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赵钧海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2-03出版) 作者:赵钧海 页数:172
Tag标签:无
前言
家住新疆 刘亮程 这是一套讲述新疆家园生活的书,由不同民族的作家们,书写共同的家乡——新疆。家乡是文学言说不尽的母题。对于每个人来说,她都像空气一样,像阳光和雨水一样。小时候,家乡是童年的村庄。长大后,家乡是整个新疆。家乡随着年龄在变大、扩张,但不会大过新疆。对于家乡的情感,也远非一个爱可以说清,它更丰富更复杂,百感交集。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家乡。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美好家园,当我们说新疆是自己家乡时,其实它也是许多人的家乡,是许多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家乡。当我们用汉语表述对家乡的情感时,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里的家乡又是怎样的情景。在新疆,普普通通的一场雪,会落在十几种语言里。每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太阳这个词也会在不同的语言里发光。许多种语言在述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这正是新疆的丰富与博大。家住新疆,是十位各民族作家心中的新疆之家。正如土地会像长出包谷和麦子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这些充满着爱和真诚的家乡文字,是对新疆真实生活的一次可贵言说。 叶尔克西的《永生羊》,讲述的是她小时候生活的北塔山牧场。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哈萨克牧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兵团人组成了这个边境牧场,人们一边生产劳动,一边守着祖国大门。克西的父母就在那里开办牧场小学。《永生羊》以孩童视角,梦幻般呈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殊地方的故事:四季迁移的哈萨克毡房里不为人知的生活秘密:人的悲欢离合和羊的生离死别发生在同一个小山冈;铺展的青草年年将人畜引向远方又回到老地方。自然与人世的交融中,唯一不变的一颗纯真童心,是引领一切的魂。我们跟着她回到那个久违的又似乎不曾有过的童年家乡。《永生羊》的再版证明了这部作品的持久魅力。 《发现塔玛牧道》是方如果继《大盘鸡正传》后的又一部文化人类学散文。在塔城塔尔巴哈台山和托里玛依勒山之间,存在着一条长达三百多公里,有三千多年固定转场历史的古老牧道,至今每个转场季节,仍有百万牲畜延绵不绝走过这里,它是世界现存的规模最为宏大的草原转场牧道,是游牧文明的最后奇观。2010年,方如果发现并命名了这条千年古牧道——塔玛牧道,并以理性而优美的文字,将这个人类古老神奇的游牧家园呈现在读者面前。塔玛牧道的发现和命名,应该是新疆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其意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发现。 生活在油城克拉玛依的赵钧海,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准噶尔人。《准噶尔之书》是一个“准人”的苍茫心路。作者站在盆地中心追古怀今,从边野历史到心灵记忆,此时此刻的生活连接着古往今来。曾经的游牧家园,现在是石油人的富裕城市。那些雕像般的老石油工人、农场职工、母亲,在延伸着另一段历史。与生存之地的历史和谐相处,大地上过往的先民皆是祖宗,不分民族人种。这不仅仅是作家的思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心态。 康剑在喀纳斯一带长大,后来做了这个新疆最美地方的管理者。他的山水文章是安静的,那些他看了多年听了多年的风景,在进入他的文字时,有如走上回家之路一样惬意自如。好文字是家。那篇《禾木星空》就是给漫天繁星构筑的一个文字的家。自古以来的永恒文字里安顿着万物之心。《聆听喀纳斯》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沟通。山水言语,花草唱歌,人在聆听。康剑的家安在喀纳斯山水里,风景亦是心景。他以长久的聆听写出了有关喀纳斯山水的可信文字。 《天堂的地址》是军旅作家王有才的第一本散文集。读有才的散文,更能体味“文章老来好”。那些新疆风物在他手掌中磨砺多年,把玩出味道了。把玩是更高智慧的把握。他对大题材散文的有效把握和书写能力,是许多作家所不及的。有才的文字有新疆方言和多民族语言混合的智慧。 