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记美国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夏鼎民  页数:191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夏鼎民先生这本以豆腐块短文并配图的《布衣记美国》,给我们介绍了一个他看见的美国社会,记录了栖息在那块土地上民众的日常生活。    夏先生自称“布衣”,自然属于无缘用公款出国、旅游、考察的体制之外的普通中国百姓,所以对有得说没得见的美国,他的这些见闻无论是观、想、望,还是问、行、格,均来源于作者的亲力亲为亲验,于是少了鸿篇大论所常见的人为渲染、夸大和矫饰,更少了中国官样的八股,告诉我们真真切切的美国故事;他的这些见闻记录的都是美国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细到购物、邻居、逛街,甚至流浪者、宠物狗,大到纳税、选举、宗教、社会福利,全是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日常琐事,于是多了可信可亲、可触可摸的现实感,告诉我们有血有肉的美国印象。我们从这位普通人眼中得到了不平常的、细化而又全方位的山姆大叔立体素描,透过这些素描,我们发现大叔原来还那么可爱。这种感受,与陈丹青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第一次到美国就十分吃惊地发现街上的年轻男女,人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一样,虽然那是艺术家的眼光,但道理是相通的。    当我们得知那位前总统小布什先生,退休之后,经常与一个普通美国公民一样,清晨起来遛狗,拿着塑料袋在公共绿地里,拾掇自家狗狗拉出的粪便的新闻,我们有可能还以为美国前总统在演我们这里已经习惯了的“政治秀”,其实当我们读完夏先生的这本小册子,我们只能怪自己实在是“夜郎自大”,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经历过,也没有见过,更没有想过什么叫“公民社会”,我们虽有五千年历史,却连公民社会的门槛还没有跨进,人家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早就进入了成熟的公民社会,以至于我们习惯的是当稳顺民,人家习惯的是当好公民;我们习惯的是用五千多年的量夸耀于世界,人家习惯的是用两百余年的质傲视于世界;我们习惯的是一切都被管起来,人家习惯的是自由呼吸的延伸;我们习惯的是等待清官明君出世,人家习惯的是我的命运我塑造……    我经常听到我们同胞之间斗嘴,挂在口上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什么素质?”其实大家都明白,骂者与被骂者并无多少差别,都是阿Q子孙,在这个酱缸里一辈一辈循环,拱来拱去,不黄就红,怎么会有在蓝色海水里成长的鱼儿那样的素质呢!不信,你在阅读夏先生这本小册子时,只要稍稍带一点自省的谦虚,我想,你会与我一样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的素质。    我已经读过夏鼎民先生的这本小册子,所以也就有了上面这些读后感,权当我为这本册子写的序言吧。    董咸明    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

内容概要

  这是作者夏鼎民携夫人首次登上美利坚的土地时,受到迎接者中一位留美博士研究生一句平淡的话语的刺激,而记写下的。
  虽然《布衣记美国》是由一些看起来相互之间没有多少关联的小文章所组成,但涉及高校、购物、邻居、逛街、退税、活动场所的收费、“老布什”、普通人物、社会治安、残障人士、无家可归者、装修、美中长话费、交通、养狗等诸多方面的情况。通过本书,你可以清楚地窥见美国人民所处的直实生活环境,美国公民所具有的文明素养。

