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3月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杰克•康菲尔德 页数:311 译者:周和君
Tag标签:无
前言
渴求真理,追求良师的指引,加入一个探索生命真相的团体,在其中获得归属感,并且开始踏上内心的探险之旅:这是全世界的探寻者在真理之道上最初始的共通流程。然而一旦打开内心之门,接下来要面对的却是各种错综复杂的修道问题,其中包括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群体、出世与入世、肉体与精神、引领者与追随者、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显意识与潜意识、男与女。相对与绝对等等极难辨识清楚,也极难圆融看待的二元对立问题。想要帮助求道者或修道者在见地和认识上绘出一幅完整的心灵探险图,必须兼具主观的实修体验以及客观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说法者必须有能力跳脱传统东西方宗教的诠释窠臼,以符合“时代精神”的语言工具,结合灵修、精神分析及心理治疗、诠释现象学、伦理学、哲学、文学与诗等各个领域的素养,才能达成这项艰巨而又隐微的整合二元对立的任务。西方社会里能身兼传统学问僧与实修僧双重身分的精英,寥寥无几——譬如肯•威尔伯、拉姆•达斯、麦寇•墨菲、罗杰·沃许、艾伦·瓦兹、约瑟夫·戈德斯坦等人,杰克·康菲尔德可以说是其中最擅长说故事,语言平易近人,又能恰如其分地传达灵修奥义的博学说法者,他也是将南传佛法介绍到西方的重要法师。在美国,这本《狂喜之后》被誉为近30年来描述内心实修转化最具说服力、最真实无欺的经典之作。此书内容结集了佛致、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以及回教苏菲派的精神导师在修行过程中的第一手经验,故事以童年创伤揭开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序幕,接着以禅宗《十牛图》第一图的寻找自性之牛,引申出现代人内心的觉醒召唤。一旦回应了内心的召唤,求道者便归返为修道者,而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要蜕去身心所累积的重重甲胄。在这一点上,作者显然将身心脱落及减轻压力视为首要之事;反观国内热衷于修行的求道者,有许多仍汲汲于功德的累积,在观念上仍错将道途视为世俗的成就之道,即使试图进入禅定体验,也难脱苦练功夫的沉疴心态。作者在前五章阐明了苦难的积极意义、空性与无我的真谛,可以帮助国内的修行者从一开始便清楚地见到这张心灵探险图的目的地,这种从果地起修的认知方式,充分展现出作者的诚实、慈悲以及对真理的深刻体悟。从第六章开始,本书探讨的是所有修道者内心最深的召唤——开悟见性。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开悟见性似乎是道途的终点了。一个已经见到自性的人,照理说从此之后就可以悠游于天地之间,永远过着解脱自在的生活,但是作者却提出了攸关“见性之后”的有力证据,证实开悟只是一个起点,随之而来的却是更难招架的磨难、羞辱、丧失恩宠等属于灵魂暗夜的考验。换句话说,解脱这件事是无法“退休”的,各宗派的修行高人在开悟后仍难以避免向下沉沦的可能性。因此正确的态度是不断地打破我们为自己设定的完美标准,以真正开放而坦然的心胸来礼敬人性的局限。在第十章中,作者揭露了修行团体或道场中大师们对弟子滥用权威、性剥削等失德的行为,也探讨了弟子将师父神格化以及无法区分魅力与智能的盲信屈服态度。人类在政治上已经建立自由民主的体制,然而在宗教上却仍停留在神权崇拜的落伍阶段。此等现象遍及全世界,自古至今从未停歇过,从中古世纪猎杀女巫的宗教审判与十字军东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著名禅师扭曲禅宗教义而鼓励信众参战,甚至到藏密各宗派之间的权力斗争,在在显示出人类对权力的热衷,远甚于放下自我。如此真实的提醒,足以唤醒国内许多甘于被剥削的信徒,及早放下盲目的权威崇拜,回归到自己的平等佛性,体会平常心的真谛。在后半部的章节中,康菲尔德开始扩大读者的视野,从个人内心的实修,转而面对日常生活关系互动的面向,其中包括如何面对家族成员之间的业力问题,如何从独修进入团体共修,再扩大到对大自然、地球、众生的关怀与连结,最后回归到“一味”的平常状态,以最本然最单纯的面目,满怀欢喜与幽默地如实存在于世间。本书处处可见超越二元偏见之圆融真理,使修道者领悟到灵修并不是在逃避困难,而是要清清明明地学习“犯错中的艺术”,并将其转化成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力量。本书不愧为现代人在修行之旅中最贴近真实的心灵地图。
