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选集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巴金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四世同堂》写一条胡同;巴金这部小说则写战时一间医院;以一个病人的十八天日记,体现了战时大后方的众生相。谈到黑暗惨苦,俗云:“十八层地狱”,而《第四病室》年写的可说是第十九层地狱。住院病人要自己买特效药、胶布、手纸;许多病人买不起特效药,在床上哀号着死去;有些病人付不出小费,工友不清理便器,以致被大小便憋得呼天喊地……可是在漆黑苦难之中,竟有温情和爱的萤火闪闪流光;那浓发大眼、柔情似海的杨木华医生,那为病人义务清理便器的饭馆伙计老许,遂成为枯冬里的春讯,地狱里的天使了。

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1927年赴法国学习,第二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回国,1931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鲁迅来往密切。鲁迅认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他的主要作品,大都在1927年以后的二十年间写成的。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又名《火》),中篇小说《寒夜》、《憩园》,另有一批短篇小说、童话、散文等。

书籍目录

第四病室(1945)寒夜(1946)

章节摘录

下午一点钟我搬到医院里来了。一个看护拿着一块牌子引我到三等病房去。我跟着他从登记处出来,顺着一条石板铺的路,穿过两道门,拐了三个弯,走进一个小小的院子。看护是一个高身材的少女,腿长,脚步下得急,这条路不用说是她走惯了的。我却是第一次到这里来,这天上午落过一阵雨,石板还有点滑,我不惯走这种路,何况右手还提着一大包衣物,我差一点跟不上她了。看见这个小院子,我放心地吐了一口气,我想应该是这里了。那个大房间的黑漆门上挂着“第四病室”的木牌。院子里有一丛芭蕉和十多株芍药。看护沿着石板路走进第四病室去了。我跟在她后面。跨进那道两寸多高的门槛以后,我得到第一个印象:到处都是床和人。正对着门有一张条桌,桌上放了一堆纸件、钢笔和墨水。我跟着看护走到条桌前面,她把我介绍给坐在那里的一位穿蓝色旗袍、烫头发的中年女人,她称她做“汪小姐”,把手里的牌子交给她,就匆匆地转身走了。汪小姐站起来,一面看牌子,一面问我:“陆先生胆囊发炎?”我答道:“是。”她又问:“陆先生自己带铺盖来吗?”我答道:“没有。”她便解释地说:“这里铺盖少,病人多,洗得不勤,不大干净。自己带铺盖来,好一点。”我说:“我以前不晓得。”我心里倒想:“住在医院里,还怕什么不干净!”她不再问什么了,就指着右边角落里一张空床铺对我说:“床已经铺好了,就是第五床,请过去休息吧。”她微微一笑,便把头掉开了。我抱着我的一包衣物,穿过病床中间窄小的过道,走向她指给我的那张病床。第五号,一块黑底白字的洋铁号牌挂在床头白粉墙上,不会让人看错。好几双陌生的眼睛把我一直送到第五号病床。床上铺着白布被单,是新近洗过的,不过上面还留着一块饭碗口一般大的黄色药迹。这使我想起了汪小姐的话。床头靠着墙,左面挨近第六号病床,右边靠近第四号,不过中间各有一条过道,各隔着一个小小的方木柜,那是靠着床头白粉墙安放的。左边柜上放着两个吐痰的杯子和两把茶壶,显然是给我们两个人分用的,第六床的柜子被铁架占去了。方柜下面有门,里面分两隔,全空着,可以存放我带来的衣物。床下有一个方凳,凳上放着一把起了一点儿锈的便壶。我不需要别人给我解释,便知道在我住院的期间,我可以自由使用的东西就只有这么一点儿。