书籍目录

序言
前言
在A&M大学参加毕业典礼
大学城里的小事情
人?自行车
大巴车
白房子
免费的琴房免费的“馅饼”
乒乓球?网球
铁皮箱?电脑
烛光聚会
黑夜惊魂
清晨活动的校友会
于“无国界”之中感触“国界”
美国高教先进性之管窥
没有国立大学没有高等教育的中央计划
大学校长不是政府官员
入学没有年龄限制
就业服务中心
大学无围墙
个人简历的三不写
异样的信箱
第一次逛超市
感受无理由退货
宰客的机会就这样异变成了“sorry!”
快乐的一美元
工同而曲异的汽车
陪女儿考驾照
达拉斯交通二三事
他抱起了双手她打了一把倒挡
他,是多高级别的“公仆”呀?!
让出的井然秩序
警察错开罚单局长公开道歉
应对污染问题
给帕?罗森教授送礼
美国公务员是怎么收礼的
美国公民如何查政府账本:精细到一支铅笔
识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人此山中
由读报得到的特殊知识
难忘的“KROGER”难忘的“食品券”
“炖锅”一瞥——在美国的一次特殊经历
看美国“钉子户”
艾米
女士X
警察H
女士Y
威尔
多事的美国人
墨西哥兄弟?达拉斯“农民工”
敦厚、幽默的莫瑞伉俪
“老雷锋”麦克和约翰
充满爱心的女强人派特
D公司走马看花
看看美国州长下基层的“排场”
第三只眼睛看布什
乔治?布什图书馆及博物馆
奔马雕塑
布什家族墓
偶遇布什
“民意牌”
在达拉斯遛狗
杰西归来
狗指甲的故事
问答录
关于国庆期间悬挂五星红旗
新同学见面会的组织者是教会
选课注课
她敲开了第七位教授的门
一次可借100本书
她争取到了奖学金
专业是这样转换的
教授主动发来的E-mail
为孩子我也不回去
最多与最少
当心购物坑蒙骗害毒的神经放松了
长话费知多少
月伙食费是多少
购物的税款清清楚楚
老人、残疾人的照顾费用由政府“买单”
社会治安好不好?
公车私用“没门”
由惊讶引出的惊诧
“性很开放”的认知有误
最不习惯的是厕所
后记