内容概要
修行在许多当代人的意识中似乎是很久远的事,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在具有佛教传统的东方,还是在具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有越来越多的人又重新走上了修行之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踏上这条心灵之旅,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什么身心体悟和殊胜体验,以及在此之后人们又将如何继续生活在俗世中,就是本书要告诉你的答案。 本书援引了大量进入修行这一过程人们的实例,指出修行之路并非一条光明大道,开悟也并非持续稳定的状态,并且因人而异。更重要的是,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修遵院或寺庙中的僧人,需要面对许多令人不悦的琐事,才是我们凡夫俗子生活的真实状态。因此,在恐惧、愤怒、爱欲等这些苦痛中修行,才是你灵修的最佳处所;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才是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作者简介
杰克·康菲尔德,生长在美国东岸的一个科学及知性的家庭。1963年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受到陈博士的鼓励,开始学佛,1967年毕业后,立刻到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他也曾经在马哈希法师和佛使比丘座下学习,并曾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
书籍目录
推荐序 最贴近真实的心灵地图/胡因梦 开场白 前言几个老实的问题 PART ONE 狂喜之前 第一章 巴巴雅加和神秘的渴望 第二章 心灵的守护神 第三章 启蒙之火 PART TWO 觉醒之门 第四章 心灵乃宇宙之母亲——哀愁之门 第五章 空与万有——空性之门 第六章 你到底是谁,漫游者吗?——开悟以及永恒之门 第七章 无门之门——永恒当下之门 PART THREE 黑暗的修行所 第八章 超越证悟一觉醒的地图 第九章 开悟并非一劳永逸 第十章 恶的救赎 PART FOUR 在清洗中觉醒 第十一章 觉醒的生命曼陀罗 第十二章 此身有佛 第十三章 觉醒的情感和平凡的完美 第十四章 礼敬家庭的因果业力 第十五章 弟兄姐妹,来自团体的恩赐 第十六章 与众生一同开悟 第十七章 智者的笑声 代跋 取下开悟的神秘面纱/明法比丘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巴巴•雅加和神秘的渴望从我听闻自己第一个故事的那刻起,我开始寻觅你……——鲁米(Rumi)我在自己生命旅程的中途,醒来时发现自己苍茫独立于幽暗林间。——但丁(Dante Alighieri)到底是什么力量吸引人走上灵修之路?我们把记忆回溯到最深处,在每个驻留处都能感受到生之奥秘。当我们眼见刚出生的小婴儿,或面临心爱之人生命即将结束,那股幽微的神秘就变得真实可触。那份生命之奥秘存在于我们静观落日,或我们在汲汲营生中,稍得喘息的片刻。而使自己的生命与神圣之源相联系,可能是我们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求。觉醒以千百种不同的方式召唤我们。正如诗人鲁米吟唱的,“葡萄渴望被酿为玉液琼浆”。即使燃烧的灵魂渴求被我们暂忘,但总是有股牵引的力量领着我们朝全然完整和灵动的生命力迈进。印度人告诉我们,胎儿在子宫里唱着,“请别让我把自己遗忘。”但等到离开母体之后,这首歌就变成,“噢,我已经忘了我自己。”然而,离家游荡是场探险,那归乡的旅程又何尝不是。我们在全世界都能找到有关心灵之旅的故事,看见渴慕觉醒之人,还有我们在求道路上得以依循的足迹,我们听得见那些召唤的声音,我们可能有机缘遇见启蒙,以及在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勇气。