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作者:[瑞典] 斯文·赫定 页数:268 译者:江红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个游移的湖和一个执著的探险家 (代序)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所著《游移的湖》,是20世纪西域探险的纪实之作。 这部关于一个游移湖与一个执著探险家的故事,起因于100多年前…… ……1895年多数时间里,刚刚30岁的斯文·赫定都在塔里木与“进去出不来”的沙漠拼搏。从1896年起,才逐渐步入辉煌。 1896年1月23日,赫定行经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纵深处突然出现了一片枯树林,树干干透了,像玻璃一样易碎,树枝则蜷缩成启瓶塞的螺钻。随即那个时隐时现的古城丹丹乌里克首次“接待”了“来访”的探险家。2月初,“亚洲腹地的肚脐”——克里雅河尾闾的原始村落通古孜巴斯特,整根死而未倒的胡杨树像火炬般通宵点燃,而赫定就守候在火炬旁,与村民们攀谈。2月2日和3日,赫定踏访了后来成了塔克拉玛干“标尺”的古城喀拉墩。由于它和玄奘记述的“沙雨湮没曷劳落迦”的故事有某种联系,所以分外知名。此后,为做第一个从南向北横穿沙漠的探险家,赫定沿克里雅河继续北行。 就是伴随克里雅河走向归宿的旅途中,赫定注意到这发源于昆仑山的内陆河,事实上有着左、右两个河床,而河水如同钟摆一样,以6~8年为期,交替使用不同的河床。这一点看似随意,但在创立罗布泊“游移湖说”时,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月7日,赫定来到克里雅河尾闾的卡达克。从这儿再向北就没有人烟了。卡达克住着一个孤身怪老头马木提巴依。如同苦修的隐士,这马木提巴依老人打记事起从未离开过那片人迹罕至的胡杨林。他不属于哪一个保甲,从没人向他征收过任何名目的捐税,他也不知道这片林地之外的事,比如到底谁在治理塔里木:中国皇帝?阿古柏伯克?还是其他什么人?他提供的唯一信息是,胡杨落过三次树叶之前,卡达克林地曾出现过老虎。孔子有句名言“苛政猛于虎”。与苛政相比,塔里木人并不惧怕老虎!赫定打开行囊里的地图研究了一会儿,告诉马木提巴依,这儿离开大漠北缘绿洲带不远了,老虎想必是从沙雅的塔里木河两岸密林偶然跑来的。老人认真摇摇头:不——!北方沙丘太高,像一道屏障,根本过不去。而听说叫做“叶尔羌”或“塔里木”的河流,远在若干个月行程之外!在马木提巴依看来,那里无疑就是这个世界的尽头了! “卡达克”含义是“出问题了”,“有麻烦了”。出了什么问题?谁有了麻烦呢?是河流?沙漠?还是与世无争的老人?抑或是哪个在沙漠死界穿行寻找“烦恼”的年轻探险家吗? 当然,塔里木河确实就在卡达克以北不太远处。在塔里木盆地唯有这条大河,积攒了足够的动态能量,充满爆发力、破坏力和创造力,有改变区域面貌的潜力。十几天后,由野骆驼、狐狸、豹子、野猪,还有老虎的足迹,将赫定引向冰封的塔里木河。背负广袤死寂的大漠,面对这近200米宽的大河,赫定颇感困惑:既然塔里木有这样一条河流,怎么还能容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存在呢? 在卡达克时,关于塔里木河与它的终端湖罗布泊,赫定并不比马木提巴依知道得多。在沙雅县齐满村的格孜库姆渡口,赫定关心的仍然是:这条河将流向何方?哪儿是它的归宿?——这些他很快就知道了。 1896年4月,赫定抵达塔里木河水系紊乱的下游,从11日起,改乘罗布人的独木舟,继续顺流而下。这儿离他此行的目的地罗布泊——喀拉库顺已经不远。 20年前,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抵达了濒临罗布泊一喀拉库顺的渔村阿不旦。普氏首先向世人报道了罗布人的首府阿不旦和他们的世袭首领昆其康伯克。当然,在他来说,罗布人、阿不旦、昆其康伯克,都是附带提上的一笔,他真正的创意在于,发现罗布泊的实际位置与中国地图(《大清一统舆图》)所标示的,有纬度一度之差。关于普氏与罗布泊位置之争,不是本文的主题。我们关注的只是步其后尘,于20年后重访罗布泊的探险家斯文·赫定。 ……塔里木河下游的主要支流依列克河——阿不旦河水流急速。独木舟就像一条鳝鱼,在暗蓝色的河流蜿蜒而下。傍晚,因长久漂流在一无遮拦的水面,已经失去距离感的探险家。路经了第一个濒河的罗布人的村落。村民倾其所有,以鱼、鸭蛋、芦笋、菖蒲,竭诚欢迎不速之客。全村老少围坐在篝火边,与赫定交谈着。少女们大方健康,不避生人,但在欧洲人看来,则算不上漂亮。老人们谦和矜持,不苟言笑。村民们初次见到外人。他们当然听到过“琼图拉”——大老爷普尔热瓦尔斯基,他的抵达,是罗布荒原近20年来最大的事件。相比之下,没有卫队随从,只由当地人陪伴,特别是能讲维吾尔语、饮食入乡随俗的赫定,很自然被视同自己人。 4月11日午夜后,一场不期而至的黑风暴将露宿在岸边的赫定惊醒。