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云南蒙古族简史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当代云南蒙古族简史》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50年代,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获得了丰富的资料。1958年,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具体主持,中央民族学院以及在京和全国各省区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开始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到1959年底,大部分完成初稿;1963年全部排印以征求意见;“文化大革命”期间,此项工作停顿。1979年1月,国家民委在北京召开编辑出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规划会议,重新启动《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编纂修订工作。1981年6月,云南成立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任务之一是完成少数民族简史的编纂修订。经过北京、云南等地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编纂修订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981年6月至1991年6月,云南共出版少数民族简史16部。  按照当时的方案,简史的下限写至1949年9月,未涉及1949年10月以后的历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也翻开了云南各民族历史崭新的一页。从那以后,云南2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前进,使各民族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史无前例的巨大进步。云南众多民族,从被人轻视的群体变为受人尊重的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一员;从被压迫奴役的对象变为政治经济彻底翻身的主人;从前资本主义诸形态并存的多元社会形态一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经济上贫困落后逐步走向富裕繁荣;从封闭走向开放。到200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建国60周年大庆。在这个时候,梳理25个少数民族60周年的历史成就,反映各民族不断战胜困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发展历程,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揭示各民族发展繁荣的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我们环视全球发现,当许多国家因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而社会动荡、战火纷飞、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的时候,云南和全国各兄弟民族地区一样,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社会和谐、经济腾飞、边疆稳定,这确实是一个奇迹。然而,至今无一套大型丛书全面记录这一奇迹。因此,编纂出版《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十分必要,意义深远。它将向世人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近60年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化,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为全省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做好民族工作,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社科院、当代云南编辑委员会发起编纂《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并由当代云南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当代云南编辑委员会是研究编纂当代云南历史的机构,而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是云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有特色、最为世人瞩目的部分。具体组织编纂一套《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简史丛书》,是当代云南编委会责无旁贷的任务。这套丛书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继续,将填补云南到目前为止没有少数民族当代史这一空缺;这套丛书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的出版,将向新中国建立60周年大庆献上一份丰厚的礼物。  《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编纂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观,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以此为指导,梳理历史线索,考辨历史资料,品评历史人物,揭示事物本质,对历史事件的动因、经过、结局、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作出真实反映,得出科学结论。  2.坚持以各民族为主体,写出各民族的个性和特色。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时序为经,以大事为纬,沿着各民族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脉络,作出实事求是的叙述。突出各民族特点,防止一般化。写民族工作和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要落脚到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上,不写成民族工作史或民族地区史。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写各民族50多年的发展进步和巨大成就,也写各民族50多年中遇到的挫折以及仍然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不足;既总结其间的成功经验,给人们激励和鼓舞,也剖析其间的失败教训,给人以警示和鉴戒。  4.坚持以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前提,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在编写中,既要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又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使丛书真正写成真实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人民的历史。  