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05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 编 页数:477
内容概要
《报告》将贯彻大中国的理念,不仅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哲学研究的状况,而且力图以各种形式介绍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学者的哲学研究动态与成果;《报告》将体现大哲学的理念,在关注哲学每一门二级学科的研究进展的同时,也留意学术界对那些具有重大哲学意义的思想、文化或社会热点的学术探讨; 《报告》将凸显发展的理念,以我们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当前世界哲学的发展为参照系,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及时把握中国哲学各研究领域中新的、重要的研究进展,同时认真分析其中的不足,预测可能出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报告》将倡导社会关怀的理念,主张哲学要深入到人的生命经验中去,思考生活世界提出的重大问题,关心国家、民族与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 《报告》将坚持学术宽容的理念,在开展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促进规范化的学术研究的同时,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总结那些有哲学意义的学术争鸣,全方位展示各种能自圆其说的学术观点。
书籍目录
序上篇:热点透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发展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功能知识经济东亚金融危机与“亚洲价值观关于自由主义的争论下篇:学科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哲学交叉学科元哲学问题附录北美中国哲学家近年来哲学研究概况世纪之交香港哲学研究状况简介附录二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中国大陆各大学哲学系在国内权威及核心期刊、报纸上发表的论文数统计后记
章节摘录
(三)实践性研究 邓小平是成长于实践并成熟于实践的理论家,邓小平理论是诞生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研究即在于对该理论的实践本质作深入挖掘。长期以来,这始终是邓小平理论研究中长盛不衰的课题。近阶段,该方向的研究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条件:其一,诚如前述,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发展为之提供直接的思想材料。其二,真理标准讨论20年的回顾使学术界对“实践”课题的研究更趋活跃。“实践性”研究的成果可扼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邓小平理论实践本质的科学精神。“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使“实践”这一基石浮出水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究其根本在于她是一门实践的哲学,她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活的灵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正是在这个根本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内在地要求我们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活的灵魂,外在地要求我们自觉坚持实践的科学精神。马克思当年禀持这种科学精神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考察人类社会,创立了唯物史观。百年来,这两大光辉成果在实践生活的检验中日益显现其真理性。邓小平同志坚持以科学的眼光审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国内国际形势,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阶段、动力等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问题的科学论断,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些都是坚持“实践”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与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实践”的科学性是个传统的课题,而这一阶段研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既有思想成果的归纳总结,更在其现实性上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一方面,她以“三讲”教育为背景,大大推动了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风;另一方面,以深入揭批法轮功为背景,她又成为在群众中弘扬科学,反对迷信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二,重视邓小平理论实践本质的价值内涵。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的方面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发展要求在实践这一对象性关系中重视主体的向度,这为“实践”研究打开了价值的视野。 这一成果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得到了体现:如田其治在《邓小平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特征》一文中从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展开论述,其要点是: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总是处在一定的价值关系中,主体的认识总是和一定的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但是,只有正确的价值观,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观,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因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是同历史进步相一致的。邓小平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不仅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对社会主义作出新的事实判断,而且特别注重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及价值目标。他将功能、价值、目标和任务综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据此,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晶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样就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确定了真理与价值高度统一的实践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