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戴建伟 页数:188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银饰作为审美的、身份的和信仰的“符号”,其文化价值是如何铸成的?这就需要溯源和求原。而《银图腾》的“源头解读”与“原点解读”,就是分别在“时间”与“逻辑”两个不同维度上的“追问”。“源头解读”重点分析“蚩尤造冶”,从蚩尤造冶的传说中挖掘银图腾的文化史的、民族志的源起;“原点解读”则着重讲述苗族的“月亮崇拜”,并在月亮崇拜与白银崇拜的对比中昭示“银图腾”的哲学的、神话学的原点。而时间之“源”与逻辑之“原”最终共同指向信仰之“元”。
作者简介
戴建伟,1968年生于山东平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育学学士,武汉大学文艺学硕士。现为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书籍目录
绪论
以银为美:审美的符号
以银为贵:身份的符号
以银为灵:信仰的符号
第二章 神秘奇特的金属神话——银崇拜的源头解读
族源辨析:,蚩尤的后裔(上)
族源辨析:蚩尤的后裔(下)
蚩尤造冶:物质的前提
第三章 穿在身上的月亮之神——银崇拜的意象解读
月亮崇拜:意象的原型
尚白精神:意象的连结
银月互渗:意象的完成
第四章 佩银祀月的千古绝唱——银崇拜的信仰解读
祖先崇拜:月亮标识的种族之源
生殖崇拜:月亮蕴藉的生命能量
亡灵回归:月亮引领的转世路径
鼓社之祭:佩银祀月的现实样本
后记
“跳月”民族的佩银之舞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就某种意义而言,白银可以说是“苗族饰品的唯一原料”。那么,苗族何以对银饰如此情有独钟?材料单一的苗族银饰,何以在苗族文化中获得如此高的地位?而催生苗族银饰的文化动因,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神秘要素?长期以来,精彩无比的苗族银饰总是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关研究却显得不够给力,它们或者限于浮光掠影的现象介绍,或者满足于表层解读的浅尝辄止,特别是由于金银与财富之间的习惯性联想,很容易让人也把苗族银饰不自觉地归为“贵金属文化”的表现,并俨然已经成为定论。早在清朝嘉庆年间的《龙山县志》里便有道日:“苗俗……其妇女项挂银圈数个,两耳并贯耳环,以多夸富。”话虽不多,却已断言苗族饰银意在“夸富”。类似的“结论”在一些史料里并不鲜见,它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人们的观点走向,以至外界对于苗族银饰的功能解读,迄今仍以“饰银夸富”为主流——有人说,苗族银饰在文化上所体现的含义主要是审美的愉悦和财富的象征;也有人说,“苗族自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更有人将财产保值视为苗族银饰的基本社会功能,认为频繁迁徙的苗族之所以将白银打制成为饰品,系出于便于携带的目的,以免财富在迁徙中遗失……诸如此类的观点,几乎都是在“贵金属文化论”的思维定势中绕来绕去,从根源上把苗族银饰归属为对财富符号的崇拜。其间,虽然亦有学者开始注意到苗族银饰在“避邪”、“订隋”和“标识婚姻身份”等社会功能方面所具有的意义,然而或蜻蜒点水、轻描淡写,或分析不深、论证不力,且大多仍将之作为“显美”、“炫富”的从属因素,只限泛泛而谈地品论银饰的吉祥意义,并未注意到它在文化人类学上所具有的更深一层的独立价值。虽然世界上涉及金银的艺术大多不免与财富有关,可笔者仍觉得简单地将苗族银饰归于“显美”、“炫富”,可能有些粗糙草率,是值得商榷和质疑的。其一,如果说苗族佩戴银饰是为了“显美”,那为什么苗族心无旁骛地专爱纯银?为什么在苗族饰品中,很难看到其它同样具有装饰价值的贵重材料?而且,为什么苗族银饰几乎从不与诸如宝钻、翡翠、玉石之类材料搭配?其二,如果说苗族佩戴银饰是为了“炫富”、“保值”,那何以苗族不尚金呢?在目前所能掌握的史料中,尽管也能看见有关苗族佩戴金饰的记载,现实中金饰也在苗族中有零星存在,然而银饰在苗族文化中的压倒性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财富价值上远胜于白银的黄金,岂不更利于炫耀财富?岂不也更利于在迁徙中携带吗?黄金又何以在苗族饰品文化中被挤至边缘?对此,有人辩日,苗族尚银是因为戴不起金。然则苗族佩戴银饰动辄几斤乃至几十斤,单从经济价值而言,早已超过了其他民族所佩戴的金饰,可以说已经迈过了饰金所需的经济门槛。苗族何以不佩戴稍少一点的金饰,而非要去追求数量更多的银饰呢?再进一步说,何以在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条件下,也只见苗族饰银之俗愈演愈烈,仍未见有系统性金饰文化的发展呢?
编辑推荐
《银图腾:解读苗族银饰的神奇密码》是贵州文化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