5.坚持严格要求,把好质量关,把丛书编写成精品。丛书是写给读者看的,不仅要真实,也要生动;不仅要有历史的厚重感,也要有历史的鲜活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为此,丛书既要有历史进程的一般叙述,又要有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的生动描绘,要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生动的材料;既要有对历史规律的质的规定性揭示,又要有对历史变化的量的积累过程叙述;既要有各民族物质文明的形象体现,又要有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示;等等。总之,要让各族干部群众爱读,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的良好教材。因此,无论编写人员的选拔,编写提纲的确定,编写资料的收集,丛书文本的撰写,以及稿件的修改、复审、终审,均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各民族负责的精神,高标准、严要求。  6.丛书由当代云南各少数民族简史组成。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在云南世居的彝、白、哈尼、壮、傣、苗、回、傈僳、拉祜、佤、纳西、瑶、景颇、藏、布朗、布依、阿昌、普米、蒙古、怒、基诺、德昂、水、满、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编纂一部当代简史。每部简史按章、节、目体例安排,根据各民族不同情况,文字由10多万字至30多万字不等。  《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编纂工作从2005年初开始酝酿策划。先后听取云南省人大民委、省民委、省社科院、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单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部分离退休老领导的意见。大家一致肯定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其艰巨性,并提出做好这项工作的建议。在编写过程中,有关州、市的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不仅加强组织领导,给予多方支持,还认真审读,严格把关,保证了丛书的质量。参与编纂各部简史的省、州、市专家学者,以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深入实地调研,审慎辨析材料,广泛听取意见,反复修改订正;埋头耕耘,孜孜不倦,不惮其烦,数易其稿,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编纂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完整、系统的经验可供借鉴。丛书编委会和各民族简史编委会、编写组的同志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肯定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时,也应找出探索中的偏颇、失误、疏漏之处。在各部简史陆续出版之际,编委会和编写组的同志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利于今后的修订和完善。

内容概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也翻开了云南各民族历史崭新的一页。从那以后,云南2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前进,使各民族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史无前例的巨大进步。然而,至今无一套大型丛书全面记录这一奇迹。因此,编纂出版《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十分必要,意义深远。它将向世人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近60年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化,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为全省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做好民族工作,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云南蒙古族乡迈人社会主义新社会  第一节  新蒙乡的民主改革    一  和平解放    二  组织农民协会    三  开展镇反、减租运动    四  成立新蒙蒙古族自治乡政府    五  建立中共新蒙乡支部    六  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蒙乡支部    七  建立新蒙乡妇女委员会    八  抗美援朝  第二节  新蒙乡的土地改革    一  百年土地回老家    二  土地改革后的新气象  第三节  新蒙乡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  新蒙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几项工作    二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节  新蒙乡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一  南北蒙古族同胞的重新相聚及其相互往来的开始    二  蒙古族干部茁壮成长    三  各民族团结和睦、平等互助第二章  云南蒙古族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第一节  蒙古族乡的整风、反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  整风、反右运动    二  “大跃进”热潮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贯彻正确方针蒙古族乡得到休养生息    一  反“五风”的整风整社运动    二  贯彻“八字方针”    三  贯彻《农业六十条》    四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使蒙古族乡人民再次遭殃    一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四清”运动    二  蒙古族传统文化遭破坏    三  社队干部划为“走资派”    四  成立“革命委员会”    五  “站队划线”、“清理阶级队伍”    六  农业学大寨    七  教育事业停顿  第四节  蒙古族乡的混乱局面得到扭转    一  整党建党,初步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    二  抵制帮派“批邓”运动,维护正常生产秩序    三  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逐步恢复并开始步入正轨第三章  云南蒙古族乡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  