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孔祥庚,杨杨 著 页数:274
前言
伟人朱德元帅出生于四川,却成长于云南,与这片神秘之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周恩来总理曾说:“亲爱的总司令,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而这块里程碑的第一笔是从云南开始写就的——20世纪初的边疆云南,风云跌宕,英雄辈出,尤其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创办,为中国现代史谱写了一曲曲壮美而生动的历史篇章。 朱德从求学于讲武堂起步,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辛亥重九起义的炮火中经受洗礼,进驻滇南临安剿匪,保护蔡锷,激战川南,倒军阀,走上海,赴欧洲寻求革命真理,犁铺头暴动,湘南起义,带队进军井冈山,最后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军会师,揭开了“朱毛红军”的历史篇章。可以说,是云南陆军讲武堂以及云南的山山水水,把一个名叫朱建德的四川青年锻造成了作为一代滇军名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共和国元帅的朱德,使他完成了从一个旧军人到共产主义战士的完美转型,从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了一生。 《朱德与云南——一个伟大红色传奇在滇南的开篇》,以严谨的态度、翔实可靠的考证、考据,客观、真实地集中反映了朱德同志1909至1922年和1962年到云南这两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人生经历,歌颂了朱德同志不畏艰难、矢志追求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本书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叙述和珍贵的图片,较为完整地揭示了朱德与云南的特殊关系,再现了这位伟人在青年时代留在滇南大地上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书的副标题“一个伟大红色传奇在滇南的开篇”就形象地囊括了本书的主旨。 本书的两位作者云根和杨杨,都是我省卓有建树的诗人、作家,分别有《云根诗词》《云根诗稿》《雕天下》等大著盛行于中国文坛。他们多年来共同沿着朱德在滇南所走过的道路,细心调查,收集史料,寻访知情者,执意要把朱德元帅留在云南大地的动人故事收集起来,作为一份珍贵的革命史料留给后人,惠及子孙。尤其是云根先生,不仅在诗词界享有较高声誉,还是一个有着良好官声、政声的“封疆大吏”!据我所知,还在建水县委办公室主任任上时,云根先生便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朱德在云南,尤其是在滇南的史料,并寻访了不少知情者和文史界、党史界专家。该书目前成稿付梓,可谓十年磨一剑了!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朱德诞辰125年之际,经中央文献研究室审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云南人民出版社适时推出《朱德与云南——一个伟大红色传奇在滇南的开篇》,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朱德研究方面的资料的缺失,弥补了朱德青年时代的历史空白,更填补和丰富了我国对朱德同志的生平研究和出版物可靠的考据和考证。 如今的云南已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贫困边陲,这里不但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而且已成为开放的前沿,在“桥头堡”建设渐入佳境、云岭大地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之时,《朱德与云南》的出版发行,将会让广大干部群众永远铭记着朱德元帅在这块红土地上所建立的历史功勋,朱德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云南边疆儿女把这片高原热土建设得更加美好。 朱德精神永存! 2011年9月 于昆明
内容概要
孔祥庚等编著的《朱德与云南》以严谨的态度,翔实可靠的考证、考据,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朱德1909年至1922年和1962年这两个特殊历史阶段在云南的人生经历,歌颂了朱德不畏艰难、矢志追求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朱德与云南》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叙述和珍贵的图片,较为完整地揭示了朱德与云南的特殊关系,再现了朱德青年时代留在滇南大地上的一个个传奇故事。
作者简介
杨杨,云南省通海县人,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在《大家》、《花城》、《作家》、《北京文学》、《南方周末》、《美文》、《边疆文学》等报刊发表过作品。出版有小说集《混沌的夏天》、长篇散文《小脚舞蹈》、《摇晃的灵魂》等,有作品获云南省政府第五届文学艺术创作奖,现为云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孔祥庚,笔名云根,职称研究员。当过农民、军人、教师、基层干部,曾任中学校长,中共建水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2003年至今任中共玉溪市委书记,《中华诗词》顾问。
