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乔评传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云南人民  作者:黄玲  页数:262  

前言

  李乔和他的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作为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当之无愧。  李乔的出现并非偶然,他身后有一块丰沃的土壤。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彝族像星星一样,被天神之手撒落在大小凉山和金沙江沿岸的崇山峻岭中。它的子民在大山怀抱中生息繁衍,世代传承。他们与虎为伴,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被大山阻隔了视线,却渴望像鹰一样在天空翱翔。他们崇尚熊熊大火,在火焰的燃烧中感受天神赐予的力量,红白黑三色也因此成为彝族人的最爱。  独特的生存方式,诞生了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这是一个浩瀚的海洋。翻开厚重的彝族民间文化史,形态丰富的“毕摩文化”绵延千年,蔚为壮观。“毕摩能识读巴蜀铭文;彝文与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相似……彝文化的悠远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民间史诗《梅葛》《查姆》《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记录着一个民族从远古走来的悠远足音。《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阿诗玛》之类的叙事诗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示着这个民族细腻生动的心灵世界:拉开弓箭可以射落日月,弹起口弦可以感动江河! 在新中国建立前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彝族文学基本是以民间和口头的方式存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彝族作家文学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它是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孕育成长壮大,开出绚丽的花朵。二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精神联系。  彝族当代文学的揭幕,以李乔和他的长篇三部曲《欢笑的金沙江》为重要标志。在彝族文学历史上,小说又是一种新出现的文体,它有着新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形式。李乔和他的小说为彝族当代文学注入了全新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而言,李乔担起了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的重任。  《欢笑的金沙江》以史诗般的构架和江河奔涌般的社会变革作为表现内容,展示了民族发展进步的长篇画卷。在建国初期的当代文坛,全景式地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长篇小说,尤其是优秀作品并不多见。主要是玛拉沁夫、李乔、陆地、敖德斯尔等一批作家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成就。  ‘所以有评论家称之为“北玛敖,南李陆”,充分肯定了李乔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贡献。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全新的审美内容。  在李乔九十四年的人生历程中,经历过民族压迫、军阀混战,并且亲临抗日前线以一介书生之躯报效国家;建国后又参与大小凉山民主改革运动,见证了自己的民族从奴隶制跨跃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历史时刻。他的文学创作活动长达七十余年,他的长篇小说构成了云南近代史的巨幅画卷,为文坛留下了宝贵财富。  作为作家个体,李乔的创作生活是从30年代开始的。同情底层人民,向往自由和光明,一直是他几十年来所不懈追求的方向。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反对邪恶,在不平和苦难面前从不低头的现实主义作家,李乔是真正得到了彝族和彝族之外的许许多多读者爱戴的。他是彝族的作家,又已经超越民族的界限。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属于彝族文学,更应该是中华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当之无愧的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李乔先生以他的辛勤耕耘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丰富的文学珍品。他漫长的文学道路和人生道路,也为后来者留下了学习参照的榜样。他热爱国家民族,热爱文学事业,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和从不畏首畏尾、随波逐流的高尚人格,将永远是文坛的精神瑰宝。  李乔先生应该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身后一代代年青的彝族作家正在成长,彝族文学正在新世纪的曙光里勃兴。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作为彝族文学拓荒者的李乔先生,永远是我们文学道路上的光辉榜样。他是天空下一只永远保持飞翔姿态的雄鹰。虽然鹰的身影已经消失在云端,那穿云破雾、勇敢飞翔的姿式却将永恒地定格在我们的记忆。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黄玲,十四年前就出版了研究李乔的专著《李乔评传》,对本民族一代著名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进行研究总结。  现在经过修订后,补充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材料,写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李乔。让李乔先生的形象和精神得以在历史的书页中永恒,成为彝族文化中的一份精神瑰宝。  《李乔评传》得以再版,这是值得庆贺的好事!体现了云南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学事业的关心、重视。我们怀念李乔先生,也是怀念一个时代,怀念一种精神。只要文学存在,希望和理想之光就会永远温暖我们的心灵,照亮生活的前景。  是为序。  2011年6月6日

内容概要

在李乔九十四年的人生历程中,经历过民族压迫、军阀混战,并且亲临抗日前线以一介书生之躯报效国家;建国后又参与大小凉山民主改革运动,见证了自己的民族从奴隶制跨跃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历史时刻。
他的文学创作活动长达七十余年,他的长篇小说构成了云南近代史的巨幅画卷,为文坛留下了宝贵财富。
黄玲编著的《李乔评传》对彝族一代著名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进行研究总结。
《李乔评传》写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李乔。让李乔先生的形象和精神得以在历史的书页中永恒,成为彝族文化中的一份精神瑰宝。

