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盖山林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12出版) 作者:盖山林 页数:377
内容概要
《丝绸之路草原文化研究》为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之一。丛书除了保留原有的几种选题之外,又从全国已出版或待出版的研究成果中,遴选了20余种有代表性的选题列入丛书,丛书以传统的草原丝绸之路和绿洲丝绸之路为主线,以西域研究为重点,注重突出学术著作的创新性和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由于入选的研究成果在出版时间上跨度较大,此次再版前均由作者对书稿内容做了全面修订,有的甚至做了重大修改,补充了新的资料,借鉴了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为了使读者了解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进展情况,我们特邀请中西文化交流史著名学者、苏州大学教授沈福伟先生和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为丛书撰写了序言。文中的精辟论述和真知灼见,是读者开启《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的一把钥匙。
作者简介
盖山林,满族,1936年9月生,河北行唐人。1960年西北大学毕业。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七、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副主席。长期从事文物考古考察和发掘工作。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主要著作有《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汪古》、《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巴丹吉林沙漠岩画》、《中国岩画》、《中国岩画图录》(合著)、《中国岩画学》、《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合著)、《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等20多部。其中《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获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学研究(总序一)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前言第一章 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一、内蒙古、甘肃地区的颜料手形岩画二、内蒙古、宁夏、新疆原始氏族部落岩画三、山西峙峪遗址出土骨片上的刻画符号和图像四、辽宁和内蒙古的女神像五、辽宁、内蒙古红山文化中的精美玉器六、青海、甘肃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七、内蒙古赵宝沟文化陶饰艺术八、青海、甘肃等地羌人、戎人的彩陶艺术九、甘肃、青海等地羌人、西戎的陶塑艺术第二章 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一、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纹样二、内蒙古的北狄艺术三、北京、河北北部的山戎青铜艺术四、内蒙古的楼烦艺术五、辽宁、内蒙古的东胡青铜艺术六、内蒙古、辽宁的鲜卑青铜艺术七、辽宁出土的乌桓青铜艺术品八、内蒙古、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匈奴青铜艺术九、宁夏、甘肃等地西戎青铜艺术十、新疆鹿石十一、内蒙古、宁夏的匈奴岩画十二、内蒙古、宁夏的面具岩画十三、新疆塞族生殖崇拜岩画十四、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的编织物十五、新疆车师彩陶器纹饰十六、新疆塞人的金器艺术第三章 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一、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游牧人的衣着二、新疆、内蒙古的突厥人石雕像三、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的藏族系岩画四、内蒙古的突厥人岩画五、内蒙古、新疆突厥人的工艺制品第四章 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一、内蒙古、辽宁、河北辽代契丹墓壁画二、辽宁、内蒙古辽代契丹人衣着三、辽宁、内蒙古辽代契丹人面具四、内蒙古西部西夏彩塑五、宁夏、内蒙古的西夏党项人岩画六、内蒙古蒙古人的顾姑冠七、内蒙古蒙古族石雕人像八、西藏玛尼石第五章 当代草原文化艺术一、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喇嘛教壁画艺术二、西藏、青海藏族酥油花艺术三、青海、内蒙古、西藏喇嘛教雕塑艺术四、青海塔尔寺藏族堆绣五、内蒙古蒙古族民间图案六、新疆柯尔克孜族民间图案七、新疆、内蒙古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马佩饰八、新疆哈萨克族民间乐器九、内蒙古鄂伦春族桦皮、兽皮艺术第六章 草原艺术的区系类型和演化一、草原岩画的区系类型二、鄂尔多斯式青铜艺术的区系类型和演化三、建筑艺术的区系类型和演化第七章 草原的绘画和造型艺术一、北方草原画派及其特点二、草原早期造型艺术的视觉感受三、偶像崇拜在文化内涵上的演变第八章 草原艺术与域外艺术的关系一、草原艺术与中原艺术的交流二、草原艺术与域外艺术的关系第九章 草原艺术的制约因素一、自然环境对草原艺术的影响二、传统民族文化对草原艺术的制约三、宗教对草原艺术的制约第十章 草原艺术在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参考文献图版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尚未发展成人的生灵,那些具有巨大魔力的神灵鬼怪”的形象之用的。制造出的这些面具岩画形象,是像电流一样隐藏在事物之中的神灵鬼怪的外化形式,亦即各种自然神灵鬼怪的载体,为的是作为自然物的象征,而供生人顶礼膜拜和不定期、定期祭祀。从世界各地民族志的资料看,处于原始社会的人们,确实生活在一个由各种超凡的神灵主宰的世界里。在他们看来,隐藏在事物之中的好运气和坏运气左右着人生。为了趋吉避害,人们便扮作各种自然神,举办各种舞会、法会和祭奠活动,以讨好神灵。而头戴面具是由人变神必不可少的手段。人一旦戴上了面具,便立即改变了自身的身份,而成为新的存在,即已变成天神、太阳神、风神、雨神,或其他什么神。英国学者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举过很多例子,如说加利福尼亚的波莫人每七年驱邪一次。这种类型的驱邪中,鬼邪是由人化装表示的,而化装的手段就是人戴上假面具。舞蹈是祭祀的主要形式,缅怀当年的原始人,在晴朗的天宇下,或皎洁的月光里,一定在部落酋长或巫师率领下,通宵达旦地欢跳媚神娱神的舞蹈,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喊尚未完全脱离禽兽畛域的声音,并把盛满白色奶子的杯子抛洒在苍茫的天空。但跳舞时间再长也有结束的时候,为要永恒地祭奠,便把扮作各种神灵的每个人的面具,舞毕后,叮叮当当刻制在石岩上,以便作为偶像进行崇拜。因此这些图像,既是神像,又是以面具做载体的。这些以形形色色的面具为载体的神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的产物。当时由于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低下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人们对外部现实世界的一切现象,诸如日月经天、雷鸣电闪、风起云涌、陨石坠落、山崩地裂、山洪倾泻、泉涌水流……一切自然现象是不可理解的,并感到十分神秘,好像在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有一种看不见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的超自然的神力,像电流似的隐形匿体在事物之中,并支配着这种种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存在世间的种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有些是对人有利的,有些是无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它们能给人带来好运气和坏运气。人们面对着这个严酷的而又制约着人的命运的自然界,既无可奈何,又是不甘心的,为要影响并进而支配这个由神灵鬼怪统治着的物质世界,人们就不得不放下“万物之灵”的架子,屈尊对支配自然万物的神灵去讨好。讨好的方式有媚神娱神的舞蹈、做法、祭祀等等。而为要定期祭祀,便需要有代表神灵在位的偶像,于是人们便按照自身和动物,以及自然物的形态,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自然偶像,并予以崇拜,人们戴上象征自然偶像神的面具进行舞蹈,并依照面具的形象刻制在岩石上,作为自然神存在的图符。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草原文化研究》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