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茂泽  页数:354  
Tag标签:无  

前言

  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传统积淀深厚。在西部高校中活跃着一批优秀的人文学者。早在2000年,陕西省政府就列出专项,以“西部人文学术”丛书的名义,将西部人文学者的研究成果资助出版。到2007年,“西部人文学术”丛书共出版三辑30种,其中不少在学术界赢得较好反响。目前“西部人文学术’’丛书还在继续编辑出版之中。  为进一步繁荣人文科学研究事业,推进西部人文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普及,增进社会各界对西部高校人文学科前沿进展的了解,促进西部高等院校人文学科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我们拟在“西部人文学术”丛书之外,另外编辑“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西部人文学者在学校讲坛上的比较有特色的讲座加以推出。  与“西部人文学术”丛书一样,“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主要依托西部文史哲领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有一定学术积累的中青年骨干为作者队伍,以西部人文学者有研究的学科领域或方向为主要选题。但与“西部人文学术”丛书重在推出西部中青年人文学者的科学研究成果有所不同,“西部人文讲座”丛书侧重推出他们立足于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讲座。丛书选题既要考虑所介绍学科领域或方向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又要重视撰写者在教学上取得的成绩;既要保证在整体形式与内容上的学术含量,又要做到语言文字简洁流畅,明白易懂,体现严谨求实的学风,同时配置一些与丛书内容相辅相成、有一定艺术性的插图。我们期望,通过这套丛书,读者朋友能基本了解西部人文学者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主要内涵、前沿进展,了解西部人文学科的特色及水平。  “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分批出版。首批推出的讲座涉及中国思想史、周秦汉唐历史、中华古都文化、西北民族历史、西部考古、中国文物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哲学、中国宗教文化、中东地区历史与现状等方面。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青年学者为这套丛书写稿,也希望学术界和教育界提出批评和建议,使丛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内容概要

  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礼器》说:“天道至教。”明代大儒、心学大家王阳明则直说:“道即是教。”《礼记》和王阳明所说的这一些话,都揭示出中国古代儒家宗教思想理想的“闻道”、“知道”、“求道”、“行道”的基本特点。  将“道”理解为人的本性,给人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局限提供了深刻的形而上根据。正面看,人性和“道”为一的思想,可以给每一个现实的人超越现实,上达无限,以致与天合一,成为圣人(或佛或神仙等)一种最理想的、最典型的、真正的人,提供永恒的信念支柱,给以无限的自信心。

