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

出版时间:2009年4月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学泰  页数:349  
Tag标签:无  

前言

桌子上一杯乌龙茶,散播着阵阵幽香,靠存沙发上有意无意地面对电视,享受肴退休之后的那份悠闲。我突然想到,退休是不是与退隐有点类似呢?远离了名利场的是是非非,没有了职场中的鸡争鹅斗,而且有口安稳饭吃(当然现在远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这样,我是托居住在大城市的福了),不必为温饱操心。有空闲时,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不干也没有人催了……如果胸襟宽阔些、为人通脱些,心闲身安,晚年可以说是人生的享受。古代的隐土化所追求的不就是这些吗?

内容概要

绵里藏针,纵横捭阖,研究中国文化,跨越文明两界,江湖文化,游民文化,隐士文化,见人所未见,及人所难及。

作者简介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1988年转到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任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幽默》等。

书籍目录

408个皇帝轮流做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皇帝的故事及解读 底层社会的皇帝梦 说《大诰》——朱元璋的独特的法律文件再说“另一个中国” 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 当前的“游民”问题《丧家狗》的余波 探源溯流说《论语》 当今的“读经热”与《论语》 说《论语》的注本 孔子的“称圣”彰显了教育在传统中的地位 我们亲近孔子,但不须顶礼膜拜故纸探趣  慈禧、光绪身边的史官恽毓鼎的日记 鼎的文化演进 先秦笑话中的地域歧视饮食男女 中华饮食文化精神 穷人的饭 茶的风格 为什么中国没有茶道? 立春琐谈 端午节祭与祭祀泛滥津津有味谭 “名”医陈存仁 陈存仁与《津津有昧谭》 “画人”邱秉恒 老北京胡同的最后留影  再说“东富西贵北贱南贫” 少年旧事忆城南 世纪年代的春节 我的“北京的符号” 从宝玉、黛玉的“姑舅婚”说起更能消几番风雨 平反路上 说运动 更能消几番风雨 ——反右斗争中的群众“参与” 病榻闲笔读书阅人 颇具文学性的回忆录 笔力千钧,神流方寸 ——读宁伯龙先生《垂露悬珠集》 回首文坛往事的思考 ——评《往事何堪哀》 “原生态”的思想家 ——评《李宗吾新传》《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后记《水浒与江湖》后记