我再看脚下,这是一片阴湿、污黑、不十分平坦的土地;我又往上看,上面没有天花板,屋顶相当高,两边墙上各有两堵通气的高窗,两边木壁上各有两排可以撑起、放下的格子窗,糊窗的白皮纸破了,就不曾重糊,现在成了麻雀来往的航路。这间病房比尤大夫家的病室差得太多。不过它并没有使我失望。这是三等病房,每天只收三十元住院费,即使连伙食费连普通医药费都算在内,比起最下等的旅馆最坏的房间也便宜些。在这里住上两个月,我负担得起它的全部费用。所以我感谢尤大夫把我介绍到这个医院来。我把衣包放在床上,打开它,拿出肥皂、牙膏、牙刷放在柜上,把脸帕挂在脸帕架上(柜子的一边钉得有一个脸帕架),把别的衣物塞在柜子里面。柜子并不大,不过我带来的东西也不多。做了这些事情以后,我感到了一点儿疲倦。我觉得头发晕,想躺下来休息。我便脱下学生服折好,放在枕头底下,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我穿着绒线衫睡在被窝里,一面随意地看我的四周。那些病床,那些病人,那些陌生的面孔,那些新奇的声音渐渐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这一排一共有四张床,号码是从四到七,都是床头靠着白粉墙的。在我的脚下是第十二床,床头朝着我的脚,它的左边也有一张床,那是第十一号,每张床的右边靠近床头都有一个放东西的方木柜。我正在这样地移动我的眼光,忽然一个不熟悉的声音从我的左面送过来。“先生,请吃饼干。”我惊讶地侧过头去看。说话的是第六床的病人。他伸出光光的右膀拿了一块饼干放在嘴里嚼着,胸前被单上正摊开一包饼干。他的眼光从饼干上移到我的脸上来。“我不饿,谢谢你。”“你不要客气啊,我是吃不完的。”他说着,又好像在笑。他的脸带红黄色,看起来很年轻,又健康。他的五官端正,只是眉毛和眼角都往上斜,成了倒八字形,有点儿像戏子上装后的眉眼。这给他那张朴实的农民脸上涂了一点儿怒容。他的左膀高高地举起来,上面缠着绷带,从肘拐一直缠到手腕,只露出一只手,手指弯曲着,被吊在一个铁架上,这个简单的铁架就放在方木柜上面,而且是用麻绳绑牢了的。“你的左膀?”我的眼睛望着铁架,嘴里吐出了这半句问话。“跌伤的,骨头跌断罗,”他说着,也看了一眼自己那只跌断的手臂。“怎么跌断的?”我又问一句。“我跟我们库里一个同事,坐三轮卡到花溪去玩。司机真混蛋,才走了一公里,就把车子开翻了,我们两个都受了伤。我过了好半天才醒转来。一脸一身都是血。先抬到陆军医院,那个地方只有一个勤务兵照应,病人要茶要水都不方便。我住了两天。这里有病床,我就搬过来。”他一口气说了许多话。他说得慢,说的是普通话,不过带着浙江人的口音,吐字并不十分清楚。他的身子躺得笔直。说话的时候他只微微动了动右膀,脸稍稍向我这面偏了一下。“你住院几天了?”我在他停了嘴、包好饼干的时候,问他。“今天第七天了,进来的时候说是两个星期就可以接好的,”他说,一面把饼干放到方木柜上去。“真苦,动都不能动一下,”他解释地添上一句。他的两道浓眉皱得更紧了。“不要紧,苦两天就会好的,”我这样安慰他。“说不定啊。第一床那个人睡了两个月了,还没有听说要取石膏架子。我连石膏都没有上,”他指着靠门边的第一号病床说。我朝他指的那张床看,只看见被单下面耸起一堆东西,我看不清楚那个平睡在枕上的头。“他是接腿骨吧?”我又问。“是给机器打断的。你隔壁第四床是割盲肠的。”我听见他这样说,便把脸掉向右边去看第四床的病人。那里没有枕头,一张灰白色的脸平平地放在垫被上。眼睛半睁开,嘴唇没有血色,急促地吐着气。“他病得厉害?”我仍旧把头偏回左边,耽心地问道。我很紧张,我有点害怕,我也是来开刀的,而且是动大手术。“这倒不要紧,过两天就好的,比不得我们。请问你贵姓?”“我姓陆。”“我叫朱云标,”我并没有问他的姓名,他自己说了出来。其实他不说我也会知道。我无意间看了他的号牌一眼:床号下面就贴着他的住院单。他是上月二十六日入院的。“我在××器材库当库员。”