书籍目录

前言引言第一讲 课程的内容和意义一、课程主要内容二、中国宗教概况三、美国宗教概况四、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五、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第二讲 宗教的定义一、国内流行的通俗解释二、宗教的科学定义(从人的经验角度看)三、宗教的人学定义(从人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角度看)四、宗教的神学定义(从“天”的高度看)第三讲 祖先崇拜一、祖先崇拜的基础二、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三、夏朝的祖先崇拜四、商朝的祖先崇拜五、周朝的祖先崇拜六、祖先崇拜的原因第四讲 儒家的“天命”观一、儒家“天命”观的渊源二、孔子的“天命”观三、孔子“天命”观的特点四、墨子的“非命”论五、孔子“天命”观对古代中国人信念的影响六、儒家“天命”观的神学化七、儒家“天命”观的形而上学化八、儒家“天命”观的意义第五讲 阴阳五行说的宗教化一、阴阳说二、五行说三、“五德终始”说四、“五帝”崇拜五、太一神六、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第六讲 道教一、道教概况二、道教的渊源三、道教的产生四、道教的发展五、道教的兴盛六、王重阳与全真道第七讲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一、佛教概况二、佛教传人中国三、佛教的流传四、佛教的中国化五、佛教思想的中国化第八讲 中国佛教宗派一、唐代佛教繁荣的条件二、三论宗三、天台宗四、唯识宗五、华严宗六、禅宗七、其他主要佛教宗派八、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第九讲 信仰及其产生一、信仰的定义二、信仰是天人合一的综合表现三、信仰产生的路径四、人性信五、缺乏——信仰产生的事实的前提条件六、缺乏感——信仰产生的心理原因七、信念和信赖——信仰自觉与建立的标志八、自信心和满足感——信仰的功能第十讲 信仰的发展一、信仰发展的理性原因二、本能信仰三、迷信四、理智信仰(信念)五、理性信仰(信念)六、“天”的信仰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关于“信仰”的观念一、古代汉语中“信”字的五种意义二、古代汉语中“仰”字的意义三、“信仰”的意义第十二讲 “神”是什么一、认识“神”概念意义的方法二、“超人间超自然”的意义三、人们所意识到的“神”四、“神”概念的定义第十三讲 神存在的证明一、讨论神存在问题的意义二、证明神存在的方法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神存在的朴素论证四、本体论证明五、现象论证明六、墨子对鬼神存在的证实第十四讲 中国古代关于“神”的观念一、“神”是“道”的人格化二、“神”(“天”)的地位三、中西“神”论的异同四、对“天”(“神”)的理性理解五、古代中国“神”(“天”)论的特点第十五讲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神学一、周人对殷人“上帝”观念的改造二、先秦儒家对周人天人关系观念的理性改造三、王充对两汉宗教思想的批评四、宋明理学家以“道”、“拒神怪”、“绝神奸”第十六讲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一、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一般特点二、“道”的信仰占主导地位三、“敬道”礼仪四、墨子“天志”“鬼神”思想的世俗功利化五、“神道设教”六、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特点的意义第十七讲 培育和弘扬宗教精神一、外来宗教中国化的限度二、中国文化宗教化的限度三、贺麟论“宗教精神”第十八讲 信仰与诚信一、信仰与诚信的关系二、出现了“诚信”问题三、何谓“诚信”四、“诚”是诚信的基础五、诚信的办法:从我开始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那么,“超人间超自然”是什么意思呢?从中国历史上关于神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看,可以概括地回答:“超”是超切、超越而非超脱,超越者并不脱离自然、人间等被超越者。“超人间超自然”就在人间、自然中存在,不脱离人间、自然而存在;并且就在人间、自然中超越人间,超越自然。只有具体理解了神与现实世界(“人间”、“自然”等)的这种辩证关系,才可能准确理解“超人间超自然”的意义。  根据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宗教思想看,“天”(神)或道即是自然、真理、理想等道体的人格化,故“天”(神)绝对、无限、永恒。根据基督宗教神学家或宗教界人士公认的看法,上帝(至上神)是现实世界的创造者、主宰者、拯救者,故神崇高、神圣、庄严;上帝至真、至善、至美,故神实在、博爱、和谐;上帝是最有力量者,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故神全能。神乃是统一真、善、美、用、信等真理在内的绝对大全。  三、人们所意识到的“神”  在历史上,人们意识到的“超人间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有哪些呢?