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额瑜婷 页数:174
内容概要
《扇舞哀牢:云南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棕扇舞文化历史变迁》将现今流传于元江县羊街乡的棕扇舞蹈作为研究对象,从舞蹈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将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放置在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纵向坐标,和元江县羊街乡社会环境的横向坐标中,以羊街乡棕扇舞的文化历史发展为脉络,探析其舞蹈文化内涵和动作形态成因,探究其发展趋势及对策。
作者简介
额瑜婷,女,白族,1976年7月生于云南普洱。先后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舞蹈教育专业,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专业,硕士。现为玉溪师范学院讲师,从事高校舞蹈教学工作与舞蹈文化研究工作。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工作至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主持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交融对社会机制的影响研究”;参与国家西部课题——“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云南跨境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特殊性对策研究”、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课题——“古滇青铜乐舞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文化意义研究”、北京市教委北京舞蹈学院科研项目——“云南白族哈尼族舞蹈研究”等研究工作。论文入选并参加“中日韩传统雅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国昆明‘原生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荣获省、市舞蹈创作、技能比赛、论文评选、教育教学等奖励20余项次。
书籍目录
前言
一、关于本书研究的方向、重点及核心概念界定
二、哈尼族棕扇舞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第一章 概述
一、羊街乡概况
二、族源及历史
三、棕扇舞的缘起
第二章 羊街乡棕扇舞发展的历史
一、文献记载的棕扇舞
二、文化本质
三、心态的形成
四、形态的形成
五、历史演进
第三章 羊街乡棕扇舞的传承发展
一、播布
二、形式要素
三、羊街乡棕扇舞的传承
第四章 羊街乡棕扇舞发展的思考
一、发展趋势
二、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3.精神寄托 在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哈尼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与自然条件和种族繁衍密切相关。这使得他们对自然和群体生活的依赖性极强,也因此产生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日常经验的事实变为神话的最初和主要的原因,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达到了把自然拟人化的最高点。①“白鹇鸟能帮助哈尼人将老人去世的消息传递给天神和先祖,从而让死者的灵魂能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因而认为白鹇鸟是飞禽走兽中最漂亮的。自此以后,哈尼村寨有老人去世,人们都要跳手拿棕扇模仿白鹇鸟飞翔的舞蹈。”从精神层面说,棕扇舞凝聚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精神需求和审美理想。 白鹇鸟是哈尼族聚居区常见的一种鸟,它体态娴雅、外观美丽。与傣族将孔雀视为吉祥物一样,哈尼族认为白鹇鸟美丽、有灵性,是吉祥的鸟,能给哈尼人带来福音。所以在很多哈尼族传说故事中都把白鹇鸟作为有灵性的吉祥物称赞。“白鹇是吉祥的鸟,白鹇是哈尼的伴。白鹇喜欢的地方哈尼也喜欢,白鹇的家乡也是哈尼的家乡。”。哈尼族认为是吉祥的白鹇鸟带着他们找到有山有水,美丽富饶的居住地。因此将白鹇鸟视为崇拜物,并向往其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哈尼族棕扇舞中有许多表现白鹇鸟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等内容的动作。羊街乡垤霞村的张开波是元江县出名的棕扇舞能手,他的绝活之一就是能表演自由自在、欢快飞翔的白鹇鸟舞蹈。在他模拟白鹇鸟的棕扇舞动作中,双臂自然平展上下摇扇、双脚碎踮步后退转圈、胸腰和头随下肢及手臂的移动和摇动自然摇摆的动作,让观赏者和表演者都有与白鹇鸟展翅高飞、翱翔蓝天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境界里,人的精神振奋,心灵与自然合二为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
编辑推荐
哈尼族是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跨境民族。 额瑜婷编著的《扇舞哀牢(云南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棕扇舞文化历史变迁)》将现今流传于元江县羊街乡的棕扇舞蹈作为研究对象,从舞蹈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将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放置在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纵向坐标,和元江县羊街乡社会环境的横向坐标中,以羊街乡棕扇舞的文化历史发展为脉络,探析其舞蹈文化内涵和动作形态成因,探究其发展趋势及对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