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5-5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贾东海 孙振玉 页数:41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世界民族学史就是指这门科学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对于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历史上的民族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们进行过有意义的探索,留下过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珍贵著述。但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民族学的实践方法和认识方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和有效。其中有综合归纳法、社会分析法、追踪法、类比法、还原法、田野调查法、比较异同法、立体思考法、扩大功能法、语言结构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等。总之,民族学的开放性研究使各种具体方法及方法论的研究十分活跃,许多具体方法的新探索,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学方法论的新发展。 作为一门世界性的科学史来说,《世界民族学史》20多万字,恐难称“学术力作”,然而我们却就世界民族学的发展史构画出一幅脉络和轮廓,这在我国学术界尚属道次实践。为了帮助学生和广大读者开拓视野,把握这门古老而又年轻学科的转机,我们应该立足于民族学的现代化,放眼世界,放眼未来,虔诚地艰辛地去控索、去研究,必须保卫和增进那些作为传统研究对象的民族的利益目的”,才是民族学的真正的光明前途。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编 民族学史前史:世界民族资料与民族知识的积累 第一章 19世纪前西方民族资料与民族知识的积累 第一节 古典时代西方民族资料与民族知识的积累 第二节 中古时代西方民族资料与民族知识的积累 第二章 古代东方民族资料与民族知识的积累 第一节 古代中国民族资料与民族知识的积累 第二节 古代东方其它国家民族资料与民族知识的积累第二编 西方民族学的形成与截止到二战前的发展 第三章 二战前英国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古典进化论学派 第二节 英国民族学的传播学派 第三节 英国民族学的功能学派 第四章 二战前法国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法国民族学的形成 第二节 法国社会学派 第五章 二战前德国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德奥文化圈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节 德奥文化圈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三节 德奥文化圈学派之评价 第六章 俄国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俄国民族学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二节 俄国民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七章 欧洲其它国家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南欧、东欧各国之民族学 第二节 西欧其它各国之民族学 第三节 北欧国家之民族学 第八章 二战前美国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二战前的美国民族学概述 第二节 摩尔根及其民族学 第三节 博厄斯与历史学派 第四节 种族心理学派 第九章 亚洲几个国家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日本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印度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韩国与越南民族学简介第三编 二战后世界民族学的发展变化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发展、现状及未来附录
章节摘录
书摘 斯宾塞特别注意宗教信仰的产生和发展问题,并且同泰勒一道力求论证万物有灵论(虽然还没有使用“万物有灵论”一词)。他从原始的灵魂思想、相信灵魂在死后的存在和崇拜死者出发,描绘出全部宗教。斯宾塞的这种理论,比泰勒更为直率、片面和简单化。 作为英国的一个伟大思想家,他的理论曾对其他国家的知识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斯宾塞的著作对民族学本身并没有产生过特别显著的影响。即使在个别问题上(如宗教起源)赞成他观点的民族学家,往往也不引用他。由于民族学与社会学的界限很难划分,故一般也认为斯宾塞是一位民族学家,但说他是一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更为确切。 除《社会学基础》外,他的著作还有《社会学研究》(1873)、《社会静学》(1850)和《叙述社会学》三种。 3.爱德华·伯纳特·泰勒(1832一1917),是英国人类学的奠基人,英国文化史和民族学进化论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英国伦敦富有家庭,早年就学于托特纳姆教友会学校园林书院。1865年随英国的热心研究史前时期的H·克里斯蒂到墨西哥旅行,写出《阿纳霍克,或墨西哥与墨西哥人》(1861)一书。其主要著作还有《人类早期史研究》(1865)、《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1881)。 泰勒的进化理论可分为三阶段,即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19世纪后半期,泰勒建立了一套文化进化的序列。他通过搜集欧洲政府官员、传教士和旅行家记录的大量资料,分析全世界数百个不同社会的情况,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人类社会的进化,与体质的进化相似,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他抽出一些文化因素来排列,如居住方式、宗教信仰等,并且相信这些因素进化的步骤都是和整个社会的步骤相一致的,即经历过了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泰勒的研究及著作,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在各种范畴的文化现象中,泰勒注意的主要是精神文化,首先是宗教信仰的发展。他制定了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这使他在科学界极为驰名。泰勒用“万物有灵”一词来表示“对宗教本质的信仰”。他还以独创的努力,在“文化”体系中成功地塑造了“语言”、“神话”、“宗教”、“巫术”等概念。 其二,泰勒的文化残存说。为了确定各种文化现象相互的历史联系,泰勒广泛地运用了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所谓残存法。他认为, “残存”是“这样一些礼仪、习俗、观点等,它们既由于习惯以它们所属的一个文化阶段移植到另外一个较晚的文化阶段,同时又是过去的活的见证和纪念碑”。