章节摘录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一、八骏日行八万里题目的两句诗出于唐代李商隐的《隋宫》。这首诗是讽刺隋炀帝到江都(今扬州)巡狩,靡费资财,奢侈无度,全国的宫锦都供给南巡了。其实在儒家所阐述的古代礼制看来,巡狩四方本来是天子的职责。《孟子?梁惠王》中,孟子引用春秋时晏婴答齐景公的话说,“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君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当然这是儒家理想的天子“巡狩”。天子每年春秋两季到全国各地体察民情,祭拜东西南北中“五岳”,在百姓遇到困难的时候,朝廷出资给予帮助——青黄不接时要接济其种子粮食,秋收不足时要帮他们安排一家老小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当然希望天子经常“下来看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想不等于现实,巡狩的产生应该是源于大一统观念。至晚在周初,这种大一统观念就很强了。周灭殷商,周天子成为天下的共主,诸侯都是天子分封出去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已经建立起来了。周天子当然要定期(有的说五年,有的说十二年)到各处去视察一下自己的家当,看看诸侯、大夫等人管理得怎么样。这也在昭示,周天子才是当地人民的真正主人。这样,地方上已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就不高兴了,编造了一些天子巡狩往往遭遇不幸的传说,例如春秋时期产生的尧舜禹的传说,就有舜南巡不归、死于苍梧之说,大禹南巡死于会稽之说。西周时周昭王南巡楚国,将渡汉水,当地船工献给他的是胶水黏合的船只,中流船沉,周昭王死于汉水。直到春秋时期,齐桓公南征楚国时还向楚王问起此事。楚王使者回答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周穆王西巡,一直跑到西王母住的瑶池,这里面有历史也有传说。历史上真正巡狩过的皇帝,有秦始皇、隋炀帝。秦始皇是四处巡狩,死于道路,适逢七月,尸体腐败,当局秘不发丧,只好弄了几车鲍鱼,用其臭味以掩始皇帝尸体之臭。隋炀帝则是留恋江都的繁华,乐不思蜀,最后“大好头颅”被其臣下砍掉。当然,始皇帝、隋炀帝各自有取死之道,不仅仅是因为巡狩。二、杏花春雨江南巡狩名头虽大,但结局多有霉头,后来的臣子很少有鼓励甚至主动建议皇帝巡狩的。历代皇帝还有封禅、祭岳等名头也要出京。到了明代把祭天、祭山川等都搬到京城,皇帝巡狩的机会便很少了。清代情况变了,首先是康熙皇帝二十三年(1684)十月的南巡,其目的大约有二,一是收拾“三藩之乱”这副烂摊子,二是拉拢江浙文人士大夫。这次出巡比较俭约,对老百姓骚扰不大,有的县里,康熙已经入境,县官尚在坐堂问事。康熙南巡六次,排场越来越大,也有扰民乱政之处。但总的说来,康熙的南巡可以视作正面的政治行为。乾隆南巡的主要目的恐怕是追求享乐,当时问题主要在西部,但他为什么不西巡呢?他热衷去的江浙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政治或社会问题。说白点,乾隆南巡的目的就是为了“玩”。乾隆与隋炀帝一样都是以诗文为“玩”的帝王。隋炀帝爱写诗,曾对_些诗人说,就论诗才也该我做皇帝,多么自信。而乾隆一生竞写了十万首诗,相当于两部《全唐诗》,平均一天写两三首。而诗在乾隆眼里是与江南春色联系在一起的。元代四大诗人之一的虞集写下“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使得风光旖旎的江南春色更富于魅力。特别是那些钟情于诗词歌赋的人们,当他们拿起笔来歌咏春天、吟花咏柳之时,极自然地就会想到江南的春天。如果只是普通士子,也只能是临风怀想,做一场春梦罢了;如果是个皇帝、特别是个国家强盛时期的皇帝,他就可以带着一大帮人命驾而往,一览江南春色。此时,乾隆正当盛年,行将四十,正有无穷的精力。他示意两江总督黄廷桂恳请皇帝南巡。黄廷桂于乾隆十四年(1749)秋,首次上疏请皇帝南巡。江苏巡抚和两淮盐政以下继之,又命令各知府,拉上当地乡绅耆老共同呈词,详表奏请,以表明大家同心望幸之意。