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新疆人民 作者:卓廉士 页数:681 字数:9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廉士君是我的发小同窗,一直锲而不舍从事中医及针灸教学与临床。30多年来,不论人离远近.总是能得到他事业有成的一些消息,看到他的各种著述。前不久,他传给我一部即将出版的书稿.想听我的观感。打开一看.就是这部洋洋九十余万言的《天人合一》。我不懂中医.但知道这本书是从全新的角度.对《黄帝内经》重新进行诠释与翻译的一部宏篇巨制。《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第一经典.又是蕴藏着极其丰富而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学科的知识宝藏。自其问世2000余年来,不仅为医者必读之圣经,也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门,专著、译本和论文力作如云。一向治学严谨的廉士君敢在经典头上动土,且来如此大部头,也想赶当今国学复兴、经典亲民的热潮吗?诠释经典的功力够了吗?圈内同行能接受吗?圈外普通读者能读下去吗?带着疑问.我以一个外行读者的眼光浏览一遍书稿后,我有些释然了。 可以说这是一部厚积薄发、主旨犀明的力作。廉士君30多年中医教学和针灸临床,一直是以《黄帝内经》为典籍,而且始终以探索经典的哲学观与方法论为追求,研究颇有心得。以前看过他的一些专论,印象中重在研究《黄帝内经》和中医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联系,对中医用”天人感应说”来看待生命活动有过许多阐述。强调这种感应乃是“气”、“数”即生命因素的互动共振,从而揭示了人与自然界普遍联系的原理,揭示了脏腑经脉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揭示了生命律动的规律,揭示了中医认知人体生理、病理的思维方式。面对眼前这部《天人合一》,虽然确为经典的白话翻译普及版,但我明显地感到廉士君是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根红线彻底贯穿在书中。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医学及其性质的认知和把握,从而也表明了他在时下纷纷扰扰的中医存废之争中的态度,坚持了用中国文化思想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独到见解。我想,读着这样思想内涵的书。读者对《黄帝内经》的理解似应明了深入一些吧? 这也是一部写法比较科学、比较好读的书。廉士君出生西医世家,英文很好,却笃攻中医,其尊重国学的精神可嘉。平时手不释卷,博闻强记,曾公派国外讲学从医,长期带各国留学生,其眼界开阔、思维敏捷的素质又使他在教学与研究中比较注意方法科学、以人为本。《黄帝内经》年代久远,玄奥高深,历来颇多歧解,现时又逢争议,廉士君的这本书主旨在普及《黄帝内经》,面对时间和知识基础有限的普通读者,如何引人入胜,与人收获,我看他是用了一番苦心的。
内容概要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鸿篇巨制。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0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医学中的经典,是后世的“医家之宗”。“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的精髓,也是后世”医家之宗”的要旨。本书名曰《天人合一》。正是要通过对《黄帝内经》这一医学经典的重新翻译,诠释其中深刻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 西哲云:“旧有的真理若要保有对人的心智的支配,就必须根据当下的语言和概念予以重述。”(F.V.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导论)正如中国人所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大约深信训诂与考释能够发掘出新知,引人入胜的吧。然而,对《黄帝内经》的译释,数年一度,其意义远不止于如何进一步考释,整理和发掘,而是旨在对之进行的所谓阐释寻找一个新的视角,寻找一种新的解释。因为解释本身是一种”受历史影响的意识”,所以,解释者的任务不仅在于清除自己的偏见,设身处于作者原有的环境,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意义,而且还应提出新的问题,推进新的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挖掘,正是本书奉献给读者最新的解释和最深刻的理解。正如德国哲学家迦达默尔(Gadamer)所说,“解释学的出发点是构筑桥梁,在过去中重新发现最好的东西”。
作者简介
卓廉士,1952年生于重庆,80年代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重庆市针灸学会副会长。
卓廉士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经络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因揭示《黄帝内经》有关感应、数术的理论而受到学术界注意。著有《KPATчйпийпу
书籍目录