唐新运从小生活的老奇台,是新疆汉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在新疆,东起哈密、奇台,西至玛纳斯、沙湾一带,是汉唐以来中华农耕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要区域,留有许多农耕遗存,新疆话及老新疆人的生活习俗,都在这一区域完整保留,它们是汉农耕文化在新疆的根。《天边麦场》是奇台老新疆人生活的生动写照。唐新运的散文语言汲取新疆方言特色,灵动俏皮又不失厚道。 张景祥《一代匠人》中的蒲秧沟村,是沙湾县商户地乡的一个村子。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村里逐渐聚集了一批天南海北的匠人,崔木匠、赵屠夫、张皮匠、说书人老李等先后在村里定居下来,那是手工匠人们逞能的最后年代。在他们中间长大的张景祥,日后成了一个文字匠,活生生地记录了匠人们的手艺和生活。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直接将新疆方言引入散文写作,这些土生土长的文字,野趣横生,有着不寻常的创新意义。 《跟羊儿分享的秘密》是帕蒂古丽的处女作。书中的大梁坡村,是一个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共居的村庄。在新疆,这样的村庄很平常,大家在一个村里,生来就知道怎样跟不同民族的人们一起和睦生活。古丽的父亲是维吾尔族,母亲是回族,她从小上汉语学校。在她充满维吾尔族味道的独特文字里,地处北疆的大梁坡村有了一种特殊的气息。我不知道这些文字译成维吾尔文会是什么样子。同样的生活,在另一种文字中会有什么不同的意义。这部书非常罕见地写出了一个乡村女孩的成长秘史,那些只能与羊儿分享的秘密,最终还是与我们分享了。优秀的文学都在与人分享人的秘密。而土地上曾经的美好生活,也许从来都不应该是秘密。可是,如何说出它,却是文学永恒的秘密。 孤岛以诗人的激情书写新疆山水。《沙漠上的英雄树》是他对新疆精神的写意塑形。新疆是一个容易让文人激动的地方,它的辽阔、独特和丰富,都太容易被文字猎取。无数的文字在书写新疆大地。大地不知道人在写它。好文章让山川精神,让草木有灵。坏文章也无损它的皮毛。众多热闹的猎奇文字之后,山河会等来它真正的书写者吗? 尚崇龙有媒体人的经历,有幸走遍新疆。他热衷于风景人事,走一路写一路。《睡在戈壁滩上的辣椒》是他多年来对新疆的一人之见,一人之感。文学说到底是一个人的行为艺术,独自表演,独自谢幕。平常人也幻想也激动也有故事,但过去就过去了。作家却试图用文字表达。这似乎是一件多余的事。但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努力地挣扎写作,像草丛中的小虫想发出单独的声音,想被另外的声音记忆和传诵。写作本身是一种试图与时间和遗忘抗争的艺术。尽管是一种徒劳,其中却蕴含着人独有的最绚烂的幻想精神。 每一本书都在创造个人的新疆记忆。新疆是一个容易被猎奇、被传说、被魔幻和被误解的地方。家住新疆,是立足家园的文学书写。文学能让不同种族、宗教的人们在一滴水、一棵草、一粒土中找到共同的感情。在对同一缕阳光的热爱中达成理解与共识。在大风和无需翻译的花香乌语中,敞开我们一样坦诚的心灵。从家出发,我们会到达人类共同的心灵之家。 2011年7月23日
内容概要
新疆是一个容易被猎奇、被传说、被魔幻和被误解的地方。家住新疆,是立足家园的文学书写。《家住新疆·散文》是一套讲述新疆家园生活的书,由不同民族的作家们,书写共同的家乡——新疆。 《家住新疆·散文:准噶尔之书》为丛书之一。 这是一部有思辩、有感悟、有精神内涵的散文集。《家住新疆·散文:准噶尔之书》收入作者赵钧海近年发表的反映新疆准噶尔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感的散文二十篇。
书籍目录
边野记忆伊犁将军:惠远古城之累古尔图,那个熄灭的驿站黑油山旧片回望木井架1959年的一些绚丽飞翔在白垩纪的翼龙永远的第一一个老石油的侧影 心灵潜颂陪母亲逛街享受回家我的恍惚的农场光阴昨天,在记忆中的精河父亲影像:蛰伏在旧片上走路,让嫣红的帽子闪光敦煌刘白毛贺四眼皋鸣冷凝高锐
章节摘录
黑油山旧片 俄国人费·阿·奥勃鲁契夫在新疆塔尔巴哈台(塔城)东面的黑油山用皮囊装着黑糊糊的原油时,北方的苏海图山有一片棕灰色的云在缓缓地飘移,如果仰面看它,它很像一尊形态逼真的北极熊。奥勃鲁契夫突然伤感起来,他已经出来四个月了,他还将在这里待多久呢?他也不清楚。在辽阔而干渴的准噶尔盆地,他搜刮到一些历史遗物,尤其重要的是,他自认为有一个实质性的发现,就是这个距塔尔巴哈台东三百公里的青石峡之黑油山。 费·阿·奥勃鲁契夫一边掏油一边翘着他的山羊胡子,想起了这种俄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沙皇俄国喜欢在中国西部尤其是天山南北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发现点什么,然后就把这些发现的新东西变魔术一样幻化成自己的东西。 这就是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夏天的黑油山。 