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霞 页数:240 字数:27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研究云南省云龙县诺邓村的传统井盐生产民俗,主要探讨民间生产技术与民俗的关系,以及民间技术社会活动中的民俗。具体围绕井盐生产的原料资源分配、生产组织、劳动分工、产品营运、生产仪式和信仰活动等民俗事象进行研究。重点选择云南省云龙县果郎乡诺邓村为调查点,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并参考地方历史文献,研究和分析以往民俗学较少涉及的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揭示传统井盐生产技术与当地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说明村落井盐生产民俗与国家灶户制度之间的互动机制;阐释井盐生产技术中的地方信仰文化,探讨井盐生产民俗的现代变迁及其特征。试图把诺邓的井盐生产民俗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民俗资料系统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前后两部分是绪论和结论,正文共六章。第一章使用地方历史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对诺邓村井盐生产民俗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概述,说明村落井盐生产民俗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地方特征。第二章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阐述诺邓“十六灶”的卤水分配民俗、民间传承及其意义,指出“十六灶”是盐业社会中人们在开发卤水中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和规范,涉及了卤权在家庭中的分配、传承和流动,反映了卤权分配与井盐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研究生产民俗中的井盐生产技术,对井盐社会中民众的井盐知识、井下内部结构、工艺进行描述和分析,论述了井盐生产技术的两大技术环节,即卤水的开采和煮水成盐,关注围绕这两类技术的运用形成的井与灶的生产习俗。并指出传统井盐生产技术具有民俗的全部特征,同时有与其他民俗事象不同的特点。第四章主要从井地民众生存利益角度研究村落的私盐活动,描述和分析井地民众的私盐观念以及私盐在一个村落的具体表现。反映盐区民众与不合理的国家盐政制度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保护私盐活动的民间惯制。私盐活动是井盐生产持续和生产技术传承的重要因素。第五章探讨诺邓井盐生产民俗中技术与民间信仰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对卤龙王的信仰和盐井的祭祀进行描述和分析,来揭示民间井盐知识技术系统与民间信仰系统之间的复杂联系。诺邓民众在传承卤龙王信仰基础之上,还有选择地吸收了由移民带来的风水观,形成了诺邓盐井特定的风水格局的观念,使外来的信仰与本土信仰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有关盐井的信仰。第六章探讨诺邓井盐生产民俗的现代变迁,描述了“十六灶”卤水分配民俗消失及其影响,并讨论技术民俗变异和消失的某些特征,说明了技术改变和消失对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本书抓住生产技术与分卤习俗、生产组织、劳动分工、产品流通、生产仪式和信仰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井盐生产技术是井盐生产民俗的核心,影响了井盐社会许多重要的文化因素,是民俗学者观察技术社会中的民俗的基本尺度;井盐生产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有着民俗的基本特征,并以民俗传统的方式进行传承;当井盐生产技术民俗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时,便会发生变异,乃至消失。