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狼文学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宁夏人民  作者:殷国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大自然中的狼濒临灭绝之时,当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向中国大地袭来的时候,在中国文坛也刮起了一股“狼旋风”:狼图腾、狼传奇、狼意象、狼文化、狼精神……一时间,狼,这个人类熟悉又陌生的身影,随着文坛的这股旋风,扑面而来。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文学是人学,并不是狼的文学,而且在文学世界中,有关狼的描述只占一小部分。但是,为什么“狼文学”会如此让人着迷,让很多作家、艺术家投入其中?这正是本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作者简介

殷国明,师从钱谷融先生。1993年在广州暨南大学晋升教授。1995年被华东师范大学引进,曾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理论研究》杂志副主编。主要著作有:《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1988年)、《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1989年)、《小说艺术的现在与未来》(1990年)、《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1990年)、“作品是怎样产生的》(1991年)、《艺术家与死》(1992年)、《100种人生》(1994年)、((夜思录》(1993年)、《第三只眼睛看美国》(1995年)、《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1999年)、《大师对话录:钱谷融卷》(与钱谷融先生合著,2000年)、《“人学”奥秘与魅力·大学活页文库》第32辑(2003年)、《“跨文化”的必要和可能》(2003年)等;自上世纪80年代起,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成果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你知狼有多少?你相信吗?狼是引导人类走向文明的向导穿越时光隧道如何解读印第安人“狼舞”?追踪“狼文学”的渊源继续追踪:从北欧神话中的狼神到埃及神话中的胡狼神关于狼孩的故事狼后来为什么成了恶魔的象征?文化陷阱:中世纪寓言故事中狼的厄运虚构:对“狼之罪”的指控惩罚:对狼蓄意的“理性审判”叙述方式的变异:狐狸为什么老是战胜狼?小红帽的警示:永远不要脱离文明的轨道怀念狼:动物寓言的另一面母狼现身:但丁的《神曲》与西方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狼性19世纪:狼是如何进入都市的?巴尔扎克笔下的狼性:金钱滋养的罪恶人兽之间:从雨果笔下的沙威谈起左拉的《人兽》:洞穴记忆中的现代梦魇杰克·伦敦与狼旷野的呼唤与野性的艺术升华作家笔下的“群狼“意象狼性:现代主义叛逆精神的来源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仇狼”情结“狼文学”与“龙文化”的碰撞与交接