后记

一九四四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候,我住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楼下一问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晚上常常要准备蜡烛来照亮书桌,午夜还得拿热水瓶向叫卖“炒米糖开水”的老人买开水解渴。我睡得迟,可是老鼠整夜不停地在三合土的地下打洞,妨碍着我的睡眠。白天整个屋子都是叫卖声,吵架声,谈话声,戏院里的锣鼓声。好像四面八方都有声音传来,甚至关在小屋子里我也得不到安静。那时候,我正在校对一部朋友翻译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有时也为着几位从桂林逃难出来的朋友做一点小事情。有一天赵家璧兄突然来到文化生活出版社找我,他是空手来的。他在桂林创办的事业已经被敌人的炮火打光了。他抢救出来的一小部分图书也已在金城江的大火中化为灰烬。那损失使他痛苦,但是他并不灰心。他决心要在重庆建立一个新的据点,我答应帮忙。于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我开始写了长篇小说《寒夜》。我从来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我连做梦也不敢妄想写史诗。诚如一个“从生活的洞口……”的“批评家”所说,我“不敢面对鲜血淋漓的现实”,所以我只写了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没有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这小说我时写时辍,两年后才写完了它,可是家璧兄服务的那个书店已经停业了(晨光出版公司还是最近成立的)。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后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我没有在小说的最后照“批评家”的吩咐加一句“哎哟哟,黎明!”,并不是害怕说了就会被人“捉来吊死”,唯一的原因是: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气呼叫“黎明”了。但有时我自己却也会呼叫一两声,譬如六年前我在桂林写的一篇散文《长夜》里,就说过“这是光明的呼声,它会把白昼给我们唤醒。漫漫的长夜逼近它的终点了。”那文章的确是在寒冷的深夜里写的,我真实地写下了我当时的感觉和感想。上面的话是我在一年前写的。现在《寒夜》再版本要发印了,我不想为它另写后记,因为要说的话太多,假使全写出来,应该是另一部更长的《寒夜》。今天天气的确冷得可怕,我左手边摊开的一张《大公报》上就有着“全天在零度以下,两天来收路尸共一百多具”的标题。窗外冷风呼呼地吹着,没有关紧的门不时发出咿呀的声音,我那两只躲在皮鞋里的脚已经快冻僵了。一年前,两年前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寒夜”。我还活着,我没有患肺病死去,也没有冻死,这是我的幸运。书销去五千册,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我知道许多写得更坏的书都有更畅的销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巴金选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1944年5月、6月间巴金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房,他便以此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姓陆的青年因病,住进了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医院的第四病室,陆姓青年见到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在病室中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第四病室“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   先读了《寒夜》,感觉与巴老其他的小说不同,他不再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而是着眼于底层知识分子小家庭,开始关心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   一直爱巴金爱的深沉。。。
  •   比较喜欢寒夜
  •   那个时代的人,写的那个时代的事,很有韵味,值得一看。
  •   很喜欢巴老的作品,书不错,印刷封面各方面都很好
  •   纸质还不错,字有点小,看久了有点晕
  •   书好,书很好
  •   情节生动,内容充实,很好!
  •   巴老的作品,确实很引人入胜
  •   孩子正在看,不错的一本书。
  •   书收到,还没看,印刷质量还不错
  •   还没看 刚看完温故1942 相信巴老的书不会让我失望
  •   终于到手了,很不错
  •   内容和装订都不错,就是包装还是那么不给力
  •   上课要用,不怎么喜欢他的书。不过感觉还好。
  •   店家很贴心,纸质也还好
  •   她说还不错,挺喜欢的,亚马逊的东西都挺放心的,目前没发现什么问题。
  •   这是一本内容充实的书,不可多得的好书!
  •      读罢巴金先生在抗战胜利初期发表的《第四病室》、《寒夜》二部中篇小说,心内涌起一股说不出的苦痛和凄清。抗日战争打了整整八年,而这八年对于下层百姓和沦落到下层命运的知识分子,还有那无数悲凄命运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痛苦的煎熬和世事的悲凉……
      
       《第四病室》讲述的是一个姓陆的青年知识分子住院时所目睹和亲历的悲惨命运,在历史的断面中, 战争的阴影和苦难没有给人们带去一丝希望,只有无尽的苦捱。在这间拥挤的病房里,有因为工作的缘故负伤住院、却无情地被残酷的抛弃在冰冷的病室里的职员,有部队里负伤而缺乏照料的异乡军人,有因为怕花钱而导致病情恶化不得不住院的罹患疮脓的老人,都在极其痛苦和无助的境地下悲惨地离开了人世……也许,战争的环境下生命的价值被无限的缩小甚至那么的微渺,而事实上,战争带来的苦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创痕,更多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幻灭!
      