当时在籍的乡绅也都列名,但真正亲自到府衙门具呈者,只有四个人。不过乾隆皇帝还是很高兴的,在南巡的前一年就开始筹备,并派亲王一人总管其事。派向导官员会同地方官详尽勘查沿途道路、名胜古迹,修建行宫,修桥铺路。沿途往返五千余里,共修建了四十多处行宫,没有行宫的地方,搭黄布城和蒙古包住宿。在御舟住宿时,水上搭黄布水城,气派非凡。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日,乾隆皇帝便陪同刚刚六十岁的皇太后出京了。这是他第一次南巡,走的是旱路,出广宁门(今广安门),经卢沟桥(乾隆有诗《卢沟桥》),在良乡打尖。良乡也有行宫,乾隆在《良乡行宫侍皇太后宴兼陈火戏》有句“梅信催人未可迟,祈辛礼罢翠华移”。梅花快要开了,进入二月,梅花盛开,不可迟疑。乾隆在诗句中注明“江南梅花,春半即盛,故早起程”。这种心态,完全像一个诗人。陆放翁热爱梅花,向往梅花,有“探梅岁岁在天涯,醉里题诗字半斜”,“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浪漫诗句,这只是他一个人的事;而乾隆则是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去江南看梅花的,道途上有多少人为此忙碌,多少人要奉献出他们的血汗,皇帝是不管的。乾隆在直隶途中写的《江南意》中有句云:“吴越山川罨画中,传闻争羡亦如此。吟诗好景说江南,前此何曾一税骖。”江南那样的美景自己从来没有去过,为此他很遗憾。换句话说,乾隆认为自己早就应该到江南一游的,不应该拖到这个时候。这些诗句中,乾隆把下江南的目的说得很清楚。当然乾隆也没有忘记自己是皇帝,这样就会有些门面话,什么大清三朝,久有恩泽于江南的百姓,所以他们盼我南巡真是望眼欲穿,另外年迈的母后也希望与儿子一起巡游,这些化成所谓诗句:“南人望幸心云慰,西母承欢久愿申。四海一家何德我,三朝厚泽久孚民。”三、南巡“盛典”之玷在许多人看来,皇帝是万善之源,皇帝来了,许多美事必然随之而至。乾隆自己也很重视南巡,晚年他还说自己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西师(平定准噶尔),一是南巡”。皇帝重视,则捧场者众,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指不胜屈。什么皇帝南巡体恤老臣,优礼先贤,培植士类,右文阅武等等。具体故事也很多,可能也是真的。例如康熙令御厨教江苏巡抚宋荦的厨子制作豆腐,以饱老臣宋荦的口福。乾隆南巡诏老诗人沈德潜到西湖游玩,遇到宫眷可以不必躲避。湖南一百四十岁老人汤云程接驾,乾隆赐给其匾额,书云“花甲重周”“古稀再庆”等。这些用今天的词儿来说,多么人性化。至于赏赐与简拔江南才人的故事更是屡见记载,但这些只是令人感觉到,做惯了奴才的人们看到主人笑脸后真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而且津津乐道。然而人心毕竟没有完全死掉,还是有星星点点的记载打穿了后壁,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幕后的景象。高宗循卫河南巡,舟行倚窗,见道旁农夫耕种,未向所未见,辄顾而乐之。至山左某邑,欲悉民间疾苦,因召一农夫至御舟,问岁获之丰歉,农业之大略,地方长官之贤否?农夫奏对,颇惬圣意。寻又令遍视随扈诸臣,兼询姓氏。群臣以农夫奉旨询问于上前,不敢不以名对。中多有恐农夫采舆论上闻致触圣怒者,皆股栗失常。农夫阅竟,奏曰:“满朝皆忠臣。”上问:“何以知之?”农夫奏曰:“吾见演剧时,净角所扮之奸臣,如曹操、秦桧,皆面涂白粉如雪,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故知其皆忠臣也。”上大噱。这是不是一场滑稽戏?不过前半场是经过排演的,不会出错,那位“农夫”不知经过多少次演习,自然是“颇惬圣意”(合于乾隆心意);而后半场是导演们预先没想到的,他们自然要“股栗失常”(双腿颤抖失常)。“农夫”却会装痴卖傻,轻松地应对过去,像刘姥姥逗贾母一样把皇帝逗得大笑开怀。是谁戏谑了谁呢?导演和演员都很成功,在观众看来,唯一不足的是精明的乾隆,直至落幕他还不知道这是精心策划的一出戏。翻开《御制诗集》,还真有不少写于山东境内的诗。

