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露露 页数:218
前言
“生肖”指的是人所生年的属相,一共有十二个,通称十二属相或十二相属,分别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种动物又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成为狗,亥为猪。我国传世的书面文献中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是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后代的人们认为人出生在哪一年就属哪一年的动物,如子年出生者属鼠,丑年出生者属牛……亥年出生者属猪。“生”者,所生之年也;“肖”者,类似、相似也。生肖之说成为中国民间普遍流行的记生年和记岁、排辈分的符号体系,两千年来早已蔚为大观,妇孺皆知。哪怕是足不出户的村夫野老,目不识丁的走卒乞丐,他们或许“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今夕是何夕、今年是何年都不甚清楚,但是若问到他们属什么,恐怕没有多少人答不上来吧。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生肖从简单的记时原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在民间流行的除了生肖游戏、生肖算命外,还有生肖剪纸、生肖卡、生肖图、生肖灯、生肖面食等,多不胜举。古人不光活在世上时要使用生肖屏风、生肖镜、生肖钱币等以图吉利,佩带生肖护符以图保佑,即便死后下阴间也要带上生肖俑,富贵人的墓室还要绘上生肖壁画。真可谓生生死死与生肖相伴。生肖文化的大普及既是民俗生命力旺盛的表现,也离不开知识阶层的推波助澜。古诗中的“生肖体”便出于历代文人墨客的贡献。《列朝诗集》收载的明人胡俨《十二辰诗》云: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常年相见难。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喷嚏。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东头。作诗者将十二属相同十二种传说或典故融合为一体,在讲述生肖知识的同时又传播了历史知识,收到趣味横生的效果。民间不少生肖歌谣也采取了类似的表现手法,使生肖之说变得极为通俗易懂。一首台湾儿歌唱道:一鼠贼子名,二牛驶犁兄。三虎爬山崎,四兔游东京。五龙皇帝命,六蛇受人惊。七马跑兵营,八羊吃草岭。九猴爬树头,十鸡啼三声。十一狗吠客兄,十二猪茶(台湾地方音,杀)刀命。生肖作为本土性的民间常识虽然简单生动,易学又易记,但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象征编码系统,也还有它神秘莫测的一面。比如说十二生肖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不少?十二生肖是怎样产生的?起源于何时?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种动物的排序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中所有的,唯独龙这一种却是现实中没有的呢?自古以来,这类问题就曾吸引过好学深思者的注意,不少文人学者还试图解答其中的某些奥妙。明代学者陆深的《春风堂随笔》云:“北狄中,每以十二生肖配年为号,所谓狗儿年、羊儿年者。岂此皆胡语耶?”清代学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四谓十二相属之说起于东汉,汉以前未有言之者。今版通行工具书《辞海》……阳与月亮沿黄道运行一周,每年刚好会合十二次。我国先民把十二年定为一纪,是因为从天象上观测到岁星(木星)十二年一周天。十二年的时间不好记,于是又配上地支和属相。不过还有迹象表明,属相记年并不是最早的动物记时法,在它之前还有过动物记月法和记日法。按照礼失求诸野的原则,我们可以在彝族的十二兽记日法、纳西族的十二生肖记目法和记月法中看到这种古朴的历制,从而把生肖的产生放到通过具体来表示抽象的原始思维大背景中去理解。……本丛书立足于现代科学立场,尝试较为全面和系统地把握中国的生肖文化。丛书共有十二册,分别由学有专长的民俗和文化研究者撰写,每册集中研讨某一种生肖动物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具体而言,涉及神话、宗教、仪式、占卜、农牧业生产、风俗习惯、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历史,乃至民间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博采中外各民族相关的动物文化材料,包括文献、考古文物和田野调查等,以资对照和比较。特别注意吸收近年来国内国际学界的新成果和新观点,力求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和学术性的结合,希望能有较高的品位和较广的读者,把生肖文化的探讨引向深入,为中国文化研究拓展新的思路和空间。 谨为之序。 叶舒宪 2007年12月30日
内容概要
《春牛辟地(典藏图文版)》是该系列丛书之《春牛辟地(典藏图文版)》一册。生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象征编码系统,有它神秘莫测的一面。十二生肖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不少?十二生肖是怎样产生的?起源于何时?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种动物的排序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所有的,唯独龙这一种却是现实中没有的呢?《春牛辟地(典藏图文版)》将为您一一道来。
书籍目录
引言
牛是人类的朋友
第一章
开天辟地的牛1
一、有关牛的神话2
二、牛与十二生肖7