清晨,天穹阴沉,波浪滔天。急于拜访阿不旦的探险家执意上路了。路经下一个渔村切尔盖恰普干时,突然风平浪静。那只有6户土著的小村落给赫定一种异样的感觉,仿佛出现在梦境中。这里居住的已是由驻节阿不旦的昆其康伯克直接统领的罗布人了。 4月19日,天气晴好,就像深秋。在依列克河岸边的高冈,出现了阿不旦村的轮廓。 还是个孩子时,赫定就酷爱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中亚探险记》,曾亲手将其译成瑞典文出版。20年来,阿不旦、昆其康伯克、罗布人、喀拉库顺……早已成为梦境中永远不变的背景。终于亲身抵达了昆其康的阿不旦,他竞产生了“回家”的感觉。一切是如此普普通通,又是那样激动人心。 村民们早已得到“海定图拉”即将来访的消息,全拥到码头等待外人再次到达。独木舟靠岸的那一刻,赫定一眼就辨认出人丛中那从未谋面的昆其康伯克。表面上看,昆其康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身高一米六多,在罗布人算是中等个子,穿着白蓝条纹相间的袷袢,质地虽好,但已敝旧。赫定是依据普尔热瓦尔斯基著作的插图,认出这个“末代楼兰王”——清廷钦命册封的世袭五品伯克的。昆其康不怒而威的风范,举手投足对村民都有无形影响的气度,使赫定终生难忘。年逾八旬的酋长,成了他倾慕的对象。关于罗布人、罗布泊一喀拉库顺、罗布荒原,没有人知道得比昆其康伯克更多了。赫定1896年的探险,有了罗布人、罗布泊和昆其康伯克,便可算是圆满成功了。 就这样,一个执著的探险家与一个游移的湖,结下跨越40个年头的历史因缘。 与昆其康伯克告别时,恐怕赫定自己也没有预期本世纪之内还能够重游故地。瑞典王国与中国新疆塔里木,毕竟相隔数万里! 1899年,重返新疆的斯文·赫定几乎是直扑罗布荒原而来。19世纪的最后一个月,赫定在塔里木河下游英格可力(英库勒)建立了考察罗布荒原的大本营。从抵达起,英格可力就点燃了为人们精心维持的营火,因为据说只要营地的篝火长燃不熄,独行荒漠的探险家就不会迷失方向。 1900年3月5日清晨,亲自为篝火添加过木柴,赫定便率领驼队走向东方的地平线。驼队里有驮夫奥尔得克、向导阿布都热依木和哥萨克军士切尔诺夫。这就是此行必有所获的保证。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个探险季之中,赫定不但闯入谜一样的梦幻古国楼兰的遗迹,还证实了自己的假说:罗布泊一喀拉库顺是个新的终端湖,而古老的、“真正的”罗布泊位于罗布荒原的东北部。此后,他不但发现了使学界震惊的楼兰故城,还对已经干涸1600年的古罗布泊湖盆作了踏勘测量。 1899~1901年间,赫定就罗布荒原所作的第一次科学考察,其成果(特别是数以万计的数据与精心绘制的地图)至今难以替代。“罗布泊是游移湖”说,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地调查依据,但是,启发他得出一个著名湖泊——“中亚地中海”——竟会在荒野上来去不定这一结论的罗布人的酋长昆其康伯克,却在这之前以88岁高龄去世。这睿智的老人是罗布人的精神象征,是罗布泊的活历史!就在昆其康死去的1898年,五品伯克的驻节地、罗布人的首府阿不旦(考纳阿不旦),就因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最终被罗布人放弃。而昆其康伯克失去继承权的儿子托克塔阿洪,在赫定探险队里找到了更适合的位置,成了向导。 托克塔阿洪、奥尔得克和阿布都热依木,这三个人就是一整部罗布人的楼兰一罗布荒原探险史。而这三人之中,以奥尔得克与赫定关系最深,相处最久。如众所周知,正是由于奥尔得克在大风之夜找回遗失的唯一一把铁锹,才导致了楼兰文明与楼兰故城的再发现,而楼兰故城的再发现,就是20世纪西域探险史的开篇,就是至今已持续了一个世纪的“丝绸之路热”的发端! 离开罗布荒原后,赫定进入青藏高原。尚无家室之累的奥尔得克始终陪伴着执著的探险家。1901年12月29日,赫定即将自喀什噶尔出境,与奥尔得克告别时他许诺: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在罗布泊见! 赫定期望的不只是自己还有机会回到罗布泊,同时,他预言:位于罗布荒原南方的新罗布泊一喀拉库顺也一定会回到北方的古老湖盆。实际上,他已经为罗布泊“游移湖”之说画上了句号。中国地图(《大清一统舆图》)没有错,中国的历史记载也没有错,可是一个湖泊能在荒原上南北移动,确实对人们的地理学知识提出了挑战。他推断这个南北移动的周期是1500年。1500年!所以,他根本没指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亲见罗布泊北返故址这一地理现象。 作为《游移的湖》的一篇序文,我的“导语”过于冗长了,而且它尚未结束。那只是因为,赫定与罗布泊的因缘太深切,时间跨度太久。还得占用点篇幅,我们才能写到“游移的湖”本身。 三 1926年,赫定又来到亚洲。