从历史上人们意识到的神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看,归纳起来,“神”的意义,无非以下几类:一是物力崇拜,人们所崇拜的对象,就是“物”或者“物”的力量。这些“物”或者“物”的力量包括:  其一,自然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树、土地等物;  其二,动物:虎、狼、牛、马、猪、蛇、鸟等;  其三,社会物,如金钱、权力、名声的载体物:富翁、政治家,以及歌星、影星等明星。  原始人或有原始思维的人,都误以为某些具体物拥有某种超人间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如天象、气候、地貌的改变等,往往导致人生活的重大变化,甚至引致人的生或死;凶猛狡猾的动物能致人死命,有些动物又使人得以为生;现实社会中,有些人能运用其财力、权力、名誉救人,有些人则用它们害人、杀人。这些拥有决定人们生死力量的具体物,在人的意识中成为支配人们生产、生活的外在力量,很容易演变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图腾崇拜、巫术是其集中表现。  表面看,人们崇拜的对象是物,其实是崇拜这些物背后的神秘力量,所以,可以将这类崇拜称为物力崇拜。祥瑞或灾异观念、拜金主义思潮、权力至上观念、名誉就是生命、“识时务者为俊杰”观念等等,或者可以说是物力崇拜的表现,或者留下了物力崇拜的痕迹。  物,总是具体的,处在演变中,依附于物的力量也在变化中。崇拜对象的易变,决定了物力崇拜具有认识上的表象性、行为上的盲目性、信仰上的动摇性等特点。物力崇拜是宗教崇拜历史上最低级、最朴素的崇拜,是信仰水平不高者的宗教崇拜形式。  “神”的第二个意义,是对道理(古代中国人称为“理”)及其精神(古代中国人称为“心”)的崇拜。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发现,事物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在运动的事物背后,有事物运动规律或性质、关系等道理存在,于是,物力崇拜进展为对规律或道理或某种制度(制度是这些规律或道理在社会规范方面的表现)及其体现的精神的推崇或崇拜。这些崇拜又可以划分为几大类:  第一,对某些具体社会制度的推崇:礼治主义、原始共产主义(小国寡民等)、法制主义、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等;  第二,对某些具体规律的推崇: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社会生物主义、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唯美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等;  第三,对宇宙根本、总规律的推崇或崇敬:各种形而上学,如中国的儒学(天命、天道、天心)、道家(自然天道)、佛学(真如佛性)等,西方的唯心主义等;  第四,对反映了一定规律或道理的载体或这些规律或载体的人格形象的崇拜:农神、药王、蚕桑之神、福禄寿喜诸神等。  “神”的第三个意义,是崇拜神本身:对最普遍、全能,包含了所有规律或道理在内,体现了所有积极精神,而且具有强烈的人格色彩,有主宰世界权能的神的崇拜,如基督宗教的上帝崇拜、伊斯兰教的真主崇拜等。  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的发展历史看,从物力崇拜进展到对道理及其精神的崇拜,再进展到对“神”(“天”)本身的崇拜,有信仰发展的辩证必然性。就认识而言,物力崇拜的对象,范围窄,时间短,认识局限于感性能力的运用;对道理及其精神的推崇则有两个层次:对经验理则的推崇和对先验或超验的绝对永恒的理则的崇敬。这种崇敬虽然已经运用了一定理性的直觉能力,但总的看,信仰仍然主要局限于理性能力的运用;对“神”本身的崇拜则既将理性认识的真理人格化为感性可以信仰的对象,又使感性直观的生动真理理性化。从理论上说,对“神”的崇拜在信仰形式上可以说扬弃了以前的信仰形式,推动信仰进一步发展到其最高度。  对神灵崇拜的这种辩证发展的主体,最根本的说当然是神(“天”)本身,人对神(“天”)的信仰或崇拜只是前者在人知、行、信等活动中的表现;信仰辩证法,当然也是神(“天”)人关系在人信仰世界中的表现,是神(“天”)性本身的形式化展开。后来的崇拜形式,可以包容前面的崇拜形式在内。比如,就人而言,就有从局限于家族内的祖先崇拜进展到对家族家世家规的推崇、对家风的崇敬,再进展到崇拜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民族英雄,进而达到崇拜所有人的生成者(或创造者)、主宰者、普度众生者(或拯救者)的高度。  就人而言,崇拜形式的进展,是人的追求从现实到本体再到神(“天”)的进展的表现。在这一进程中包含着以下具体内涵:第一,认识上,意味着人们从表象认识进展到本质认识再进展到对神或道(“天”)的体验,由经验认识到先验或超验认识再进展到对神(“天”)本身的直观;第二,在崇拜形式上,从短暂崇拜到永恒崇拜再进展到对神或道(“天”)本身的崇拜,从对外在者的崇拜到对内在者的崇拜再进展到对神(“天”)本身的崇拜。  从上述崇拜对象之间的关系看,当人们提到神的时候,“神”的意义是什么,就比较清楚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