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图典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赵连赏  页数:361  
Tag标签:无  

前言

  常言道:“衣食住是生活三要素”,恩格斯认为它们的生产与人类自身 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共同构盛“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的决定 性因素”。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又加上了“行”,可谓“生活四要素”了。 穿戴、饮食、住宿和行走,构成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内 容。我们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把这些最普通、最常见的行为演绎 成了具有广泛和深刻内涵的文化而日新月异地世代相传。灿烂的中国古代文 化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以衣、食、庄、行为代表的物质文 明蕴涵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它涉及到每一个人,因而彰显着普遍的魅力 。 中国的衣、食、住、行具有独特的体系和尤为深刻的文化底蕴。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理,《周易说卦》曰:“昔圣人作易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 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寸而两之。” 礼,是中国古 代社会理念的核心。礼产生的本意是为了敬神,但在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后 ,人们发现人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礼是在人的作用下行使的。于是,礼被引入了国家政治,纳入了社会 生活的范畴,故《礼记经解》曰:“安上治国,莫善于礼。”基于上述原因 ,衣、食、住、行当然会在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被礼制化。 就“衣”而论,服装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作为“直接生活的 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不可等闲视之。中华民族素有“ 衣冠王国”和“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昀先民们通过天与地、衣与礼的有 机结合,唱响了一曲曲服饰的颂歌。从先秦的冕冠深衣、泰汉的巾帻单衣、 魏晋南北朝的裆裤褶、隋唐的幞头胡服、两宋的时世装……直到清代的顶戴 花翎等等,不同风格的衣装都与“礼”有着深刻的联系。不同时代、不同地 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俗和不同宗教信仰影响下的服饰,汇成一条五彩斑斓 的历史长河。就“食”而论,“吃饭”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作为 “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也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民以食为天” 概括了这一真谛。“钟鸣鼎食”的饮食礼仪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安 邦之道,这些说法表明了历代帝王们在美食的享受中得到统治术的启示。中 国的饮食远远超越了果腹的目的,它同时也是一种养生和医疗的手段。这作 为中国饮食体系的独到之处,是世界上其他饮食体系所没有的。古老而又神 奇的中华文明在饮食上的建树,为我们赢得了举世无双的餐饮文化之最的美 誉。酿酒技术是文明的标志,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技术高超的国家;饮茶是我 中华的一大发明,现在它已为世界所共享。中国美食、美酒、美茶,不仅味 道绝佳、工艺精湛、品种繁多,而且由此所衍生出的文化内涵,更凝聚了东 方文化的特殊魅力。 就“住”而论,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作为“直接生活的 生产和再生产”也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自从上古时期人们学会自己动 手刨造生存空间开始,至原始氏族晚期已形成“作为艺术的建筑术”。也就 是说,建筑已不是简单的只供栖居的处所,而是兼备物质与精神双重功能的 社会环境。所以说,建筑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载体,是最能反映社会历史生 活的史书。中国建筑哲理的高深,使它在历史早期就已传播海外,而形成“ 东亚地中海” (俄霍斯克海、日本海、渤海、黄海、东中国海、南中国海 等海域)汉字文化圈的一个与西方建筑体系并立的东方建筑体系。