第一节  兴蒙乡农村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    一  真理标准大讨论,扫清思想障碍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落实    三  种植结构的调整、变化与多种经营的开展    四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  兴蒙乡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  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二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三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四  农村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第三节  兴蒙乡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一  “八五”期间兴蒙乡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九五”期间兴蒙乡经济的显著成效    三  改革开放以来兴蒙乡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第四  节兴蒙乡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  科技工作开创新局面    三  民族文化欣欣向荣    四  卫生工作取得新进步    五  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第四章  新世纪云南蒙古族乡展现新面貌  第一节  打基础调结构兴蒙乡经济迅速发展    一  农田建设基础逐步夯实    二  村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三  农业结构调整成果丰硕    四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    五  集体个人收入持续增长  第二节  继传统兴科教兴蒙乡社会和谐进步    一  教育事业兴旺发达,蒙古族新人茁壮成长    二  挖掘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三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四  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水平    五  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乡村医疗设施体系  第三节  建法制抓基层促进兴蒙乡政治文明    一  开展普法教育,维护社会稳定    二  健全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    三  深入贯彻民族政策,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四  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继续大力培养民族干部第五章  散居云南各地的蒙古族  第一节  昆明市蒙古族    一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二  民族源流    三  文化  第二节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蒙古族    一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二  民族源流    三  经济状况    四  文化习俗  第三节  曲靖市蒙古族    一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二  民族源流    三  文化习俗(以余姓为例)  第四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古族    一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二  民族源流  第五节  普洱市蒙古族    一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二  民族源流    三  经济状况    四  文化习俗  第六节  其他地区的蒙古族    一  楚雄彝族自治州蒙古族    二  丽江市蒙古族    三保山市蒙古族附录  大事纪要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节 新蒙乡的土地改革  一百年土地回老家  1951年,河西县在新增、石碧两乡开展土地改革的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河西县于1952年元旦召开全县万人群众大会,宣布土地改革正式开始,号召全县各族人民积极投入土地改革运动。会后,河西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土地改革公告,向各乡派出强有力的土改工作队,帮助开展土地改革工作。驻新蒙乡工作队队长由原工作队老队员马素桢(女,回族)担任。刚建立起来的新蒙蒙古族自治乡人民政府在工作队的指导下,召开了全乡群众大会。会上,乡长奎家德作了《开展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动员报告,并成立了贫雇农主席团,负责登记和审查各户的土地房产、评审阶级成分、批斗顽固地主、分配胜利果实等工作。会后,贫雇农主席团在河西县驻乡工作队的指导和新蒙蒙古族自治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了《云南省土地改革实施办法》及中央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文件精神。按照“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孤立打击地主,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剥削制度”的方针,继续扎根串联,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成分,批斗顽固地主分子,把残酷剥削蒙古族人民的河西城大地主杨建安、周云波带到新蒙乡批斗,揭露他们在蒙乡兼并土地、收租放高利贷的罪行,使广大蒙古族农民认识到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手段和自己贫穷的根源,大大提高了群众的阶级觉悟。至土改中后期,对照划分阶级成分的文件精神,划定了乡内贫雇农、中农、富农、地主等成分,在新蒙乡共划出地主12户,其中,中村2户,白阁村3户,下村1户(含交椅湾村),桃家嘴村6户。富农5户,其中,中村2户,白阁村1户,下村1户,桃家嘴村1户。没收了地主及宗祠庙宇的土地(含外乡地主宗祠在新蒙乡的土地),征收了富农多余的土地。烧毁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契约,征收、没收了地主的房屋、财产,并将减租退押获得的胜利果实分给了贫雇农。土地按人丁分配,地主也按其人口多寡每人分了1份,以便将他们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通过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新蒙乡共分得土地4190亩,人均1.2亩。河西县人民政府及时为分到土地的农民颁发了土地证,使农民吃了定心丸。