他成功地从一个古典中亚探险家,转化为第一个现代探险家。1927年,他与中国同行离开古都北平,踏上西行征途。 整个1927年的旅途,是在坎坷困顿中度过的。经过额济纳绿洲的休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才磨合成一个整体。 1928年2月19日午夜时分,赫定与考察团的团员们抵达了丝路大驿——吐鲁番。从标准时间来说,那实际上已经是20日了。他们随意选择了古道旁边的一个小店落宿。之所以作这个抉择,一是因为这小店有个大得出奇的院子,可以容纳整个探险队的驼马辎重;二是路边簇拥的十数家旅店,只有这个院落在这个时刻还高悬着雪亮的汽灯。但它却是赫定一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因为如果当时点亮汽灯的正巧是路对面的院落,如果考察团碰巧停在它前后隔壁,那么,此后许许多多有声有色的故事,就都不可能存在了,赫定也许会提前退出自己的探险生涯! 这个幸运旅店的店主叫做霍加阿布都,事实上,他本不多的客房目前只有一个房客,一个“老顾主”。第二天清晨,早起的赫定就见到了考察团之外那唯一的房客,这是在尉犁铁千里克与吐鲁番之间作生意的、见多识广的当地人,他只要来吐鲁番,必定落宿在霍加阿布都的旅店。他名叫托克塔阿洪。 托克塔阿洪!这名字让赫定吃了一惊。罗布人世袭首领昆其康伯克的儿子就叫做“托克塔阿洪”,如果还活着,应该有60多岁了。当然,巧合并不能说明什么,可正是巧合使赫定对那个年轻干练的商人特别感兴趣。他们就用维吾尔语攀谈着。托克塔阿洪听说过“海定图拉”,但他是在“海定图拉”第二次离开罗布荒原前不久才出生的。而赫定对铁干里克到吐鲁番的道里十分熟悉。于是,一老一少就热烈地谈起那条古道的变迁与现状。托克塔阿洪应赫定之求,将沿途自己的每个露营地点都依次罗列出来。提到“营盘”时,他无意多说了一句:营盘那个地方由于河水太深,徒步涉不过河去,所以就有人专门设立了渡口,由渡船摆渡。 “不,等等!”赫定做了一个果断的手势。营盘这个地名他熟得不能再熟了。1900年他在那儿作过考察。“河水?”在他的记忆中,营盘不但没有一滴水,也绝不可能存在什么渡口。他立即取出地图,就是他自己1900~1901年实测的那幅。——不错.营盘附近几十公里之内根本就没有河流。不,等等!营盘古城这一侧,倒是有一条干河床,但它至少已经干涸千年之久,是“流沙河”。楼兰王国鼎盛时期,孔雀河下游的库鲁克河倒是从这儿流过的,这也正是营盘遗址——古城、寺院、墓葬、古驿、烽燧、古道——存在的依恃! “你是说……你能够肯定营盘那儿有一条大河?” “当然啦!我刚刚从那儿过来,我在铁干里克买了一群羊,准备拿到吐鲁番的巴扎上出售。” “可是……营盘……并没有河流呀!” “啊,我忘了告诉您,7年前营盘附近的干河又来了大水。而且流量逐年增大。现在营盘以南,河水已经比一人深了。” 赫定后来回忆说,当场他“被这个消息震惊得目瞪口呆”!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期望有生之年能够印证自己“游移湖”理论的正确性。但托克塔阿洪这个随便说出的信息告诉赫定,只有一个原因能使营盘附近的孔雀河——库鲁克河波涛汹涌,那就是罗布荒原的水系已经北移,而它的直接后果必然就是塔里木河、孔雀河的共同终端湖——罗布泊又回到了罗布荒原北方的古老湖盆。也就等于说,历史的时针被造物主拨回到1600年前的位置!这种幸运,谁不期望会出现在自己的身上呢?可谁又敢期望会出现在自己身上! 托克塔阿洪毕竟只是个年轻商贩,他回答不出赫定的所有问题。他告诉执著的老人,只有一个人确切知悉有关河水北返的情况,便是生活在罗布泊北方库鲁克塔格山中的罗布猎人阿布都热依木!生活中竞有这样的巧合?1900年就是那个阿布都热依木将赫定带到了罗布荒原的关键位置阿提米西布拉克(六十泉)。 这是命运的垂青,还是命运的挑战?这是罗布泊的召唤,还是罗布泊的诱惑? 与托克塔阿洪攀谈后,赫定就企盼能够重返罗布荒原,但一直没有适当的机会。拜会了当时新疆主政者杨增新,并取得了他的支持与信任后,赫定立即派遣考察团中的瑞典籍地质学家那林前往罗布荒原。那林于1928年4月11日亲眼见到回到北方的孔雀河,这时它的名字叫做“库姆河”——沙河,而不叫“库鲁克河”——干河了。1930年2~3月间,那林由天文学家安博特陪同,完成了对库姆河的考察。此后,西北科学考察团旗下的科学家们,如沃尔克·贝格曼、瓦尔德曼·郝德、尼尔斯·霍涅尔、陈宗器、黄文弼……一批批奔赴罗布荒原,就北返的水系与北部区域的历史地理,做了多学科的考察。 1934年,赫定又一次进入战火正炽的新疆。在赫定漫长的一生中,绝处逢生是他特有的机缘。但这次,新疆交战双方都不想善待这个“惹是生非”的外人。他先是成为“尕司令”马仲英的人质,马仲英溃逃向喀什噶尔,赫定和以他为首的中国民国政府铁道部勘测队又被“省军”盛世才部拘押在库尔勒,失去了行动自由。库尔勒是罗布荒原附近最重要的城镇,距库姆河、塔里木河可以说只有一步之隔,但这时塔里木战火正炽,他们的车辆备件不足,特别是汽油储量告急,而汽油是这次塔里木争霸之战的紧俏战略物资。