中国对世 界建筑的发展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就建筑学而言,《老子》论述“有”、 “无”对立统一的哲理曾以建筑为例,所讲到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有(体形)之以为利,无(空间)之以为用”的空间与体形对立统 一学说,成为近代世界建筑革命先驱者美国F.L.莱特“有机建筑论”的理 论基础。就结构学而言,近代突破西洋古典建筑承重墙体系,从而使人类第 一座摩天楼在芝加哥拔地而起,正是由于采纳了中国仿生的构架体系的结果 。再从建筑材料来看,20世纪70年代,日本为解决新干线钢筋混凝土轨枕抗 酸碱的强度问题而创造的“有、无机结合”的建材理论,引起世界建材革命 ,就是引用了中国三国时期无机陶制品用有机的植物油处理的原理。中国“ 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的营造哲理,已日益为世界所瞩目,而成为 解决环境污染,建设清洁、健康、生态化的人类生存空间的指路明灯。 就“行”而言,人们出行这一经常性和社会性,导致代步工具和道路的 诞生,乃至交通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交通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对人类 厚始的行走方式的升华、变革、提炼和集合,是对人类行走革命的深刻注解 和高度概括。考察中国古代交通文化的涌源与流变的历史,对了解中国古代 人类的生产、生活或生存能力和社会发展状况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从原始 交通开始,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王国时期,直至秦、汉到明、清帝国时期 ,从陆路开辟以及内河水路航运、人工运河的开凿,乃至海洋航线的开辟: 运载工具则由家畜骑乘和车舆、舟船等交通工具的发明,走过了一个漫长的 道路。坐骑、舟、车等交通工具,除了运输人和物的基本作用外,还具有礼 制仪仗的政治功能。 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文化现象是奇妙的,它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衣、食、住、行既是人类社会的决定性物质基础, 又是文化现象。人类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蒸汽机时代 到电气时代以及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而与此相伴随的社会文化也推动着历史 的车轮走过了这个漫长的岁月。今天,人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同时也向着更为光明的前途迈进。温故而知新,人类对自己过去文化的研究 ,是为了继承、开发与利用。当前,我们在研究与继承、发展文化事业方面 虽然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相距还远。通过 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整理和总结,让世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 断加深认识,从而使其发扬光大,仍然任重而道远。 这里,我们奉上的这四本小书,远谈不上对衣、食、住、行文化的概括 ,更难谈对文化的弘扬。如能通过本书让大家对中华传统的衣、食、住、行 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了。

内容概要

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文化现象是奇妙的,它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衣、食、住、行既是人类社会的决定性物质基础,又是文化现象。人类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时代以及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而与此相伴随的社会文化也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走过了这个漫长的岁月。今天,人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向着更为光明的前途迈进。温故而知新,人类对自己过去文化的研究,是为了继承、开发与利用。当前,我们在研究与继承、发展文化事业方面虽然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相距还远。通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整理和总结,让世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加深认识,从而使其发扬光大,仍然任重而道远。  这里,我们奉上的这四本小书,远谈不上对衣、食、住、行文化的概括,更难谈对文化的弘扬。