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马青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05出版) 作者:马青
内容概要
《绝艺芳华:女武生俞鉴》分上、下两篇,介绍了京剧界一度硕果仅存的女武生俞鉴的人生历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宝库中,京剧是一朵绚烂的奇葩,曾几何时,贵为“国剧”的京剧似乱花迷眼,摄国人心魄,方寸舞台,百样人生,万花吐艳,群星争辉,星河璀璨,名伶辈出,票友无数,追星如茶。这里也有一颗“星”——誉满江南的“小王其昌”,艺惊华夏的“神文龙”“活哪吒”,京剧界一度硕果仅存的女武生,独一无二的“女猴王”。
书籍目录
这里也有一颗星 上篇 人文故乡·父母·女儿 少小结戏缘 拜师上海滩 吃得苦中苦 小荷露头角 师徒之间 三进宁波·温州献艺·婚姻是非 为蒋介石演戏·愚人节玩笑·解放军来了 参军风波——一张照片将她引进革命军队 未遂的开小差 适应新生活——改名字·剪辫子·脱胎换骨 义演获赞誉·求艺盖叫天 移师北上·上海之行·比武天安门 欧亚数国行·女大亦当嫁 “老四团”赫赫声名,寻梦想踏遍塞上 下篇 巡演大江南北,绝技誉满华夏 三十载打磨《乾元山》 从初演猴戏到“女猴王” “女猴王”变作擦鞋匠宝刀未老再展“雄”风 享誉突尼斯 几任领导的关爱·千金难买的荣誉 诲人不倦扶掖后生天命之年传艺京城 《东方之子》与荣誉职称 口无遮拦“俞大炮” 艺坛姐妹情谊深 嫁人就嫁这样的人 师恩永难忘 心中只有戏和观众 为艺术无怨无悔 附录 浅谈京剧武生艺术 俞鉴艺术活动年表暨大事记 俞鉴剧目汇览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王其昌见月芬小小年纪果然不凡,心里有点活动,王水松趁机进言道:“你不是身边有个侄子吗?你给侄儿练功,顺便就给她练了,将来把她培养成了,也是你们王家门的人。”意思是说将来让月芬给他做侄媳妇。 这一来,王其昌痛痛快快地答应收下了月芬。 一个月后,演出合同期满,王其昌带着月芬回到上海。 一进家门,王其昌问月芬的第一句话是:“你怕不怕苦?” “不怕!” “练功时不许哭!” “我不哭!” 师傅家住上海西城里马当路四十四号。月芬去时,除了师傅、师母,家中还有王其昌的父母和大嫂同住。大嫂有个儿子,即王其昌的侄子,乳名宝宝,是月芬的师哥,大她六岁。月芬随师哥一道,称王其昌夫妇为“三叔、三婶”,称师傅的父母为“爷爷、奶奶”。 王其昌官称“三哥”,在上海可与一般的“角儿”相提并论。其父王洪儿是与号称“武生泰斗”的“杨派”艺术创始人杨小楼同期的著名演员,一度曾在宫里专为慈禧太后演戏。据说有一次“老佛爷”看了戏高兴,还“赏”给他们栗子面窝头吃。 王洪儿的声望非同一般。月芬亲眼见过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带着北京的皮货到家中看望王老先生;叶盛兰的哥哥叶盛章每次从北京来上海演出,也必来家中拜望王老先生,还向王老先生学过《盗九龙碑》《盗皇坟》《时迁盗甲》这几出戏。这三出戏合称小花脸的“三盗”,都是传统老戏。 王老先生蓄着小胡子,红光满面,身子骨很硬朗。据说他的“三花脸”功夫很深,技艺超群。在《三岔口》中,他能在桌子上接连翻十几个“小翻”;棍顶在肚子上,能从后台一口气跳到下场门的前台犄角儿;年轻时翻跟头可以做到在毹氍(音于毛,京剧舞台上的红地毯)上没有任何声响,轻盈得像猫一样。功夫到了这个火候,行话称为“开口跳”,是三花脸行当中的绝活儿。王老先生曾经教过两个徒弟,都是一满师就红了。 父亲曾为“宫廷内侍”的声名,对王其昌等于是一种宣传,因此他在上海梨园行辈分不低,同行们对他也都很尊重。王其昌,自幼随父学艺,会演二百多出戏,戏路很宽,20世纪二四十年代曾在上海更新舞台演出,最拿手的戏是《金钱豹》,他在剧中饰演的“豹精”一角,在上海轰动一时,在江浙一带也很有名气,只要贴出海报,场场满座(抗战胜利后,王其昌带俞鉴转场上海大新公司京剧舞台演戏;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京剧教学工作,后从江西戏校退休回上海老家)。 王其昌嫌叫“月芬”拗口,给她改了个名字叫小凤,弄堂里的邻居则按上海习俗叫她“小大姐”,即小女孩,也有“小女佣”之意。 小凤是私房徒弟,行话称“手把徒弟”,即师傅手把手教的意思。不像科班是十几个或几十个人一起学,练功程序也不一定照着科班生搬硬套,但武生行当需要学习、掌握的技艺却与科班没有什么两样,吃的苦、受的罪、挨的打骂,也一点儿不比科班弟子少。
编辑推荐
《绝艺芳华:女武生俞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