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地间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建忠  

前言

  我与张建忠先生有过许多次见面的机会——同是宁夏文学圈里的人,文学界的同仁开会,当然是要碰面的。然而,坦率地说,我与张先生没有做过深入的交谈。虽然这些年以来,文学界的会参加了不少,但会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大多时候都是行色匆匆,似乎抽不出一点时间和心情来谈天说地。生活是如此的高速行进,人们仿佛已经习惯了“脚不点地”地东奔西走,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常常是一件堪称奢侈的事情。数月之前,张建忠先生送来了他的即将要出版的第三本书《人在天地间》的样稿,嘱我写序。忙中偷闲,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他的作品,慢慢地发现这位仁厚的兄长实在是一位可亲可近之人。因此,对我而言,阅读《人在天地间》不仅是一次审美的历程,也是逐渐地读懂张建忠先生的为人,并领略其知识者的精神风采的难得的旅程。  阅读《人在天地间》,最先感动我的是跳动在文章当中的作者那颗淳朴的“诗心”。曾经听文学界的许多朋友说起过张建忠先生的为人,通常,人们会用“实诚”两个字来形容。如果我们承认,古人所说的“文如其人”有着十足的事实依据和理性判断作为支撑,那么,张建忠先生的为人和为文确实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为人坦荡而为文无伪。张建忠先生自小生长于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经历过共和国历史上峥嵘岁月的风雨洗礼,也经受过生活的诸多磨难。他的父亲英年早逝,是性格坚韧的母亲带领着一家人艰难地走出了生活的泥沼。应该说,这样的生活经历和精神背景,直接培养了这位作家真诚无伪的思想意识和关心同情底层人民的人道情怀。他是从西部的黄土地里走出来的作家,他的身上始终带着来自民间与大地的“土气息”和“泥滋味”。这种土气息和泥滋味,几乎决定了他一生的做人和做事的价值标准:耿直地持守真善美的道义原则,并把这种为人的原则引入和延伸到作文的天地之中。于是,在张建忠先生的散文当中,读者们会读到那么多情动于中的朴素书写。他对故乡是始终爱恋的。《进山的记忆》、《插秧》、《饥荒岁月》、《火焰》等篇,虽然叙述的是困难年代的生活和劳动故事,但那一缕怀乡和思乡的情愫是抹也抹不掉的。他对曾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是珍惜的,对因为价值持守而遭遇磨难是无悔的。《记忆中抹不去的档案入《一张旧账单入《冻脚入《鞋子的故事》、《挪窝》、《绣花鞋垫》等篇,多以个人经历映现时代风云和世情的变迁,于温情荡漾的回忆当中,表明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间美好事物的发自内心的赞赏。对于社会生活当中的阴暗面和消极面,“爱美”心切的张建忠也会充满愤懑之情。《外甥下岗记》于外甥比较离奇的下岗经历的如实描述当中,寄托着对转型时期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一突出现象的忧患之情。《B君请客》一文,在对小城人物行迹的书写中,透视着世情的复杂、人性的善恶。张建忠的散文取材几乎都来自于他的人生经历和心灵波澜。在他的文章当中,很少能够读到那些超出了作者才力所能驾驭的范围,大而无当地记载与描述。他的文风是朴素的。他总是从所历、所见、所闻、所感,从个人生活的某一个小片断和心灵的某一朵小浪花入手,向读者讲述过去的故事,当今的风物,时代的变迁、人情的冷暖,以寄寓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诸多思索。