如能通过本书让大家对中华传统的衣、食、住、行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衣冠溯源一、原始服饰(一)服装的起源(二)美是文明的曙光1. 美饰2. 美型3. 关具(三)纺织是通向美丽服饰殿堂的基石1. 新的服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2. 初期的纺织二、走向文明(一)传说中的纺织与服饰1. 男耕女织2. 蚕神嫘祖3. 垂衣裳而天下治(二)原始社会晚期的服饰1. 冠巾2. “深衣”及其他服装第二章 夏商服饰风采一、夏代服饰二、商代服饰(一)冠发风采1. 冠类2. 发式3. 饰品(二)服制初露端倪1. 衣裳以显贵2. 深衣的初起3. 袍装的闪现第三章 礼序完备和百花齐放的周代服饰一、礼序完备前夜的周代早期服饰(一)首服1. 玄冠2. 弁冠3. 缁布冠4. 冠缨(二)衣裳及其他的变化1. 衣领2. 纹饰及其他3. 宽衣博袖二、礼服及礼序(一)礼服是社会等级的语言1. 冕服2. 弁服3. 王后和命妇礼服(二)服饰中寄托的人间希望1. 礼服上饰件和图纹的寓意2.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3. 深衣结构中的寓意三、美服与美饰(一)衣裳联合为一体的深衣制度(二)裘衣袍服及其他服饰习俗1. 裘衣和袍服2. 其他服饰习俗3. 鞋履和跣足之礼(三)美服楚天下1. 高冠与假髻2. 衣袍与稃裙3. 鞋履4. 垂胡、佩饰与细腰(四)胡服骑射与服装改革第四章 威武秦风与两汉服饰威仪一、秦代服饰雄风(一)军服风采1. 发式与冠型2. 铠甲阵容3. 军甲仪仗4. 战衣及其他衣装(二)官民服饰1. 冠巾2. 衣裙及其他二、汉代服饰的转型(一)汉冠威仪1. 冠2. 巾帻(二)转型的衣袍1. 深衣2. 祷榆3. 禅衣4. 袍5. 襦6.褶(三)不同的下裳1. 裤2. 裈3. 行滕(四)带绶及其他1. 带2. 绶3. 簪笔和削(五)履鞋1. 履2. 鞋靴3. 袜及其他(六)汉代妇女服饰1. 礼服2. 褚秆和桂衣3. 裙和蔽膝4. 发式与头髻第五章 民族融合中的魏晋南北朝服饰一、南北官服的异同(一)冕礼服的变化(二)其他礼冠及狗尾续貂(三)祷褶和官服二、魏晋风度及巾帽民服(一)巾帽(二)衣裳(三)屐三、妇女服饰(一)假髻与发式(二)礼服及其他(三)足衣第六章 异彩纷呈的隋唐五代服饰一、祭服与朝服(一)祭服(二)朝服二、公服与常服(一)公服(二)常服三、章服与赐服(一)章服(二)赐服四、其他冠服(一)皇帝的其他冠服(二)朝臣的其他冠服五、妇女服饰(一)礼服(二)一般服饰六、别致的胡服与女着男装(一)胡服(二)女着男装第七章 崇尚古制的宋代服饰一、黄袍加身及以后的服饰理念二、等级细化的官服(一)皇帝和皇太子冠服(二)朝臣冠服1. 祭服2. 朝服3. 公服4. 时服三、朴素无华的民服四、秀美的妇女服饰(一)礼服(二)一般服饰第八章 风格独特的辽金元服饰一、泾渭分明的辽代服饰制度(一)北班服制(二)南班服制(三)一般服装二、金代服饰(一)礼服(二)金人之服(三)妇女服饰三、北域风情浓郁的元代服制(一)礼服(二)一般冠服(三)妇女衣冠第九章 繁复多样的明代服饰制度一、朱元璋与明代服饰制度二、帝王冠服(一)冕服(二)弁服(三)通天冠服(四)常服(五)燕服三、品官及各级官员服饰(一)朝服(二)祭服(三)公服(四)常服(五)燕服(六)赐服(七)其他官员衣装四、一般冠服五、妇女服饰第十章 端庄华丽的清代服饰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二、顶戴花翎论官贵(一)冠和顶(二)饰翎三、马蹄箭衣与龙蟒官袍(一)衮服和龙袍(二)蟒袍四、龙褂、补褂与黄马褂(一)龙褂(二)补褂(三)马褂五、端罩及其他(一)端罩(二)其他朝服用品六、一般男子服饰(一)马甲(二)裤子(三)帽(四)足衣七、旗袍与妇女服饰(一)旗袍(二)礼服(三)“高跟鞋”与“两把头”(四)衣裙和发髻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一)冠和顶 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用冠的不同装饰体现人群和个人的身份地位是最 常见的方式之一,清代也不例外。且冠饰制度的繁杂程度,在很多方面都超 过了以往的各朝代。从纵向等差、品序的排列来看,上有皇帝,以下依次有 皇太子、亲王、郡王、镇国公、辅国公、文武一至九品及未人流等尊卑区别 ;横向而言,则有同级位镇国将军、郡主、驸马、品官、侍卫等人受恩赐的 差别。以服饰分尊卑、别贵贱、严内外、辨亲疏的传统作用更加突出。在清 代各种官服当中,仅冠类就有朝冠、吉服冠、行冠、常服冠,而且冬夏又有 不同,甚至连雨冠也都有等差。“顶戴花翎”是清代官服的重要标志,提到清代官员的职位品级,人们 自然就马上会想到它。顶戴花翎是清代官服的特色之一,也是区分人物等级 地位的重要标志。清代官员的冠一般按照季节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冬 天戴的,叫暖帽:一类是夏天戴的,叫凉帽。暖帽为圆形,有一圈向上反折 的冠檐:其质地多用各种毛皮,以貂皮为贵,次则海獭皮,再次为狐皮,其 下就不分什么皮子都可以使用;暖帽的颜色大多为黑色,帽顶周围饰有红色 的帽纬,顶端还有不同颜色和质地的顶饰。凉帽比暖帽大,无檐,形如圆锥 ;这类帽子是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为骨,红纱绸为里,再以白色、湖蓝或黄 色罗为表,另选石青片金织物裹边而成;凉帽顶的四周也用红色纬缨装饰,顶饰大致同于暖帽。