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南极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锐锋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中国南极科考历程及其昆仑站建站始末的纪实文学。《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受到《十月》杂志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委托和支持,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记录并揭示了中国年纪科考历程及其惊世成就,堪称首部全面反映昆仑站建设始末的纪实文学。作者在亲自采访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后,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而又生动的笔触对南极内陆考察的重大成就——格罗夫山地考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以及在冰穹A建立昆仑科考站,进行了客观的全景记录并深入解析,《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涵盖了从高层决策到具体实施,以及一些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也对南极的地质情况以及南极科学考察的相关知识和历史作了介绍,兼具科普价值和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

  张锐锋,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散文运动开创者和发起人之一,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院院长、山西大学兼职教授。曾获全国多种文学奖。这是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并揭示中国南极科考历程及其成就的纪实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别人的宫殿》《沙上的神谕》等。

书籍目录

缘起
自序
第一章 遥远的南极
 从猜测到探险 
 亘古荒原 
 猜想南极 
 探险南极 
 中国人在南极上的足迹 
 为什么去南极 
 初识南极 
 升起国旗 
第二章 格罗夫
 两条科考主线 
第22次科考 
 “雪龙”号 
 轮机长 
 科考队员们 
 驶向格罗夫 
 冷酷西风带 
 冰 障 
 危险与激情 
 蛮荒格罗夫 
 山 
 陨石 
 岛峰 
 地吹雪 
 在南极过春节 
 “南极精神” 
第三章 冰穹A
 不可接近之极 
 最具科考价值的区域 
 “金羊毛”寓言 
 向南,一直向南 
 1997,首次挺进:内陆冰盖 
 1999,第三次挺进:近在咫尺的冰穹A 
 2001,首次钻冰艾默里 
 2005,登顶冰穹A 
 起 航 
 穿越西风带 
 挺进冰穹A 
 出 发 
 成功登顶 
 发现大山脉 
 2008,准备建站 
第25次科考 
 “南极大学” 
第四章 昆仑出
 南极的冬天 
 深度寂寞 
 情感交流 
 海冰重重 
 破冰 
 命悬一线 
 进入中山站 
 昆仑崛起 
 昆仑欲出 
 站址选定 
 中国红 五星黄 
 中华天鼎 
 立鼎最高点 
 南极上的昆仑 
 南极科考大事记 
后记

章节摘录

  徐霞兴下了车,没走几步,就发现右侧的冰面上有一颗大约只有几克重的小块陨石,它静静地待在那里,在蓝冰上格外耀眼。徐霞兴轻轻地蹲下身子,好像生怕惊动了它似的。他仔细打量着那一颗黑色石块,看到它在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燃烧形成的外表熔壳,确定了它的身份——一枚碳质球粒陨石。于是,他把林扬挺喊过来,告诉他自己发现了一颗陨石。徐霞兴觉得,这次在格罗夫发现的第一枚陨石,应该让这位著名的天体化学家亲手捡拾,让这位在实验室研究了几十年陨石的科学家,亲手拾起自己科研生涯中第一次在野外发现的陨石!林扬挺从远处跑了过来,蹲下去看了很久,他几乎是怀着对这颗陨石的无限敬意,虔诚地、轻轻地开始测量、照相。然后他站起身来,兴奋地拥抱徐霞兴,泪水喷涌而出。是的,一位研究陨石的科学家,第一次接触到呈现着自然状态的陨石,这位小小的天外来客,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在更遥远的时间中,一直在这儿等待着,直到他们发现了它!对一位中国科学家来说,这是多么深的缘分啊。  1月16日,他们来到格罗夫山已经半个多月了,这一天让徐霞兴难以忘记。他在5号营地附近,将几块陨石刚刚收入样品袋,突然一阵大风将样品袋吹走了,他赶忙摘下手套追赶。蓝冰上,冰晶雪雾对光线完全散射,使人失去平时的视觉,只觉得上下左右全是茫茫白色,天地之间失去了界限,方向感也差不多完全丧失。人被一片浓重的白色所包围,眼前只有那个样品袋在引导着。他在蓝冰上奔跑着,样品袋在前面飞着。-直追了几十米,或者更远一点,突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里有更多的陨石出现在他面前。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鼎立南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既是一本纪实文学,也是一本中国南极考察的简史,文字优美,对于我这样的考察队员,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
  •   南极,人人向往的神秘大陆,扩大儿子知识面。
  •   中国人南极的伟大壮举,震撼人心。。。关注南极的朋友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赞~~~
  •   正版好书,书质也好,喜欢,一如既往支持当当
  •   不错哟,很好
  •   帮同事买的,他评价很不错,买对了
  •   书不错,喜欢这种探险精神
  •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这本书非常不错,在电视上看《我的一本课外书》这个节目主持人介绍里面的内容觉得挺好所以买了。
  •   很好的商品,也很便宜,赞一个
  •     科学与文学探险的重大成果——读张锐锋新著《鼎立南极》(王国伟)
      