当然,最危险的还在于,交战双方都将这一行看成了心腹之患!同时,他们的汽车与司机被败北的马仲英部劫持,生死不明。看来从不知疲倦的探险家,这次真的为局势所困。这盘棋已经被将死了,只差提将!谁都是这么看的,就连赫定自己一度也乱了方寸! 1934年3月27日,接管库尔勒城防的俄罗斯军人未经通报,来到软禁探险队的地点。这支击溃马仲英部的俄罗斯军队,有些资料说是盛世才与斯大林签订密约请来的红军,但也有人认为,其实那不过是由“十月革命”后涌入新疆的白俄组成。事实上,这是一支奇异的红军、白俄联军!而联军的四名军官包括上校纳雷卡竞一同来到赫定寓所,队员们全捏了一把汗,凶多吉少啊! 一见面,纳雷卡上校就代表驻军,将省府的命令转告赫定:他们要求沿古丝路前往喀什噶尔勘测公路路线的建议被驳回,因为前方战事方殷,无法保证安全;他们要求转赴省会乌鲁木齐的动议被驳回,因为沿途尚有零星土匪,无法保证安全。而只有一个选择:他们可以到罗布荒原去调查研究“灌溉问题”! 听到前两个决定,赫定对前途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听到“只允许”他们去罗布泊,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要不是胳膊支撑着,差一点从椅子上跌下来!要知道,就在3月11日,赫定一行还曾一反冷静自持的作风,潜逃往罗布荒原,但为追兵截回呢!但他马上装作是从衣袋中掏一张纸,并解嘲地说:“瞧,我正准备给盛督办(盛世才)发电报,再次请求准许前往省会,向他当面解释我们的任务,他的答复却已经来了!那只能就这样了。等司机一回来,我们立即出发到罗布泊去。” 从1928年到1934年这六七年间,赫定最大的愿望就是亲身返回罗布荒原!·可这个历来有愿皆遂的探险家,竟一再走投无路。偏偏就在山穷水尽的绝境中,却“柳暗花明”了。3月29日早晨,马仲英部劫走的司机与汽车,完好无损地回到库尔勒。这时,他们只剩一条路可走:立即前往罗布荒原探望那个“游移的湖”!能想出这个主意打发难缠的赫定一行,盛世才想必正在志得意满地为之窃笑,而这,却正是赫定愿意倾其所有来换取的! 4月1日,赫定终于从战争的碾盘中脱身,走向罗布荒原。4月1日碰巧正是西方社会的“愚人节”,这天所说的一切都可以不当真。但这天分明是赫定一生最激情难抑的日子,最当真的日子!而有关一个游移的湖与一个执著的探险家的故事,从此便进入了关键的一章…… 四 关于1933~1935年的探险考察,赫定写了一系列著作,比如全景式史著《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第三卷,“战争、湖泊与道路三部曲”:《大马的逃亡》、《游移的湖》、《丝绸之路》,这都是有关中国西部不可不读的书。《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丝绸之路》中文版受到读书界好评,一版再版;《大马的逃亡》不但有了中文本(译名《马仲英逃亡记》),还译成维吾尔文,而且总印数已经超过两万册。早在1955年中国台湾省就出版了徐芸书翻译的《游移的湖》(中译名《漂泊的湖》),并多次重印过。这都说明,这些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著作,至今仍然有其生命力,仍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赫定等身的著作中,以文学性而论,当推《游移的湖》、《皇城热河》、《我在中亚的狗》,特别是前者。而最情绪化、个性化,最能打动人心的,则非《游移的湖》莫属。那是因为这本书是以一个探险家40年的经历浓缩而成,以一卷之书写尽毕生的得意、失意,青春、迟暮,苦闷、快乐,这许许多多人间至情至感。不懈追求,并未遮掩住命运的关照;温馨缱绻,却产生了石破天惊的震撼。这便是人与湖的姻缘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这本书记述了赫定和中瑞联合探险队前往已经北返的“游移湖”罗布泊的一次历险。它极富动态形象,并由紧张的、循序渐进的情节支撑起全书的阅读旅行。战后凋敝的昆其村,孔雀河一库姆河上的漂流,寻找入湖三角洲的水道,奥尔得克和他的故事,时隔三四十年与罗布老人的重逢,发现“楼兰公主”与“罗布女王”,千方百计从水域探访楼兰故城,第135号探险营地的不眠之夜,由东向西抵达阿提米西布拉克所受的扼挫……这些段落使人难以忘怀。即便转述的贝格曼寻找小河古墓、陈宗器徒步考察楼兰故城等等并非作者所亲历的内容,也染上了赫定的感情色彩。所以,《游移的湖》是赫定与罗布泊这对难解之谜的权威记录。 全书格调是诗化的叙事,在浸润着忧伤情愫,饱蘸着沧桑意蕴的行文中,总能使读者感悟到作者——全书的抒情主人公——所特有的迟暮之感,这是一个终生以发现、探险享誉天下,又历尽苦涩艰辛的独行侠,对生活目标的认定。这是一个情有独钟的探险家,用人格与尊严为世人拟设的感情考场。 “装备精良”的船队离开了尉犁县城的小小码头,即将沿新的孔雀河前往北返的罗布泊。由于吃水太深,这些捆绑在一起的独木舟显得浮力不足。那个屡经兵燹的小县城几乎倾城出动,来观看“海定图拉”的“舰队”远航。赫定听得懂旁观的人们在为他们该怎样返回而忧虑。是啊,没有帆桅,没有动力,这顺流而下的船队怎么可能溯水回到尉犁来呢?赫定想起整整40年前,自己第一个驼队离开麦盖提绿洲,前往和阗河流域时。人们就在这样悄悄议论:骆驼负载太重,驼队怕回不来了!这次赫定下决心踏上“不归之路”,至于怎么回来,这个问题就留待下辈子再讨论吧。 “真快呀!”人们纷纷惊叫着,而船队立即为激流簇拥而去。 船夫都是罗布人。一俟船队离开河岸,船夫们就吟唱起古老的船歌。抑郁忧伤的曲调缓解了划桨的疲劳,调整了木浆拨动沉沉河水的节律,指挥着船队的起止:只要歌声消歇,小船就依次停泊在港湾。而歌声扬起,船就像箭一样顺流而下。从早到晚,船夫们总是唱着同一支歌子,但给人常听常新的感觉。他们或是合唱,或是齐唱,或是轮唱,时而深情,时而激越,时而悠扬。古老又年轻的旋律在水面,在晴空,在每个人心间回荡。 熟悉的歌声,不时会打断赫定的工作,将他带回三四十年前的青春岁月。孔雀河两岸并不陌生,植被还是那些植被,景物还是那些景物,特别是人还是那个人!但赫定的心情、感觉、体会,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重新结构出前所未有的感情空间。 孔雀河上与奥尔得克的重逢颇为感人。这已为读者所熟知。新孔雀河的处女航中,一切都是新的,只有人的感情依然故我。所以赫定称孔雀河——库姆河为“我的河”。 就这样,故地重游的探险家走向他在三四十年前就以预言的形式为世人描述过的那个奇异、新鲜的“童话世界”——北返的河湖水域!同时,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全新体会铺撒在《游移的湖》的书卷之间。 插图是《游移的湖》的特色之一。特别是瑞典文原版,以插图数量(多达160余幅)和印制质量著称。《游移的湖》的外文版本都收入了一幅彩图,那是赫定本人画的水彩《罗布泊的霞光:83号营地向西眺望》。这是作为画家的赫定的杰作,我在日本出版的《斯文·赫定楼兰王国展》画册中、瑞典国家民族博物馆发行的明信片上,都见过这幅彩印的画。为作比较,我们必须引出《游移的湖》第九章“罗布泊之谜”中与这幅水彩画相匹配的文字: 巡视过城堡,完成了必要的拍照、草图和丈量后,大家重新回到船上,顺着一条西南向的运河继续前进。运河刚好可通过一条双体船,几乎直通楼兰城。陈宗器和我都认为,那西南向的河渠可能是人工开凿的运河,是连接楼兰城和这个城堡的水上要道。 夕阳拖着辉煌的光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块古老大地。船队找到一处不缺柴薪的河岸,搭起营帐,生起篝火。我们不舍得把眼睛从西方的天际移开,一直注视着最后的霞光消失在地平线。用过简单的晚餐,点亮油灯,钻进被窝,我又开始畅想。我仿佛听到了墓地中的低语,仿佛看到无数船只在古老的水道上穿梭往来。数月在荒凉沙漠中跋涉的丝绸之路的商旅,见到这清澈的湖水,一定欢欣雀跃。 我侧耳倾听,耳畔响起战车的滚动声,刀剑、铠甲和盾牌的铿锵撞击声和张弓射箭的嗖嗖声。商队的驼铃是那样的清晰,骆驼的脚步是那样的稳健!它们满载着华丽的丝绸,眼中闪烁着快乐的光彩,张起的鼻孔仿佛已经嗅到楼兰清山秀水的气息。 我仿佛听到从2000年前传来的回声。邮差的坐骑晃动着脖上的响铃,从敦煌到楼兰,沿着丝绸之路,捎来了中原大地的信息。32年前我重新发现楼兰城时,仿佛寻觅到了这些古老的信息。楼兰人的生活热火朝天,行人、骑手、商队、马车,川流不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眼前展开,使我夜不能寐,伴着永恒的星辰等待黎明的到来。 终于,赋予生命的河水决定改道进入沙漠南部,在那里造就一个湖泊。树林、草地、街巷、花园和田畴失去了水源,枯萎了,死掉了。楼兰人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只得背井离乡,迁徙到其他可以赐予他们水和果蔬的绿洲。 而今,湖、河又重返北方的家园,为新的生命和生活作好了准备。楼兰的村庄又可以花草成荫,丝绸之路又可以恢复以往的生机了。 这也正是我们此行的原因。我无法成眠难道奇怪吗?曾经贯通东西的最古老、最漫长的驿道即将复活。然而,即使我们的梦想成真,又如何能与当年丝绸之路的繁华相比呢?再不会有驼队,再也无法闻听商队清脆的响铃,再也没有邮差坐骑的蹄声!不,现代的技术机器窒息了诗意和灵感。先是汽车,火车会接踵而来。有生之年,我们还可能亲眼目睹第二条干线,像西伯利亚铁路一样,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此次新罗布泊之行,不过是1933年夏提交中国政府的计划中的环节之一。 壮阔的前景在我的面前展开,此时我聆听着夜的低语和万籁无声的沉寂大漠,久久不能成眠,这难道奇怪吗? 