而每个故事的核心是求道者充满热诚的初衷,他们必须诚实地体认自己的知识和浩瀚宇宙比起来是多么微渺,而未知的领域是多么宽阔伟大。我们追求灵性时必须诚实,这点在俄罗斯巴巴•雅加(Baba Yaga)的启蒙故事里提过。巴巴-雅加是个性情狂野,有着女巫般丑怪容貌的老太婆,她整日搅动大锅炉,能预知未来。她住在林间深处,人们去寻找她时心存恐惧,因为得深入幽暗林间,去问她危险的问题,远离原先舒适、常规的世界。当第一位年轻的寻道者来到她的小木屋敲门时,巴巴·雅加问道:“你是自愿前来,还是别人派遣你来?”那个顺应家人要求来此的年轻人回答:“我父亲派我来的。”巴巴·雅加二话不说马上把他丢进锅里给煮了。下一个挑战者是位年轻女人,她看到林中的炊烟,又听见巴巴·雅加的高声喧哗,好奇地走来此地。于是巴巴·雅加又问道:“你是自愿来此,还是别人派遣你来的?”这年轻女人被吸引到森林里,只是想碰碰运气看自己能找到什么宝贝。“我是自己要来的。”她回答。但巴巴·雅加还是把她丢进锅中。不久第三位访客到来,这回又是个年轻女人,她内心深为世间万象所扰,于是不辞劳苦来到巴巴·雅加这座位于林间深处的屋子。她瞧见屋顶炊烟袅袅,明白眼前的危险。巴巴·雅加质问她:“你是自愿前来,还是人家派你来的?”这年轻女人诚实地回答:“我主要是依自己意愿前来,但也有部分他人的缘故。我会来此是因为你在这儿,因为森林,还有某些我已遗忘的因素,还有,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何来这儿。”巴巴·雅加凝视了她一阵子,说:“你过关了。”然后把她领进小木屋。深入林间我们无法完全了解驱使我们走上灵修之旅的所有原因,但生命却自然驱使我们往那个方向走。我们内心有某种东西知道,自己来到世间不只是为了汲汲营生,在灵魂深处有股神秘力量想要唤起被遗忘的记忆。而促使我们离家进入巴巴·雅加那幽暗森林国度的动力,可能是某些因素的组合。它可能是自孩提时就生起的渴望,或是偶然看到某本灵性书籍或大师风采时的悸动。有时候则是在我们到国外旅行时,置身于异国风情和文化的世界中,感官沉浸在全新的节奏、香味、色彩和活动里面,唤醒内心的某种意识,因为外在声色的激发,让我们脱离平日的认知模式。有时可能是行走于翠绿的山峦间,或聆听那优美如天籁的圣歌吟咏。有时可能发生于我们陪侍在临终者身边,目睹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自己眼前消失,最后只剩一副僵硬的臭皮囊等着下葬。这世间有千百扇大门通往灵性之路。无论那机缘是美善的智慧,还是在幽暗林问所生起的困惑和悲伤,这股神秘呼唤的力量就跟地心引力一般,吸引宇宙游子们返回自己的本心。每个人都感受得到这股吸引力。苦难的使者迈入神圣之路最常见的入口,是我们自身遭遇苦难和不满。这世间无数的灵性之旅始于我们生命面临难关之际。西方某些修行有成的修道者,童年时期不幸的家庭生活,往往也是他们的共通之处,例如酗酒、虐待狂的父母,家人重病,失去亲人,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立处境或家庭成员失和等是经常发生于他们生命中的故事。有位睿智又受人敬重的禅修大师自述,促成他灵修的因缘为从小孤立、与人隔绝的成长背景。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家庭生活非常不愉快。每个人都满怀愤怒恶言相向,我觉得自己不属于那儿。我自觉像个外星人。然后,大约九岁时我开始对飞碟产生兴趣。有好几年,每到夜晚,我就幻想会出现一个幽浮来载我离开地球,把我绑架到另一个星球上。我真的好想逃离疏离和孤寂的处境。我想,正是这股渴望,开启了自己日后长达四十年的灵性追寻。我们都知道处在艰困时期,人们内心多么渴望精神上的支持。“尊崇这份渴望,”鲁米说,“那些促使你回头追寻灵性的人,不论他们抱持什么理由,你都应该心存感激。反倒是那些让你生活安逸而忘记祈祷内省的人,才是你应戒慎恐惧的对象。”另一位灵修老师,他是医生和灵疗者,三十年来全神贯注于内省和灵性提升,而促成这一切的动力也是早年家庭的不幸。当我年幼时,父母之间发生严重争执,然后他们在极火爆的情形下离婚。我被送到一家可怕的寄宿学校。我的家庭生活痛苦万分,一切让我觉得孤独不已,生命中充满悲伤、憎恨。我对每件事都看不顺眼,我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有一天,我看见一位身穿橘红长袍,头发剃光的男人,在闹市区广场的台阶上喃喃念着“礼赞克里希那”(HareKrishna)的梵咒(注:1965年由东方传入美国的新宗教运动,依古代印度吠陀经典的真理来提升人类福祉)。