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8 出版社:第1版 (2004年8月1日) 作者:秦家伦 编 页数:331
内容概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世界各大古老文明中惟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其核心精髓即是中华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着深厚的道德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凝聚成华夏子孙独有的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与价值取向内容丰富厚重,内涵博大精深。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图强革新、诚信重义、乐天守道、勤劳勇敢、仁、爱礼让、合己为人、抚幼助弱、勤俭节约、尊老敬贤等等理念原则信条规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种子植于 民族肌体之中,薪火相传,不绝如缕。尤其是在近现代史上,在我们民族面临严峻考验的近百年间,中华美德在无数志士仁人和众多共产党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今天,中国社会从传统步入现代,经济腾飞,与国际接轨,伴随而来的是中西文明的激烈冲突,异质文化的错综相交,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包括中华美德在内的民族文化的失落和缺失已初现端倪,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早在先秦时期,古哲先贤就很强调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强调以人文化天下。古代典籍《易传》最早提出“人文”观念——“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著名的孔子“四教”,即所谓文、信、忠、行,以“忠信”作为知书达礼的前提,以修身作为齐家治国的起点,是早期儒家重视人文教育,寓德育于智育的典范。弘扬中华美德贵在实践,重在教育。教育要从身心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抓起。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组织编撰了《中华传统美德名篇导读》一书,旨在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同步施行,使青少年了解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体会传统美德的魅力,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坚持高远的志向追求,讲求人文精神,健全高尚品格,承担社会责任。 《中华传统美德名篇导读》一书凝结着数十位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心血,参与者的高度热情和倾心投入本身就体现了中华美德的感召力量。
书籍目录
序 秦家伦1.相鼠《诗经》2.七月《诗经》3.牧民《管子》4.兼爱《墨子》5.信言不美《老子》6.诚信《论语》7.勤学《论语》8.正直《论语》9.自省《论语》10.仁义《论语》11.尚礼《论语》12.尊五美《论语》13.选贤良,举笃敬《苟子》1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15.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16.居天下之广居《孟子》17.尊德乐义《孟子》18.黄帝篇《列子》19.学记《礼记》2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21.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大学》22.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23.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24.子产不毁乡校《左传》25.伍举论台美而楚殆《国语》26.去私《吕氏春秋》27.晏子朝《晏子春秋》28.离骚 屈原29.长歌行《汉乐府》30.报任安书 司马迁31.圯上进履 司马迁32.姬旦诫伯禽 刘向33.与子琳书孔臧34.诫兄子严、敦书马援35.修其善则为善人 扬雄36.自纪 王充37.苏武传 班固38.诸儿令 曹操39.遗诏 刘备40.诫子书诸葛亮41.杂诗 曹植42.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 郑玄43.临行诫子孙 杨椿44.惜阴 陶渊明45.与子俨等书 陶渊明46.周处改过自新成名人 刘义庆47.勉学 颜之推48.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49.凉州词 王翰50.劝学 颜真卿51.后出塞 杜甫52.进学解 韩愈53.浪淘沙 刘禹锡54.顿蜥传 柳宗元55.剑客 贾 岛56.南国诗 李贺57.诫从子杲 范质58.不从吾志 非吾子孙 包拯59.朋党论 欧阳修60.于物有宜、不计丑妍 欧阳修61.诚 周敦颐62.魏徵对唐太宗 司马光63.超然台记 苏轼64.病牛 李纲65.满江红?写怀 岳飞66.与长子受之 朱熹67.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68.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 陆九渊69.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 辛弃疾70.正气歌 文天祥71.志苟一立,天下无不能为之事 张养浩72.白梅 王冕73.器识高明,而善道日跻 朱元璋74.咏煤炭 于谦75.诫子书 林瀚76.莫饮下坡酒,宜撑上水船 邹赛贞77.知行合一 王阳明78.示季子懋修 张居正79.马上作 戚继光80.人生另类的美丽 洪应明81.智、志咏示子 汤显祖82.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夏完淳83.雨钱 蒲松龄84.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顾炎武85.再谕麟儿 郑燮86.训三儿 纪昀87.黔论 陈法88.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 林则徐89.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90.宜守三戒 林则徐91.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白珍92.多识前言蓄其德 龚自珍93.读书吟示儿耆 魏源94.为学之道,须要有“四心” 王师晋95.晚望 郑珍96.乌江渡 莫友芝97.立身不离八本、三致祥 曾国藩98.强毅之气不可无,但不能刚愎自用 曾国藩99.志向一定,并力赴之 左宗棠100.志患不立。尤患不坚 左宗棠101.贫不足羞,贱不足恶 彭玉麟102.位高望重,当存履冰之念 彭玉麟103.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李鸿章104.不可因恃父兄显贵而欺人 李鸿章105.四时之景无穷 张之洞106.忍让为居家美德 吴汝纶……后记
章节摘录
曹植(192-232),三国时杰出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县),曹操第三子,曾封陈王。年少聪敏,颇受曹操宠爱,曾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的作品表现了社会动乱和诗人追求政治理想,向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后期的诗,则反映出受压迫的苦闷心情。 这首诗作于后期曹睿执政时。据《魏志》载:太和二年,吴将周鲂诱使曹休引军迎鲂,遭遇截击,全军覆没,辎重器械损失惨重。故曹植有“吴国为我仇”之提法。他想东渡淮泗,起兵勤王,为国分忧,可是曹睿不给他兵权,他无兵可用,一番为国捐躯的宏志,不能施展,表现了他“甘心赴国忧”而不可得,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今天,祖国正吹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我们青少年正有“用武之地”。然而如果不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具备建设祖国的才干,那我们“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就只能是空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