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作者:毓新 页数:238
前言
期待中的小说 邵振国 毓新在省内外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不少质量上乘、品质优异的中短篇小 说。 我以为这是进入小说艺术、创作鸿篇巨制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先行条 件。 我拜读过毓新的中短篇小说集《女儿谣》,请原谅,这篇序文就要从 这里说起。毓新的中短篇小说,内容朴实,情感真挚,叙事和语言追求执 着。例如《羊腥》,把不同身份的兄弟俩的情感、记忆诉诸那样乡土味、 “羊腥”味的描述,给予它宏阔浑厚的心理背景。《山里火焰》,精巧地写 出了一个返乡的“打工妹”桃花姑娘,捧出那样纯净的一片心的天地,奉 予这块宿命味的土地。这些小说。都使我看到一种富有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的书写。 毓新是一位执教多年、学识饱满而有艺术素养的语文教师,不仅非常 熟悉他所生活的中学校园,更对它怀着一位作家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女 儿谣》中的另一篇小说《且去风流》,即是一篇在校园题材上开掘深刻, 艺术表现极佳的作品。小说写了一位名叫刘欢的语文教师,面对社会“时 尚”,而逐渐发生人格演变的故事。刘欢的追逐在时下是那样的自然而合 乎情理,既契合着时代脉搏,又满足着他的欲望,如鱼得水。但是也有他 失去的,那就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复存在了! 难得这篇小说能够折射如此丰厚的社会背景和潜在叙述。这种功效得 益于它很好地诉诸了艺术表现,小说的人物是复杂型的。因“复杂”而丰 满的。这个人物更是在与其同事、好友李陀的对比描写中完成塑造。还是 在他的妻子、女儿的精神颓变中最后“画龙点睛”。它的叙述角度不是 “全知全能”的,而是有一定的“遮蔽性”才获得了“笔墨简约而跳跃” 的艺术表现。毓新不去平铺直叙人物如何追逐。却写了他调离学校“另有 高就”时的眼泪,“大家不明白他为何而哭。是对曾经行为的追悔吗,是 对调离岗位的失落吗,是对十五年教学历程的留恋吗。还是其他鲜为人知 的原因?……人心,虽然只拳头那么大,可其内蕴的云诡波谲丰富复杂”, 却是我们很难彻底解说清楚的。 《且去风流》在艺术上还有一大优长就是它的语言、这是表现力极强 的小说语言。我们说,小说语言必须具有描绘性又具有“模糊性”,这样 它才有蕴含能力;我们还说,它必须力透纸背而又富有张力,“张力”是 物理学的术语被我们运用,是说它对于文学阅读,经得住阅读想象的“拉 拽”。这就要求着语言和叙述须留出模糊性的想象空间。毓新的小说充分 做到了这些,当刘欢彻底更换了身份之后,再与同事见面时,“他好像害 怕我们问他什么似的,尽找些不痛不痒的事儿大说特说,比如令人喷饭的 手机短信呀,不伤大雅的政坛轶闻呀,漫无主旨的生活噱头呀等等,只没 一句实实在在涉及彼此的工作和生活了。他边说边眯缝着双眼盯视着我 们,目光中闪烁的不再是诚实的调皮、灵动的精明,而是圆滑、世故甚至 无赖意味了。” 我以为这种语言才有了由表及里的描绘性,才是真正艺术的表达。 毓新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我们阅读他的长篇小 说,尤其他所驾轻就熟的校园生活题材的《绿如蓝》充满了期待,充满了 极大的兴趣和信心。 是的,《绿如蓝》有着毓新对于自己生活于斯的“全景式”的审视和 书写,既写了黄土高原中部的风情民俗、艰辛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 遇、农民的情感、希冀和愿望,又写了这块黄土地上收获的教育事业的辉 煌成果。