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邓乔彬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1-05出版) 作者:邓乔彬 页数:75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绘画思想史》是一本关于中国绘画理论的通史式著作,从先秦始,至清代终。全书大致与历史朝代相平行,侧重从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观照画论的发展,对中国各朝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思想、审美风尚的变化,它们给予画论的影响,都有宏观性的论述:一系列在中国绘画史上极富影响的绘画理论,也得到细致人微的疏理和评析。在绘画理论的因革变化中,作者既探索“艺”的奥秘,又力图在画家的人格(“德”)与作品之间寻求某种对等关系,从而使《中国绘画思想史》在一般意义的史论基础上,得到更高层次的理论观照和把握。在迎接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正确地评价过去,是为了坚定地迈向未来。因此,《中国绘画思想史》的意义不囿于补缺,不囿于个别艺术门类的理论归纳,而具有一般的艺术批评和更广泛的文化总结的意味。国画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邓乔彬(1943-),广东珠海人。1967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在甘肃从事中学教学多年。1981年在华东师大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留系任教至2003年。现为暨南大学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词学》主编等职。先后出版12种专著,主编、参编约30种书,发表论文170多篇、文章170多篇,共600多万字。独立完成两项国家社科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完成两项教育部集体项目,现主持一广东省项目。获中国图书奖、上海社联学术成果奖、闻一多研究一等奖各一次,获上海市、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各二次。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被评为南粤优秀老师。学术著作(1986-2011)1.《爱国词人辛弃疾》(上海人民出版社)2.《吴梅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3.《有声画与无声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4.《唐宋词美学》(齐鲁书社)5.《中国词学批评史》(与方智范、高建中、周圣伟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后更名《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再版)6.《学者闻一多》(与赵晓岚合著,学林出版社)7.《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8.《宋词与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9.《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上海教育出版社)10.《词学廿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1.《宋代绘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2.《唐宋词艺术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主编1.《豪放词萃》(华东师大出版社)2.《绝妙好词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奥林匹克出版社)4.《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5.《大学语文•中华文化版》(与蒋述卓共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编1.《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副主编)2.《中国词学大辞典》(编委)3.《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4.《中国学术名著大词典》5.《传世藏书》6.《文三百篇》(与潘文国、龚斌合编)7.《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9.《大学语文考试指南》10.