上卷 素问 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启玄子王冰) 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 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 第七篇 阴阳别论 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第九篇 六节藏象论 第十篇 五藏生成论 第十一篇 五藏别论 第十二篇 异法方宜论 第十三篇 移精变气论 第十四篇 汤 第十五篇 玉 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 第十七篇 脉要精微论 第十八篇 平人气象论 第十九篇 玉机真藏论 第二十篇 三部九候论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 第二十二篇 藏气法时论 第二十三篇 宣明五气论 第二十四篇 血气形志论 第二十五篇 宝命全形论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论 第二十七篇 离合真邪论 第二十八篇 通评虚实论 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第三十篇 阳明脉解论 第三十一篇 热论 第三十二篇 刺热论 第三十三篇 评热病论 第三十四篇 逆调论 第三十五篇 疟论 第三十六篇 刺疟论 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 第三十八篇 咳论 第三十九篇 举痛论 第四十篇 腹中论 第四十一篇 刺腰痛论 第四十二篇 风论 第四十三篇 痹论 第四十四篇 痿论 第四十五篇 厥论 第四十六 第四十七篇 奇病论 第四十八篇 大奇论 第四十九篇 脉解论 第五十篇 刺要论 第五十一篇 刺齐论 第五十二篇 刺禁论 第五十三篇 刺志论 第五十四篇 针解论 第五十五篇 长刺节论 第五十六篇 皮部论 第五十七篇 经络论 第五十八篇 气穴论 第五十九篇 气府论 第六十篇 骨空论 第六十一篇 水热穴论 第六十二篇 调经论 第六十三篇 缪刺论 第六十四篇 四时刺逆从论 第六十五篇 标本病传论 第六十六篇 天元纪大论 第六十七篇 五运行大论 第六十八篇 六微旨大论 第六十九篇 气交变大论 第七十篇 五常政大论 第七十一篇 六元正纪大论 第七十二篇 刺法论(遗篇) 第七十三篇 本病论(遗篇) 第七十五篇 著至教论 第七十六篇 示从容论 第七十七篇 疏五过论 第七十八篇 徵四失论 第七十九篇 阴阳类论 第八十篇 方盛衰论 第八十一篇 解精微论下卷 灵枢 第一篇 九针十二原 第二篇 本输 第三篇 小针解 第四篇 邪气藏府病形 第五篇 根结 第六篇 寿夭刚柔 第七篇 官针 第八篇 本神 第九篇 终始 第十篇 经脉 第十一篇 经别 第十二篇 经水 第十三篇 经筋 第十四篇 骨度 第十五篇 五十营 第十六篇 营气 第十七篇 脉度 第十八篇 营卫生会 第十九篇 四时气 第二十篇 五邪 第二十一篇 寒热病 第二十二篇 癫狂 第二十三篇 热病 第二十四篇 厥病 第二十五篇 病本 第二十六篇 杂病 第二十七篇 周痹 第二十八篇 口问 第二十九篇 师传 第三十篇 决气 第三十一篇 肠胃 第三十二篇 平人绝谷 第三十三篇 海论 第三十四篇 五乱 第三十五篇 胀论 第三十六篇 五癃津液别 第三十七篇 五阅五使 第三十八篇 逆顺肥瘦 第三十九篇 血络论 第四十篇 阴阳清浊 第四十一篇 阴阳系日月 第四十二篇 病传 第四十三篇 淫邪发梦 第四十四篇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第四十五篇 外揣 第四十六篇 五变 第四十七篇 本藏 第四十八篇 禁服 第四十九篇 五色 第五十篇 论勇 第五十一篇 背腧 第五十二篇 卫气 第五十三篇 论痛 第五十四篇 天年 第五十五篇 逆顺 第五十六篇 五味 第五十七篇 水胀 第五十八篇 贼风 第五十九篇 卫气失常 第六十篇 玉版 第六十一篇 五禁 第六十二篇 动输 第六十三篇 五味论 第六十四篇 阴阳二十五人 第六十五篇 五音五味 第六十六篇 百病始生 第六十七篇 行针 第六十八篇 上膈 第六十九篇 忧恚无言 第七十篇 寒热 第七十一篇 邪客 第七十二篇 通天 第七十三篇 官能 第七十四篇 论疾诊尺 第七十五篇 刺节真邪 第七十六篇 卫气行 第七十七篇 九宫八风 第七十八篇 九针 第七十九篇 岁露 第八十篇 大惑论 第八十一篇 痈疽
章节摘录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則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按 语) 顺应天地阴阳的生活作息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万物同情同构,生命一体,是中医养生学说建立的基础。在一年四季中,天地阴阳在不断消长,春夏为阳长阴消;秋冬则阴长阳消。司马迁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人体的阴阳活动必须顺应天地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顺应阴阳之气在一年之中所形成的生、长、收、藏的四时变化,才能减少疾病,保有健康。对四时阴阳的顺应一方面体现在生活作息上,如“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养神上,即心理的调适上。如春季阳气初生,人体阳气萌动,应该感觉到有一种生生之气,“以使志生”;夏季阳气旺盛,天地间阳光普照,阳光象征着温暖与施予,人则相应感到“若所爱在外”;秋季天地肃杀,万物凋零,人应避免这种刑杀之威,所以“无外其志”;冬季天地闭藏,阳气潜伏,人则相应“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养生之道除了要求人们顺应一年之中阴阳的变化之外,还要求顺应一日之间的阴阳消长。“阳气者,一曰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曰中而阳气隆;曰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生气通天论》)。这里的阳气主要指卫气,白昼卫气行于阳分,起到捍卫体表,防御外邪的作用,夜晚卫气行于阴分,行于肓膜胸腹之内,对脏腑起着护卫作用。如果违反这个规律:白天睡觉,而卫阳曰行于表,所以睡眠质量不高;晚上熬夜不睡觉,则此时卫阳已入阴分,所以会扰动阴分,导致脏腑发生疾病。
编辑推荐
《天人合一(全彩典藏图文本)》运用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对《黄帝内经》进行全新诠释与翻译。在翻译工作中,广泛参考历代医家的考证、注释、译文,以忠实原著发掘本义为宗旨,且注重文字流畅清通,易读易懂。 全书从大处入手,阐释《黄帝内经》主要精神,将天人相应、养生保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针灸治疗、五运六气等内容,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因此,无论是中医专业工作者、中医学院学生、研究生,还是中医爱好者、养生家、康复工作者,皆能开卷受益、各有所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