       幸而,在这个冷凄而缺少关爱的病室里,有一位善良而又同情患者的杨大夫。她用她善良而富于同情心的性灵,去慰籍还在病中的“我”(陆姓病人),给他送去抚慰和关怀的话语,如潺潺细流温暖着受伤的心灵……她还借给他两本书,给病中的青年送去知识的慰籍和一种默默无言的关爱。然而,战火无情,世事难料,正当主人公“我”病情一天天好转之时,杨大夫在湖南的老家受到日寇的进扰威胁,杨大夫请假回去帮助家里逃难。在临别之时,杨大夫将两本书都赠给了素不相识的“我”,并语重心长的叮嘱和爱护自己弟弟一般的口气说:“多读书,多认识人……会使你变得善良些,纯结些,或者对别人有用些。”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温润着“我”的心田,也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离乱悲惨的年代,当世事变得扑朔迷离、前途莫测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相互宽慰的话语,也许是对别人最大的慰籍和帮助!《第四病室》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知道了抗战背后普通民众所承受的苦难,也从另一个方面,即杨大夫的善良和慰籍人心灵的话语中,感受到人间至纯至真的真情,而这种真情正是一个时代悲情的最好注脚……
      
       《寒夜》则把人带入澈骨冰凉的悲凄和无尽的苦痛之中,这是日寇发动的惨无人道的战争带给中国民众无尽的伤害和苦楚,更是那个悲惨时代的绝好写照……一个身体孱弱的知识分子,在重庆大轰炸的威胁之下,和母妻在令人绝望的境地里苦苦煎熬……而他的妻子在银行里做事,他虽然有一份校对的工作,但工资微薄清贫,妻子因和公婆不和常常吵架,因此不是出走就是常常在外应酬交际,生活苦不堪言。然而,由于长期的精神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丈夫罹患重病,被原来的公司婉言辞退。在贫病交加之中,妻子也在忍受着苦痛的煎绞,更兼战争迫近,贵州失陷的谣言满城飞,使得本不平静的家中更显出无限的凄清和痛苦。后虽警报解除,独山克复,威胁暂时消退,可飞涨的物价和汪文宣(丈夫)的病情一日日加重,以及和公婆无休止的争吵,使得本来就飘摇欲坠的家更加危殆。最终,树生(妻子)不得不面对着惨淡而无望的家庭,做出了决绝的行动,离开这个家,随公司迁往兰州。她虽然答应往家里按月寄钱,补贴家用,可事实上,她不得不无奈的选择离开他的丈夫,去到另一个城市。而汪文宣虽然在同事的帮助下,重新回到原来的公司上班,可他孱弱的病躯却在一天天垮下去……
      
       终于,抗日战争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日本侵略者向美英苏中无条件投降!可是,胜利已经无法补偿文宣残破的家庭,他也悲惨的到了生命的尽头……战争的无情和对人性的摧残,使得无数中国人失掉了最可宝贵的生命,还有他们曾经温馨美满的家庭……看罢全书,让人心生无限悲悯的同时,也不禁对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无法弥补的苦痛感到无比的愤慨!历史走到了今天,日本与中国在地缘上的毗邻位置,使我们无法完全忘却那段刻骨铭心的仇恨,前车之鉴不远,但愿中日两国永无战争之虞、和平共处!也更加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战争的阴霾永远不要再爬上人们的脸颊……
      
       读罢这本巴金选集收录的两部中篇小说,心情格外沉重,一种说不清的东西扼住人的心灵和咽喉,让人哽咽难言……历史的悲剧,我们不希望再重演,中日两国的民众也绝不会再希望发生战争,那些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狂热,只会让事态变得更糟……我们只有铭记过去的伤痛和灾难,才会更加清晰的认知我们今天最可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和平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权和人性的尊严!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微茫的一点希冀,但愿我的希望不会落空,明天会愈来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