《大学语文自学考试习题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先秦:从图腾、巫术、原始宗教到儒道相济的时代 第一节 原始绘画及其创作思想推测 一 彩陶纹饰的发生和演化 二 彩陶纹饰的创作思想推测 三 原始岩画及其创作动因与特点 第二节 由巫到史的转变 一 “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二 四时五色与九旗之物 三 兴废之诫 第三节 肯定与否定——儒家与墨、道、法家对艺术的不同态度 一 孔子与老、墨 二 孟、庄之别 三 荀、韩之异(兼论《乐记》) 第四节 儒家教化观制约下的绘画理论 一 绘事后素 二 山水比德 三 以意逆志 四 胸中与眸子 五 阴阳和畅 第五节 道家思想与绘画艺术论的滥觞 一 解衣般礴——道法自然 二 蝶梦庄周——身与物化 三 工匠之技——道、艺相通 四 心斋、坐忘——虚静之境 五 形骸之外——丑中之美 六 大象无形——虚实相生 第二章 楚汉:从信巫重祀到天人合一——“图画天地,品类群生”的时代 第一节 楚国的巫风、民俗及绘画 一 楚国的巫风与民俗 二 楚画遗迹及其创作思想分析 第二节 汉代宗教思想和社会生活在绘画上的反映 一 宗教的思想观念与汉代绘画 二 从汉画看汉人的现实生活情趣 三 天人合一的艺术世界 第三节 汉代绘画思想及理论 一 汉画的艺术表现原则及思想 二 汉代画论巡礼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玄、佛继盛,绘画题材与创作思想转变的时代 第一节 儒学衰退,玄、佛继盛与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关系 一 儒学衰退与玄、佛继盛 二 玄学、佛学影响下的绘画题材与思想 第二节 魏晋鉴戒说及其离异 一 以曹植为代表的鉴戒说的完善 二 对鉴戒说的发展和超越 第三节 顾恺之的画论 一 玄学影响下的传神论 二 以形写神说 三 迁想妙得论 第四节 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 一 玄学、佛学与山水之趣 二 宗炳的《画山水序》 三 王微的《叙画》 第五节 谢赫《古画品录》与姚最《续画品》 一 魏晋南北朝绘画批评的发展及批评标准的变化 二 气韵生动说 三 骨法用笔及其他 四 姚最的《续画品》 第四章 隋唐五代:三教并行,绘画思想全面发展、兴盛的时代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思想文化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一 三教合一——隋唐五代绘画的全面发展 二 从绚丽到平淡——隋唐五代绘画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与绘画发展相适应的隋唐五代画论 一 人物画品评标准的确立 二 有神与写真——隋唐五代对形神关系的认识 三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第三节 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 一 有象因之以立 无形因之以生 二 神品 妙品 能品 逸品 第四节 张彦远的画学思想及理论建树 一 绘画的发生发展论 二 绘画的功能论 三 对“六法”的理解和发展 四 张彦远画论所体现的庄学精神 第五节 荆浩的《笔法记》(附论《山水诀》和《山水论》) 一 “六要”评析 二 似与真 华与实 三 代去杂欲 君子之风 四 《山水诀》与《山水论》 第五章 宋元:人文精神从高扬到移易,绘画思想定向发展的时代 第一节 宋代的人文精神与绘画思想 一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激起的人文精神 二 “艺”进乎“德” 三 “山林者之乐” 四 绘画的文学化 第二节 宋元的文化环境与绘画思想 一 文入画与院体画的全盛 二 理学之兴与画学之言“理” 三 诗学之盛与画学之言“法” 四 元代的社会剧变与文人的地位 五 人文精神的移易与文入画的再兴 第三节 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论(上) 一 逸格 二 自然 三 气韵 第四节 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入画论(中) 一 神似 二 常理与常形 三 元人论形神 第五节 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论(下) 一 修养 二 古意 士气 隶体 三 书与画 第六章 宋元:绘画理论全面成熟的时代——宋元主要绘画论著综览 第一节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 一 功能论 创作观 发展观 二 审美趣尚 绘画批评 技法理论 三 关于“气韵非师” 第二节 北宋画评、著录类著作的绘画思想 一 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 二 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与《五代名画补遗》 三 董迪的《广川画跋》 四 《宣和画谱》 第三节 南宋及元代画史、品评类著作的绘画思想 一 邓椿的《画继》 二 汤星《画鉴》与夏文彦《图绘宝鉴》 第四节 郭熙、郭思的《林泉高致》 一 不下堂筵 坐穷泉壑 二 内外修养 三 看山水与画山水 第五节 宋元山水画论的多元化 一 沈括、米芾《画史》与米友仁的画跋 二 韩拙的《山水纯全集》 三 《绘宗十二忌》,黄公望的山水画论及其他 第六节 宋元人物画论 一 气貌风韵 不有相类 二 《广陵散》与“闽人语” 三 写形不难 写心惟难 四 见其天 传其神 第七节 宋元花竹画论(附畜兽) 一 文人审美情趣在宋元花鸟画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二 以《华光梅谱》为代表的画梅理论 三 李衎《竹谱》及其他 第七章 明朝:专制高压到反对束缚——绘画思想由沉寂而再兴的时代 第一节 从王氏心学对文化专制主义的突破看明代绘画思想流变 一 从明初的思想禁锢到王李之学对道学的冲击 二 明代绘画思想的流变及主要特点 第二节 明前期画论 一 宋濂的画史观与功能论 二 王履、王绂的“师造化”论” 三 明初的形神论 第三节 明中期画论 一 吴门四家 二 推尊浙派的李开先《画品》 