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日本)内山完造 页数:194 字数:126000 译者:杨晓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11到1949年,正是中国社会最动荡的时期,恰此期间,内山完造居于动荡中心的上海。作为鲁迅先生的挚友,他得以有机会接触影响那个时代、甚至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风云人物。一个出身日本底层的小人物,在那场战争前后,他身边的日本平民、居于中国的日本人是怎样的状态与心态?在他与那些风云人物的接触中,又有着哪些史书记录之外的有趣细节?对于内山完造,鲁迅先生说其“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故他的平民视角看中国、看日本、看大事件和大人物,颇具看点。作为一个永久的文化符号,无论内山完造,还是内山书店,都不应该被忘记。
作者简介
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岗山人,小学四年时辍学,而后做过学徒、店员,于1913年来中国上海,1917年在上海创立内山书店。1927年鲁迅第一次光顾内山书店,两人的友谊从此开始,内山完造及他的书店也因此而被载入中国文学史册。抗战结束后,内山完造回日本,1959年9月,内山完造来中国访问,因病逝世于北京,按其遗愿,他的一半骨灰葬于上海万国公墓。著有《活中国的姿态》、《花甲录》等。
书籍目录
上海内山书店
狡猾的家伙
关于文化交流
我的广告策略
中山大学日本系
日语学会
旅行和独立骚乱
真正的慰问
悲愤的眼泪
宽容的房东
关于日语
双面性
不再犯错
生活真谛
无限感激
砍树者栽树
创作的价值
正视现实
中国落后吗?
强行灌输行不通
双重记忆
异议
猴子的叹息
日本人说不出的话
局部与整体
老人的唠叨
请参考
反反复复的通货膨胀
可怕的将就
南昌太郎之记
上海漫谈(一)
上海漫谈(二)
上海漫谈(三)
上海漫谈(四)
上海漫谈(五)
上海漫谈(六)
上海漫谈(七)
上海漫谈(八)
上海漫谈(九)
章节摘录
上海内山书店 出门旅行了半年,妻子独自在家甚是寂寞,与其说寂寞,不如说是觉得虚度时光。考虑到未来,两人开始盘算着做点什么,最后决定开间书屋,于是马上给远在京都的恩师M先生写信,拜托他当介绍人。不久,就收到从银座尾张町警醒社书屋寄来的一箱关于基督教的书籍。现在依稀记得其中有: 《逆境的恩宠》,德永规矩著;《求信录》,内村鉴三著;《每日的力量》、《每日的祈祷》、《天路历程》,松本云舟译;《圣战》,松本云舟译;《信仰日记》等。 书店开在北四川路魏盛里169号,没有书架,只是普通的民居而已。两层的柜子摆了不足一百本书,价值八十余元。全部是有关基督教的书籍,自然客人也多是信教者。其实当时的上海,几乎没有几家书店卖有关宗教的书籍,所以这间书屋首先取悦了信徒们,有买的有订的,生意做得很顺利。书架的第二层是摆在桌子上的两个啤酒箱盖子,显得有些寒酸,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到汗颜。不管条件如何,生意还过得去,经常有包裹寄到,妻子会亲自去取,再用黄包车拉回来。五十元也好六十元也好,往往手头一有钱,我们都赶紧换了日元汇过去买书。每天的销售额都会记在本子上,我记得第一个月应该是八十四元二十钱,第二个月就达到了一百二十元,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妻子也渐渐忙了起来。附近正金银行和三菱银行的职员开始频频惠顾,哪些书好卖、哪些书可能会滞销,他们经常会给一些建议,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心存感激,将岩波书店的哲学丛书上架也是听取了他们的建议。月销售额达到五六百的时候,店里摆了二十几个啤酒箱式的书架,都是我亲手做的,很粗糙。妻子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雇了一个中国孩子,叫做宝良,是内山书店的元老,大家都叫他老王。他现在叫王瑞栋,而当时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很可爱,但是对日语一窍不通,每天和妻子之间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有些误会事后才能反应过来。宝良负责去邮局取货或是打打杂,妻子就专门在家看店。我们觉得不能将就下去了,于是找了工匠做书架,为了利用现成的啤酒箱,我们根据需要把书架做成两层或是三层的箱式书架,一层大概能摆三十本书,一层一层往上叠,横着也能摆。刚想着销售额要是达到千元就装部电话,说话间就突破了千元,于是赶紧去申请,交了十元保证金,不到一周就接通了。“好方便,真应该早点装。”妻子说。“这不正是时候嘛!”我们两人都为此感到开心。 ……
编辑推荐
上海,旧城的南边叫做南市,北边即旧法租界叫做北市。那么有上海就应该有下海吧?果真下流的杨树浦有个下海庙,那一带叫做下海。因此虽说是用了“上海”二字,但其实“下海”也包含其中。 对民国的关注,不是行注目礼,更是寻求还原,寻求真实。不管热血与极端,也不管沉郁与凉薄,这既是叙述对象的真实,也是原作者的真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