      人类在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向往更大的自由(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的冲动。这种冲动大多时会表现为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知。而这种对未知的、极致的事物与思想的执着追求,也正是人类得以不断扩展自己的生存领地、不断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断在精神世界飞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发展进步的原始动力。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人类找到了通往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更高层面、更远境界的途径——那就是科学与文学。如果说我曾经还对这样的观念和思想有过怀疑或不自信的话,在读罢张锐锋新著《鼎立南极》之后,我开始坚定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不再为自己思想中的某些迷惑而动摇。因为这部书直接印证了我曾想到的一些问题的答案。
      “从审美的角度看,科学发现和文学写作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性。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显现自己的结构之美、表述之美、陌生之美、思想之美。在许多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这是张锐锋在《鼎立南极》自序中的开篇之语。这样的论断不仅直接点明了本书的特色与价值,同时也指出了人类在探求终极之美进程中的必然之路——文学与科学的并行不悖与共生同一。他也由此开始了以文学的精神去领略、书写科学之美和探险之旅。
      我们知道,南极洲,不仅对中国人,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上的最后的未知地、最后的极地。或许,它还将是拯救人类的最后的基地。人类从未停止过探险的脚步,但对南极的涉足、认知与科考,仅仅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对中国人来讲,则更晚更短。但是中国人艰苦奋斗、后发争先的民族精神在对南极科考的进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1980年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登陆南极洲,到1985年中国在南极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的建立;从1989年中国人第一次徒步到达南极点并在南极点升起五星红旗,到2009年中国科考队登顶南极最高点——冰穹A并在南极大陆海拔最高处建立昆仑站,仅仅短短30年时间,而这30年,正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步的30年。对于中国南极科考来说,这30年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步伐。昆仑站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南极科考的“第一方阵”,标志着由南极科考大国迈进了南极科考强国。不仅是一个特殊地理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华民族在南极建立起来的伟大精神坐标和里程碑!这30年的历程中包含了多少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故事,经历了多少惊魂动魄、艰险卓绝的时光啊。而在这些故事与经历中升华并树立起来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同样是指引国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伟大精神力量。
      然而,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南极知之甚少,对中国南极科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知之甚少,对南极科考队员身上发生和经历过的故事知之甚少。如今,《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全面梳理了中国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到昆仑站的全过程,着眼于南极内陆考察的三大阶段:格罗夫山地考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 A、在冰穹A建立昆仑科考站。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将昆仑站建站这一伟大事件的全貌呈现于世,为我们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打开了一扇走进南极、了解南极、关注南极的大门。《鼎立南极》不仅兼具科普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时也将科学与文学以一种创新的探险性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创新文本。
      我想,一定会有很多的读者会将这部书归类为纪实文学。这并没有错。众所周知,张锐锋是中国新散文运动的开创者和发起人之一,是新散文运动最主要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新散文创作彻底颠覆了传统散文创作的固有模式和桎梏,其散文作品以超长的规模、宏伟的结构、细腻的描述、理性的思维、哲理的思辨、智慧的思想在新散文运动中独树一帜,几于终极。充分体现了张锐锋在文学创作上勇于探索与创新的自觉性。而探索和创新无疑也正是推动科学与文学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我更愿意将《鼎立南极》看作是张锐锋在大散文创作中的又一次新的挑战,是一次散文与纪实文学熔炼汇铸的文学上的探险性实践,可以说,这是一部以南极科考为内容的纪实性的大散文,也可以说,这是一部以大散文格调构建创作的纪实文学。而他在纪实文本中所焕发出来的文学精神,在我看来,依然挥洒着他在散文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大格局、大气魄、大纵横、大性情的恢弘气度,他在作品中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而生动的笔触,深刻展现出了中国南极科考人在地球极地的终极体验中,人性深处的璀璨之火,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科学与文学的理性思辨与智慧之光,体现出作家对科学理念的勇于探索和对文学创新的执着追求。由张锐锋创作这部《鼎立南极》,可谓是历史机遇的必然。在我看来,这部书不仅脉络清晰地记录了“中华天鼎”鼎立南极的历程,同时也是科学之极、文学之极、地理之极三极风云聚会的成果。因此,《鼎立南极》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学性、文学性、纪实性、思想性高度结合的优秀文本。
      当然,作为出版该书的陕西人民出版社,无疑也是慧眼独到、玉成大功的优秀出版社。
      
