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究竟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重庆  作者:口述:释证严  页数:158  
Tag标签:无  

前言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往往容易使入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专业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在追求效率之下,人与人或人与事的接触、变化,都在瞬息之间。还有更多人因面对丰富多元、快速变迁的社会,而行为处事却有太多模糊的标准,以至于无所适从。如何在快速短暂的时间中,应对进退都能表现得体,展露个人风范?这需要长期的人文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出与人和谐、对事圆融的态度。  现代人在物质满足之余,常向内心寻求、探讨。一些心灵改革的呼声,坊间盛行的心灵系列书籍,大众传媒上的座谈,处处都在说明现代人多么渴望寻求心灵的解脱,找到一条心灵的出口。  佛陀的教化是最佳的心灵导引,以《佛说四十二章经》而言,它是取自佛陀说法中的精要法语。平时,佛陀说法会观机逗教,又多所取譬,所以经文较长;而《四十二章经》文字虽短,意义却很深远,可谓言简意赅,又易于诵读、理解;全经四十二个章节,已涵盖了佛法中的主要精髓,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是进入浩瀚佛法世界的一个最佳入门。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本经可说是另一部《论语》。它除了能帮助读者建立个人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外,更能提醒、教导修学者种种精神层面的观想。比如第十九章中,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从天地而世界而灵觉,以浅显渐进的说法,表达出无常的真理,足以让我们从文字中心领神会到那无垠的真理境界。

内容概要

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份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    魔是一种障碍,它有两种。一种是外魔,他会运用外境来扰乱修行者的心。另一种魔是内心自起的无明烦恼,它会扰乱、障碍自己的道心。    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就很坚硬,只要去除杂质就能制成精纯的器物。

作者简介

  释证严,台湾佛教领袖之一、社会慈善家,有“东方的特蕾莎”之称。  1937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  1963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奉持不懈。  1966年,创办“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1986年,创办佛教慈济医院,继之又创办慈济护专及慈济医学院。慈济以慈善、医疗、教育、文化为四大志业,在世界五大洲均成立分会及联络处,并开展国际急难救助,又推动成立台湾第一所骨髓捐赠资料中心。  1994年,获“艾森豪威尔国际和平奖”。  1995年,获“亚洲最杰出女性奖”。  2001年,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2002年,获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学名誉博士学位。  2004年,获加州美国亚裔联盟亚美“人道关怀奖”。2007年,获日本第24届“庭野和平奖”。

书籍目录

前言经序第一章 出家证果第二章 断欲绝求第三章 割爱去贪第四章 善恶并明第五章 转重令轻第六章 忍恶无瞋第七章 恶还本身第八章 尘唾自污第九章 返本会道第十章 喜施获福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

章节摘录

  (一)贫穷布施难。贫穷的人,物质上都非常匮乏;但是他若能在艰苦中尽力布施,纵然只是少许的奉献,福报仍是很大。  譬如佛门中出家众穿的衣服,背后都有一块“印”,这是为了饮水思源,感念佛世时一位贫婆虔敬的供养心。佛陀在世时,一些国王、大臣、长者等富裕人家,经常来供养佛陀。有一次佛陀外出托钵,一位贫困的老太婆看到佛陀时,激动地跪在佛陀面前,哭得很伤心。佛陀问她有什么困难,老妇人抬头说:“佛啊!我没有遇到困难。我虽然贫穷,却活得很安心!因为我能生值佛世,与佛踩在同一块土地上,所以我很高兴。但是却也感到十分断愧,因为我无力供养您!”  佛陀说:“你也可以布施呀!”贫婆说道:“我身无长物,要用什么来布施呢?”佛陀说:“只要你肯发心布施,任何东西我都欢喜接受!”贫婆回头看看自己,拉拉身上的破衣服,问道:“佛呀!我身上只有这件破衣服,可以吗?”佛陀回答:“可以。只要衣服上的一角,我就很欢喜了!”贫婆听后,很高兴地撕下衣角上的一块布供养佛陀,佛陀立即将那块破布搭在身上。  佛陀回去之后,告诉阿难:“阿难!布施这块布,比布施千万匹布的功德还大,因为她已尽其所能!从今以后,每个弟子都要纪念贫婆这块布!”从此,凡是佛门弟子,衣服的背衬都有一块“印”,以感念当年佛陀领受贫婆供养的那份“心”。如此贫穷困苦,想布施的确是困难,可是只要真诚有心,也非绝对的困难,这便是“贫中之富”的人生。  在慈济世界里,常可看到有些清贫的人,他们深知贫穷的困苦,所以稍有能力时,也愿意帮助比他们更穷苦的人。因此,十元、二十元也很乐意尽力布施,这也是为自己种福田。反观有些富有的人,要拿出财物来布施却比较困难,因为他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再则,布施的钱捐少了,觉得太小气,不好意思;钱捐多了,又舍不得。所以富人反而较难发心布施。这正是一种悭贪的心理,亦即所谓“富中之贫”的人。  (二)豪贵学道难。富贵人家要学道,如同布施一样困难。因为富贵人家生活享受,无法体会贫困的苦境。有的常与达官显要为伍,纸醉金迷地应酬;如此,怎会有机会学道呢?因为他们不觉得苦,不知学道的可贵。所以,财富名利未必是福,他们常常在迷情的境界中打转,因此学道较困难。  (三)弃命必死难。一般人最重视的是生命,任他再贪爱世间的一切物质,一旦生命受到威胁,他同样会舍弃物质以求保命。所以,有些人为了身体上的享受,往往畏惧身心的劳苦而不肯学道。但是自古以来,没有听过惜命畏死的人真能长生不死。传说彭祖活到八百二十岁,但是如今何在?就算真有八百二十岁的寿命,照样有结束的一天。所以,任凭你怎么重视生命,都无法长生不死!  学佛人要有“殉道”的精神,将生命奉献给宗教。例如:我们现在有中文佛经可研读,要感恩过去的高僧大德,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千辛万苦到印度取经。由于古代的中、印交通非常不便,但是他们克服了“弃命必死难”的关卡,带回了珍贵的三藏十二部经。  有心学道的人如果太执著于身体,道业就难以成就。人生无常,我们应好好利用身体而力行、成就道业,才能趋人涅槃,慧命长生。  (四)得睹佛经难。现代的印刷业十分发达,发心印经的人也很多,很容易可以取得经书,为什么还会“得睹佛经难”?因为佛经道理深奥、文句艰涩,不易理解,一般人往往看不懂。而且,佛经中有很多警醒世人的语句,不看则已,越看越烦恼。因为许多令人趋之若鹜的事,在佛经里都明文禁止,所以有些人就干脆不看。

编辑推荐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译成中文的佛经之一,取自佛陀说法的精要法语,文字简练朴实而不失优美,意义深远。全经四十二个章节中,已涵盖了佛法中的主要精髓。佛陀生动的比喻,反复不同层面的谆谆教诲,旨在教导大众如何观照自心,发挥自己生命的良能,从行、住、坐、卧中趋向正道,以达到清净安乐的境界。  证严法师以细腻的解说、贴切的诠释讲解此经,并融合许多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将佛法带入日常生活之中,使心灵逐渐清新明净,待人处事和雅圆融。  台湾佛教领袖引领大众,探究佛理的灵性之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理究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证严法师的书,大都我看过。非常欢喜,郑重推荐。
  •   佛学思想是我精神的导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