他懂得平凡生命的乐趣,能够咂摸到日常生活的滋味,于柴米油盐、水与太阳的遍施予人的恩惠之中发现了生活的不朽和天地的多情。同时,他也睿智地发现了生活之河的奔腾总是伴随着泥与沙的涌动。现代散文大家梁实秋说过:“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词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读张建忠先生的文章,可发现他的情思的干净和诗心的淳朴。  阅读《人在天地间》,另一个深切的感受是作者的用情之深。文学创作是以情动人的艺术,情感储备不足或者“为文造情”都会使文学创作显现出浅薄的面貌。实际的创作情况往往是这样,作家的生活经历越是丰富,思想和感情沉淀越是长久,散文创作越会显现成熟动人的风采。老作家孙犁曾经说过:散文是老年人的艺术。孙犁的言下之意是,优秀的散文创作可能和青春期的冲动和青涩无关,散文创作往往是在人生的秋天才能收获芳香四溢的好果子。张建忠先生为1952年出生人氏,是广义的共和国的同龄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其人生命运和心灵波澜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共起伏、同激荡。国家民族受难,他和父老乡亲也受难;国家和民族浴火重生,他和父老乡亲亦豪情满怀。阅历的深和广,自然带来感情积淀的厚与重。因此,读者们会发现,张建忠的那些叙事抒情之作,皆得之于时代生活和人间情感的美好馈赠,是他的心声的自然流露。在张建忠的那些情感深沉的作品中,回忆母亲的三篇文章(《仰望母亲》、《远去的母亲》、《母亲的远见》)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佳作。在作者的笔下,这个集善良、慈爱、坚韧、刚强于一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是在那个艰辛年代里,自然出现的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的典型代表。这个情深似海、坚韧刚强的母亲,应该说给予作者的不仅仅是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母亲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老舍语)。我相信,张建忠的价值持守和人生追求,可能更多地来源于母亲从小就给予的“君子人格”的教育。这种教育塑造了他的为人,也影响到他的文章风格。《磨难也是财富》、《金斗》两篇也是给人印象深刻的篇目。前一篇作品描写非常年代里一个受到歧视和打击的同学,如何在作者和其他好心人的帮助下,刻苦砥砺,奋发图强的故事,于生活的点滴记录中,显现人间关爱和友情的巨大力量;后一篇则在童年伙伴几乎一生命运的书写之中,感慨真情的可贵和友情的难忘。在上述的若干篇作品中,作者并没有空洞地胡乱抒情。相反,作者的感情是伴随着人生故事的叙述逐渐地显露出来的。与时下流行的那些过度抒情的散文作品相比,我更欣赏张建忠先生的这种自然流露的情感抒发方式。这种方式不生硬、不造作,因而更能感动人。  说张建忠先生是情深之人,还可以以他创作数量庞大的山水游记体散文为证。在这本散文集中,用于描山摹水的作品有四十余篇。无论是黄河石林,还是吐鲁番的葡萄沟,是包围着家乡卫宁平原的腾格里大漠,还是滇池湖畔的大观楼,作者行踪到处,情思也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想,山水胜景从来不是无情之物,对人间事物怀有深情的人,怎能不把自然的山水风物、树木花草视作是有生命的所在呢?辛弃疾《贺新郎》词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张建忠的山水游记体散文,正可作如是观。

