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文精神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韩星 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韩星  页数:305  

内容概要

  《儒家人文精神》是一部普及性的书稿,可以作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了解学习中国儒家文化的入门书。书稿抓住儒家精神的基本内容,涉及到伦理道德﹑人生哲学、价值观念、生存智慧、社会理想等,通过该书的阅读,读者可了解人文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的人文精神,增强人们对中国儒家基本精神的了解,提高基本的人文素养。作者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思想纯正,文字流畅,知识性、思想性、可读性都很强。

作者简介

韩星,男,1960年6月出生,陕西蓝田人。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分别获文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专门史:中国思想史)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儒学研究会(香港)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孔子2000学术网站顾问、《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陕西孔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哲学研究院(香港)道家道教哲学专题研究室主任、国际南冥学研究会(陕西西安)副会长、陕西中国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多年来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儒教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奏汉政治文化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思想简史》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国学论衡》第五辑等。近几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书籍目录

总序 第一章 以人为本——儒家人文精神概论 一、人文、人文精神 二、天地之间人为贵 三、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 四、儒家人文精神与西方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比较 五、儒家的人文精神的基本蕴涵 (一)社会政治方面,以治人为主,以治物为辅 (二)在社会伦理方面,中国人强调以道德为主,以智能为辅 (三)在人神关系中,中国人以重人为主,以敬神为辅 (四)在天命与人事关系中,强调知天命,尽人事 第二章 仁者爱人——儒家的人道精神 一、儒家的“仁爱”含义及其践行的层次 二、仁者爱人本质上是一种人道思想 三、儒家的仁爱与其他各家的比较 四、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第三章 希贤希圣——儒家的人格理想 一、人格的含义 二、儒家的人格层级 三、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四、儒家圣贤与哲学王、上帝、教主的比较 五、圣贤人格的历史影响与现代意义 第四章 刚柔相济——儒家的个性品格 一、儒家的刚柔相济 二、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互补与刚柔相济 三、政治上的刚柔相济 四、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刚柔相济 五、兵法中的刚柔相济 六、文艺美学中的刚柔相济 七、中国拳术中的刚柔相济 八、企业管理中的刚柔相济 九、男女性格的刚柔相济 第五章 三纲六伦——儒家的伦理思想 一、伦理的含义及与道德的关系 二、六伦 三、三纲六纪 四、传统伦理观念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 第六章 弘道崇德——儒家的道德精神 一、道德的概念及其基本含义 二、道家的尊道贵德 三、儒家的弘道崇德 四、后儒论道与德 五、儒家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 第七章 修身养性——儒家的修养之道 一、修身之道 二、礼仪礼貌 三、心性修养 第八章 经世致用——儒家的实践精神 一、“经世致用”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经世致用”与儒家的实践精神 三、“经世致用”精神的历史发展 四、“经世致用”精神的近代转换与现代意义 第九章 和而不同——儒家的和谐精神 一、和而不同的含义与发展 二、儒家和谐思想的多层次建构 (一)天人和谐——天地人(宇宙)的整体和谐 (二)群己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三)人际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四)身心和谐——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和谐 三、儒家和而不同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第十章 天下大同——儒家的社会理想 一、“大同”概念及其渊源 二、天下大同:儒家社会理想的集中表现 三、儒家探索社会理想的艰难历程 四、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西周礼乐文化传统中,等级制度把不同的人限定在严密的范围之内,是不可能来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完善、人的理想、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属于人本主义范畴的思想观念的。但是,到了孔子,春秋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孔子站在人道立场上开始深入地思考礼乐文化的精神实质问题。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方面试图在原始人道主义基础上,用道德上的自我更新,即通过树立人格理想,施惠于人,克制己欲,来达到社会的共荣与安宁;另一方面,则希望用周代分封制,重新明确上下之等级秩序,使社会成为有森然分层系统的组织,来阻止战争与掠夺,反对动乱与陵替。值得注意的是,用周代分封制稳定社会秩序,只是孔子在新的社会分层系统尚未明朗时对周代社会等级的认同。如果这种认同的内容是将庶民百姓作为“人”来对待,给人民以一定地位,那么认同本身就有了质的变化,不再是历史上真正实行过的周礼,而是孔子将原始人道混合而造就的另一个理想化的周礼。孔子还超越当时社会的一般思潮,把学术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的研究上,提出了“仁”这个概念,以“仁”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把人从天命神学中解放出来,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系统地形成了一套人学思想体系,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 孔子从对西周政治文化模式的核心——礼乐的思考入手,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云哉?”(《论语•阳货》)强调指出礼绝不只是人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些玉帛钟鼓之类,而是有其内在精神的。又“林放问礼之本”,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大哉问”(《论语•八佾》),这里礼的本质就是指的礼精神实质,也就是以“仁”为支柱的道德体系。孔子又将礼与刑、德与刑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调整,在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上重建全新的政治文化模式,这样开启了儒家人本理性的思维路向:即站在“人之为人”的高度来反思春秋社会礼乐崩坏过程中人与人(包括君臣、诸侯卿大夫、父子等方面)的关系变化。正如有学者所论:“《论语》中多处为‘仁’规定界说,其特点是:‘仁’不是以祖先神的崇拜为出发点,而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点;不是以氏族群体为出发点,而是以个人修身为基点;不是以维护一方而牺牲另一方为出发点,而是力求照顾到人际双方的利益为基点。孔子将‘仁’解释为‘爱人’就显示了这样一些特点。”孔子不仅反对暴政、苛税,反对战争对人民生命财产的破坏,而且主张“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时”的仁义政治。孔子到卫国,冉有御车。孔子说:“庶矣哉!”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答:“富之。”冉有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教之。”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多了之后,该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再做什么呢?”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这表明他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样关心。“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是孔子激烈批评他的学生依附于季氏在经济上盘剥人民,表达对民众的声援。

编辑推荐

《儒家人文精神》能让读者朋友基本了解西部人文学者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主要内涵、前沿进展,了解西部人文学科的特色及水平,更能了解中国文化及西部地域文化研究的独特之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家人文精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