章节摘录

个人简历的三不写    在达拉斯生活期间,到邮箱取信件都是我的事,因为邮差到我们这条街投递邮件的时间是中午11点,此时女儿在办公室。    信虽是我取,但并不开拆,因为那是女儿的私人信件,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随意开拆。我不拆信,可女儿在看信时,却往往会将信的内容告诉我。    2009年2月下旬的一天,女儿回家后拆开了我从信箱中取回来的两封信。对第一封信,她只匆匆看了一下,便往旁边一放说:“一会将它扔了。”我捡起来一看,见是一张表,便问:“是张表吧,哪儿寄来的?”    “田纳西大学”女儿回答。    “为什么不填?”我问。    “没必要。”女儿回答。    “为什么?没必要填的表,人家大老远的寄过来干什么?”    “爸,你还记得20多天前,我给田纳西大学寄过一份求职的简历吗?”女儿问。    “记得。你想到大学去,过边工作边攻读学位的惬意日子,田纳西大学有一个职位适合你,所以给该大学寄去了求职的简历。哦,我明白了,这张表与简历有关联,”我回答说。    “爸爸的联想力与众不同,佩服、佩服。这张表确实与简历有关联”女儿边打趣边说。    “既有关联,为何不填”我问。    女儿回答:“这张表是为了解我的。眭别,年龄,种族而发的,填与不填由我决定。”    “什么?为了解你的性别,年龄,种族!这么说,你的求职简历上是没有写上性别,年龄,种族的喽?”诧异的我问。    “不是没有写,是不用写。”女儿回答。    大概是因为看到了我眼中困惑的目光,所以女儿接着又说:“爸爸,美国的求职简历上,是不用写性别,年龄,种族的。”    “什么,不用写性别,年龄,种族?”半信半疑的我问。    “是的,不用写。”女儿肯定地回答。    “为什么?”我紧追不舍。    女儿不假思索,张口就答:“为了防止招工录用中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种族歧视。准确地说,是为防止招工中出现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种族歧视而设的一道防线。”    见我没有回应,女儿又接着说:“有的用人单位为了了解求职者的性别、年龄、种族,就会对求职者发出一份表,田纳西大学寄给我的,就是这样的表。对于这样的表,求职者用不着‘斗胆’,便可以说NO,不填写,不寄回。”    “哦,原来如此……要填写政治面貌吗?”我问。    “爸爸,什么是政治面貌?人的面貌还具有政治性?    ……    异样的信箱    德克萨斯州大学城的居民们使用的信箱,都安放在每一幢房子外,靠近路边的地方。一幢房子有几家住户,就有几个信箱并排置放。信箱外表给我的观感,只有这么两个字——简陋。    具体说,信箱就是一个长、宽、高分别约为40、20、25公分,正面为马蹄型的铁皮筒,外表漆成黑色,箱盖在正面,无锁,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打开,不具备一丁点“安全系数”。    信箱被固定在一个齐胸高的木方柱上,怪怪地矗立着。信箱右侧,一个漆成大红色,长约35公分、宽约3公分、一头为小三角旗状的铁片(中国人戏称为“小红旗”),静静地横躺着,格外吸引人的眼球。。    女儿住在一楼,她租住的那幢房子,是二层楼,共住有四户人家。按房号A、B、C、D编号的四个信箱,就矗立在女儿住房外,距餐厅窗户不过二米距离的地方。    从到达大学城的第二天起,我便天天都要与女儿的A号信箱打交道,因为取信件的都是我。    一天中午,女儿在出门前在一封准备寄出的信的信封上贴上邮票,然后递给我说:“老爸,请你将这封信放进我的信箱里,然后将那面‘小红旗’竖起来。”    女儿一定是看到了我接过信时疑惑的目光,所以,马上又补充说:“美国的信箱,不仅可以收邮件,也可以寄邮件,你可以将要寄的邮件贴好邮票,放进信箱里,然后将‘小红旗’竖立起来。邮差看到‘小红旗’竖着,就知道信箱里有要寄走的邮件了,在取走邮件后,他会让‘小红旗’躺下。看见‘小红旗’躺下,你就知道邮件已寄走。”话说完,女儿匆匆走了,我呢,按她所说,做了寄信的事。几天之后,从电话中我们得知,信已经到了收信人手中。    女儿租住的房子,为二室二厅一储一厨一卫,月租金430美元。付房租的时间是每月初的5号以前。1月3日中午,女儿临出门前,填写好了一张数额为430美元的个人支票,交给我说:“老爸,麻烦你将这张支票放到B号信箱里(房东住B号房)。”我一边接支票,一边很不放心地问:“支票放在信箱里,你不怕被旁人拿走?”女儿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不会,不会,你放心吧,这儿的人,都是这样付房租的。”我仍然不放心,又问:“这样交房租,房东给你收据吗?”女儿回答:“不给。”“不给收据,他赖账怎么办?”我着急地问。女儿听了,笑笑回答说:“不会,不会。他也不敢,要是他赖账,我一投诉,他不仅会受到超过房租数倍的经济重罚,而且,几年之内,就没有人租他的房子了。”    女儿出门开车走了。我诧异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做完了手头的几件小事,走到屋外,打开B号信箱,将支票放到空空的信箱中,带着几分犹豫,慢慢地关上了信箱盖。    10多天过去了,我担心的事始终没有发生。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都是我在每月3日,将一张430美元的支票放进B号信箱里。而且,在居美的那段时间里,从A号信箱中,我还取到过当地交通管理部门邮寄来的女儿的“驾驶执照”,女儿从“网上”购买的衣服、裤子等物品。    P45-48