后记

这个集子所收大多是2006年以后随手写的各种类型的文字。当陕西人民出版丰十的李向晨先生、徐建先生向我约稿时,我把这些一大长串文字通过“伊妹儿”传给他们。两位费了许多时日,汰其重,去其冗,分为八类,编成此眉目清晰的集子,使我大喜过望,要在这里对他们的认真精神与劳动表示诚挚的感谢。最初设想此辑2008年深秋即可问世,丁是想到了陶渊明名句,不料出版可能会到“梅似雪,柳如丝”的季节了。不过“春秋多佳日”,人的心态才是决定性的。

编辑推荐

通过《采菊东篱下》想像到桌子上一杯乌龙茶,散播着阵阵幽香,靠存沙发上有意无意地面对电视,享受着退休之后的那份悠闲。我突然想到,退休是不是与退隐有点类似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采菊东篱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8条)

 
 

  •   绵里藏针,纵横捭阖,研究中国文化,跨越文明两界,江湖文化,游民文化,隐士文化,见人所未见,及人所难及。
  •   精辟的文化见解,丰富的文化史谭。
  •   其比《发现另一个中国》,个人以为,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至少这本书已经能让人看到了墙里的东西(而《发现另一个中国》却始终给人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摘抄了不少笔记,获益良多。
  •   王学泰先生话说的有点绝对,有点主观了。。。书的装订太差,一翻就要掉页。。其他的还好啦、、
  •   这本书都是作者近年写的文章,还有一些访谈录。我还没有读完,但是感觉这是很能丰富人思想的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是文和史都有涉及的书,非常有含金量的书。但是这本书读下来需要耐心,比较适合精力很好的时候读。建议爱好文史的读者购买。
  •   从多个角度了解社会,看待事情。
  •   自从读了王先生关于流民的研究,就喜欢这个一脸富态的胖老头用一口京片子给大家讲故事
  •   闲暇时间拿来阅读 不错的一本书
  •   对于历史有很深刻的见解,值得一读,很好
  •   给我邮来的是一本二手书,旧的不成样子,右上角还有明显折痕,发黄的页里,内容还不错。
  •   闲下来读的一本书
  •   挺喜欢的,书面脏了点
  •   很值得买的一本书,内容装帧都算是好的,喜欢的别错过
  •   封面很漂亮,书也很好
  •   看这本书,总觉得身旁萦绕着花香
  •   闲来无,翻翻挺好
  •   趣味性不足~!还是不错
  •   书的质感很好,特价时买的,超值!
  •   这书不错,挺静的
  •   打折便宜
  •   折扣低,也值得看看
  •   一下子买了很多书,还没有看。
  •   一把椅子,一壶茶,一根烟……一本好书
  •   书不错 很值得一买 特别是很便宜啊!!!