之所以作这样长的引证,那是因为必须强调,与这段文字相比,再精彩的绘画作品也是有局限的。在此之前、之后,赫定多次描写过北返的罗布泊上的落日景象,但叙述是十分情绪化的工作。面对上述水彩画,曾使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但这毕竟不能替代身临其境的感受与印象。而赫定就以他的文笔将感受与印象成功地移植到读者的脑海。 一个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就无须借助行文以外的东西来提高阅读品位。读过这段文字之后,久久凝视着插图中水天相接处的地平线,我竞产生了纵身潜入画面的感觉。 的确,赫定不但是地理上的未知领域的探索者,也是充分拓展的精神世界的漫游者。他对美好情愫有着敏锐的感觉,哪怕稍纵即逝的心灵震颤,哪怕飓风般掠过的灵感流云,都能一一凝聚在他的笔下。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不会忘记《游移的湖》第十章“难舍楼兰、罗布泊”那个“空营”的段落。 5月29日午后,测量工作圆满完成,船队返回大本营。船工们打算像海盗一样悄悄爬到营地所在的高冈,跟守营人开个玩笑。然而最终感到吃惊的正是他们自己。孤独的看家狗“塔吉尔”跑来了,它向主人们欢快地摇着尾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悦。一旁的公鸡、母鸡却自顾觅食。可营地见不到一个人影,寂静得好像废弃已久。留守的人是在睡觉?还是出去钓鱼了?抑或发现了古墓?难道他们遭到突然袭击,被省军抓进了监狱?难道是漫长的等待让他们耗尽耐心,以为赫定一行都已不在人世,便沿库姆河撤走了? 这的确是一座空营。笔直的雅丹间,有个用两只独木舟作屋顶,用面袋堆砌成后墙的库房,已无人看守。船工行囊均在,但工具却不见了。一只羊显然是新宰的,却没人享用,贝格曼的信放在空盒子上。陪他们一同考察的俄国军士加加林的步枪、弓箭,连同他本人都不知去向。这算是什么警卫——他本该负责整个大本营的安全的! 河边,独木舟无影无踪。赫定问船夫萨迪克,他的同乡(其他船夫)会不会不辞而别。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他们在尉犁没有生计。跟着您,有工钱,有面包、肉和茶,他们怎么会逃跑呢?” 船工们爬上附近的高台,放开嗓门大喊。没有回应。 “看!”陈宗器喊着,“龚继成来过这里!”辨认脚印易如反掌,因为中国工程师龚继成是探险队唯一仍然穿着平钉冬靴的人。 陈宗器和赫定一直坐着聊到半夜。没人知道营地究竟发生了什么。 早上7点,“失踪”的船夫穆萨划船回到营地才打破谜团,并引导大家解救出困在一个孤岛的龚继成和蒙古族司机赛拉特。 这时,龚继成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他们的经历…… 这段文字记述的是探险生活的一个插曲。故事本身并不十分离奇曲折,但赫定对抵达“空营”的描写,特别是其心理活动.则可以说是探险纪实作品的典范。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发现那个看似永不衰老的探险家,的的确确是老了,是经不得事了!读了这段文字,我曾问自己,这还是那个在和阗河西岸的沙漠中“偏向虎山行”的无畏探险家吗?这还是那个为抵达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在藏北无人区不惧安危、九死一生的独行侠吗?可是当我再次披读《游移的湖》时,真正使我感到激情难抑、回味无穷的,正是这个段落。能够关心他人,如果可以看成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那么能够超越目的的探险家,无疑就是一个经典意义上的探险家! 赫定最后一本有关西域探险的书,叫做《我在中亚的狗》。在赫定漫长的探险过程中,狗始终是他探险队必不可少的一员。《游移的湖》有关爱犬“塔吉尔”的内容,也是书中最有情味的部分之一。 1900~1901年的罗布荒原探险,赫定有两条爱犬追随。一条就叫做“约尔达西”——朋友、老兄。1934年4月在尉犁县城装备船队时,探险队里又有了一只黄褐色的牧羊犬,就因它的毛色叫做“塔吉尔”。一路上,“塔吉尔”为探险生涯增添了数不清的乐趣。5月27日探险队放弃了设在库姆河三角洲的大本营,在新营地用晚餐时,大家才注意到“塔吉尔”不见踪影。最后一个撤离大本营的龚继成发现,“塔吉尔”根本没有跟上队伍。赫定记起,就在他乘船出发时,曾看见“塔吉尔”在岸上拼命追着船队奔跑。爱犬的遗失,使丰盛晚餐也寡淡无味。显然,忠实的大狗以为他们一定会返回大本营,就主动在空营负担起守卫之责。其实留在营地的只是被放弃的辎重。不难想象,“塔吉尔”会瞪起眼睛,竖起耳朵,眼见一切消失在雅丹、沙包之间。它会日复一日,死死守候在营地,等候主人回来,直到饥渴而死。 晚上,大家几乎无法放下有关“塔吉尔”的话题。