内容概要

  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繁杂的散文。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这是人生宁静的坚持,卑微的定格,灵魂的守护。人生的价值,不是地位、荣誉、金钱,而是活着的意义。书中,作者将自己亲身经历到的、体验到的、感悟到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一部分片段记录下来,原本是不愿圭弃美好的或者苦涩的绵长的回忆,但更多是道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全书共收入八十四篇散文,分为两辑,第一辑“原野的呼唤”,主要记叙山河的壮丽、西域的神秘,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人文的景观,触景生情,写下自己的感想。第二辑“流淌的岁月”,主要记叙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更多的是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变换的某一个侧面,尤其是人在苦难和磨砺中的一些琐碎事,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简介

  张建忠,笔名:简种、长弓,汉族,1952年出生,宁夏中卫市人。1968年初中毕业回乡参加劳动,1970年参加工作,1976年毕业于兰大中文系。曾先后在中卫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公室、县地震办公室、县文联、县志办等部门工作。现任吴忠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曾担任中卫县政协委员、宁夏文联委员、宁夏作协理事、吴忠市作协副主席。曾担任《中卫文苑》主编、《文苑》副主编。

书籍目录

岁月无声天地有情(代序)郎伟原野的呼唤初识黄河石林松秀苏峪口魂系黄沙古渡龙官湖散记秋染古塔到美丽的通湖草原去大漠奇观水稍子神秘的腾格里沙漠通湖风情走进马场湖寺口奇观古塔恋情中营堡湖观景高峡醉景秦渠风韵河滨公园风光寂守在岁月中的董府路过山河桥车过干塘情系黄山雨杏花雨中观西递齐云山印象游屯溪老街横江乘筏曲游成都世界乐园水洞沟游记白马寺印象牛首山晨曲初冬的小院窗前的老梨树叶落枣乡的雪清凉山笔记火州吐鲁番苏公塔游交河故城奇妙的坎儿井葡萄沟美景大观楼里赏名联马莲花琐忆芋头天山雪莲花哈密瓜话馕无花果龙年话龙发财树流淌的岁月记忆中抹不去的档案进山的记忆一张旧账单回乡往事插秧吃忆苦思甜饭饥荒岁月火焰诉苦大会引发的故事冻脚仰望母亲牵挂鞋子的故事星光下的夜晚燃烧的时光祈雨苹果熟透的时候远去的母亲磨难也是财富服饰的变幻自行车的故事看电影掸落二毛皮衣上的灰尘母亲的远见金斗外甥下岗记“棒棒”与“嘣嘣”情殇挪窝假日的清淡打靶祭祀的乡俗B君请客抽烟的故事冬日的邪乎绣花鞋垫难忘的出行趟着生命的河流张永生后记