    写的东西很感兴趣 朋友们也觉得我这本书买的值。
  •   书还是蛮新的,很喜欢
  •   价廉物美,此书不错
  •   可能因为年纪不够大- -。看起来感触不那么多。但是还是觉得很不错。
    就是有一点乱。。。
  •   满意,不过没看呢,谢谢了哦
  •   风格对味儿,因人而异
  •   很有价值! 从历史到散文再到为人处世~ 值得我们学习!
  •   具体内容没细看,感觉还可以
  •   我还没有看完,只能从质量上给予评论:印刷精美,发货及时,以后买书就在当当网上购买。
  •   凑单购买的 混时间
  •   书还没看,只是看了名字就买了。就是想弄明白,陶渊明以后所有人对“采菊东篱下”的理解。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采菊东篱下!悠燃见南瓜…
  •   帮助了解中国古代各种文化,价格也合适,物有所值。
  •   送同学啊 还行 不敢没点文学内涵看了会很闷
  •   这是一本和历史有关联的书,从历史中游离出来举重若轻的闲淡,却在不经意中恍惚的沉重!作者追求的是“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的风范,然字字句句感受的是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
  •   这是一部随笔集。谈古论今,话题极为散漫,从《论语》到文革,从茶道到立春,从厚黑学到王小波的小说。文字平和,也就是缺乏犀利性。值得一读,但没有“见人所未见”(封底出版社赞语)。
  •   该书作者对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并不人云亦云,看了后可开启人们的心智。特别对历史知识不多的人可增长历史知识。书的质量也不错。
  •   作者是比较讲究学术思考的
  •   前面看得很投入,让人不断思考的文字,看得出来作者是位对历史很有见解的人!
    后面关于文革的部分觉得太沉重,不愿细看,看了太难受。
  •   该书应叫杂谈或更确切,不过起了一个文皱皱的名,有点诗情画意。所写内容虽杂,但读来还是很吸引人的。不错。
  •   内容很好,思想挺有深度的,就是纸张质量不大好,施胶效果差,会掉页,不过不影响阅读。性价比很高。
  •   闲时阅读很不错
  •   文学性很强,可以做教课书……
  •   对书本来就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前几章吸引了眼球,其余平平吧
  •   首先是价格便宜,其次内容感觉还行。
  •   尽管有点别字,但价廉
  •   书皮坏了,但里边印刷很好,特价嘛,还不错~~~
  •   陶公的名句~~~~
    内容很丰富的书~~~~~~~~~
  •   通过作者的随笔与感悟,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与文化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到底谁回归了田园
  •   王先生的书是必须看的,有思想深度。喜欢。
  •   看到评论买的,又有优惠,老实说,看不太进去。
  •   内容和纸张质量都不错。
  •   有思想深度,内容也很有趣,读之不厌,不错!
  •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   写得真的很有意思
  •   闲暇时可以读读
  •   内容较充实,只是封面封底被弄得好脏啊。
  •   听朋友早就说过有这么一本书,今天刚开始看就被吸引了。
  •   我最近在当当买书大都是凑搞活动的时候,因为本身拥有的书就不少,所以平时很少有急需的购买对象,大都是在浏览过程中发现一本书,其他读者评价较高,再看看书中的一些消息,在决定是否下单。这本书看上去还不错。
  •   有一两篇说游民文化的还值得一读。
    其余的……
  •   速度越来越慢了 以前就3,4天 现在最少一个周 考验人的耐心吧 这本没有塑料膜 翻了翻中等吧 不好也不坏 跟标题一样 看便宜买的 8块多还行吧
  •   内容有点散乱,但读起来还不错……
  •   书稍有破损,总体还不错
  •   内容我喜欢,不过封面不能做得更好一点儿吗?哎,真是遗憾呢
  •   我之前拿到书没翻,结果等我打开之后发现,居然有一部分文字没印出来!!!
  •   还不错,物有所值,只是书的封皮很旧,像是存放了很久。
  •   随意翻翻也有好收获
  •   花了一些时间看,不是太喜欢,但也值得看一下
  •   很主观,内容还行。
    书的装订不好,马马虎虎吧
  •   印刷不咋的
  •   一般般哈
  •   开始以为是是像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一本书,结果不是、、但是还可以了、
  •   有点乱,好像是在凑成一本书
  •   看着价格便宜买的,发货很快。
  •   购买时看了目录,觉得应该还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拿到书之后,我无语了。
    散文还形散神不散呢!
    散文集就算了,毕竟折扣那么低,就当买一本杂志来看。于是我看啊看,就冲408个皇帝轮流做那一章,我就无语了。敢情这个标题是取着玩的?也就是个极具唬头的题目。
    于是,俺能提出的建议时,购买时要慎重。就算是杂志价,也要考虑一下再买。毕竟我拿到书这么多天,才勉强看完第一章,真不容易啊!
  •   看得人想谁睡觉,
  •   书壳都快脱落了,翻一页就有一页快掉出去了。内容泛泛一看,应该挺不错的,是精品,但就是书本身太烂了。给客服打电话,说是返10块的卷,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
  •   被书名深深吸引了。一口气买了2本,想说还可以送给朋友。结果,内容大失所望
  •   库存书,打折,内容一般,现在图书和衣服差不多,定价特高,然后特价甩卖,不正常。
  •   书一般,有重复,银子不宽裕就不要考虑买了。
  •   《采菊东篱下》一书,著者文字亦庄亦谐,时而让人感觉心有余痛,时而使人不禁哑然失笑。随著者笔端穿越历史,给人以一份凝重。一语中的,引人入胜。实在是值得仔细品味的一本好书!不能不提的是亚马逊的服务及快递员素质都非常的好。书的包装也很道地。在亚马逊购物还是满放心的。
  •   老先生笔耕不辍,值得敬佩
  •   深邃,不做作,散而有型·····
  •   买的时候以为讲的是陶约明
  •   特别是里面推荐旧上海陈存仁老中医《银元时代生活史》,去买了之后非常喜欢
  •   句句有力,章章有气。真想不到一个老年人能写出这么有年青人劲头的书。而且看得很明白。能把根在哪,找出来,进行分析。
  •   王学泰的书,值得一看。
  •   内容唯美
  •   王学泰的POP历史文化随笔啊
  •   一直在寻找这份悠然
  •   采菊东篱下采菊东篱下采菊东篱下
  •     这是学者王学泰的历史随笔集,收录了他自2006年以来的各类历史随笔,尤其是很多解读皇帝各种作为,探讨古代中国的隐性社会等文字值得细细品读。以对于隐士文化的讨论和见解为序,里边主要包括对于皇权文化、游民文化、饮食文化的深刻讨论,也涵盖一些人文类的就是琐忆,还有一些便是读书随笔。这些内容,恰恰反应出一个有“隐士情结”的当代学者所关注的层面和思想状态。即:绵里藏针,纵横捭阖,研究中国文化,跨越文明两界,江湖文化,游民文化,隐士文化,见人所未见,及人所难及。
  •     老百姓都爱看的史学笔记
      历史是洞悉今世的镜子,帝王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符号,了解帝王的生活、探索历史的真相不只是史学家的使命,也是很多老百姓的爱好和求知的途径之一。对于历史而言,不存在大众与精英的壁垒,学术与非学术只是专业的分工。《采菊东篱下》就是这样一部由权威学者写作,语言通俗的历史随笔,窸窣小事中尽观历史之沉浮变迁。
      《采菊东篱下》一反专业的研究课题式写作,运用书话式写作手法,读者似乎置身悠然自得的茶馆,听作者将曾经高可敌天的帝王故事娓娓道来。从江湖场谈到文明与游民,似乎置身事外,又从历史追索当前,寻找文化之根。其中笔触帝王将相,文涉农民工甚至社会保险。文化典籍、饮食男女,也有作者亲历感受,《采菊东篱下》呈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有探索历史的好奇、有精神体验的深刻,是从过去而至于未来的时空游历。
      《采菊东篱下》作者以超然的心态,平实的讲述,于安静的描写中展现历史的纵横捭阖,以帝王历史入笔以及芸芸众生,深入浅出,在一个一个故事的叙述中,嵌入学者式的思考,蕴藏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历史的思考,一个学者渗透于现实人生的良知。
      