一想到它将独自困守空营,赫定就无法安然入睡。 5月28日一大早,陈宗器与龚继成出发了。他们自愿返回已经放弃的大本营,去解救爱犬。赫定心神不定地等候他们归来,并拿起笔信手涂抹着附近的雅丹(风蚀土垄)、迈赛(风蚀土台),直到3个半钟头后陈宗器、龚继成带着“塔吉尔”出现在视野,他才停下来。又见到主人们,“塔吉尔”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照样欢蹦乱跳,东奔西跑,可赫定和探险队员们都为了差点儿将它遗弃而颇感内疚。 作为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赫定想必希望把与罗布泊有关的一切美好记忆都带走,但事实上他却将人生最奇妙无比的东西:青春、理想、追求和爱……都遗失在这河湖水系与沙漠雅丹之间。 赫定重返游移湖的夙愿实现了。但作从东向西抵达罗布泊的第一人的计划却没有成功。可以说,这是个不可弥补的缺失。但是,那也许正是探险家本人为我们后来者拟设的起点吧。 有关“游移湖”的神秘机缘,有关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塔里木东端40年间、三次进出的所见、所感,都记录在这本篇幅不大的书中。这样的书给人们的感受肯定会因人而异,但有一点相信会得到读者们的普遍认同,即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并不在于湖是否游移,怎样游移,而在于竖起了一座提炼感情的高炉,铺设了一条走进历史的高速公路。因此,只要是对谜底孜孜以求的读者,都可以自视为探险家的传人。 五 俄罗斯作家米哈伊尔·普里什文(1873~1954)的《大自然的日历》一书有个著名比喻:湖泊是“大地的眼睛”。实际上,河湖水域是人类内陆文明的摇篮,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旅伴。 1952年,执著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去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寓所。整整20年后中国西部巨泽罗布泊便干涸得滴水全无。在这里我无意暗示什么,天意与玄机本不是我能够揣测的。亲爱的读者,当你们将这本有关一个游移湖的作品读到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时,你是为西域那个最明亮的美目已经失明,罗布荒原的大地也早就面目全非感到怅然若失呢?还是为书中蕴含的深刻、真挚的情感难以成眠,为作者从容穿越于时间壁垒间的眼界拍案叫绝?应该说这两者都有的吧! 这篇关于一个游移湖与一个执著探险家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内容概要
《游移的湖》格调是诗化的叙事,在漫润着忧伤情愫、饱蘸着沧桑意蕴的行文中,总能使读者感悟到作者—全书的主人公所特有的迟暮之感。这是一个终生以发现、探险辜誉天下,又历尽苦涩艰辛的独行侠对生活目标的认定;这是一个情有独钟的探险家,用人格与尊严为世人拟设的情感考场。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新疆考古发现与西域文明中国边疆研究60年与西域探险考察一个游移的湖和一个执著的探险家(代序)第一章 向罗布泊进发第二章 河上第一日第三章 全队停驻萨依切克第四章 孔雀河上最后一日第五章 初上库姆河第六章 挺进神秘沙漠第七章 无名公主之墓第八章 三角洲迷魂阵第九章 罗布泊之旅第十章 难舍楼兰、罗布泊第十一章 返回大本营第十二章 孔雀河上的野生动植物第十三章 贝格曼的沙漠之行第十四章 陈宗器在库姆河上的工作第十五章 敦煌千佛洞之行第十六章 北山路崎岖第十七章 噶顺戈壁的沙丘第十八章 野骆驼之乡第十九章 走到路尽头第二十章 游移的湖第二十一章 最后的搏动编译说明
章节摘录
与此同时,1893~1894年间,科兹洛夫中尉考察了罗布沙漠北部,并发现了一条干河床,这个干河床被当地人称为库鲁克河,即“干河”,并曾两度与它相遇,但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我在1893~1897年间的旅行,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罗布泊之谜。1896年3月,我途经库鲁克河上游,地点正是干河床从孔雀河分汊的地方。我在地图上把它叫做“孔雀河的干河床”。当时因为尚未有任何文字发表,我并不知道两年前科兹洛夫已经发现更东边的老河床。 随后,我沿塔里木河三角洲的东岸前进,寻找是否有支流像冯?李希霍芬所言,偏离主河道流进沙漠。结果发现没有这样的支流存在,至此普尔热瓦尔斯基是正确的。 但是,我发现了一连串湖泊,塔里木河的支汊流经其间,于是认为这是古代罗布泊的最后残余。冯?李希霍芬同意这种观点,但我很快有了新发现,放弃了上述认识。