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有行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团元  页数:210  字数:200000  

内容概要

《文人有行(影响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由黄团元编著。
《文人有行(影响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简介: “文人无行”,是说文人的德行不好,或者是说玩弄文字的人品行不端。
说起这个问题,可能有人能够举例子若干:谁“卖主求荣”,谁“认贼作父”,谁“朝秦暮楚”,谁“出卖朋友”,还有谁谁,数种“无行”兼而有之。
从“无行”的文人开始出现,就遭到正义之士的蔑视、鄙视乃至愤恨!
明代顾炎武曾说:“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此言未免以偏概全。略视古代,便有“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万家忧乐在心头”的范仲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事实证明:“文人有行”。
古代“有行”的文人,基本盖棺定论。论及之后的文人,相对难甄。这是因为,对于已有公论的,尚能认定;而有的人虽然为民请命,还表现了对祖国的赤诚和文弱书生宁折不弯的铁骨铮铮,但有“瑕疵”,或有其他非议,现在区别“有行”还是“无行”,众说纷纭。

作者简介

黄团元,男,湖北某报社记者,新闻高级职称。各类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嘹望》等报刊。有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高考试题及各种文摘、文集。公开出版言论随笔集《说黑道白》,人物传记《民族瑰宝马寅初》、《胡适的谦和雅量》、《梁启超之路》等多部。

书籍目录

前言
张謇:赫赫“状元”实业家
严复:敲响“适者生存”的警钟
康有为:政体改革的“启蒙者”
张元济:“永不叙用”叙大用
蔡元培:“兼容并包”谁与似
章太炎:“疯”与“不疯’’我自知
梁启超:“笔锋常带情感”的人
林白水:“记者应该说人话”
王国维:学者向他三跪九叩
黄炎培:警示共产党‘‘周期率”
于右任:“落落乾坤大布衣”
陈独秀:现代中国的播火者
章士钊:“帮了共产党的大忙”
鲁迅:“五最”英雄“民族魂”
马寅初:“中华民族难得的瑰宝”
熊十力:从放牛娃到哲学家
邵飘萍:“铁肩辣手,快笔如刀”
丁文江:“精于科学又长于办事’’
柳亚子:以“牢骚太盛”闻名天下
李大钊:毛泽东“真正的老师”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今何在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胡适:“对中国的启蒙起了作用”
郭沫若:位居“极品”的杰出文人
顾颉刚:开中国史学“新纪元”
傅斯年:在蒋介石面前跷二郎腿
郁达夫:“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田汉:“文字当为举世雄”
瞿秋白:“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闻一多:“学者、诗人、斗士”
后记