章节摘录

  初夏的一天,应报社朋友之邀,向黄河出峡人川的第一平原——中卫出发,慕名前往与中卫临界的甘肃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观光天下奇景一黄河石林。  黄河绕峡穿谷进川,中卫、景泰唇齿相依,一衣带水。中卫是黄河自流灌溉平原,景泰是扬水灌溉平川。由于地形和地貌的差异,景物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车过甘塘出营盘水便是景泰川,干燥的气候稍微变得凉爽一些,景色不再是荒漠惨淡,田野一片碧绿,村庄、道路、沟渠、林网如织。车驶过景泰县城后,晴空即刻变阴,云雾遮挡了阳光,一阵狂风沙尘过后,顷刻间下起了大雨。车驶进中泉乡竟又是一片晴空万里,途中的那分担心即刻变为惊喜;风雨过后的中泉乡像沐浴过的新娘,出落得更加靓丽、鲜活,身后的黄河石林簇拥着像迎亲的队伍。  在国家地质公园门口,我们停车,抖落一路风尘,换乘中巴车进入山谷。山谷的道路急弯接着急弯,惊得人直伸舌头冒冷汗,多亏熟悉山路的司机左一把方向又一把减速,车在急转弯的路上才躲过了惊险,翻过一道又一道山梁。二十二道山梁翻过之后,我们空悬的心才放了下来。进入龙湾村,操着近似于中卫话的年轻导游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又乘上了游览车观光。沿途碧波荡漾,果园成林,鸟语花香,远见黄河在此拐出一个龟形的波光粼粼的跑道,身后是高耸人云、巍峨险峻的沙石山林,两种生态对比鲜明、反差极其强烈;荡气回肠的黄河曲流,山水相依,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音符和韵律截然不同。  据有关资料表明:黄河石林属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洪积沙砾岩,最早形成于距今二百一十万年前的早更新世,由于燕山运动,使地壳上升,河床下切,加之风化、雨蚀、重力坍塌等自然作用,形成了以黄河湖相沙砾岩为主的集雅丹、丹霞、峰林为一体的地貌奇观。1990年由地质部906地质勘探大队发现并公布于世,2004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是年,黄河石林开发总公司成立,并接管景区。  在导游的带领和解说下,我们穿过河湾村来到了盘龙洞,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看去,几条山嘴近似于藏龙直扑河面,腾空的山脉又像许多蟠龙交战,蓦然,一幅神圣的图腾龙景象赫然显现。紧依盘洞龙的横断山崖,像挂起的平面图,在图上又有风蚀的燕子窝,燕子窝又像刀刻的天书赫然纸上;夕阳西下的余晖照射在天书上熠熠生辉,回首西眺,远处的山影又像伟人毛泽东的化身,长眠于黄河之空;观河,河面上又出现一幅黄河落日圆的景观……大自然竟是如此的奇妙!  太阳落山,我们走进了农家小院歇息。农家的主人就是导游。导游的媳妇是个模样俊俏、精明能干的人,见有客人来,忙放下手里的活儿,打水烧火做饭。导游在宽敞明亮干净的小院里摆开两张圆桌,沏茶倒水,端上当地产的山枣和嫩杏,忙前侍后,像招待自己的亲兄妹一样热情。坐在农家小院的杏树下吃饭,大伙别提有多高兴,不论男女老少,你说我笑,你逗我闹,全然不顾城市人的面子。主人饭菜还没有全部做好,大伙就下手到灶房将案子上的凉面抓人盘中调制,大口吃了起来,菜上一盘抢光一盘,连盆盛的清炖鱼、清炖羊肉,不仅肉吃完汤也没剩下,女同胞也撸起袖子,吆三喝四和男同胞划起拳来,大口吃肉满盅喝酒,其吃相完全是一副鬼子进村的场面。在黄河石林的农家小院做客,别提饭菜有多香,就连山麦做的凉面也是甜丝丝的筋,虽说是有伙食标准的,但主人却是尽情招待。结账时,导游费是全免的。因吃住在导游家,导游只挣吃住的钱,吃超的份数女主人分文不收,并憨实地说:“都是一步邻近的人,招待得不好,吃饱耍好就行了。”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待亲兄妹一样亲。  吃完饭竟是晚上10时许,漆黑的夜晚,天幕上挂起稀疏的星河图,黄河的涛声在宁静中越加深沉,寂静的山村又在喧闹的音乐声中沸腾起来,兴犹未尽的大伙,还没有等主人动身,就急匆匆地来到了龙湾码头。隔河相望,对岸的河心岛上,已是灯光辉煌,红红的灯笼高高地挂在星空,音响放出的迪斯科曲,回荡在山谷和黄河涛声中,像是奏出了一台恢弘的交响乐。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年轻人随着音乐的节奏立马在码头跳起了迪斯科。导游唤来了汽船,又将人们渡过黄河,来到水上公园。水上公园的露天歌舞厅一家挨一家,除过烧烤、水酒、点歌收费,其余的尽情玩尽情歌尽情眺……把个河把个山都抖动起来了,惹得河面上笑出了许多灯影的红月亮和红星星……  到龙湾村,晨观河曲映日,又是黄河石林的一大奇观。当东方的晨曦把沉睡的万山由近拉醒,延伸舒展时,山雾渐渐褪去,远眺就像群龙腾云驾雾而来,随着红日的冒出,一个染红的绣球即刻抛向千山万壑组成的群龙之中,此时,群龙追日的图腾即刻唤起了群山的沸腾……  红日照在龙河湾上,村庄、果园、农田、沙漠、戈壁、绿洲像化了妆的少女,青翠滴露,含羞而出,此时的河面又像开启的明镜,将岸边村庄、绿树、山崖映了进去,一幅河映崇山、曲流回旋、山村安卧、石林古道、绿阴铺地的山水画便呈现了……贪玩的鸟儿、蝶儿不时地从湖边的芦苇上、果园的树枝上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欢歌飞舞,徜徉在龙河湾的怀抱……河岸的两架水车像一对历经沧桑的老人昼夜守河望山,使尽全身解数舀水倒水,偶尔有行人路过桥洞不注意时,水车便开玩笑似的把水洒在你的身上,溅你一脸黄河水的味道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在天地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