即使40年前的当时,我已经把罗布泊称为“游移的湖”。 1897年10月27日,我在圣彼得堡就罗布泊问题对俄罗斯皇家地理学会发表讲话,科兹洛夫为此专门写了一本小册子(《罗布淖尔》),逐条反驳我的观点。他承认库鲁克河就是孔雀河的旧河床,但称旧河向东绕道流入了喀拉库顺。他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荣誉,并在最后写道: 综合上述分析,我能得出的唯一结论是,喀拉库顺不仅是我永世难忘的恩师N.M.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的罗布泊,而且也是古代中国地理学家发现的真正罗布泊。因此,该湖在过去1000年如此,今后也将永远如此。 三年后,这一结论被证明是不成熟的。1900年,我重返存在争议的地区,沿库鲁克河的干河床,一直走到它消失在沙漠中的地方,发现河床通常宽100码,深12~15英尺不等。如此的规模,说明整个塔里木河及其支流孔雀河古时都可能流经这条后来干涸的河床。 1900年3月28日,我从阿提米西布拉克泉跨越整个罗布沙漠,到达喀拉库顺,并在沙漠北部发现了古国楼兰的废墟。由于供水不足,我们只能停留20小时。我认为这一发现极为重要,于是在1901年3月,从东边绕道北山,重访楼兰,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考古挖掘,获得重大成果。 接着,我从楼兰城向南考察,在沙漠北部发现地势下倾。楼兰遗址和喀拉库顺北岸之间的落差只有6英尺多,可见整个罗布沙漠就像一片汪洋般平坦。它被岁月的沉积物覆盖,又被风塑成各种奇形怪状的雅丹。湖底的许多地方是含盐的碱块,像砖头一样坚硬。 我绘制了库鲁克河干河床的地图,考察了楼兰地区,航行了塔里木河三角洲的大部分水道。直到浓密的芦苇挡住我的去路,并跨过了旧罗布洼地最东北的小溪。完成了这一切,我获得了对这一地区的亲身经验和总体认识,并勾勒出下述理论: 在平坦如大海的沙漠中,水流对高度的变化一定极为敏感。在(从地理学上的短短)1500年里,地壳移动引起的水平高度变化,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终端湖定期在沙漠南北移动,或者说在南北两湖盆间转移,必定取决于另一个因素,即地表的某种急速变化。 这个因素就是流水夹带着有机物和无机物,永不停息地流淌,是风不断侵蚀地表土层,瓦解并吹走了原本坚硬的地表。 因此,平均深度据我测定为2英尺7英寸的南湖——即喀拉库顺,填满了飞沙尘土和残缺不全的植物、动物,如枯萎的芦苇、破碎的躯壳、鱼皮、鱼鳞和鱼骨、鸟蛋壳、各种动物粪便,等等。 这种填充过程在南部进行着,而北部的干燥沙漠带则被强劲的东北风暴剥蚀着。一方面,平坦的罗布沙漠北部在下降;另一方面,喀拉库顺的湖底在不断被填高。其直接结果就是喀拉库顺湖不断被填充,塔里木河持续供应的湖水逐渐漫过越来越矮的湖岸,扩大了湖的面积。由于地面从南岸到阿尔金山(ASTIN-TAGH)令人难以察觉地缓缓上升,而北岸的土地向北平坦延伸,于是在喀拉库顺以北形成了周边小湖群。 若干世纪以来湖址不停地南北迁移,最终使得最低洼处出现在沙漠北部,河、湖必定会返回已经干涸的旧河床、湖盆,而南流的塔里木河分支则渐渐消失,南湖喀拉库顺迅速干涸,因为巨大的蒸发量得不到足够水源的补充。 这个理论的产生,并非是因为“游移的湖”反复无常的移动,而突发奇想。它是1900~1901年,我在库鲁克河与喀拉库顺考察时形成的。在《中亚与西藏》一书中,我也写道: 过去几十年里,也就是普尔热瓦尔斯基探险之后,喀拉库顺表现出明显的干涸趋势。芦苇一年年侵占了它的地盘,沼泽地逐渐缩小。我深信,近年内湖就会回到古代中国地图家和冯?李希霍芬通过天才推断为它确定的位置……现在这些变化都由机械法则和当地的情况决定,因此作为塔里木河终端湖的湖泊必定对其影响极为敏感。湖水漫过湖岸流向低地,完全是物理现象。动植物和鱼群自然伴水而行,旧湖床逐渐干涸。未来这一现象还会依据同一法则再现,只不过方向相反。然而只有到那时,才能获得足够的资料,确定游移的周期。目前已经确知的,是公元265年中国魏元帝末年,罗布泊处于沙漠北部。实际上,罗布泊就像挂在塔里木河上的钟摆,尽管摆动一下需要千年之久,但在地质的钟表上,这只不过几秒的瞬间。
编辑推荐
这部关于一个游移湖与一个执著探险家的故事,起因于100多年前……《游移的湖》是以一个探险家40年的经历浓缩而成,以一卷之书写尽毕生的得意、失意,青春、迟暮,苦闷、快乐,这许许多多人间至情至感。不懈追求,并未遮掩住命运的关照;温馨缱绻,却产生了石破天惊的震撼。这便是人与湖的姻缘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这《游移的湖》记述了赫定和中瑞联合探险队前往已经北返的“游移湖”罗布泊的一次历险。它极富动态形象,并由紧张的、循序渐进的情节支撑起全书的阅读旅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