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剑阁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逸西,邓敏 著  页数:229  

前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内容概要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感恩丛书:剑门关下铁人情·黑龙江·剑阁》,全面反映了黑龙江对口援建剑阁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黑龙江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剑阁人民的感恩之情。《感恩丛书:剑门关下铁人情·黑龙江·剑阁》由逸西和邓敏编著。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建设“龙江第一县”第一节 湿疹,困扰前线指挥部第二节 龙江儿女,紧急行动第三节 北国号令急灾区之急第四节 铁人南下:挑精兵强将第五节 “铁人”要有铁的纪律第六节 援建宣誓:龙剑同心第七节 打造龙江第一县第八节 万水千山总是情第二章 开垦民心工程第一节 把北大荒精神带到灾区第二节 “龙江人不说大话,只干实事”第三节 省长上阵查灾情问民意第四节 住板房,半夜撤走警察第五节 画一朵葵花,代表我的心第六节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第七节 相思飘摇成千里月色第八节 “如果那啥,把骨灰分成三纷”第三章 龙剑一家亲第一节 蓝色的板房情结第二节 龙剑一家亲,大爱不言谢第三节 指挥部与剑阁独创援建模式第四节 剑南公路通车了第五节 一封信牵动省委书记的心第六节 新任县委书记烧“三把火”第七节 “红砖运动”红遍剑阁第八节 副省长二入剑门,问寒送疆“把脉”援建第九节 难舍难分兄弟情第四章 铁人在剑阁第一节 铁腿肖兴民第二节 铁脚高起生第三节 铁嘴侯继闫第四节 铁骨夏忠玉第五节 铁肩杨渊沛第六节 铁人刘国会第七节 铁臂张焕昭第八节 铁腕场伟杰第九节 铁指张宝武第十节 铁面王林生第十一节 铁手苑维寿第十二节 铁琴陈方斌第五章 龙剑腾飞共创辉煌第一节 一诺干金,筑就“剑昭速度”第二节 副省长三入关,推开创阁门第三节 “告别板房,我们感恩龙江”第四节 “天”字脚下的幸福家园第五节 打造天下第一雄关第六节 书记暗访工程和县长累得咯血第七节 栈道,千仞崖壁凿天梯第八节 剑门关古镇焕爱勃勃生机第六章 感恩龙江第一节 废墟篡生长爱心林第二节 二十二层大厦创剑阁新地标第三节 剑阁体育,从“心”走向活力第四节 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的不了情第五节 引凤筑巢,工业园区借力起跳第六节 龙江大道破解蜀道难第七节 感恩龙江千里行第八节 在前线指挥部的日子我们在感恩中奋进中共剑阁县委剑阁县人民政府作者后记附录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剑阁县大事记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剑阁县重点工程名录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剑阁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剑阁县英模榜编后语

