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的孩子们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何昕  页数:27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到底是进城务工人员及流动儿童的存在,造就了今天的“城中村”,还是“城中村”造就7A天的他们?
作者用5年时间,组织并实施了一项针对“城中衬”流动儿童服务行动的社会工作实务项目。通过该项目两个不同的研究过程,还原流动儿童在“城中村”中的真实生活,实现“用流动儿童的眼睛看流动儿童自己的世界”的学术目标。本书是该项目理论与实践的结晶,也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回答。
与同领域的其他学术著作不同,本书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6名“城中村”流动儿童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思考,描述、分析、书写自己在“城中村”的真实生活,并与本书作者~起,探讨了“城中村”与长期居住于其中的流动儿童的互动关系。
这是一本具有独特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专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何昕,女,贵州大学哲学学士,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文学)硕士,现为贵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讲师。2000年在贵州大学任教以来,主要教授课程有: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社会工作(高级)实务、社会工作伦理,并担任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专业硕士的实习督导工作。  发表论文和著作,主要包括:论文《从社会角色视角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GY市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为例》、《如何唤起社会工作对价值的重视》等;专著《贵州:衣食住行的变迁》(第二作者,贵州人民出版社)、《原初智慧的年轮——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与神话的文化阐释》(第二作者,贵州人民出版社)、《需求与介入》(第二作者,即将出版):参与编撰教材,《个案工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年起,利用业余时间,在贵阳市儿童福利院、昆明医学院精神科、花溪疗养院等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开展长期社会工作实务服务。  2006年至今,在与香港明爱基金会合作的农民工社区服务站内,担任项目督导、常务负责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二章 倾听与倾诉——理念、方法及对象
第一节 听的过程
第二节 谁在诉说
第三章 我们的生活——流动儿童眼中的“城中村”
第一节 王小桃:自力更生的日子
第二节 卢婷:皇宫与茅草房
第三节 周香香:我和弟弟是连体婴
第四节 陈兵:没有蓝天的社区
第五节 张延:面对城市诱惑的勇气
第六节 董林森:清华梦几时圆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你们的服务——流动儿童眼中的社会工作服务
第一节 助人适应的社会工作服务
第二节 改善环境的社会工作服务
第三节 活动类服务项目
第四节 其他服务项目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我们的社区——流动儿童与社会工作者共同的研究
第一节 对社区的第一印象
第二节 书画社区
第三节 喜欢和不喜欢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在“社工”的视角中——并非结论
第一节 印象
第二节 畅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三)同辈群体  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性,决定了人们之间以各种各样的关系形式存在,任何人的社会关系都是通过交往表现出来的,在交往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即正式的社会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它们构成了对个体的社会行动起重大支持作用的社会支持网络。具体到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表现为: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如上文提到的学校、教师;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同辈群体。  所谓同辈群体,也可以称为同龄群体、伙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儿童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的同辈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流入地户口的本地儿童,另一类则是有着相似背景的流动儿童。对很多儿童而言,同辈群体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家长、教师。因此,对于流动儿童与同辈群体的关系的了解尤为重要。  有研究者分别从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的交友数量和范围、交友的密切程度、交往关系的同(异)质性、同伴支持系统的特点,来考察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网络状况,结论是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与城市同学关系存在排斥。流动儿童与同辈群体交往过程中的困难体现在正常交往困难,缺乏强烈的团体归属感;以及对社会的信任感不强,社会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发生偏差。  ……

编辑推荐

  日益剧增的进城务工人员以及流动儿童进入城市,涌入一个个交通便利、房租低廉、公共设施缺乏、同类人群聚詹的“城中村”,加速了“城中村”的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中村"的孩子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