对于这些旧有文化,我们说并非一成不变地保留下来,虽然从形式来看,也许无多大变化,但其性质和功能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这些无疑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三,泰勒提倡文化科学。他指出, “在最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文化或文明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社会成员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等的总体性的复合物。在人类各种社会中存在的文化条件,如果以普遍原理作为基础而进行探讨,研究的主体就是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法则。另一方面,普及较广的文明之单一性一般也在于具有单一原因的单一的行为。也许,文明的各个程度被看作是发展或进化的一定阶段。换言之。它们的各个阶段既是过去历史的结果,也是起构造未来历史的固有作用的”。泰勒从进化论立场出发,提倡文化科学。它还以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文化比较作为其文化研究的基础。 其四,泰勒主张使用统计研究法。1888年,他在《论研究制度发展的方法》一文中试图运用另一种方法,即对几种不同习俗分布的吻合点进行统计的方法,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在民族学调查上,泰勒是最先主张使用统计法的。 由上可见,泰勒的进步之处在于:他并不将当代人类社会的差异归之于种族的原因,他提出了人类“心性的一致性”观点,认为全世界人类的心性和智力大致都是相同的,但是他的研究也存在一些缺憾t过于偏重人类心理方面的研究,从而忽视了人类社会和个人心理之间的本质差别。他“把发展看作减少和增加”,却始终没有摆脱纯粹数量的简单公式化的理论。 4.弗格森(1723——1816),英国进化论学派的一位先驱。主要著作有《市民社会史》(1767)和《道德与政治科学的原理》(1790)。他主张用进化的观点,来观察现实社会,从各个不同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重视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提倡民族学的比较法。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的特征,动物是没有文化的。所以,他反对把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做比较研究。 5.赫胥黎(1825—1895),英国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医生兼体质人类学家,进化学说的积极倡导者。主要著作有:《就动物学的证据,论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863)、《进化和道德》(1893)。赫胥黎同达尔文一起为进化论的创立、传播奋斗过。1863年赫胥黎通过研究、对比人和猿猴身体构造的大量比较解剖学的材料,作出了“人猿同祖矽的科学论断,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于猿猴的思想,并用科学研究成果给当时宗教界和反动学者以回击,捍卫了达尔文主义。 6.卢伯克(1834—1913),是英国著名的民族学家,考古学家。主要著作有《史前时期》(1865)、《文明的开端》(1870)。在进化论学派经典作家中他占有显著地位。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他认为民族学和考古学这两门科学,是建立人类文化史特别是其早期阶段史的工具,为此他提倡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尤其是地质学方法来研究民族学。 第二,他是把资料分类的准确方法运用于考古学并加以分期的首创者之一。他提议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第三,在民族学研究中他非常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他认为婚姻生活是由最早的“公共婚”发展为个体婚,外婚制的习俗也是由此发展起来的。 第四,他注意研究宗教信仰形式的发展问题。他认为许多落后的民族至今仍无任何宗教。 7.弗雷泽(1854—1941)英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他在英国利物浦大学任社会人类学讲座的教授。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编者说明《世界民族学史》作为一部专著和教材,它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世界民族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概述各国民族学重大流派、著名代表人物及其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世界民族学史的基本知识。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从1992年开始的,当时由主编贾东海、孙振玉参考民族学史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实践,共同设计出编写提纲,广泛征求意见后,进行修订,然后由作者按提纲分头执笔编写。主编,副主编进行了统稿、修改和定稿。贾东海、孙振玉在全书的编写中从组稿到定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邓文科、邵方承担了较多的写作任务。邓文科还参加了全书的修阅和定稿工作,邵方参加了部分书稿的修阅任务。 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民族学的世界通史,我们所编的这部拙作仅用30余万宇恐难概括世界民族学史的全貌。但本书力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广泛吸取中外民族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力争有所创新和突破。并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史论结合,重点突出,脉络清晰,通俗易懂。 本书除供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专业作为教材外,也适用于有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广大读者作为研究、学习的参考书。 宁夏人民出版社郭光华和马建文编辑对本书文稿进行了文字加工和修审,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给予了出版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辛勤的劳动致谢。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曾广泛征引了有关著作和论文的新成果、新材料和某些观点,这里不再一一详加说明和例举,谨此致谢。本书在出版过程中,曾得到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及院领导谢玉杰的支持,我们深表谢意。 鉴于我们的水平和资料有限,疏漏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及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日后进一步修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