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8-01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莱茵霍尔德.尼布尔 页数:173 译者:蒋庆/等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出版于1932年,到现在已经过了近三十年。很显然,这本书中涉及的许多观点现在已经过时。这些过时的观点最明显地表现在对美国战后政治的看法上,对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 MacDonald)所领导的工党的看法上,对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以及英国和印度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的看法上。 但是,尽管这些看法已经过时,我还是愿意再版此书,因为我相信这本书的主题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宗教与世俗的自由运动似乎未意识到个人道德与群体道德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不管这一群体是种族、阶级还是国家。这一区别不应该导致道德上的玩世不恭,即相信群体必须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相反,如果这一区别是真实的,正如我所认为的那样,这一区别就会驳倒许多现在仍然流行的做法,即用道德的方式去解决政治秩序的问题。 我最先在本书中阐述了这一主题,以后在许多著作中从不同的角度也阐述了这一主题。尽管我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已经改变,但我认为我们时代的经验已经证明而不是驳倒了本书的基本思想。
内容概要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名著译丛R.尼布尔,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基督教哲学家,一生著述甚丰,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系统阐述了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观点。作者认为,在不可避免的人类分裂及冲突面前,集团主义的残酷,理性主义者和社会科学者的无能都加剧了人类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带来的悲剧,道德的人在这不道德的社会中能否生存下,成了我们当代面临的最大问题。
作者简介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基督教哲学家之一,极力倡导“基督教现实主义”,对现代宗教伦理学的实际推广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书籍目录
中译者序序导论第一章 人与社会:共同生活的艺术第二章 个体在社发会生活中的理性资源第三章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宗教资源第五章 国家道德第六章 特权阶级的伦理态度第七章 无产阶段的伦理态度第八章 通过革命实现公正第九章 凭借政治力量实现公正第十章 维护政治中的道德价值第十一章 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索引
章节摘录
伟大的先知与圣徒们总是尽可能地激发出宗教道德中固有的、在所有人类社会中都有效的普世之爱,并且总是把他们拯救社会的希望放在这种可能性上。当塞尔苏斯(celsus)指责早期的基督徒用他们道德上的绝对主义去破坏帝国的统一时,奥利根(Origen)回答道:“没有一个人能像我这样更好地为国王战斗。我确实未能跟随国王一道出征,但是,我通过组成我们自己虔诚的队伍,通过我们向上帝的祈祷来为国王作战。一旦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基督徒,野蛮人就会走向和平。”①想使充满自己群体的爱的精神最终也充满整个人类的道德生活,是世俗社会中基督教共同体不可避免的很自然的希望。这种希望一次又一次地在西方世界的历史中不断再现。千百万基督徒都强烈地感到世界大战背离了基督教的精神,但同时他们又以下面的这种想法来安慰自己:基督教没有失败,因为基督教还没有遭受考验。这一观察的含义是:基督教在某一天将会遭受考验。不少基督教的历史学家表示:如果不是君士但丁大帝不幸的改宗皈依使基督教过早地普及流行,早期基督教社团中的爱的精神定会在以后的历史中保存下来。所有这些都是对人类心灵与想象力的明确限度不加考虑的结果。这些限度不可避免地会使宗教中爱的精神丧失掉某些力量。信奉这种爱的精神的共同体的范围越大,在社会关系中非个人的间接的特征所起的作用越大,其面对的状况越复杂,这种爱的精神丧失的力量就越大。基督教的一些派别,如贵格派和其他一些小的宗教社团,都比教会更纯粹地保存了这种宗教之爱的精神,而教会以它成员众多的优势也未能保存住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成了圣徒个人生命的特征,而不是任何宗教团体,哪旧是亲密的小宗教团体的特征。所有这些都表明:宗教能够增强这种精神的力量,能够扩充其对社会的仁慈态度并使其更加宽容;宗教的这种本性能够在亲密的团体内被激发出来。但是,对宗教精神的力量及其扩充来说,仍然存在着明确的限度。既然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成为理性的存在,就更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成为精神的存在。在这二者当中,任何一方出类拔萃的人总会在社会生活中留下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社会的政治结构不能建立在他们的成就之上。
编辑推荐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应用基督教伦理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和研究。 在《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中,作者首次提出了必须在个人的社会道德行为与社会群体(包括国家的、种族的、经济的社会群体)的社会道德行为之间作出严格的区别,并根据这一区别说明那些总是让纯粹个人道德观念感到困惑难堪的政治策略的必要性和存在的理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