作者简介

黄玲:云南人,彝族,中国作协会员。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长篇小说《孽红》等。其中《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获2008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9年“第三届全国女性文学奖”。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序/吉狄马加
第1章 少年李乔的人生
“文献名邦”石屏
家庭与亲情
小小少年去“走厂”
第2章 漫漫求学路
少年求学记
努力上进的中学时代
失业“举子”
叩击东陆大学之门
初识恩师袁嘉谷
闯荡世界与错失良机
第3章 青年李乔追寻光明的足迹
遥远的滇越之行
在立达学园的日子
处女作和中奖的幻梦
聆听鲁迅先生讲演
投身革命活动
上海之行的历史意义
从军·回乡
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命运
第4章 投笔从戎 书生抗战
投笔从戎抗战去
奔向台儿庄
初识张冲
第5章 红土高原上的辗转
在个旧做记者
招安项佬的传奇
请李公朴到石屏讲学
在张冲身边
第6章 李乔早期创作的艺术个性趋向
一、在特殊的文学环境中起步
二、个人经历和性格气质的影响
三、创作初期的写实风格
四、《未完的争斗》和《走厂》
五、八年抗战速写
六、小结
第7章 新生活在召唤
参加民族访问团
写作《拉猛回来了》
从昆明到黄桷树
第8章 拓荒与奠基之路
为当代彝族文学辛勤拓荒
植根生活土壤的写作
《挣断锁链的奴隶》
第9章 《欢笑的金沙江》: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一、一支宏伟壮丽的时代交响曲
二、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示
三、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四、鲜明生动的民族特色
五、独特的语言风格
六、艺术风格的成熟与发展
第10章 复出后的奉献
十年沉默困境求生存
重新回到文坛
长篇新作《破晓的山野》
中篇传奇小说:《一个美国飞行员的奇遇》
中篇历史小说:《一个不平常的重阳节》
第11章 再创辉煌
《彝家将张冲传奇》:纪实文学的成功探索
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简练的叙事特色
《未完的梦》:再续前缘
《横断山汉子》:李乔遗作
第12章 李乔小说:20世纪云商历史的巨循画卷
一、都市与现代
二、边地与民族
三、对20世纪云南历史进程的形象展示
四、小说长廊中的人物群像
第13章 李乔散文的艺术魅力
一、李乔散文的创作轨迹
二、李乔散文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第14章 文学活动
李乔和作家们的友谊
关于李乔创作的研讨活动
第15章 不息的奋进
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关注
《蹒跚的脚步》走过漫长曲折路
《被遗忘的化石》
以感恩之心对故乡
附录一 李乔创作年表
附录二 李乔日记摘录
后记

