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兴华,周晓娟 著 页数:113 字数:150000
前言
周兴华老师生在中卫,长在中卫。20世纪60年代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后在中卫风风雨雨20年,其中仅在香山北麓的宣和公社当书记、社长就是七年。拜读他的新著《枸杞史话》《塞上古史钩沉》,这何止是10年磨一剑啊! 周老师熟悉家乡的山山水水、遗风遗俗、文物古迹,他在行走中洞察、在触摸中感悟、在思索中升华、在求证中积淀。周老师治学的严谨和对所爱事业的执著追求,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星罗棋布的中卫岩画,让周老师插上了探寻的翅膀,在香山、大麦地、西山等岩画区他亲手触摸那些远古时代的狩猎、祭祀及各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陶醉于古岩画原始、厚重、神秘的氛围中,在古今灵性中沟通,在过去与未来中思考。 香山是枸杞的原产地。地处香山北麓的卫宁平原盛产枸杞,我儿时的记忆总是离不开这些美丽的红果子。孩提时代,物质生活匮乏,记忆当中吃枸杞的情节总是不能忘怀,即便是吃得太多,流了鼻血,也挡不住那股子饥渴,那股子甘甜,那股子清香,那股子幽雅,那股子力量。现代生活已经远远告别了那个难以忘却的年代,但却没有告别那神奇的红果子。
内容概要
枸杞自古就被誉为生命之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枸杞的地位和文化只是停留在“宁夏五宝之一”的阶段,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其内在潜力。周老师呕心沥血的研究,在大量典籍中的搜寻考证,不但使枸杞辉煌的家史得以彰显,更使我们感知到了枸杞这个物种的历史竟然有可能追上中华文明史的脚步。
本书旁征博引、去伪存真、融会古今,深入浅出,以详尽的史料佐证被湮没的历史,用朴实的文字诉说远古的文明,将模糊不清的史迹描绘得清晰可见,让困惑了多少代人的迷雾渐渐散去。
作者简介
周兴华,1943年生,宁夏中卫人。副研究员。196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担任过大队干部、公社社长、公社党委书记、副县长。后任宁夏博物馆馆长,宁夏文物局副局长。为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曾应邀在意大利、克罗地亚的一些学术单位进行学术交流,举办岩画讲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周兴华就从事岩画、长城等文物古迹的调查研究,他首先发现了大麦地岩画、香山岩画、西山岩画、灵武岩画;首次提出了宁夏境内遗存有西周长城、秦皇长城、汉武长城、清修长城等观点。国内外媒体对其学术活动、学术著作均做过评介报道。出版专著有《中卫岩画》《宁夏古迹新探》《岩画探秘》《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主编出版有道光版《标点注释中卫县志》《中卫县志》。
周晓娟,宁夏质量技术监督行政许可评审中心质检工程师,工程硕士。
书籍目录
序
环境篇
香山是枸杞的原产地
香山是炎黄古帝的图腾神山
香山览胜
种植篇
原始社会,枸杞作为神奇果树载于《山海经》
三皇五帝时代,枸杞作为“上品”列入《神农本草经》
殷商时代,枸杞种植载于甲骨文
西周时代,枸杞种植载于《诗经》
汉唐时期,枸杞栽培载于《干金翼方》
宋元时期,枸杞种植实行园圃栽培
明清时期,中卫枸杞甲天下
古往今来,枸杞有“十全之妙用焉”
饮食篇
中卫自古是酒乡
中卫酿泉
史前酒讯
商周枸杞佳酿
秦汉枸杞“神仙”服食酒
唐宋枸杞“返老还童”酒
元明枸杞宫廷御酒
明代医圣李时珍论枸杞
香山百年烧坊酒
中卫古代酒俗
中卫古代酒诗
现代科研篇
科学研究表明,枸杞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专利技术研究表明,枸杞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医疗、美容保健作用的功能成分
枸杞独特的营养保健功效在世界上得到证实和赞誉
跋
章节摘录
《小雅·北山》篇名“北山”,开篇头两句就是“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其意是说登上北山那高梁,采点枸杞子尝一尝。关于诗中的“北山”,《山海经第十三·海内东经》载:“泾水出长城北山,山在郁郅长垣北。”《山海经》所说的“长城北山”,即指“郁郅长垣”北面的“北山”。“郁郅长垣”即今宁夏固原长城。固原长城北面的“北山”,即今六盘山北垂及其余脉,亦即横亘于今中卫市海原县、中宁县及原中卫县香山地区的低山丘岭区。这一带的山脉,《山海经》称做“长城北山”,《诗经》称做“北山”。这一称呼延续时间很长。《三国志·魏书》载:“若(诸葛)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上文中的“渭”即渭水;“原”即大原,今称固原、原州;“北山”即今宁夏固原六盘山北垂及其余脉;“陇道”即穿越今宁夏固原、海原的高平道。《三国志》说如果诸葛亮统兵渡过渭水,进入固原,占据六盘山北垂及其余脉的陇道(高平道)关隘,就切断了曹魏从中原通往河西的陇山大道。由上可知,这一地区称做“北山”由来以久。这块低山丘岭区,古今都是盛产枸杞子的好地方。《山海经·西山经》等篇对枸杞子也有多处记载,指的就是在这块地方及其毗邻地带生长种植的枸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