章节摘录

书摘“狼文学”与“龙文化”的碰撞与交接    这显然为华夏文化很早就远离了狼而选择了龙提供了一种文化契机。华夏民族与其周边部族,尤其是西域社会文化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后人对于狼的不欢迎的态度。当然,关于狼在西北游牧民族神话中的特殊地位,更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这种印象。在一些汉族典籍中,就记述了一些异域异族文化中的狼的英雄传奇,例如《隋书·突厥传》中的神狼传说就是一例。这则故事和西方罗马母狼传说、俄罗斯灰狼传说有类似之处。狼是人的救命恩人,并在危难之际解救了人,保卫了人,最后帮助人创建了国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在历史上由狼救人并抚养小孩成人的传说很多,狼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的原因。而在中国有些地方,汉人习惯上把少数民族称为“狼”,恐怕也与这种传说有关。也许开始的时候,并无什么不敬,但是随着汉族传统理念的确立及其作用,“狼”则不能不带上了一些“不文明”的含义。这也说明,一种动物意象的文化变迁,很可能牵动不同文明与文化传统的形成与价值取向。    由此,我们甚至可以推断这是一条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接的路线。“狼文学”从北欧神话出发,在罗马神话中发育成长,在东欧罗马尼亚等地转形为人狼,途径俄罗斯流传到东亚、西亚,演变为中国西域地区的各种狼的神话传说,最后通过丝绸之路与华夏“龙文化”交接。而华夏“龙文化”则从黄河流域发源,同时向东南和西北方向流传和延伸,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因此,华夏民族的“仇狼”有其历史原因,表现了一种文化在特殊境遇中为保存、持续、传递自己的特性而做的不懈努力。从地理方面来讲,保存至今的汉语典籍主要记载的是中原地区文化成果,也就是说,古代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在黄河流域,这里虽不乏荒山深谷,但并不是食肉动物的天国。根据自然生态平衡的原则,任何动物都生活在一种“食物链”之中,所以狼的生存与繁衍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得有好多弱小的动物可供食用。而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并非适宜于狼的生存繁衍,人们自然与狼的关系比较疏离,在心理上影响也比较淡薄。相反,汉族神话传说中有关牛、羊、象和龙(蛇)的意象较多,或许与这种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游牧或打猎生活,进入了农耕时代,主要以种植及养殖业为生。    这样,也就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界动物世界分离了开来,即使黄河流域狼很多,与人们的关系也不会很密切。我们可以如此设想,由于早年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汉族较早进入了农业社会,所以也较早地摆脱了与禽兽为伍的生活,由此有关的记忆和传说留下来的也就不多。与此相对的是,长期以放牧和狩猎为生的一些中国少数民族,自然比以农为本的汉族更接近自然和动物世界。因此也保留了更多更丰富的有关动物世界的神话传说。而狼在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人的欲望与生存状态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推断,狼的神话传说及其流传,与狩猎、游牧、畜牧生活形态紧密相关,而中国与西方社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很早就较为彻底地告别了狩猎畜牧时代,这也为比较早和比较彻底的告别狼的神话传说创造了条件。    其实,中国动物神话传说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多半形态奇异,不是很具体实在。有些是从异国他乡道听途说来的,一是充满着想象的色彩,二是不同动物组合而成的形象较多。这一方面反映了汉民族在历史上与其他民族和国度文化交流的情况,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文明成熟较早,汉民族很早阔别了直接与野生动物打交道的生活,已经逐渐忘却了自己与动物共处的生活情景。就前者而言,汉族本身的繁衍成长就是各种部落文化交融合并的结果,其文明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各种图腾文化的综合融通方面。作为一种民族图腾的象征,龙的形象的演变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我们发现,不论是中国古代龙的意象,还是后来《山海经》中对于奇禽异兽的记载,都已经不再是自然界的原始动物,而是增加了太多的文化想象与加工过程,已经成为某种文化创造与心理幻想,承载着特殊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内涵。在这里,龙的意象突出了各种动物图腾交汇融合的特点。中国的想象似乎复杂得多,据说画家画龙有一个口诀,“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踪六画鳞,七画蛇身八火眼,九画鸡脚更周全”,可见龙是一个多种动物的集合体。由此我联想到了印第安人的图腾柱,往往集合着多种动物形象,包括鹰、狼、虎、蛇等等,只不过都处于自己原本的自然形态,它们依次串联在一起,共同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还没有像龙一样成为一个综合形象。    从这个角度来说,狼的命运实际上暗示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可以说,目前留存的中国汉语典籍只是农业文明产生后的产物,而由于种种历史文化原因,中国有关前农业文明的记载中断了,或者被大规模地删除和改造了,成为中国文化文明“失落的环节”。也许中国黄河农业文明的过早成熟,历史付出了有关动物神话传说丧失的代价。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历史不完整记载的因素之一。有资料可查的只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而大量的前农业社会状况的见证,还有待于继续挖掘和发现。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中,人与狼的关系主要取决于特定的历史状况和文化塑造,即便中国也有过狼神的传说,但是也注定要退居到一个不显眼的地位。所以,“仇狼”本身是一个文化过程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狼最初作为动物存在的意义逐渐减弱,而作为人化的引申、假借和象征的意味会不断增强,最终积淀为这个民族历史意识中的稳定因素。因此,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比西方文化乃至西方人更早摆脱了动物世界,但是,就从现实文化与生活方式来看,西方文化乃至西方人比中国人更接近动物,并更注重与动物的亲密接触。这不仅表现在一般生活和文化心理方面,甚至也表现在文化思想和理论方面。例如,西方从古代罗马斗兽场,到现代斗牛甚至拳击等诸种娱乐活动,都是中国人至今难以接受的。而一向喜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人,即使到了20世纪也不能完全接受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至于西方人进攻性强、敢于创新、张扬个性、强调爱情,中国人比较含蓄、趋于保守、强调族群、注重伦理等诸种特性,也是人们时常可以感受到的。而正是在这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狼在中国文化氛围中的遭际,更加凸显了其特殊的意味。 P186-190插图

编辑推荐

当大自然中的狼濒临灭绝之时,当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向中国大地袭来的时候,在中国文坛也刮起了一股“狼旋风”:狼图腾、狼传奇、狼意象、狼文化、狼精神……一时间,狼,这个人类熟悉又陌生的身影,随着文坛的这股旋风,扑面而来。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文学是人学,并不是狼的文学,而且在文学世界中,有关狼的描述只占一小部分。但是,为什么“狼文学”会如此让人着迷,让很多作家、艺术家投入其中?这正是本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漫话狼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的书,此作者还有一本《西方狼》,强烈推荐大家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