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06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姚金果,苏杭 页数:650 字数:45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想写一本张国焘传,那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们在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由于毕业论文的关系涉及到了张国焘,张国焘的一些问题不搞清楚,论文将难以完成。但是,有关张国焘的文献和档案资料并不多,而且能够看到的一些材料又大多是全面否定的。既然张国焘是一个被全面否定的人物,那么何以解答他在党内身居高位那么多年?又何以评价这一段党的历史,尤其是张国焘参与领导决策的重大事件?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当年写作硕士论文中无法回避的困惑。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比较注意搜集有关张国焘的各种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大体搞清了张国焘问题的主要之点。至此,写一本关于张国焘生平的书的想法便产生了。 由于张国焘在国人中的印象十分糟糕,友人闻之我们想为张国焘作传,多感到惊愕,谓之曰:为张国焘作传!莫非吃错了药?友人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的确,要为这样一个历史比较复杂、前后反差巨大的人物作传,绝非易事。随着搜集资料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这种感觉也越来越强烈。究竟如何反映张国焘曲折的一生?我们为此思考和斟酌了相当长的时间,最终还是决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依据我们所能掌握的史料,将张国焘的一生尽量客观真实地再现出来,既不诿过,也不施贬。 张国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的一生从崛起、辉煌,到挫折、堕落,充满了跌宕起伏、曲折坎坷。他曾有过令人炫目的成就,也犯过令人发指的错误,最后走上了人所不齿的背叛道路。总之,他是一个成就与错误并举、光荣与耻辱同存的人。 张国焘的成就与光荣在于:在五四运动时期,他是学生领袖之一。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他是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建者之一,是李大钊的得力助手。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是主持会议的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公开指导工人运动的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他是第一任领导人。在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大会上,他是中国代表团团长,也是中共领导人中惟一获得列宁接见殊荣的人。在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中,他是直接领导者。在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中,他积极参与了领导工作。在大革命失败前后,他受任于危难之时,接替陈独秀成为中共临时常委负责人。
内容概要
张国焘的前半生与中国共产党同生死,曾两次被北洋军阀逮捕;数次受到中共中央处分;三次去莫斯科,是中共领导人中惟一获得列宁亲自接见殊荣的人。他的后半生曾与蒋介石国民党共命运,然而最终又遭遗弃,不得已而漂泊异乡。本书根据档案资料和相关人士提供的鲜为人知的资料,客观地追述了张国焘的一生。
作者简介
姚金果,山西永济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史研究,尤以中国大革命、国共关系史、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见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负责人。著有《解读中国大革命史》、《孙中山》、《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合著)、《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合著)等著作,发表相关文章50余篇。
书籍目录
引言上篇 一 官绅子弟 二 爱国心与温和的请愿 三 五四运动牛刀初试 四 相约 五 抉择 六 肩负重任 七 在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 八 崭露头角 九 首次莫斯科之行 十 主持“一劳大” 十一 宣传党的主张 十二 “二七”惨案前后 十三 西湖论争 十四 三大落选 十五 固执己见 十六 牢狱之中 十七 再次进入领导核心 十八 执行妥协政策 十九 难挽狂澜 二十 受任于危难之时中篇 一 重尝失落 二 争论于中共六大 三 莫斯科风雨 四 支持王明中央 五 初到鄂豫皖 六 确立威信 七 东进南下之争 八 制定肃反政策 九 问罪许继慎 十 主持“大肃反” 十一 辉煌鄂豫皖(一) 十二 辉煌鄂豫皖(二) 十三 挫折 十四 漫漫西征路 十五 新创根据地 十六 扬威通南巴(一) 十七 扬威通南巴(二) 十八 川陕再肃反 十九 反六路围攻 二十 广昭战役下篇 一 策应中央红军 二 雨中拥抱 三 碰壁两河口 四 喜怒芦花镇 五 波澜再起沙窝 六 分裂 七 另立“中央” 八 南下是绝路 九 背负重压 十 曲折的北上路 十一 西渡 十二 批判与挽救 十三 反国焘路线 十四 叛逃 十五 跌入命运的低谷 十六 失意的“反共强人” 十七 郁郁而不得志 十八 寻寻觅觅 十九 凄凄惨惨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尽管鄂豫皖红军的力量在张国焘到达根据地前后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并且在作战方面实现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正确地处理了运动战和游击战、进攻和防御的关系,开始力求在运动战中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等重大的发展,但是,现有红军力量还是很薄弱的,不足以完全抵御敌人的疯狂攻击。