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价值和研究的范围 二 相关研究的学术史 三 资料的来源、使用原则和研究方法 四 对本书所使用的部分技术与民俗术语的说明第一章 云南省诺邓村井盐生产民俗的历史社会背景 第一节 云南地方井盐史简述 第二节 诺邓井盐生产民俗的历史记载 第三节 诺邓井盐生产民俗的村落背景 一 诺邓村的自然、地理和人口概况 二 诺邓村井盐生产的经济状况 三 诺邓村井盐生产的政治背景 四 诺邓村民的宗教信仰 小结:村落井盐生产技术民俗的地方社会特征第二章 “十六灶”——卤水分配和卤权传承的民俗 第一节 “十六灶”卤水分配民俗 一 卤水的计量单位、时间和份额 二 卤水分配民俗的传承 第二节 民间灶户组织与官方灶户制度 一 “十六灶”与灶户组织的民俗 二 “十六灶”民俗与官方灶户制度 第三节 私卤与公卤:家庭卤权分配与公甲习俗 一 私卤——家庭卤权分配与井盐生产方式 二 公卤的分类与公甲习俗 小结:卤水分配和灶户组织民俗的基本特征第三章 井房与灶房的生产民俗及其传承 第一节 井房生产技术和竜工的传承 一 村民的盐井知识和井下技术结构 二 竜工的汲卤技术 三 竜工的身份和技术传承 第二节 灶房生产工艺和技能传承 一 灶房里的设备工具和煮水工艺 二 灶房的劳动分工和技能传承 小结:井房与灶房生产技术的民俗特征第四章 私盐产销民俗及其民问惯制 第一节 井地的私盐观念与灶户的制私惯制 一 井地的私盐观念 二 灶户的制私及其隐性惯制 第二节 村民的私盐运销活动 一 盐道的形成与功能 二 官盐的运销管理 三 私盐的运销形式 小结:私盐产销活动及其民俗的基本特征第五章 盐井的祭祀仪式与风水格局 第一节 盐井的祭祀仪式与卤龙王 一 盐井的日常生产仪式 二 龙王会——盐井的祭祀仪式 三 卤龙王权威下的求雨仪式 第二节 盐井风水格局的信仰及其传承 一 盐井风水格局与自然环境 二 盐井的风水格局与人工建筑 三 《太极锁水的传说》的讲述及其象征意义 小结:卤龙王的祭祀仪式与盐井风水格局的特征第六章 诺邓井盐生产民俗的现代变迁 第一节 诺邓卤权分配民俗的消失及其影响 一 “十六灶”卤权分配民俗的废除 二 “十六灶”民俗消失的影响 第二节 生产技术民俗的变异和消失 一 井盐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 井盐生产技术的改进 三 井盐生产技术民俗的消失 第三节 盐业信仰的衰落及农业信仰的复兴 一 盐业信仰的衰落 二 观音保苗会与农业信仰的复兴 小结:村落井盐技术民俗现代变迁的特征结论主要参考文献附录一 诺邓村灶户、盐工和盐商的田野访谈资料选摘附录二 主要信息提供者小传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技术的运用对民俗各个方面发生的深刻影响。文中使用了民俗与盐业技术两方面的词汇,有必要进行说明;同时,由于盐业社会有一整套特殊用语,也有必要对当地所用的地方用语加以说明。技术民俗在本书中,指民众在物质生产实践中集体创造和传承的,旨在解决民众生存问题,以技艺、技能和操作为核心的民俗事象,包括民间的传统技术民俗,如制盐、榨糖、染织、陶瓷、造纸、印刷、打铁等。主要把民众持有和传承的技术看做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带有模式化的民俗事象,技术民俗具有民俗的全部基本特征,在时间上具有代代的传承性,并在空间上具有向周围地区传播的扩布性,技术民俗还具有表现为技术的完善和改进的变异性。技术民俗对社会的影响力往往是深入和长久的,对技术这一民俗事象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传统井盐生产技术指诺邓进行井盐生产时所使用的、古代发明的技术和方法。在开采天然卤水方面使用提捞法;在卤水成盐方面使用圆锅、平锅煎煮井盐的方法和技术。由于井盐经历了一个由手工操作的小生产到机械化、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传统井盐技术是相对于现代井盐技术而提出的,它不包括现代技术在开采卤水中使用的气举法或深井潜卤泵法,不包括成盐方面使用的真空蒸发和热压蒸发的方法。传统井盐技术是与当地传统社会相适应的作坊式的手工操作法。大口浅井指中国西南的井口比较大,比较浅的盐井。大EI浅井的井口从几尺到丈许,而井深仅几丈而已,其特点是井口大而浅。在云南,多数盐井都属于大IZl浅井,又叫皮袋井。云南的井盐生产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是停留在大口浅井的阶段①。诺邓是典型的大El浅井,深七丈,方围二丈余。井下技术结构指诺邓井下汲卤系统和汲水系统的技术构造,是卤工们在咸水与淡水相依而生、相互对立的科学观念的指导下,对井下咸水与淡水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后,在地下开掘出汲卤系统和汲水系统两种通道,通过这种井下技术结构,成功地把淡水和咸水分开。简要地说,咸水通道被挖成有高低落差的槽枧,利用落差来把卤水输送到井口下的咸水池。
编辑推荐
《云南诺邓井盐生产民俗研究》是董晓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纲要》(02JAZJD840003)子课题成果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资助课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11项目经费资助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