从农民子女发奋读书、高考,写到几代教师的艰苦从教,将他们 的青春年华、热血愿望耕耘在这块黄土地上,都有着淋漓酣畅的描述。 这是一块特殊的土地,这里的教育有着独特的面貌,毓新在厚重的历 史人文背景下,塑造了以章第中、温捷雅等为中心的一群性格刚毅、坚强 而可爱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伴着城市学生不可能想象的、令人睹之落泪的 “自炊灶”,他们在校园里竟也伴着他们各自“家门前寻常不过的小路,邻 居家令人生厌的狗吠,夕阳下炊烟的味道,晨光中牛羊的影子……都无法 遏止却分外温馨地涌现在梦境当中”。使我读后感觉到,唯有他们的学业 这样凸显出与其生存、希冀的紧密联系,正如学校食堂一幅楹联吟出的: “惜菜饭粥米,沉木儿女谙知饱暖非易事”! 汲取着黄土地养料的农家学生,成长的轨迹曲折而鲜活,骨子里更沉 淀了与城市同龄孩子迥异的生命因子。 当然,他们中有的也流下了学而无成的眼泪,有的身负精神压力而复 读。有的流着泪而“焚书”弃学,还有坠楼自尽的…… 这里的爱情也很“独特”,携着黄土地的颜色,本色和泥土味。透着 黄土地般质朴的道德准则,显出更多的馨郁、纯净和真挚。呈出“黑蒙蒙 的眼帘”默默无语的样子。她会默默地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 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除了这群性格刚毅、坚强而可爱的学生,《绿如蓝》还塑造了更多层 面上的人物形象。 比如曹(鹏炜)爷爷,一个典型意义上的“铁打的老头”,一个“用 生命的每个细胞”支撑艰苦生活,支撑孙子读书进取的老人,其躯体内的 那份耐力,那份坚韧、乐观和顽强,不能不使每一个阅读者动容,尽管这 位可敬的老人在小说中只是个配角,但他的每次出场亮相都能唤起人心灵 的震颤。 再比如教师形象中最令人难忘的孙映雪先生。我们仅从这个名字就能 够思味到我国古代“孙康”艰难治学的意味和他坎坷的人生路途。虽然这 个人物的笔墨不多,但如许笔墨却能够令我再次想起《且去风流》的艺术 功底和匠心独具。这位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赤诚,及所奉献于这块 土地的热血和生命,日月可鉴!他的生命之光和人生道路的价值审美,不 仅呈现于《绿如蓝》的生动情节中,还呈现在孙映雪老师自己的一篇散 文——《泥坛封存的岁月》中。这篇散文很美,不仅美,它还给我一种精 神,这块土地之所以诞生这样的老人(曹爷爷)、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学 生及这样辉煌的教育成果,我以为恰是从这样的“泥坛”伊始的。 可以说,《绿如蓝》启用了毓新得天独厚的校园生活的丰富库存,调 动了他中短篇创作方面日积月累的成功经验。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了主线和 辅线、纵线和横线交错并进的方式,将笔墨重心落在黄土高原中部一所高 级中学,同时又通过主人公的特殊身份和经历,联想和想象,不断突破时 空限制,转换描写视角,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内容含量。限于篇幅。这些方 面我不想赘述,但相信它跟毓新不懈追求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起,都使 我们对这部校园题材的小说充满期待。 2011.3.27.于兰州 (注:序文作者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