章节摘录

  请李公朴到石屏讲学 离开《曙光日报》后,李乔曾辗转来到蒙自南湖,应蒙自“个蒙工业学校” 之聘,到该校任教。当时日本人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学校的课程也不能正常进行,警报一响便要逃出去躲避轰炸。李乔和一些青年教师经常在校内进行抗日宣传,政治空气比较活跃。  蒙自的环境比较危险,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在这里任教一段时间后,李乔回到了故乡石屏。当时“省立石屏高级师范学校”发生学潮,学生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罢课,要驱逐反动的训导主任。情急之中校长苏宝鼎想起了李乔,无论学识、人品、名望都足以担当训导主任的重担,于是便写信给李乔,请他回乡任教。  李乔在多年的奔波漂流之后,终于回到故乡石屏,在中学任训导主任之职。  石屏中学位于县城西北隅,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石屏人陈钧(字鹤亭)倡导,李恒升(字茂兴)、张崇义(字信之)等捐资创办。命名为“石屏县立中学校”,1923年8月改为“云南省立石屏中学校”,1939年11月,改为“ 云南省立石屏师范学校附设初级中学”,新中国建立后改名为“云南省石屏县第一中学”。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曾是石屏地下党的交通站。1948年冬,曾有二百多名学生投笔从戎参加边纵,为云南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这里也是李乔的母校,当年他以优异成绩从这里毕业,却找不到一份养家活口的工作,无奈之下才远走昆明去寻人生的出路。一转眼时光就过去了十几年,李乔也由当初那个满腔愤慨无处诉说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文化学识,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文化人。除了青春时光不再,校园里的“企鹤楼”、喜客泉、喷珠池,一切景物都熟悉如故。  此时的李乔深受爱国民主运动的影响,思想比较进步。他先是受《曙光日报》主编孙仲宇(滇南地下党的主要领导人)之托,把一位名叫程国仪的女教师介绍到石屏中学担任英语教员。不久,又把震动全国的“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先生请下来讲学,宣传民主运动的思想。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举动,需要有一定的胆识才敢冒这样的风险。  李公朴(1902—1946),号仆如,原名永祥,号晋祥,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被国民党特务暗害,次日身亡。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因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 1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等7人(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史良),被捕的七位都是当时公认的社会贤达,所以世称“七君子事件”。直到“ 七七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才宣布释放他们。抗战全面爆发后,李公朴积极投身于抗日民主运动。他曾辗转到达延安,拜会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  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他组织了“抗战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进行抗战教育工作。  后由北方前线转人西南大后方昆明。1942年12月创建北门书屋,1944年创办北门出版社,出版进步书刊。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并担任《民主周刊》的编委工作。  李乔第一次见到李公朴是1943年5月,在建水云南部队第二路军张冲的指挥所里。当时张冲因为和共产党有秘密来往,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诬告,日子很不好过。省主席龙云把他暂时安排在云南部队第二路军任指挥官,担起保卫滇南的重任。李乔到军中看望张冲时,张冲把李乔作为“部下”介绍给李公朴。李公朴时年41岁,已经是著名的民主战士。李乔时年35岁,已经经历过抗日战火的洗礼。两人相识后交谈甚欢,李公朴谈起了自己的抗日经历,还谈到他认识的云南文化人黄洛峰、艾思奇、方仲伯等人。李公朴的风采和文人气质给李乔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李乔邀请下,不久李公朴先生和夫人张曼筠携一双儿女乘火车来到石屏。  李乔亲自到车站去迎接他们全家,校长苏宝鼎安排他们全家住在风景优美的喜客泉边的阁楼上,楼下即是满池荷花。学校专门为李公朴先生开了欢迎会,请他为大家介绍华北的敌后抗日情况。李公朴先生为大家介绍了延安“抗战教学团”在晋察冀边区的见闻,还兴致勃勃地演唱了他向音乐家冼星海学习的《黄河大合唱》。他的革命热情和文人气质深深感染了在座的老师们。  李公朴一家在石屏中学住了一个多月,和师生都有交往,给石屏中学带来了很多信息和活力。他还和那位叫程国仪的女教师似乎很熟识。李乔后来到张冲家工作时才意外得知,那个由他自己介绍来的姓程的女老师,竟然不是个普通人,而是蒋介石的幕僚陈布雷的小女儿陈琏。因为加入地下党,受到国民党特务的追捕,才到石屏来避风头,并成为石屏地下党的领导人之一。  李乔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所能默默地为进步的事业奉献力量。  在当时的石屏中学教师里,李乔的学历并不高,他只读过东陆大学预科和上海立达学园的农村教育科。但他在学生中的威望却很高。这主要得力于他学识的广博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教过的一名学生很多年后还能清晰地回忆道: 全校教师都西装革履,唯独李老师从来是布衣布鞋,不抽烟,不饮酒。  他去查晚自习,总是字典不离手,对学生有问必答。如果问到理科或外语,他就说:我不懂,去问授课老师。他那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严于律己的精神,在学校里树立培养了一种学习的好风尚。  因为到外面求学多年,闯荡过世界,见过世面。他的行为举止在当地人看来多少也有些与众不同。每天早起他坚持在乡间小路上跑步锻炼身体,风雨无阻。而且只穿背心短裤,光着脚板跑上十多里,再到村外的龙潭里洗个冷水澡。  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此期间,李乔的父亲因病不幸去世,让他悲痛不已。李乔的父亲是个耿直的彝族汉子,在妻子早逝的情况下既当爹又当娘,把李乔兄妹拉扯成人,吃尽人间很多苦头。回忆起老父亲艰难贫困的一生,李乔禁不住涕泗交流、痛彻肺腑。但是在父亲的出殡问题上他经过考虑,决定带头移风易俗,既不披麻戴孝也不顶冠执仗,仅只在手臂上缠一块黑纱去为老父送葬。这在闭锁落后的石屏无异于往水潭里扔进一枚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对他的举止议论纷纷。  但由于李乔平日对父亲非常孝顺,人们也不好指责他的行为,只是觉得教书先生行事与众不同罢了。  李乔在家乡当了两年教员后,因换了个保守的人当校长,不能容忍他这样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在身边,便被解聘回家。  ……

编辑推荐

  李乔和他的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作为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当之无愧。 李乔的出现并非偶然,他身后有一块丰沃的土壤。 黄玲编著的《李乔评传(新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他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再次重温李乔的漫长人生和文学创作道路,不啻是一个学习和精神传承的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有一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将会获得永恒的价值,比如爱国精神、责任意识、热爱生活、真诚待人…… 再次重温李乔的漫长人生和文学创作道路,不啻是一个学习和精神传承的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有一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将会获得永恒的价值,比如爱国精神、责任意识、热爱生活、真诚待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乔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