曾经参与起草省委工作报告14年,长期从事政策研究,是全国2000年高考政治题《云南西部大开发三大战略目标》的课题主持人之一。任中共玉溪市委书记以来,全力打造聂耳文化品牌,发起成立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成功申办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获“2009年度亚太文化产业成就展特别荣誉奖”。
著作有电视连续剧《魂断燕子洞》、散文集《‘燕子洞漫话》、长篇报告文学《永生人》、论文集《西部大开发》、诗集《云根诗词》和线装书局出版的《云根诗稿》等。电视连续剧《魂断燕子洞》在著名风景区建水燕子洞连续播放10多年,成为世界上播放时间最长的电视剧。《云根诗词》是他近38年诗词创作实践的结晶,受到国内外诗人、评论家和读者的好评。部分诗词作品被赵季平、张千一、张宏光等著名作曲家谱曲,并广为传唱。他信奉诗可以和性情,厚人伦,促和谐。创作追求:规范格律,典雅清通,正中求蛮。
杨杨,云南省通海县人,玉溪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短篇小说集《混沌的夏天》,中篇小说集《巫蛊之家》、长篇小说《雕天下》,长篇纪实文学《通海大地震真相》、长篇文化散文《小脚舞蹈》《摇晃的灵魂》《昆明往事》《通海秀山》等。作品散见于《花城》《作家》《大家》《北京文学》《美文》等省内外文学杂志。2008年6月做客凤凰卫视中文台。201
1年在《南方周末》开设专栏。其中,长篇小说《雕天下》获第五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奖,同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书籍目录
序
引言 一个红色传奇在云南大地上的开篇
第一章 从云南起步
走向昆明
落籍临安府
讲武堂的峥嵘岁月
参加“重九起义”
第二章 在临安驻防和剿匪
惜别蔡锷
进驻自己的“家乡”
来到临安府
火攻冷水沟
除掉“滇南保安司令”的小恶少
漫步在秀山的小径上
炮轰松岭岗
紧急返回昆明
第三章 到川南去战斗
血战棉花坡
与蔡锷水别
在军阀混战的泥潭中
泸州剿匪
踏上返回昆明的漫漫长路
第四章 滇西脱险
短暂的散淡时光
唐继尧发出的追捕令
西逃之路
渡过金沙江
华坪结义
路在远方
踏上新的征程
第五章 重访云南
从海南岛到昆明
在郑和的故乡
玉溪赏花
在通海的一天
夏日访临安
带去一块镧矿
尾声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从云南起步 走向昆明 朱德与云南结下的终身不解之缘,源于1908年底的某天晚上。那天,他收到了一封来信,是他原来在一起读私塾时的一个名叫敬镕的同学从成都寄来的,内容说的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在筹办之中,邀约他一同去昆明报考这所军事学堂。这是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好消息,他几乎不加思考就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一奔赴昆明。 此时,他23岁,本已是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的教师,但他却为此亲历了这所学堂里一年多来新旧社会思想的尖锐冲突,饱尝了旧势力对他的压迫、侮辱和排挤,使他毅然向学堂递交了辞呈。 可以这样说,相对于其他同龄人而言,朱德此时的经历已经很“复杂”了。他是佃农的儿子,1886年12月1日出生在四川省北部仪陇县一个偏僻山区——琳琅寨。他的父母一共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6男2女,后来再生下的就被迫溺死了。这样的家庭决定了朱德是无法上学的,但他6岁时却“幸运”地过继给了伯父,被伯父送进了私塾,朱家人为此节衣缩食,决意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将来可以“支撑门户”的读书人。从10岁到18岁,朱德在从一个私塾转到另一个私塾之后,又遇到了一个可以改变他的思想和命运的私塾先生——席国珍。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席先生一直精心呵护和引导着他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实现了他们朱家几代人的梦想。他不仅读了“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诗词、歌赋,而且还考进了新学堂,学了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英文、法律、美术、体育等等,更重要的是席先生的言传身教让他看清了大清的昏暗腐败和列强的野蛮贪婪,明白了“亡国”的含义及其残酷性,认识到了面对一个变革的时代,要做到读书不忘救国,要敢于推翻老皇帝,建立一个美好的国家,要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可是,眼前的一切却让他觉得教书不是一条生路,要去远处看看这个世界,要去探寻新的救国道路。那时候,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刺激下,在许多爱国青年中流行一种“富国强兵”的观念,认为要使中国强大起来,必须从军事入手。因此,1909年的春节刚过,朱德就以要到成都读书为借口,告别了亲人,徒步12天,沿南充来到成都,找到了那个亲如手足的好朋友敬镕。 面对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两个青年人的内心和行动都变得强大起来。他们一致决定,先不把去云南的消息告诉家人,以免出现巨大阻力,待他们到达昆明后再写信向家人报告他们人生中的这一重大决策。他们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对得起父老乡亲的。