全乡广大贫雇农还分得“胜利果实”现金2万余元(折合新人民币),无生产、生活资料的雇农分得房屋45间、耕牛14头、马12匹、木船17只。废除了非法高利贷151石(折合15.1万斤)。从此,从政治上、经济上彻底打倒了封建地主阶级,废除了封建地主制度,使新蒙人历经数十代辛勤劳动开垦出来的土地重新回到了广大蒙古族农民手中,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2年底,土地改革胜利结束。1953年春节,广大蒙古族群众敲锣打鼓庆祝土地改革的伟大胜利,全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二土地改革后的新气象  (一)喜获农业大丰收  分到土地的广大蒙古族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增产愿望极其迫切。乡人民政府认真分析了新蒙历史上畜禽少、农家肥少、农田肥料不足、农作物产量低的实际,决定开展以积肥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千方百计广积、多积肥料。动员群众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打扫街道和庭院做堆肥,督促群众上山割绿肥,下海捞海草、挖淤泥,或到放牧场捡畜粪积肥料。通过组织发动,全乡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积肥高潮,各家各户的稻田都施上了30挑以上的优质农肥,基本改变了过去部分无牲畜、无劳力的农户栽“白水秧”、“卫生田”的局面。乡政府还指导农户选用峨山大白谷优良品种,采取温汤浸种、泥水选种等科技措施,使当年的水稻获得了大丰收,全乡平均单产从土改前的400斤提高到600斤。  (二)社会事业大发展  1.文化生活十分活跃。1949年以前,新蒙蒙古族的文艺生活十分枯燥,一年到头只能在赶庙会及春节期间偶尔看几场地会、戏剧表演。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歌舞被严加禁止,青年们只能偶尔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去深山歌舞。1950年以后,解除了对传统民族歌舞的禁锢,大家可以在劳动之余公开尽情歌舞。土地改革后,各村组织了文艺队,召集群众排练传统歌舞和戏曲,使蒙古族能歌善舞的传统又得到发扬。白天,在田问地头、山间湖畔,到处都能听到嘹亮的歌声、欢快的掌声。傍晚,聚集到各村农会对山歌、跳蒙古族传统舞蹈、表演花灯歌舞,全乡呈现出_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2.学文化、学知识蔚然成风。1949年以前,新蒙乡曾办过义学、私塾和国立初小。1941年又开办了仙岩乡中心小学。但在校生多数是汉族子弟及本乡家庭稍为宽裕的少数孩童,女孩子上学读书的更是寥寥无几。直到1949年,全乡仅有赵秀英、赵初艳、王如凤3位女生,但读到初小三年级就失学了。因此,曾有“找个识字人,数遍全族人”之说。土地改革后,各户农民纷纷把子女送进学校读书。1952年,河西县第二小学(原仙岩乡中心小学,1950年改为河西县第二小学)共招收一年级学生4个班250余人,年龄最大的学生已有13岁。与1949年相比,全校班数从6个增至10个,学生从230人增加到505人。其中,女学生245人,占全校学生的48.5%。校园从原来的白阁寺、期氏宗祠扩展到官氏祠堂。后来,每年都有十多名蒙古族毕业生考入河西中学。  为了满足全乡广大中青年学文化的愿望,新蒙乡还开办了农民夜校。夜校聘请了4名高小毕业生任教员,招收了青壮年学员120多名,以自然村设了4个教学点,利用傍晚业余时间开展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后来扫除青壮年文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夜校一直坚持到1957年。  3.卫生、防疫工作开始起步,人民体质得到增强。1949年以前,新蒙乡因生活贫困,人畜同屋,茅坑遍街,垃圾遍地,苍蝇蚊子成群,各种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疾病不分季节频繁发生。此外,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也经常不断,主要疾病有小儿破伤风、痢疾、伤寒、肝炎、脑炎、疟疾、天花、克山病、肝肾结石等。因为生活贫困、缺医少药,群众有病无钱医、无处医,全乡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后山的丛林中,裹着草席的死婴随处可见。民国26年(1937年),下村期兆新在昆明做泥水匠时染上霍乱而死,因抬回蒙古族乡埋葬导致此病在全乡传播蔓延,几个月内全乡死了200多人,形成死人无人抬的悲惨局面。国民党当局不仅不积极抢救,反而残忍地切断了出入蒙古族乡的路口,不许蒙古族乡人走出乡境。  土地改革以后,新蒙乡人民政府在河西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防疫站的指导下,积极响应毛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发动群众,开展以清除垃圾、疏通阴沟、打扫庭院、减少蝇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把全乡改变成街道整洁、阴沟畅通、庭院清秀、环境卫生的新农村。并组织群众定期接种疫苗,按季节发放预防药品,如牛痘疫苗、麻疹疫苗、伤寒菌苗,接种预防肺结核的卡介苗和预防百日咳的百白破三联菌苗等等。有效地控制了各种疾病,使全乡的多发病,常见病控制在最低程度,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4.群众爱国热情高涨,适龄青年积极响应祖国召唤,踊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以前,国民党政府实行“二丁抽一、三丁抽二”的强制性征兵,被征之人永不退役。因此,群众十分害怕当兵。每到征兵季节,新蒙乡成年男子多数背井离乡,边打工边避难。乡、保长率乡保丁持枪到处抓人,对躲壮丁的成年男子的家庭也不放过,或以逃避兵役家属之罪将家人投入监狱,或逼其他未成年的兄弟去顶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在城乡广泛征集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但广大群众仍然心有余悸。1953年初,河西县征集委员会下达给新蒙乡征集新兵8名的任务。新蒙乡政府接到上级的征集命令后,针对群众的惧怕心理,广泛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旧军队的根本区别,号召适龄青年积极响应祖国召唤,踊跃报名应征,保卫祖国,保卫土改胜利果实。同时,组织青年团、妇委会为军烈属挂光荣匾、做好事,帮助适龄青年家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出现了父母动员儿子、哥哥动员弟弟、姐姐动员兄弟、未婚妻动员未婚夫、广大青年主动报名参军的感人局面。半个月内,全乡就有100余名适龄青年报了名。通过体格检查、政治审查,王先荣、杨立良、旃世华、赵华寿、奎汝忠、普国登、官廷彩、奎望珍、奎本志、奎风云、王朝春、王茂德、奎新才、普国云、普汝廷、王玉明、普国飞等17名青年应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大超额完成了河西县征集委员会下达的任务。入伍当天,应征入伍的青年身戴大红花,骑着枣红马,全乡人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将他们送至河西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云南蒙古族简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