黑油山是一座高仅二十多米的怪山,它是由从地下溢流到地面上的黑色原油(石油)堆积而成的油砂沥青山,已经渗冒溢流数百万年了。据说在地球上,有如此庞大的体积,并且仍常年自然溢流的石油山,仅此一座。 奥勃鲁契夫放下皮囊袋就卷起了莫合烟。跟随他的一个是他的黄鬈毛的大儿子,另一个是学生谢里诺夫和青年向导阿不力孜。奥勃鲁契夫卷的是那种伊犁莫合烟,这种烟看似粗砺,抽起来却极其过瘾。而穿着老式旧袷袢并有些残洞的向导阿不力孜也从口袋里掏出了一种叫纳斯的烟袋,取出一点纳斯压在舌根下,感受起它的奇妙烟草香味。 这一年,费·阿·奥勃鲁契夫刚满四十二岁,是沙皇俄国托木斯克工学院的教授。他受命于俄国沙皇来新疆考察,完全是为了地质地貌,而沙皇为了什么,他没有说,或者他并不十分清楚,但没有想到,这次考察让他迷恋上了这个奇异又奇妙的黑油山沥青丘。 四十二岁的奥勃鲁契夫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这也许与他那棕黑的胡须和上翘的山羊胡有关。 奥勃鲁契夫问向导阿不力孜:“你认为这条小道有多少年历史啦?” 阿不力孜机敏地回答:“我爷爷很早就用黑油膏润车轴了,他老人家还告诉我那些哈萨克族牧羊人用它治羊疥癣的事。” 奥勃鲁契夫对阿不力孜的回答并不满意,于是他说:“这里至少有五百年前的脚印。” 费·阿·奥勃鲁契夫后来以研究西伯利亚和中亚细亚的地质地理而著名。但我觉得他的著名多半与他曾三次来中国踏勘苏海图山及准噶尔盆地有关。因为有过三次戈壁荒漠中的地质地理奇妙的探险考察,三次自然生态的亲密接触和三次酷热焦渴与飓风的侵袭,他变得与它们有了一种无法割合的联系,也变得沉稳和冷静了许多。他于是就写出了《边缘准噶尔》一书,虽然那书多少带有一些沙皇俄国觊觎西部中国的主观愿望,但他还是忠实地纪录了包括青石峡之黑油山沥青丘、乌尔禾沥青脉在内的诸多宝贵地质资料,尤其还发表了有研究价值的新见解。我想,正因为有了他这些奇妙的见解,后来的苏维埃政权才授予他科学院院士称号,也才能安享到1956年去世。他是一个历经过沙俄也历经过苏联时代的“两栖”地质地理学家。 当然,奥勃鲁契夫在1905年回俄国后的表述是极重要的蓝本。沙皇俄国几百年来一直觊觎新疆的资源是有目共睹的,更早一些时候沙皇彼得一世就把征服中亚包括新疆作为俄罗斯的重大战略目标。他们不断派遣所谓专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搜集情报,秘密测绘了大量。中国地图。在1864年、1881年,沙俄以《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行霸占了新疆五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不知道奥勃鲁契夫是不是还带有这种秘密使命,但紧随其后,1906年、1916年,先后发生过俄商阔阔巴夫、穆什凯托夫请求开采天山北麓和准噶尔盆地石油资源的事。 1905年之前,黑油山沥青丘一直是有人用土法掏油的,并且有一批批商人将这些黑油卖给俄国人或者有钱的迪化人、西湖(乌苏)人、伊犁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奥勃鲁契夫不是黑油山的第一个发现者,也不是唯一向世界证实它有开发价值的地质专家。但黑油山没有被开发,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当时风云际会的新疆当权者们,并不懂得它的价值,他们感兴趣的或许更多地集中在辽阔的土地和至高权力的争夺上。 1912年是孤悬塞外的新疆很独特的一年,也是黑油山升起一颗璀璨明星的一年。虽然,上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的大吏,但遥远的新疆依旧控制在清廷的统治之中。 这一年,在伊犁大都督府的杨缵绪司令率军与新疆巡抚袁大化的迪化(乌鲁木齐)清军作战时,察哈尔马队曾匆匆地经过青石峡,甚至在黑油山的油池里搅弄了一阵晶莹剔透的油珠,但很快他们就赶往了大战前夕的精河古尔图战场。紧接着改朝换代并掌管上大权的光绪进士杨增新,其疑心颇重又阴险毒辣。他设立了阿山道,还专门把土尔扈特亲王帕勒塔弄出阿尔泰。这亲王的马队一路风尘,居然在黑油山顶踩出一个个蹄印,但它(他)们还是一路狂奔地拐向了吉木萨尔牧地,去悠闲地吃草了。 1991年,九十岁高龄的克力玛洪老人,神情木然却嗓音清晰地叙述着1912年的往事。 P22-24
编辑推荐
生活在油城克拉玛依的赵钧海,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准噶尔人。《准噶尔之书》是一个“准人”的苍茫心路。作者站在盆地中心追古怀今,从边野历史到心灵记忆,此时此刻的生活连接着古往今来。曾经的游牧家园,现在是石油人的富裕城市。那些雕像般的老石油工人、农场职工、母亲,在延伸着另一段历史。与生存之地的历史和谐相处,大地上过往的先民皆是祖宗,不分民族人种。这不仅仅是作家的思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心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