是猪八戒而不是唐僧。笔者认为,此书中,史大元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最为成功。"死,老子不怕,就怕死得窝囊""连毛大勇这种大哥大,老子都敢把他灭了,今后在西都,就是你们说了算,哪个还敢惹你们""不要忘了有这么一个叫史大元的大哥,每年清明节,你们就到我的坟前,给我烧条中华烟,再整瓶五粮液吧"--言为心声,史大元这些话,既视死如归,又大义凛然,差不多和那些特意树立英雄偶像的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并驾齐驱了。这种"恶"和正面述说,实际上与现实进行了一场零距离巷战,真实而自然,人物形象就此呼之欲出。黑恶是存在的,重庆打黑天下知。正如"我"自我解嘲说,上帝分派“我”演恶棍,就要做恶,演好这个角色;一个“演”字了得,戏如人生的无奈,裹掖着外表机智强悍、内心却茫然一片的黑道老大最终走向毁灭,再现了现实;作者笔下"我"、史大元等的人生以"恶"的方式揭示了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荒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第一句话是"很多年后,当奥瑞良诺上校对着行刑队的时候,他想到了他爹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话很迷人,"很多年后"说明故事很多,而"那个遥远的下午"到底有什么奇特,在"很多年后"还能让书中人物想起呢?想知道吗?那就看书释疑吧。这种语式在聂作平先生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给读者带来很多岁月的伤感,不得不去想起那种难以释怀的怅然;于是整个故事脉络在读者心中反复沟通,起到回廊婉转曲径通幽的效果。
        书中"我"是个心灵有严重创伤、心理也严重灰暗的人。“我”的疯狂、变态和玩世不恭的根本原因源自从小没有家庭的温暖和爱的熏陶,一切都应该归罪于缔造“我”的王诗人和狠心弃“我”这块她身上吊下的肉的李秀英。多多的爱是最初梦境,是童贞是情窦朦胧时的向往和记忆,而自始至终"我"缺少了影响人成长的人间最基础的父母之爱,这种爱对于"我"是命运的祸根,祸根当然是毒药。"我"是个十足的坏蛋,也有收养儿童村孤儿藉以收养自己那个伤心童年的善举,也有对给他以挨打受饿的陈排骨一掷万金的复杂行为。人性在他心中最终未能回头上岸……如果当年多多的死是个假相,那个血肉模糊的身体并不是多多。多多在许多年后又奇迹般如周洁一样站在脚踏红黑二道的"我"面前,也许结局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欢喜剧,仇恨将化为励志,爱就是爱而不是催产死的毒药,不管是任何由来的人生苦难,都将提升"我"把恶性肿瘤般的世界观转变成以德报怨的人格。月亮圆满时美丽,残缺时也是一种美,悲剧就是反面教材。
        《长大不成人》,一部成长的反面教材。作品主题影射的是"成长环境""关爱孩子""家庭和美"这些大课题!这是此书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人要写作的唯一理由就是表达他的个性或者传达他的思想。聂作平先生创作《长大不成人》的初衷为了传达什么样的思想呢?我的读书心得,此文然也。
      
      
  •   这个评论写的很草率
  •   嗯嘛,看完即兴之作,未经太多思考过滤……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