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彝的生活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谷家荣,余晓莹 著  页数:335  

内容概要

《花腰彝的生活——云南石屏麻栗树村60年变迁调查》笔者谷家荣等从历史人类学视野下来关注云南麻栗树村的变迁,倒是想改变中国学者的“普适性关怀”,试图从村庄内部结构来发现和思考问题,让人类学观察更加贴近中国农民的生活,从中提炼出属于中国人类学的理论。概言之,本研究就是要通过村落社区调查和村庄民族志的书写,为我国人类学研究积累更为丰富的田野素材,然后,在充分占有这些田野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能够真正反映中国农村的一般性知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村庄
第二节 村庄变迁研究理路
第三节 新乡土本色:村与非村
第四节 走在乡土上
第二章 麻栗树
第一节 行政区划
第二节 花腰族源
第三节 村史
第四节 村落背景
第三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择偶
第二节 定亲
第三节 嫁娶
第四节 婚居与生育
第五节 家庭抚育
第四章 土掌房
第一节 土掌房的物质形态
第二节 空间化了的民居文化
第三节 土掌房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现代背景下的彝族民届
第五章 花腰服饰
第一节 服饰类型
第二节 服饰部件
第三节 服饰文化
第四节 服饰变化
第六章 祭龙
第一节 仪式与象征
第二节 花腰彝祭龙要素
第三节 祭龙过程
第四节 祭龙意涵
第五节 变迁与延续
第七章 丧葬
第一节 遇丧
第二节 布堂
第三节 奔丧
第四节 祭堂
第五节 发丧
第八章 迈向经济新生活
第一节 传统的生计方式
第二节 生业结构变迁
第四节 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
参考文献
附录一:麻栗树村大事记
附录二:麻栗树村精英人物
后记

章节摘录

  麻栗树村周围的植被较好。自古以来,村民对乱伐者都进行严处重罚。据村中老人们介绍,早在清代,该村就制定了严格的森林管理制度,负责守护林地的人称为“保其”(类似伪国民政府时期的保甲长)。“保其”负责林场的日常管理、监督和审批。村民起房盖屋若需用材,必须得到“保其”的审批条,然后才能到指定的地点伐木。否则,乱砍一棵树,无论其大小,均罚三升米。此传统一直延续至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该村曾出现过一段乱砍滥伐的时期,大面积林木被毁。后期,经处罚和教育以后,这些不良行为便得到了有效的制止。至今,践行国家政策,麻栗树村民把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紧落实,村前寨后都长满了茂林青松,尤其是村寨南面的龙树林和北面的“姑娘山”,林保林育最好。两地的植被均以南亚松、水沙树为主,占该村林地面积的90%以上。其他杂木树,诸如:黄栗树、柏栗树、麻栗树、椿树、水冬瓜树、黑果树、粘尖角树等仅占10%左右的比例。此外,野姜、野蒜、野韭菜、蕨类、藤类等在林中也很丰富。  麻栗树村庄四方各有四棵古树。村庄西北面(过去村庄规模较小时位于西面)有一棵高约25米、需三人才能围抱的麻栗树。祖辈将其定为寨神树,取名“西车则启”(意为房子只能盖在它的脚下),要求后辈子孙建房立屋均不能超过。麻栗树村乾隆年间祖先从龙车迁到时彝语叫“阿崖斗漏”(意译为野山药)的地方奠居,这个地方因野山药多而得名。而汉语“麻栗树”则是在开山造田中把开挖的土堆成一堆堆的小山包,不知不觉就长出一棵麻栗树,随后这棵麻栗树逐年长大,供人们乘凉。没几年麻栗树越长越大,麻栗树下的民房越来越多,后来人们就取汉语名为麻栗树村。现在麻栗树老树也枯死,只剩下个需五六个大人才围绕得过来的老树桩。没有人去动它,麻栗树人都非常尊敬它,它是麻栗树人存在的依据。村庄东南面是一棵粗1.2米,高35米的玉阑树。该树叶茂,两三公里之外就能见其雄壮英姿,麻栗树村民都以之为傲,视其为秀美山寨的重要标志。村庄南面是一棵高30米、直径约1.6米的龙习树。村民将其定为吉祥树,象征麻栗树村民世代添丁多福。该树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麻栗树村旁就有几棵,生长于哪朝哪代当地人都不知道。直条的树3~4人才能围过来,冲天的树干近有60米高,旺盛的树枝树叶风吹而来摇摇摆摆。成片的树荫给劳作累了的人们带来一股清凉的气息。“龙习树”,坐车或走路进麻栗树时,在村口会看见这棵龙习树,树高丈余,树身粗壮,需三四个大人才围得起来,树叶繁茂,四季常春。其树下是麻栗树人乘凉、休息、娱乐的好场所。

编辑推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云南大学西南连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农村30年变迁的民族志研究”阶段性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花腰彝的生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了解花腰彝的习俗生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