他们从一些进步报刊上获知,当时的中国有两个最危险的地方,一个是东三省,一个是云南省。俄国人占领了中东路,法国人占领了安南(越南),中国边境的局势一年比一年紧张。这两个地方几乎同时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国防地带,同时也成了爱国青年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地方。而东三省离四川省那么远,自然是去不了的,因此朱德和敬镕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云南。 迎着初春的一丝丝寒风,呼吸着空气中隐隐飘来的某种新鲜气息,朱德和敬镕意气风发地踏上了他们从未走过的道路。为了解决一路上必需的生活费用,他们各挑一担杂货,里面装着那些乡村说书先生们最喜爱和最需要的各种木刻唱本,如《金铃记》《蟒蛇记》《香山记》《鹦哥传》《目连救母》《七仙姑下凡》《陈世美不认妻》等等。他们身穿粗布棉衣,脚套自己编织的草鞋,手摇“崩龙鼓”,一路叫卖,成了两个深受欢迎的小货郎。 他们先从嘉定(乐山)乘船,沿岷江而下,进入长江,上岸后从叙府(宜宾)进入滇境,再经昭通、会泽、东川、嵩明,最后于4月抵达目的地昆明,可谓千里走云南,共用了11个星期70多天时间,顺利完成了他们3000余里的求学“长征”。一路上,他们既领略了四川的山峦巨峰、茂林修竹、拉纤号子……更体验到了云南乌蒙山的磅礴浩荡和神奇艰险。他们也许想过,如果李白到过云南,就绝不会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了,因为这条北起四川宜宾,南至云南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的“五尺道”,可谓“盘蛇七曲”“半壁架空”“直上万仞”“奇危虚险”。早上,雾气茫茫,不见天日,偶有雪峰隐现,恍若秘境。到了傍晚时分,云雾才慢慢散开,远远可见绵延其间的山石小径,细若线丝,不可思议。走到近处,方才发现自己脚下一边是阴森无比的悬崖峭壁,一边是宛如地球之口的万丈深渊,触目惊心,叫人倒吸一口凉气。除此之外,他们还看到当地人在山石间开垦出来的土地,只有巴掌那样大,却被种上了鸦片。看到了异常低矮简陋的茅屋,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大脖子病人。更多的时候,他们都在忙着赶路,因为许多地方都人迹罕至,没有村落,他们往往要赶在天黑之前找到可以投宿的地方。一路走来,他们虽不至于寂寞和绝望,但却真正体会到了“吃尽云南苦”的全部含义。P1-5
后记
《朱德与云南——一个伟大红色传奇在滇南的开篇》就要付梓。编辑工作完成了,却仍觉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透过那一张张穿越历史风尘的老照片,读着那一行行沉静而内敛的文字,感觉时间已然定格,那些人那些事,却蒙太奇般反复闪现……——感谢孔祥庚和杨杨两位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部语言朴实却饱含激情的优秀书稿,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再一次为朱德元帅的精神和那段伟大的历史所感动。书中所涉及的许多史料也为对朱德生平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补充和佐证: 如,许多专家一直困惑的,所能查证的史料中,朱德、罗佩金、金汉鼎、唐淮源等人秘密离开昆明的时间是3月10日夜,而唐继尧所发出的通缉令时间却是3月27日。对此问题,经多方查证,与时任滇军总司令、代理省长的金汉鼎约定,不在昆明城交火,以免殃及百姓。金遂与朱德、唐淮源等商定,迅速撤出昆明,将昆明城让给唐继尧。而唐继尧进入昆明时,朱德们早已走到金沙江边了。为了泄愤,唐遂于3月27日发出通缉令,在云南境内缉拿朱德、金汉鼎等人。 其次,在填补了大量史料空白的同时,本书一改史书的常规写作方式,大胆采用文学叙事手法来诠释朱德元帅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书中所提及的每一个史实和事件都有据可查,又不像其他史料类图书一样只有史料铺陈而缺乏可读性与艺术性,生动的描述与惊心动魄的事件重现,使得全书可读性大增并极具感染力。 作为重大历史题材的选题,本书在出版之前按相关规定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并经由中央文献研究室认真审阅。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文献研究室派出的审读专家历史知识的深厚与政策水准之高,尤令人感佩。根据中央文献研究室专家提出的审读意见,本书在付印前,又作了认真考证和删改。 可以说,对本书的编辑,亦是我们再次接受教育与熏陶的可贵机会。 本书的面世,应该感谢的人太多,而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两位审读专家更是我们特别要感谢的,让我们记住他们。 再次感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央文献研究室。感谢百忙中为本书作序的丹增先生。 以上,是为书后。 马非 范晓芬 2011年11月昆明
编辑推荐
朱德,原名朱建德,一八八六年十二月一日生于四川仪陇县马鞍坊镇,一个叫李家湾的小村子里。从小即怀有救国救民的大志,在家乡读书、教书。看到国家衰败,为振兴祖国,即投军云南,在昆明当了一名士兵。 孔祥庚等编著的《朱德与云南》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叙述和珍贵的图片,较为完整地揭示了朱德与云南的特殊关系,再现了这位伟人在青年时代留在滇南大地上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书的副标题“一个伟大红色传奇在滇南的开篇”就形象地囊括了本书的主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