我当时天真地以为他是某位睿智的印度圣人。他告诉我有关因果业报、轮回、禅修的事情,以及自由的可能性。我聆听之后犹如醍醐灌顶,整个人兴奋不已。我当下打电话告知我母亲,“我要休学了。我要去当礼赞克里希那教派的僧侣。”她闻言勃然大怒。经过彼此折中妥协,最后她同意让我先学习静坐。这个经验为我开启了另一扇门。我学会不再执迷于往事,并对自己生起无量慈悲心。禅修挽救了我的生命。童年时期的内在危机开启我们灵修之路的大门,而每当我们生命经历苦难时都是转化的契机。对许多大师而言,生命遭逢失落、绝望、痛苦或极度困惑之际,正是开启他们灵修的契机,驱策他们追寻心灵终极的慰藉,找回内在隐伏多年的圆满本性。有位老师的漫长灵性追寻始于成年后。当时我住在香港。我的婚姻每况愈下,而最小的女儿在两年前因婴儿猝死症骤逝。生活各方面都不如意。我回到美国,进入斯坦福商学院就读。我看见有太极课在招生,于是便报名参加。那个课程逐渐让我的身体平静下来,但内心依然感到悲伤和困惑。我和妻子分居,尝试各种静坐方式以安顿身心。之后,有位女性友人带我去见她的静坐老师,他邀我去参加禅修。我们所有人都长时间安静地坐在一个房间里面。第二天早上静坐时,我突然看见自己站着注视女儿的坟墓,坟冢还有一杯红土覆盖在上面。我突然悲从中来,号啕恸哭。其他学生就在一旁嘘声禁止,要我“安静下来”,但老师走过来要他们端坐肃静,并轻拥着我安慰了一阵子。我边哭泣边抽噎,整个早上内心充满悲伤。我的灵修之门就此开启。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已成为其他伤心人的安慰者。人生中遭逢苦难促使我们去寻求灵魂的答案,这是常见的故事。佛祖在得道之前贵为悉达多王子,早年生活完全受到父亲刻意保护,在他四周尽是华丽的宫殿。后来年轻的王子坚持要出王宫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当他随着自己的侍从阐那绕行王国时,看见四幕令他震惊莫名的景象。佛陀首先见到一个老态龙钟的人,他佝偻着身躯,肢体衰败不堪。接下来他看见一个染患恶疾的男人,由朋友照顾着。然后他看见一具尸体……每次他看到这些景象就问随侍的阐那:“这些事都发生在谁的身上?”每次阐那都回答说:“这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我的主人。”这些景象被称为“来自上天的使者”,因为它们在唤醒佛陀领悟无常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去寻求生命的解脱和灵性的自由。你还记得自己初次见到尸体或重病的人吗?正是这种跟疾病和死亡的近距离接触,让悉达多整个生命受到震撼。“我们的生命笼罩在疾病和死亡的阴影下,怎么可能完满无缺?”他不禁怀疑起来。激发他心灵的第四个讯息来自某个于森林边缘修行的僧侣,那隐士毕生奉行苦修的生活,以求在世间的苦难中得到解脱。目睹此景的佛陀了悟,他也应该追循这条修道之路,他必须直接面对生命里各种忧苦哀愁,找到超越苦难的方法。有位老师也像当年的悉达多王子那样,目睹世间苦难而深受震撼,从而踏上灵修之路。大学毕业后的我,服务于费城的某个社会服务机构,主要帮助那些亟待救援的家庭。他们大都面临失业,儿女众多,残败脏乱的居住环境以及嗑药等问题。有时我工作回家常感到心力交瘁而悲伤啜泣。后来,我跟一位朋友到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去工作。当地的贫农面对无止境的难题。他们终日辛劳所得仅够家人糊口和购买简陋的医药,而且还不时受到军队侵袭,生活非常艰苦。当我从中美洲回来后,就进入修道院待了四年,我不是想逃避,而是为了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媒体关注与评论
西方社会里能身兼传统学问僧与实修僧双重身份的精英,寥寥无几……杰克·康菲尔德可以说是其中最擅长说故事,语言平易近人,又能恰如其分地传达灵修奥义的博学说法者,他也是将南传佛法介绍到西方的重要法师。 ……在美国,这本《狂喜之后》被誉为近三十年来描述内心实修转化最具说服力、最真实无欺的经典之作。 ——胡因梦 关予开悟是本书的主轴,而作者更关心的是:“灵修生活所面对的真正挑战不是在深山隐僻处,或意识进入超凡状态:就在当下。”在生活中舍离对物质、精神、概念的染着与执取,增加对人间的关怀,就是悟道的最好资粮;同样,放下、不执取也是悟道后最好的资粮。 ——明法比丘
编辑推荐
《狂喜之后:踏上内心的探险之旅》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