三、牛与人生礼仪19
第二章
千文万诗颂耕牛26
一、历史故事中的牛26
二、成语中的牛31
三、童谣中的牛38
四、颂牛诗41
第三章
章节摘录
五、春牛探源鞭春牛是怎么起源的?为了“戒农”,激励春耕,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既然鞭春牛如此古老,流传广泛,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为了进一步阐明上述问题,仅仅在文献上研究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活生生的民族资料,进行比较研究。除了汉族普遍鞭春牛外,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鞭春牛或破土开犁的习俗,而且保留了较古老的仪式,基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锄耕式破土春耕。如云南景颇族每年都祭祀山官庙,该庙供有天神、地神和山官祖先。第一次祭祀在春季三四月,向祖先和天神、地神献供,事后由山官在山官地以竹锄刨三次地,下种后覆土,事后其他人才能开始播种早稻。这种春耕仪式,是在锄耕阶段出现的。一种是人挽犁式破土仪式。广西壮族过春节时,由一人扶犁,二人挽绳拉犁,进行破土春耕,同时由两人扮演春官,互相调情,进行表演。然后其他人才能春耕。当地瑶族鞭春牛由三人表演,一人为牛,一人扛犁,一人扶犁,由乐队伴奏,在各村表演耕作仪式,向各户送春,各家也给予酬谢。广西瑶族正月初一早上,“以三人为一组,一人作牛,一人扶犁,一人荷锄,逐街逐户耕作”。这种春耕仪式起源于牛耕之前,故还没有春牛内容。在我国古代汉族、苗族等不少地区都有以人挽犁的耕作方式。一种是牛挽犁式破土仪式。广西仫佬族在立春前一天,乡亲都集中在罗城县东郊春牛亭前,把县太爷抬出来,他一拜神仙,二拜土地,三拜民众,然后下田扶犁,喊日:“立春了。赶快下田。”并向牛打三鞭,唱鞭牛歌,犁三下地,族长在后撒种,宣布春耕开始,第二天族长把剩下的种子分给各户,各户再举行开犁仪式,但要先祭谷神、祖先,牵牛下田,在田中犁三犁。侗族、苗族称开犁仪式为“起活路”。活路头也牵真牛下田,进行犁田、插秧等示范动作,其他人在田边载歌载舞,欢庆春耕开始了,事后各家才开始春耕。在彝族绘画中也把农耕活动绘入其中。这种春耕仪式起源于牛耕时代,以真牛鞭春,是一种古朴的鞭春牛仪式。由此看出,鞭春牛起源于史前时代的春耕仪式,先是氏族长带头进行耕种,其他氏族成员跟随而作,这是一种氏族的春耕礼,所用农具是锄头,人挽犁。耕牛出现后才出现了驱牛而耕的破土春耕仪式,后来才出现土牛、纸牛等象征性的春牛,因而鞭春牛乃是春耕仪式发展的产物。那么,鞭春牛为什么能经久不衰,有旺盛的生命力呢?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的。第一,中国以农立国,农业是社会生活的命脉,所以历来人们都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有强烈的季节性,不误农时,及时耕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观点,所以每年立春,举国上下,官民一致,都把立春节的鞭春牛当作一件大事来办,而鞭春牛正是春耕的动员令,寄托着广大农民祈求丰收的愿望。只要农业生产存在一日,人们就会珍惜立春节,并且通过鞭春牛等仪式,使广大农民投入春季农忙季节,以便去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立春是农业生产的序幕,也是人类自身繁衍的重要时节。《尚书•大传》:“春出也,言万物所出也。”《淮南子·主术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众所周知,猿类动物是有性热期的,有季节性发情和交配,春季就是这些动物发情的旺季。从猿类过渡到人后,性热期消失了,但是人类机能还有一定规律,有高潮与低谷之分,如冬季人体处于低潮,死亡率高,春季人体机能走出低谷,性欲旺盛,是人们求偶、交合的季节。古代有不少婚恋的节日都是选在春暖花开季节,这不是偶然的。从而得知,立春节是与人类自身繁衍密切相关的节日,由于与文化娱乐结合起来,使人喜闻乐见,所以立春活动能够长期保存下来。此外,鞭春牛活动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农业的丰歉,也与历代统治阶级的利益休戚相关。他们为了社会安定,增加剥削收入。也把立春等节日活动列为国家盛典,表示关心民间的疾苦。每年由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定第二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规范。乾隆《协纪辨方书·公规·春牛经》:“造春牛芒神,用冬至辰日,以岁德方取水土成造,用桑柘木为胎骨。牛身高四尺,像四时,头至尾椿长八尺,像四节。每年六月,由钦天监预定来岁春牛芒神式样,于冬至后辰日,诸州县依形色取水土制之。”事实上,从皇帝编制《时宪书》到地方官吏主持迎春典礼,都是统治阶级重视鞭春牛活动的反映。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对民间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从这种角度来说,统治阶级的提倡对鞭春牛活动的传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总之,鞭春牛是一个古老的节日风俗,它像一座历史的贮藏库,保存了极其丰富的民间历史文化事象。如同其他古代文化一样,鞭春牛风俗也有两重性:一、有宗教迷信的成分,如烧香敬神,施行巫术,以宗教祈求消磨生产斗争的意志;二、有积极的成分,如利用立春动员人们及时投入春耕生产,通过鞭春牛防止自然灾害于未然。此外,立春节保留下来不少土牛、春牛图以及有关历史文献等资料,其中有不少有关天文历法、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的资料是丰富的文化财产。
编辑推荐
《春牛辟地(典藏图文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