  •     中国人为什么去南极——长篇报告文学《鼎立南极》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感谢你们能在百忙之中光临本书的研讨会。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所要说的,已经写入了他的作品,当他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他所要说的话已经说完了。
      剩下的都是多余的话。
      今天,我就说几句多余的话,但是多余不等于无意义。我想说的是,中国人为什么去南极?这一话题既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本书写作的意义所在。它既是一个具体的实用主义价值的命题,也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和文化的悬念。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1. 对于人类来说,南极是最后一个未知的大陆,它蕴藏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知识,因而它对于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补充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还通过自身的存在,不断满足人类探索未知的欲望与好奇心。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他者的角度,让我们能够获得另一种看待自己的目光,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活动以及其他生活细节。
      2. 南极汇集了众多的科学前沿学科,冰川学、海洋学、海洋生物学、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磁学、地质学、天体化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尤其是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以及与人类活动的联系,牵动了全球科学家、政治家和关注人类命运的人们的神经。它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小的发现,都与人类共同的命运息息相关。南极独特的环境,提供了一个无法复制的天然实验室和科学资料库,因而它很快成为探险时代之后科学圣地。
      3. 每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的出现,都拖着长长的国家影子。它使得南极科考具有科学之外不可替代的政治辐射力。我们知道,在地球上,南极是最后一块未被分割的大陆,它也自然资源蕴藏量最大的陆地之一。因而,南极科考队的考察活动象征着一个国家在南极的实际存在,并暗含着主权要求和利益相关国对于资源的觊觎。所以,南极科学考察实际上代表着强烈的国家意志,其科学考察的贡献律和研究成果的竞争,实质上决定着考察国在南极存在的质量。
      4. 中国进入南极考察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关注度。南极考察一直置于全世界的镁光灯下,它的每一个细小的举措都会被放大,因而具有增强影响力的焦点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获得了大国形象的品牌广告效果,是中国和平崛起的象征,展示了中国迅速增强的综合国力。
      5. 中国南极考察队在南极的考察活动,实质上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展开过程。考察队员自强不息、不畏艰险、追求卓越的精神,彰显了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传承。考察队员的非凡表现暗示了自身所携带的背景文化,经受了南极严酷环境的考验。他们所创造的“南极精神”,为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
      6. 中国的南极科考,激发了全民族关注南极的热情,因而它具有极大的科学普及价值。尤其是它唤起了一代青少年对南极的向往,这是一次理想主义的注入,一次意义非凡的科学沐浴,也提供了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新契机。它将对国家的未来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7. 南极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一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定居者。因而它没有国界、没有市场、没有货币,也没有人类的生产活动。处于南极的科考工作者,不得不退回到人类原初的状态,重新缔造一种适于严酷环境中生存的生活准则和价值体系。节约、简朴、环保、和平互助、真诚合作、资源共享和面对困境的无私支援,成为基本行为规则和新律法。这种全新的价值体系,是对迄今形成的自私狭隘、利益至上、异质文化之间的不断冲突的现代文明的一种批判,同时它为人类的和平合作精神和文明进程,塑造了新典范和新理想。
      8. 中华民族没有探险传统,中国文化中缺少为认识未知和追求客观真理而献身的基因。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蹈海骑鲸,是为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探寻建文帝的下落,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是为了行万里路,广增见识,实现一个传统儒生自我完成的愿望,以获得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圆满……从南极地名的命名可见,这里充斥着西方地名,没有中国痕迹。中国人去南极考察,不仅限于科学考察,由于南极特殊的环境条件,它还具有探险的性质,因而它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血液中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这意义上说,中国人的南极考察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我的这些理解,也许仅仅是南极科考意义的一部分。很多意义只有在过程中逐步显现,或者永远隐藏其中。我们的目光短浅,不可能扫视到所有角落。
      我想,作为本书的作者,不应该说的更多了。在这次研讨会上,我的任务是倾听、更多地倾听。一切赞美、肯定和批评对我来说同等重要,赞美和肯定使我倍感鼓舞,批评则能使我在以后的创作中获益。
      因此,我把更多的宝贵时间留给各位嘉宾。
      谢谢各位!
      
  •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表彰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获奖作品的决定,授予176部作品“优秀作品奖”,其中包括图书作品30部。集团子公司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榜上有名,这也是我省时隔2届计11年之后再次捧杯“五个一工程”的唯一图书类作品。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全景记录了中国南极科考不同阶段的伟大成就,突出描写了昆仑站建站产生的全球性非凡意义。全书重点着眼于南极内陆考察的三大阶段,以纪实笔法描述了这项伟大行动取得成功的全部过程。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此次获奖,是在省委宣传部领导下,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下取得的。其间,人民社精心编辑,潜心打造,出品人惠西平,总策划宋亚萍,责任编辑宋亚萍、李向晨、周远,多次与作者细心琢磨完善稿件,并辅之以南极队员拍摄的近百幅精美图片,历时两年得以面世。
      该书一经出版便广受关注。《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西安日报》《山西日报》《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20多家主要媒体和报刊进行了报道,刊发专访,刊登书摘。新浪网、凤凰网、西部网等多家网站对图书或活动进行了连载或报道。《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刊发较大篇幅的评论文章。
      2012年5月13日,人民社与山西文学院在京共同举办了《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创研部主任梁鸿鹰,新闻出版署出版管理司副司长王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周明、李炳银,资深南极科考队员琚宜太、秦为稼、胡建民及在京媒体共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本书作为迎接十八大重点读物,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批示,将在百城百店活动中进行重点展示和销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