内容概要
《绿如蓝》颠覆了更多校园题材小说“青春+言情”的内容和套路,将笔墨重心落在黄土高原中部某教育名县的一所高级中学,同时又通过主人公的特殊身份和经历,联想和想象,不断突破时空限制,转换描写视角,向下深入到贫穷封闭的农村小学和质朴可敬的农家,向上则触及现代都市堂堂的高等学府,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再现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全方位地描绘中小学师生在生活和爱情、学习和工作上的酸甜苦辣与不懈努力,展示他们的精神面貌及人格魅力。
书籍目录
序幕第一章 争夺第二章 自由第三章 收复第四章 文科第五章 示范第六章 败北第七章 潜伏第八章 根本尾声
章节摘录
班车刚进沉木汽车站。章第中便透过窗玻璃瞥见了温捷雅袅娜的身 影,接着又瞥见了田园静、杨琴、祁晓春、刘流长和江小兵等七八个男女 同学。 为了尽可能低调,尤其为了躲避电视台美女记者孙晓梅锲而不舍的追 逐,章第中今天出行的消息本来就只有这几个同学知道,并且约定不向任 何人透露的。班车里面实在太挤了,三十个位置塞了五十多个人,章第中 只能等司机摇摇晃晃泊位停稳,才跟父母从污浊的空间慢慢蹭出,向候车 室那边挥手致意。 同学们嘻嘻哈哈直奔而来。 刚走出中学校门的男女,还不习惯大模大样握手什么的,只满脸阳光 地彼此笑着,相互击掌算作致意。章第中先给同学们介绍父母——大家齐 问:“叔叔阿姨好!”又给父母介绍同学——父母对这些姓名大都耳熟能 详了,可一见本人仍不免激动,挨个儿夸赞祝贺一番,眼里饱含真切的欣 赏。章第中母亲忙而不乱,记着儿子的拉杆箱还在班车上,让章第中父亲 赶紧卸下来,免得司机不分青红皂白拉到别处。男生们听了,便当仁不让 前去帮忙;田园静和杨琴见状,诡秘地互递眼色,一左一右将章第中母亲 挟持起来,阿姨长阿姨短,邀请去看省城的班车几点出发,从而给章第中 和温捷雅创造出了宝贵的话别空间。 公历八月九月之交,沉木河两岸夏粮收碾基本结束,一疙瘩一疙瘩背 着蛇皮袋行李的农民工,候鸟似的纷纷外出了,加上全国高校陆续开学, 沉木学子奔赴就读,小小的汽车站热闹得爆豆子似的,到处是风尘仆仆的 车辆,到处是行色匆匆的旅人。 章第中朝田园静和杨琴的背影扮个鬼脸。急不可待地问温捷雅:“你 真……来了?” “是啊,不欢迎吗?”温捷雅眼帘低垂,朦胧含情。 “不是……我……”章第中慌忙解释。 温捷雅乐了,目光电一下章第中,“几点的火车?”一个多月不见面, 她的容貌黑了,人整个儿憔悴了不少。 “下午三点。”章第中说。 “那马上得走了。” “是啊。我本来想早点上城,咱好好见见面,可这两天人太多事太杂, 父母说啥不让提前走。” 温捷雅目光迷乱地盯着脚下,“我本来只答应来车站送你的。”她浅蓝 色牛仔裤,乳白色半袖,带着明显漂洗的痕迹。 “咱去车站外走走。好吗?”章第中说。 “没时间了。就这样聊聊吧。” 四周全是陌生而火辣的眼睛,许多话不便出口,章第中只能拣最重要 的叮咛:“珍重自己,劳逸结合!” 温捷雅认真地点了点头。 “我的手机号知道吧?” “知道。可咱早约定……” “我不管。我会经常联系的。” 温捷雅不强争辩了,双眼朦胧想着什么。 而正在这时,刘流长冷不丁从旁边冒了出来,脸上挂着坏坏的笑, “不忍心,实在不忍心当法海啊!可省城的班车马上要出发了,叔叔和阿姨 逼我来催——老革命都火眼金睛的,咱不能过于缠绵自我暴露,是吧?” 章第中赏了刘流长一拳,只好携了温捷雅走。 然而父母的目光已别有意味,格外关照了温捷雅几眼。好在有同学们 巧打掩护,及时转移了注意力。父母看几件行李都上了班车,又一次提出 想送儿子去省城,被章第中好言劝止了,说自己已经坐过火车,并非第一 次出门远行,肯定万元一失。这样说着,他特意来到祁晓春身边,亲昵地 拿肩膀蹭一下对方,“你到底咋办呢?