  •     隐士,文人永不过时的传说
      
      
      文人多有隐士梦。而且一有条件,这种渴望便会表现出来。王学泰老先生的《采菊东篱下》,正是他内心隐士梦的表露。
      关于隐士,自古断语很多。以前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正论,如今有“小隐隐于MSN,大隐隐于QQ”的搞怪网络签名。虽然格调不同,但也反映了隐士这一命题的长久性,只是如今很少有人正经谈论隐士存在的可能性。《采菊东篱下》这本书实际上是王学泰老先生近年的一个文化随笔专辑。以对于隐士文化的讨论和见解为序,里边主要包括对于皇权文化、游民文化、饮食文化的深刻讨论,也涵盖一些人文类的就是琐忆,还有一些便是读书随笔。这些内容,恰恰反应出一个有“隐士情结”的当代学者所关注的层面和思想状态。
      对于多数人来说,隐士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这个词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隐士不参与社会活动;二是算得上隐士的人,必须是有才能的人。所以,通常大家认为,隐士都是潇洒地拒绝高官和利禄,选择远离社会的能人。但王学泰老先生心中的隐士,虽然都是有才能的人,但恰恰是“不能”的人:“真正的隐士的大多数还是适应不了外部环境,从而选择了自我树立的人生态度。这些人是平和的,与世无争的,为了生存他们也要默默无闻地工作,一获取生存资料。”可见,他们的自我疏离是被动的,是因为“不能”,换言之,王学谈认为隐士也是“弱者”。而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洒脱,他们的生活也有很多是无奈。
      作者的这种认识,反应了众多古今文人的真实心态。文人自古不乏学识和见解,有着参与社会改变民生的渴望,但真正较深地参与社会,进入政治圈和名利场,文人本身的立场和性格弱点,决定了在无视道德、只讲生存的竞争环境下,彻底沦为弱者。在经历多次的失败之后,文人只能选择远离,选择独善其身。隐士,变成了一种无奈之后的新追求。陶渊明把这种过程曾经清楚地表达出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到作者自己的身上,他最终关注的,其实还是隐士存于当代的可能性。他也有疑问:传统的隐士文化出于小农社会,工商社会里会不会还有隐士的存在?他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隐士这个阶层已经完全消失。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之下,既无“隐”的必要,也无“隐”的环境。但他不排除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经济条件的许可,也许会有真诚的归隐者出现。我们能感觉到他的渴望。但他也知道:隐士并不是什么祥瑞,只是一种特殊心态、又有物质基础的人们生活的选择。
      也许,那还只是文人的一个梦。但其实,他这种矛盾的心态,又与隐士有何区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