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鲁尔福全集

出版时间:1993-9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屠孟超,赵振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据委内瑞拉阿亚古乔图书出版社1977年版、墨西哥时代出版社1980年版译出: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书名原文:Obras completas:收胡安·鲁尔福《我们分到了土地》、《教母坡》、《那个人》、《清晨》等短篇小说17篇及其它作品3篇。

书籍目录

前言………………………………………(1)
烈火平原
我们分到了土地……………………(3)
教母坡………………………………(9)
都是由于我们穷……………………(18)
马卡荆奥……………………………(23)
那个人………………………………(28)
清晨…………………………………(38)
塔尔巴………………………………(44)
烈火平原……………………………(54)
请你告诉他们,不要杀我!………(70)
卢维那………………………………(78)
只剩下他孤身一人的夜晚…………(88)
你该记得吧…………………………(93)
你没有听到狗叫吗?………………(97)
北方行……………………………·(103)
安纳克莱托.蒙罗纳斯……………1 1 0
天崩地裂的一天……………………(126)
玛蒂尔特·阿尔康赫尔的遗产.......…(134)
佩德罗·巴拉莫…………………………(141)
其他
夜间一刻……………………………(267)
电影剧本片断两则…………………(276)
生活本身并不严肃…………………(283)
金鸡………………………………………(287)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胡安·鲁尔福全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烈火燃烧过村庄的草木。黄昏的云低垂。牛羊醉卧木栅墙角。
      你从山岗的一侧走来。鞋面落满尘灰。像一个持枪寻马的人。
      “也许他在找一个年轻的穿布裙的小胸脯女人。”人们如此议论。
      “那就让这个女人来吧。”你在深夜山中小镇的酒馆甩着刀子。
      一个全身滚烫的小女人带着平原上所有的火柔软地应声而至。
      
      2013.2.28
      
  •      “在写《佩德罗·巴拉莫》时,我进行了修改,本来有许多多余的议论和联想。我意识到了一个错误,一个所有的作家通常犯的错误。我以为自己是个杂文作家,发表议论是最重要的,小说自然应该写那些议论,有多余的插话和解释。当我改变结构的时候,就把这一切全剔除了。”当看到胡安·鲁尔福访谈之中的这一段话时,不禁拍案默笑:鲁尔福竟有如此气魄,不仅用只有一百五十页的小说让读者一个个如坠迷雾、神魂颠荡,而且还公然抛出大刀阔斧般的小说裁剪理论,仿佛要与所有作家为敌。
      
       那么,这位被誉为“拉美新小说先驱”,其作品能让马尔克斯推崇备至、倒背如流的小说家,究竟是怎么施展他的魔幻力量呢?
      
       我们带着强烈的好奇踏上追寻佩德罗·巴拉莫的旅程,和故事中的“我”一起糊糊涂涂走入这个衰草连天、寂静无声、了无人烟的村庄。一切都神秘而有象征意味。科马拉像“炭火一样热,仿佛就是地狱的门口”,而在赶驴人的口中,佩德罗则是“仇恨的化身”,女人的身影飘忽而过。在马尔克斯谈及此书的文章中,提到这里的每个名字也都有象征意味,只是隔着语言、文化的藩篱,我们不得而知。
      
       正当我们的阅读逐渐深入,也开始习惯这怪异和冷寂之时,殊不知一个充满话语的世界也悄然打开大门。片段化的叙述飘荡而来,有的带着哀愁,彷如回忆之海中浮现出的一个个泡沫。我们惊奇而迷惑,只能努力去感受、去猜测是哪颗灵魂在告白,仿佛是在观赏一部没有旁白的话剧。
      
       原来,这正是鲁尔福的魔术。他从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位置上全身而退,像像一个伟大的剪辑大师,仿佛在运用电影的叙事语言,只留下画面和对话;同时又打破了时空限制和生死隔阂,对一个村庄倾注情感,让那些生长于斯的人都不舍得离开自己贫穷的故乡,死去之后也依然飘荡在那里,风中充满了他们的绵密的私语。
      
       因此,这场阅读之旅及引人入胜又充满挑战。我们在只有在阴郁之感中成为一个踽踽独行的解谜人,要从场景、内容不断切换的对话之中寻找人物关系、身份的线索;同时,我们又成了一个读诗者,心中的神秘与好奇逐渐转变成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时间久了,仿佛耳畔吹过的微风中响起了话语。
      