下定最后决心了没有?” “我别无选择啊!”祁晓春神情里隐含苦涩,“已经在复读班报名 了。” 祁晓春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填报志愿的最后时刻听信亲友们的撺掇, 修改最初的选择转报清华大学。高考能冲进全省前五十名,实力和运气都 算不错了,遗憾的是祁晓春遭遇了可怕的滚档①现象,最终竟然滚进了一 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学院,而且是冷门专业……有苦难言的祁晓春痛苦了 好长日子。才毅决然选择复读了。 “好好苦战一年,明年再入清华吧!”章第中鼓励。 “只能这样想了,凭阿Q精神活着。”祁晓春苦笑。 班车已经隆隆隆响起了引擎。 章第中赶紧跟父母告别,要他们尽管放宽心回家,说着走上前轻轻拥 抱了他们。接着又跟同学致意,先男后女挨个儿击掌。击到女生们时,刘 流长突然起哄:“抱一抱!抱一抱!”显然是受了章第中拥抱父母的启发。 假如不是父母在场,此情此景,章第中肯定会趁机抱一抱三位美女同 学的。可现在只能贪婪而遗憾地放弃了。女同学显然看穿了他的花花肠子, 亭亭玉立,忍俊不禁——杨琴笑得很淑女很含蓄,一如她白底蓝花的裙装; 田园静却正好相反,明目皓齿开朗鲜活,恰似那火红的运动服;而温捷雅 呢,朦胧诗般的眼睛里,激荡着凄婉的别情。 “QQ上再见吧!”江小兵挥手。 “短信常联系!”田园静补充。 “QQ和手机都不方便,就干脆一天写一封信!”刘流长直视着温捷雅 说。 喝彩声,鼓掌声,男生女生兼而有之。 温捷雅红潮涌动,双眼朦胧,依依惜别。 章第中担心大家喊出更煽情的话,逃一般跳上班车,在占好的位置刚 落座,车已徐徐开动了。送别者和被送别者纷纷举起了手臂——车出站门 调头。转眼谁也看不见谁了。 沉木县半小时就发省城一次班车。因为座位已经满员。班车鸣着喇叭 驶过街区,不再像淡季那样左顾右盼招徕顾客,直接上了沉木河南岸的高 速公路。章第中心里乱麻似的,可细加辨析,发现最疼最痛处揪扯着的。 不是生他养他的父母,而是满目别情的温捷雅……他简直被这种“大逆不 道”的依恋吓了一跳,赶紧放眼朝窗外望去。 两天前刚下过一场暴雨,大地充满了湿润的温馨,几近枯干的沉木河 流量倍增,浊黄有如泥浆一般,隔河而望的沉木县,徐徐做旋转状朝后退 去。而处在县城西关的母校,辛苦培育他三年的母校,远远望去是那般清 新和可爱——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综合楼,学生公寓,都似乎凝立 成别离的姿态。 章第中无法遏止心头的激动,视线不由得模糊起来。 ……
编辑推荐
《绿如蓝》有着毓新对于自己生活于斯的“全景式”的审视和书写,既写了黄土高原中部的风情民俗、艰辛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遇、农民的情感、希冀和愿望,又写了这块黄土地上收获的教育事业的辉煌成果。从农民子女发奋读书、高考,写到几代教师的艰苦从教,将他们的青春年华、热血愿望耕耘在这块黄土地上,都有着淋漓酣畅的描述。这是一块特殊的土地,这里的教育有着独特的面貌,毓新在厚重的历史人文背景下,塑造了以章第中、温捷雅等为中心的一群性格刚毅、坚强而可爱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伴着城市学生不可能想象的、令人睹之落泪的“自炊灶”,他们在校园里竟也伴着他们各自“家门前寻常不过的小路,邻居家令人生厌的狗吠,夕阳下炊烟的味道,晨光中牛羊的影子……都无法遏止却分外温馨地涌现在梦境当中”。使我读后感觉到,唯有他们的学业这样凸显出与其生存、希冀的紧密联系,正如学校食堂一幅楹联吟出的:“惜菜饭粥米,沉木儿女谙知饱暖非易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