章节摘录

  一、“田舍郎”  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识字不多,祖父相当于文盲。不过,随着家境的好转,张謇兄弟五人得以读书,他排行第四,成绩最好。  张謇从小胸怀大志。五岁时,塾师见门外有人骑白马,便写出“人骑白马门前过”的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张謇的三哥对的是“儿牵青牛堤上行”,别的学生也对得不怎么样。就在先生摇头的当儿,能够熟背《千字文》的张謇奶声奶气地对道:“我踏金鳌海上来。”  尽管张謇聪颖,但是他的科举之路洒满艰辛。从隋唐到晚清,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已经弊端丛生,晚清更是规定家中三代没有文士隶名于州县学官为生员的,被称为“冷籍”,应试时会受到刁难。也就是说,科举对世代“白丁”的农民子弟有着严格的限制。张謇是农民的后代,应试时定会遇到关山阻隔。  为了顺利应试,经老师宋琛的安排,张謇选认了江苏如皋县一张姓举人为“本家”,张謇成了那家的孩子,改名“张育才”。1869年(同治八年),16岁的张育才(张謇)果然考中秀才。  张謇冒名注籍,“移民”科考,如愿以偿,皆大“欢喜”。然而,那位如皋县的张姓“本家”,却向张謇的父亲张彭年索酬。张彭年忠厚老实,尽力酬谢了他家三年。可是那个姓张的欲壑难填,三年后见张謇家“孝敬’,渐少,居然告上公堂,要求官府革除张謇的“功名”。  张謇“冒名注籍”一事,从被人勒索到遭到诉讼近五年,使张家经济陷入困顿,张謇的学业也受到影响。幸亏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江苏学政彭久余等人怜士惜才,援助张謇,才为他消除了如皋县控案;又通过张謇陈情申述,回籍通州,并通过院试,于同治十二年成为通州秀才。  “祸兮福所倚”,孙云锦等人也由此看上张謇。当孙云锦调任江宁(今南京)发审局后,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邀请张謇到他手下从事公文写抄工作,从此张謇开始了旅幕生涯。尽管可以赚钱糊口,尽管张謇做出了许多业绩,但他的身份还是“田舍郎”。  二、状元公  孙云锦、彭久余等人对张謇的抬爱,令张謇工作兢兢业业。这年冬天,他返回故里“洞房花烛”,时间不长,他就回到江宁的工作岗位上。张謇的学识和敬业精神,令许多官员请他做幕僚,他因此于1882年随军征战朝鲜。  在朝鲜,张謇“理画前敌军事”的能力和他抵得上“三千毛瑟精兵”的雄文,使得朝鲜当政者要以“宾师”的待遇挽留他。  在国内,李鸿章等大臣也要推荐张謇到朝中当官,但都被张謇谢绝了。他回国后,决意走“金榜题名”的从政道路。  先人有言,“天公有意君知否,大器先须小折磨”。科举制度对张謇可不是“小折磨”:他从16岁录取秀才算起,在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先后参加了五次举人考试,都没有考取。有人将张謇老师宋璞斋的旧话重提,断言他“绝对”考不取。  宋璞斋作为老师,曾经当着张謇说:“如果一千人考试,取了九百九十九人,那一个没被录取的,就是你!”  宋璞斋这话要是别人听到,早就心灰意冷。张謇却借用“九百九十九”作为座右铭,警示自己。他愈挫愈奋!  从朝鲜回国的第二年春节,一个富有的朋友设家宴为张謇接风。本来贫寒而又崇尚简朴的张謇穿一件旧长布衫赴宴。到了朋友的家门口,一条大狗扑向他,将他的长布衫撕下了一大片!  富家朋友听到门外喧闹,忙命家人驱狗,又向张謇赔不是,还要人去寻新袍呈献张謇。张謇将被狗撕下的那片布扯扯、抚抚、看看,笑着向主人说:“狗是代表主人迎客哩!” 主人听了,责骂自己和狗都是“桀犬吠尧”。张謇认真地说:“兄台称恶狗为‘犬’,这是给了我张謇今天和今后一个很好的兆头。我这一片破布的‘片’,加上你这‘犬’,正好是个‘状’字;今天一元复始之日取其‘元’,二者相加,岂不是在迎我‘状元’郎?”  张謇的话,虽是自我解嘲,却显示了气度,又能窥见胸襟。  1885年(光绪十一年),33岁的张謇终于在顺天府的乡试(俗称“北闱”)中,高中第二名举人,实际上是南方各省的第一名,称为“南元”!  按封建科举制度,张謇要出人头地,还得参加“会试”。尽管他满腹才华,也显露了治国安邦的能力,但他在34岁、37岁、38岁、40岁的四次会试中,又是名落孙山。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謇才取中第六十名贡士。  功夫不负有心人,春风得意马蹄疾。在当年四月二十四日的殿试中,张謇得中一甲第一名(俗称“状元”)。当时,名臣翁同稣特意在光绪帝面前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这使得张謇在光绪心中有了好的印象。  张謇历经26年的拼搏,终于蟾宫折桂,大魁天下,到达科举取仕制度的峰巅,时年42岁,可谓“暮登天子堂”!  三、三品官  新科状元张謇,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他虽然出道较晚,起点却高。  ……

编辑推荐

  《文人有行》聚焦于三十位影响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严复、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于右任、陈独秀、鲁迅、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瞿秋白、闻一多……写法传奇,文笔优美。虽然每篇只有四千字左右,通读各篇,相当于读了三十部人物传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人有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本书是给一个朋友买的,我推荐他看的,后来他说相当的好,我们的那些年的那些知识分子身上闪耀着烁烁的光辉。
  •   东西拿到手很不错,发货快,纸张好,值得
  •   没看呢,看我再说
  •   这本书还是很好的,内容让我记忆深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