对于官员来说,从暖帽和凉帽上来区分等级的共同标志 是顶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顶戴”。顶戴又叫“顶子”,在官场中,不同 身份地位的人,要戴不同质地的顶子,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眼从 对方的顶戴质料上,分辨出其官位品级。所以。清代的官帽又有“一顶官职 ”之说。在所有各类顶子之中,皇帝的顶子级别最高,朝冠和吉服冠顶子通常是 用最好的东珠(产于黑龙江、松花江等江水之中的蚌珠,因生于北国寒冷水 域,生长缓慢,质地光润,是清代供皇家专用的供品)为顶饰。清代规定: 皇帝冬朝冠用薰貂黑狐,顶为三层,各贯以大东珠一只,皆承以金龙四,饰 小东珠如其数,在顶的左右檐两旁,各设一垂带,供固冠之用(图10-1)。① 夏冠用玉草和藤丝制成,表为罗,有石青片金缘二层,里用红金片金或红纱 ,檐敞,缀一金佛,饰小东珠十五,后设一舍林,饰东珠七只,余同冬冠。行冠的冠顶装饰比较简单,都以红绒结顶:雨冠一般不装饰顶子。一般品官的顶子不能饰用东珠,而是用其他一些物质的材料制作,具体 质地视品级高下而定。清廷规定,凡品官朝冠顶子。文武一品用红宝石:文 武二品用珊瑚;文武三品用蓝宝石:文武四品俱用青金石;文武五品俱用水 晶:文武六品俱用砗磲;文武七品俱用素金;文武八品俱用阴文镂花金顶; 文武九品俱用阳文镂花金顶:未人流之官的顶饰与文武九品官顶饰相同:进 士、状元冠帽用金三枝九叶顶:举人、贡生、监生冠帽用金雀顶;生员冠帽 用银雀顶;从耕农官冠帽用顶与文武八品官员顶饰相同:一等侍卫冠帽用文 武三品官员顶饰:二等侍卫冠帽用文武四品官员顶饰:三等侍卫冠帽用文武 五品官员顶饰:蓝翎侍卫冠帽用文武六品官员顶饰。吉服冠顶子,文官和武 官正式品官官员在顶子上没有区别。其中,一至二品官员吉服冠顶子与朝冠 顶子不同,如一品用珊瑚、二品用镂花珊瑚、三品用蓝宝石,余下四至九品 官员的顶子,则与朝冠用顶完全一样;未人流官员的顶子同于九品官;状元 、进土、举人俱用素金顶子;贡生顶子同于文八品官;监生、生员用素银顶 子:一等至三等侍卫及蓝翎侍卫顶子与朝冠顶子一样。朝官的常服冠和行冠 顶饰如同吉服冠饰,雨冠无顶饰,但冠体颜色不同,三品以上红色,四至六 品红色青缘,七至九品青色红缘。(二)饰翎 花翎也是清代官服冠帽上用以区分等级的标志。所谓花翎,指的是冠帽 后面拖着的一根孔雀羽毛。帽顶专设有与笔帽长短粗细相仿的玉质或珐琅质 的翎管,供插缀翎羽之用。一定品级以上官员所用花翎上面有“眼”,眼即 是孔雀羽毛尾端的花圆限形图斑,翎眼有单眼、双眼及三眼之分,以眼多者 为贵。花翎的作用相当予古代的貂尾。福格《听雨丛谈》:“本朝最重花翎 ,如古之珰貂也。”①清代官员使用花翎的制度也很有讲究:皇帝和亲王、 郡王一般不戴翎饰冠;贝子戴三眼花翎冠;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等戴双 眼花翎冠:五品以上官员及一至三等侍卫戴单眼花翎冠;六品以下官员戴无 眼的蓝色翎(图10-2)。②传说福建提督施琅率清军收复台湾,立下头功,皇 帝欲封赏他以侯爵,但他不想接受,偏偏表示只想戴皇帝钦赐的花翎冠。于 是康熙皇帝又令造四眼花翎冠赐予施琅。在乾隆年间,还出现过请求得到花 翎的现象。当时乾隆皇帝的一个孙子,年少一时心血来潮,觉得花翎冠漂亮 ,也要戴这种花翎冠,可是按服礼规定,皇子是不能随意屈尊戴用贝子和大 臣们所用的花翎的,于是,乾隆帝便特别御批制三眼花翎赐予皇孙子,从而 满足了他的要求。P332-334

编辑推荐

  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文化现象是奇妙的,它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衣、食、住、行既是人类社会的决定性物质基础,又是文化现象。人类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时代以及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而与此相伴随的社会文化也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走过了这个漫长的岁月。今天,人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向着更为光明的前途迈进。温故而知新,人类对自己过去文化的研究,是为了继承、开发与利用。当前,我们在研究与继承、发展文化事业方面虽然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相距还远。通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整理和总结,让世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加深认识,从而使其发扬光大,仍然任重而道远。  这里,我们奉上的这四本小书,远谈不上对衣、食、住、行文化的概括,更难谈对文化的弘扬。如能通过本书让大家对中华传统的衣、食、住、行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服饰图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很喜欢,很好看,纸也很好
  •   非常好,书很新,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