后记

对《布衣记美国》(以下简称《记美》)书稿的修改、编辑虽然完成了,但我还不能就此停笔,因为我还需要将自己的一点看法及在稿件安排方面的想法告诉读者。    一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我旅美时记下那一桩桩一件件小事时,常常会发出由衷的惊异、赞叹。然而,在与美国人的交谈中,当我有意地讲一点使我惊异、赞叹的事情时,却发现竟然没有一位共鸣者,有的只是对我的惊异、赞叹表示出的诧异。    我认识一位在美国工作的英国人(生物医学博士),且与他有过多次交谈。有一次,我有意地讲了一点使我惊异、赞叹的事,没想到,他回报我的竟是与美国朋友相同的诧异。不仅上述的美国人、英国人,就连在美国生活时间长一些的中国人,对能使我惊异、赞叹的事的反应也是平淡的。有的朋友还这样告诉我,在美国,这样的事很普遍,发生这样的事很正常,用不着惊异、赞叹。    这位朋友还说,他们刚到美国时,“也有过像我一样的惊异、赞叹。随着生活时间的延长,对这些事便渐渐地习以为常了,对它们的反应,也趋于平淡了。”当我兴致勃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述能使我惊异、赞叹的事,却反反复复地接收到了诧异的回馈后,我终于明白了——从根本上说,《记美》中及其他林林总总的旅美记实文章中所记写的,其实只是对美国已经具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个公民社会应该具有的文明素质、文明本份的具体、细致的描写、反映而已,或者说,是“现代化”公民社会应该具备的文明素质,应该遵守的文明本份,都体现在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在了一件件的区区小事之中。    当人们已经具有了本应该具有的文明素质,都遵守着本应遵守的文明本份,文明言行已经蔚然成风时,人们是不会对存在于生活中的,很普通、很正常的文明的言行举止,产生惊叹,发出赞好的。能使人们诧异、惊异的,只会是不遵守文明本份的言行举止。这就像听音乐会,尊重演奏者,衣着整洁、不吃零食、不乱扔垃圾、不交头接耳、关闭手机、当每一首乐曲演奏完后,报以掌声……是观众应该具有的文明素质、应遵守的文明本份一样。当观众们都具有了这样的素质,遵守了这些本份时,观众是不会为自己在听音乐会时的种种文明表现而惊叹并发出“真好”的称赞来的。只有参加过这边观众席上手机声、交头接耳声不断……观众不遵守文明本份的音乐会后,又得知(尤其是置身于)那边的观众都表现出良好的文明素养,都遵守观众本份的音乐会后,才会对那样的文明表现,发出由衷的惊叹,赞许。    可以肯定的是:举凡所有具备了“现代化”公民社会的文明素质,遵守着文明本份的人(无论是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挪威人、瑞士人、瑞典人、丹麦人、荷兰人、澳大利亚人、日本人、加拿大人,还是……人)是不会对美国发出我们这样的赞叹,赞好的。他们不但不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赞好,还极有可能对《记美》发出这样的叹问:“这些事也要费笔墨去写?也要成书?”甚至,他们还可能会这样说“美国算什么,我们的人民做得比他们还好呢!”    二    我选择了几篇网文、几幅网图编人了《记美》的书中。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为了补我的记写之不足,是为了让读者对我记写的事情有连贯性认识,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如《美国公务员是怎么收礼的》,就是为了让读者对只能向帕·罗森教授赠送低价格礼物的事出有因,因在哪里,有连贯的、较为深入的了解……    按通常的编辑办法,应该将我写的文章与编人本书的网文严格分开,将网文集中编排在《记美》的《附录中》。我认为,这样的编辑方法,会减弱网文与我的文章的互补作用,不是“让读者对我记写的事情有连贯性认识,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的最佳办法。    最佳办法应该是:依据互补作用的需要,将网文与我的文章按内容进行组合编排。如,将《给帕·罗森教授送礼》与《美国公务员是怎么收礼的》进行组合,将《美国公民如何查政府账本:精细到一支铅笔》与《识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人此山中一一退税、纳税人享受的直接优惠》进行组合,将《难忘的“KROGER”难忘的“食品券”》、《“炖锅”一瞥——在美国的一次特殊经历》与《看美国“钉子户”》进行组合,将《看看美国州长下基层的“排场”》与《第三只眼睛看布什》、《“民意牌”》进行组合等。    我是这样想的,也就这样做了,我希望,读者能对《记美》中打破常规的编排想法和做法予以理解和谅解。    借此机会,我还要向对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宝贵而有益的意见的李锦鹏、董成明、彭涌等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夏鼎民    2011年4月16日

编辑推荐

夏鼎民先生这本以豆腐块短文并配图的《布衣记美国》,给我们介绍了一个他看见的美国社会,记录了栖息在那块土地上民众的日常生活。他的这些见闻无论是观、想、望,还是问、行、格,均来源于作者的亲力亲为亲验,于是少了鸿篇大论所常见的人为渲染、夸大和矫饰,更少了中国官样的八股,告诉我们真真切切的美国故事;他的这些见闻记录的都是美国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细到购物、邻居、逛街,甚至流浪者、宠物狗,大到纳税、选举、宗教、社会福利,全是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日常琐事,于是多了可信可亲、可触可摸的现实感,告诉我们有血有肉的美国印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布衣记美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是一本不带偏见看美国的好书,如果您能抽出时间,不妨一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