       其实,读到最后的人都可以明白,这个由死者的记忆和话语勾勒而出、飘忽迷离又充满哀伤的世界,如果可以由古典的宏大叙事手法重现出来的话,也只是一个充斥着穷苦、暴力掠夺、悲哀与死亡的边缘乡村,一个正在被遗忘的凄凉之所。正如鲁尔福在《烈火平原》里的所呈现的那样。这里贫穷是沉重的底色,疾病又为其增加一层灰暗,革命之势如野草般蔓延,背叛、欺骗时常可见,痛苦、死亡仿佛是挂在嘴边的事情,生命之中点滴的温暖也被阴霾、凄冷的气息所淹没。有些人背上枪离开了这里,把东西永远留下,人却再也回不来,有些人只能在宗教的祈祷之中保持生存的力量。当他们死去时,也要在风中私语,寻找祈求祷告的语言。
      
       童年时期曾遭遇死亡阴霾的鲁尔福,用那些多多少少同死亡相关的故事来呈现儿时印象。这种题材本可用浓墨重彩来渲染,这种悲哀的情绪也本可以任其流泻,但鲁尔福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生活不是完整的,而是划分为片段的,它充满了事件,但不是一个事件,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有时若干年也没有发生什么事。当进行描写时,就只叙述事实,当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时,就保持沉默,就象在生活中那样。”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只需要构造出一个主人公,随着生活的脚步跟踪他就行。
      
       这种恰当的留白却十分迷人。在《烈火平原》的短小篇章之中,我们冷静地看到了所谓的革命那残忍荒谬的本质、贫穷和疾病摧残人心的力量。连一点评论性的语言都没有,每个故事仿佛都没有终点,苦难与无奈却早已从故事和画面之中流溢而出,侵染着我们的情绪。《都是因为我们穷》之中小女孩哭泣抖动的身躯定格成我们心中的一帧画面,《你没有听到狗叫吗?》之中,只是最后一句“你没有听见狗叫吗?你连这点希望也不想给我。”就让我们对那位不能放下病重儿子的父亲充满了苦涩的同情···
      
       而到了《佩德罗·巴拉莫》这一巅峰之作时,剪辑与留白更是有了惊人的力量。一点多余的成分也没有了,甚至时空也失去了连续性,纷繁复杂的人物都变成灵魂来叙述秘密,诗歌般的朦胧意味凸显出来,凄凉、诡异、似梦,难怪有人说把他还原成正常叙事以后反而光彩尽失了。
      
       我想,这位曾经是轮胎推销员的魔术师与梦想家,关于他灵魂的故事,也将在时间的河流中,成为可以叙述的“事实”。
      
  •     如海一般浩瀚的胡安上师仿佛随手点化即成神品。这一篇没有英雄的革命文学,可以轻易令其他所有同题材、乃至相近题材的作品沦为鸡肋。即使我们仅仅浅薄地关注所谓“主题”,我们也或可获得如下理解(这理解虽然浅薄,但绝非虚弱无力):
      
      在渡过了充满漫不经心和残忍的革命流水账(仅仅是看起来像流水账)之后,鲁尔福在结尾图穷匕见地让真理的喉舌轻吟出这样的判决(请恕我盗用卡尔维诺的句式):革命如同果酱,我们需要把它涂在生活的面包上
  •     记得1999年的时候,高考前夕,一个人住在13层的高楼里面,整个房间只有一个电话,它从来也不会响。每天都是复习,唯一的娱乐就是站在窗前看对面的人,然后念这本书。特别是马卡里奥,他蠢笨,像是我的兄弟,永远的误解。有些像献给阿尔吉农的花束,但更加的不染世事。那是一种湿漉漉的记忆,离别、竹林、午后、飞奔,锁起来念马卡里奥。这一切今天看来都青春的要命。只是当时我的兄弟马卡里奥,还在被所有的人误解和背弃,他永远走不进教堂,沉浸在地板下的神奇世界,夜里那只手抚摸过来,他还是不明白,他什么也不知道。
  •   分析得很精到!尤其是对《佩德罗·巴拉莫》“一点多余的成分也没有”的评价。
  •   哈哈,谢谢,他的这种呈现方式,确实很吸引人,虽然刚开始读起来如坠云雾,但是反而激起了自己的好奇心,尤其在弥漫的荒凉、神秘之感中,更想要抓住它飘忽不定的气息。相反,读福克纳的一些很长的作品,那断续、繁杂的感触却激不起自己强烈的阅读欲望,可能是我还没有找到打开他作品大门的钥匙吧
  •   我在自己翻译,已经译了44/69了。
  •   好厉害!你是从西语译的吗?
  •   强烈支持!`(*∩_∩*)′
  •   这是多美好的回忆,其实
  •   我到了今天才发现这本书,在你们八年后我才发现这么奇妙东西,
    心里有些气愤
    为什么你们发现这么好的东西,不去尽量的与别人分享呢!
    \\\\\\\\\\\\
    是的
    我正在做
  •   佩德罗·巴拉莫 真是好,很会制造气氛
  •   鲁尔福的高明之处就是营造一个气场,让读者陷进去,而不是依靠情节拉动读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