因而,张国焘和中央分局、军事委员会决定进一步扩大红军,增强战斗力量。 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后的第三天,1931年5月18日,中央分局发布了《紧急通知第一号——加紧扩大红军的工作》。将加紧扩大红军作为中央分局紧急通知第一号向根据地的党政群团组织发布,足见张国焘和中央分局对扩大红军工作的重视程度。该通知要求在五天之内扩大红军2000人,“各县委接着这一通知后,应即规定自己要做的数目,动员区委支部的每个同志及所有的群众团体、政府机关来努力这一宣传鼓动工作,向广大群众说明投入红军与消灭‘包剿’、保护春收的关系,使他们自动的自愿的为自己的利益,踊跃的加入红军”。通知还制止一切强拉和欺骗的征兵方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鄂豫皖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中央分局还十分注意红军的阶级成分,要求不能让反对工农利益的分子混进革命队伍。这一紧急通知拉开了鄂豫皖中央分局时期努力扩大红军的序幕。5月30日,中央分局再次发出加紧扩大红军的通知。在中央分局的督促下,各级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都为此作出巨大努力。 在扩大红军的同时,中央分局还实行了一系列拥军优属政策,如对红军家属的帮助救济、彻底实行分配好的土地给红军家属以及“红军公田”的代耕制度等。这些政策对没有饭吃的贫苦农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央分局也要求各地在扩大红军时,更须吸引广大饿饭的群众来投入红军。 正是由于张国焘、中央分局的有力领导和根据地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拥护和爱戴,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内,有1万余人参加了红军。到1931年11月初,鄂豫皖的红军总兵力已达3万余人,成为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中国革命的光荣劲旅。鄂豫皖红军的壮大,为根据地走向极盛时期奠定了重要基础。 应当指出的是,中央分局、张国焘为了督促扩红运动,运用了党内反倾向斗争方式。在中央分局通知第十三号中明确指出: “因为‘包剿’严重形势的减轻,就对扩大红军的工作松懈,毫无疑问的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观念,取消党的紧急任务的危险倾向。”中央分局这种不分析具体情况的上纲上线的武断认识,确实给各级党政群组织的负责人以很大的压力,因而在完成扩大红军的工作中不得不使用了一些带有强迫性的方式。对此,中央分局又批评说: “一切命令欺骗等不正确的方式须肃清灭绝。”搞得下级领导人诚惶诚恐。 1931年11月7日,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这一天,在江西苏区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20天后,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项英和张国焘为副主席。在这次盛会上,张国焘还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司法人民委员。这样,张国焘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远在鄂豫皖的张国焘对此还一无所知。据张国焘说,他是在1932年春才知道“一苏大”的情况的。见《我的回忆》(第3册),现代史料编刊1980年版,第95页。 巧合的是,也是在11月7日这一天,张国焘在鄂豫皖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主持召开了一次盛大集会——庆祝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大会。这次大会选在七里坪召开有两重意义: 一是为了庆祝“十月革命节”;二是七里坪乃当年黄麻起义队伍首次集合攻打黄安的出发地,因而也是大别山区第一支工农红军的诞生地。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页。
编辑推荐
《张国焘传》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客观的立场、生动的笔墨完整再现了争议人物张国焘的一生经历。 张国焘,字桤荫,又名特立,1897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他的少年时代,正是清王朝走向灭亡、共和民国初创的大转折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中西文化在碰撞,新旧思想在交锋。1916年,张国焘考入北京大学。从此,这个在新旧文化撞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开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旅途…… 1922年初,他成为唯一获得列宁亲自接见殊荣的中共领导人。1938年4月初,他只身逃离延安,投身于国民党。1979年12月3日,他在多伦多一家老人病院,客死异乡。 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12月,风雪,寒夜。《张国焘传》的传主——张国焘——悲惨地告别了人世。张国焘去矣! 张国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一生从崛起、辉煌,到挫折、堕落,充满了跌宕起伏、曲折坎坷。他曾有过使人炫目的成就,令人发指的错误,人所不齿的背叛行为——他是一个成就与错误并举,光荣与耻辱同存的人。 《张国焘传》用翔实的资料语言纪录了张国焘特殊的人物。 李先念,“西路军执行的任务是中央决定的。西路军自始至终都在中央军委领导之下,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央军委指示或经中央军委同意的……” 洪学智,“很长时期,西路军由于被当作是‘张国焘路线’的牺牲品,其史实及研究都被视为‘禁区’,尘封了半个世纪,幸存者大多命运坎坷,备受压抑和屈辱,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