三 何良俊“行家”、“利家”说及其他 四 徐渭的绘画思想 五 王世贞的发展观与体派论 第四节 明后期画论(上) 一 绘画思想的全面发展 二 高濂 屠隆 顾凝远 陈洪绶 三 李日华的画论 四 唐志契的《绘事微言》 五 恽向论宋元画及逸品、简笔 第五节 明后期画论(中):董其昌 一 董其昌倡“南北宗论”的文化背景 二 理想模式的寻觅与传承关系的捎述 三 “南北宗论”简评 四 依违于师古人与师造化之间 五 逸品、情韵、笔墨及其他 第六节 明后期画论(下) 一 陈继儒 赵左 李流芳 二 沈颢的《画麈》 …… 第八章 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民族矛盾持续不断,统治者恩威兼施,绘画思想激烈变迁的时代 第九章 清康熙、雍正朝:绘画理论与学术文化近于同步建设的时代 第十章 清乾隆朝(上):对“盛世”压抑的抗争——“扬州八怪”的绘画思想 第十一章 清乾隆朝(下):“盛世”中的因循与整合——以山水为主体的画论综览 第十二章 十九世纪:古典绘画思想的终结 结语 参考书籍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址,多在黄河中游地区。以碳14测定诸多遗址内出土的木炭,其年代多在距今七八千年之间。此期代表为“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老官台文化首先发现于陕西省华县的老官台,此类文化遗址在陕西关中、甘肃陇东一带已发现十多处。裴李岗文化首见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在河南省中部,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址已发现数十处之多。磁山文化的发现稍早于裴李岗文化,首见于河北武安县磁山,其后在此县他处及河南北部的淇县亦有发现。 这三类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都有陶器发现。 老官台文化遗址的陶器以砂质红褐陶为主,器表除素面者外,多饰绳纹,另有少量锯齿纹、锥刺纹和划纹。裴李岗陶器以泥质红陶为多,器表多为素面,亦有拍、压的篦纹、指甲纹和划纹。磁山陶器以砂质红陶和褐陶为主,器表除素面外,亦以绳纹为饰者多,又有篦纹、划纹、剔刺纹、指甲纹等。 新石器时代中期,是距今五千~七千年间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于1921年首先发现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其后,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 各地的仰韶文化遗址都有陶器,早期以砂质红陶、棕陶、泥质红陶为主,中晚期渐多灰陶,另有橙黄陶及少量黑陶。器表纹饰有绳纹、线纹(其细如线的绳纹),及少量弦纹、划纹。 彩陶几可看作仰韶文化的代表,彩绘的颜色以红、黑为主,所绘内容丰富而复杂。考古学将仰韶文化大体分为七类,其中的西王村类型(首见于山西芮城西王村,分布在陕西关中平原,山西南部的汾水、涑水流域)、大河村遗址(在河南郑州市)、后岗类型(首见于河南安阳后岗村)、大司空类型(首见于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同类遗址多在卫河、漳河流域)、王湾遗址(在河南洛阳西面王湾村),它们的彩陶所绘多为几何纹。其中西王村、后岗的彩陶纹饰较简单,而大河村、大司空村很是繁复。大河村彩陶有平行线、波浪线、锯齿线、兰草纹、梳形纹、太阳纹、月亮纹、六角星纹、X形纹、~形纹等多种纹饰,而大司空类型有弧线三角、曲线、半环、同心圆等不同于前者的纹饰,尤以蝶须纹、水波纹、W形纹、眼睫毛纹最具特色。 仰韶文化中最著名的半坡类型(首先发现于西安半坡村,同类型遗址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及陇东)和庙底沟类型(因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同类型遗址主要分布在豫西和晋南,并广达甘、青东部、冀西北、内蒙南部及河套地区,南及汉水流域,东抵洛阳),二者的彩陶纹饰兼有几何纹和象形纹。其中,半坡彩陶较少,实为红陶上绘黑彩纹,纹样多为动物形象,常见者为鱼纹、人面鱼纹,另有鹿纹、波折纹、人面纹,以及由鱼纹变形而成的三角、菱形、方块纹等。庙底沟彩陶的几何形纹饰多由条纹、涡纹、三角涡纹、圆点纹、方格纹组成图案条带,而象形纹则以鸟、蛙等动物形象为主。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代表,距今约五千多年,持续约千余年之久。这一文化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因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又因其以彩陶著称,故亦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可分为四种类型:马家窑、石岭下(甘肃武山)、半山(甘肃广通)、马厂(青海民和)。
编辑推荐
《中国绘画思想史:插图本》编辑推荐:在绘画理论的因革变化中,作者既探索“艺”的奥秘,又力图在画家的人格(“德”)与作品之间寻求某种对等关系,从而使《中国绘画思想史:插图本》在一般意义的史论基础上,得到更高层次的理论观照和把握。在迎接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正确地评价过去,是为了坚定地迈向未来。因此,《中国绘画思想史:插图本》的意义不囿于补缺,不囿于个别艺术门类的理论归纳,而具有一般的艺术批评和更广泛的文化总结的意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