章节摘录

  闷热了一天的剑阁,在一阵雷雨中,泛起丝丝凉意。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四川省剑阁县灾后重建前线指挥部的蓝色活动板房里,总指挥刘国会伸手抓了几把后背上发痒的湿疹,睡意全无。他借着闪电的亮光,戴上宽边眼镜,理了理有些散乱的头发,索性裸着上身起床。这家伙,咋就这么痒呢?刘国会一边开灯,一边在心里嘀咕。这些天,一直困扰着他和前线指挥部队员的湿疹,还没找到有效的治疗办法。缓慢而有节奏的脚步,在板房里挪动。他走到办公桌前,打开手提电脑,上网查询湿疹到底是啥东西,为何如此奇痒难受?有啥特效药或者土方子可治?雨,还在下,敲打着板房薄薄的屋顶,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所有一切都被这急促的雨水声覆盖。噢,湿疹这家伙种类还多,分: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手部湿疹、脸部湿疹等。那么,刘国会与队员们得的是哪一种呢?他边敲着键盘,边思考。立即圈定“急性湿疹”。前几天,剑阁县卫生局得知指挥部队员长湿疹后,派来医生检查,并送来了大量的药膏,称湿疹不是什么大病,主要是四川盆地潮湿气候所致。还说,多吃辣椒可以抗湿发汗,就不长湿疹。队员们听后,拼命吃辣椒排湿,结果不少人吃坏了胃,吃得上吐下泻,而湿疹却依旧不见好转。有的队员开始叫苦不迭,他意识到湿疹这家伙不控制住,将会动摇前线指挥部援建队员的军心。这不是危言耸听。剑阁地处川北边缘,高山气候明显,阴雨潮湿是这里气候的显著特征。他们长期在北方干燥地区生活,到了这里,水土不服。昨天,他看见队员王君背上和胳膊上,都长满了湿疹,一层压一层,一片连一片,密密麻麻,像橘皮,蛮吓人的。大腿内侧挠破皮后,排开大腿走路,成了典型的“八字脚”。刘国会伸手撩开他的衬衣,背上的湿疹全破了皮,“啧啧”。刘国会立即叫他去医院诊治。王君说他前后去了几次,也不见什么效果。医生吩咐他多吃辣椒除湿。那阵子,队员们下乡查灾情,编制项目方案,指导农民自建房。三伏天,冒着强余震的危险,走村串户,翻山越岭,一出汗水,湿疹又痒又痛,急得人直跺脚。其实要想治愈湿疹也很简单,就是离开那个潮湿的环境,用不了几天,湿疹准痊愈。剑阁县的老百姓也暗地里替前线指挥部捏了_一把汗。他们在替指挥部队员找专治湿疹的土方子时,心里也格外担心:这黑龙江来的12个人,说不准哪天一觉醒来,就不见了人影,全跑回了哈尔滨。不知啥时候,这些担心和议论传到了刘国会耳朵里。一次,他在县里召开的大会上公开向剑阁县老百姓承诺:“不把剑阁县建设好,不把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黑龙江的援建任务圆满完成,我们绝不收兵!”有老百姓对刘国会的承诺半信半疑,大家议论纷纷:“他说得比唱得还好听!”“12个人?就能把灾后千疮百孔的剑阁县建设好,不可能。”大家心想:他们不是铁打的,就算是铁打的,也休想干得成。光湿疹,就够折腾!还不说再加上强余震的危险,他们难道真的不怕死?地震说来就来,是不认“黄”(四川方言:意思是不管你是谁,都一样——作者注)的。也不知是啥时候,老百姓这些议论,又传到了总指挥刘国会耳朵里。这一回,他没有理睬。在他心中,灾区老百姓说啥都成。他表示绝对理解。原因很简单,前线指挥部的确只有12人,刚来剑阁不久,又不带任何援建队伍。毕竟,老百姓很实在,没有看到黑龙江开来一辆推土机和大吊车,没有看到轰轰烈烈的施工场面和满山遍野的猎猎红旗。再加之,前线指挥部目前一件像样的事还没办,人人就被湿疹折磨得死去活来。人家又凭啥相信咱呢?他想。不过,他心中有数:12个人,要完成黑龙江省15亿元的援建资金项目,三年任务,两年搞定。时间之紧,任务之重,他一刻也不敢懈怠,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过。通过网络,刘国会查清了湿疹的种类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但关键还是需要时间来适应这里的气候。他伸了一个懒腰,摘下眼镜,揉揉酸胀的眼窝,起身朝板房门口走去。雨,还在下,且越下越大。他打开门,呼吸着清新又湿润的空气。板房外,全是雨点“哒哒哒”的声音,他喜欢这种声音,像催人奋进的马蹄,急促、舒展而有力。他联想到,灾情发生后,龙江儿女紧急行动的脚步声,也像这“哒哒哒”的雨点声,从东北—直响彻云霄,落到剑阁。雨雾蒙蒙。山风飒飒。借着闪电的光亮,他看见板房门口那条公路上,路面干干净净,雨点打在积水上,溅起的朵朵雨花像鱼鳞般美丽。他陷入沉思。两个多月前,一场灾难,让所有中国人动容。一个民族手挽手的力量,在这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又·次在他眼前浮现。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黑龙江剑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