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世松 页数:279
Tag标签:无
前言
《天下四川人》出版于1999年,迄今八年有余,绝版已久,盗版无数。索者甚众,供不应求。早有修订打算,无缘再版机会。近来出版社推出“天下四川”系列丛书,有意将《天下四川人》纳入其中。为找回昔日写作感觉,同时吸收新的营养,索性丢下手中活计,上网冲浪,浏览旧作问世以来有关川人的见解议论,搜寻结果,发现“四川人”仍不失为当前网络的热门话题之一。旧作《天下四川人》,成书于20世纪末,书中所品人物、所论事象,以今天的眼光视之,观点未必完全合乎时宜。本次修订不打算大动手术,更无意推倒重写。在基本保存原貌的前提下,仅作局部修补,总体框架结构、行文风格一如旧观。
内容概要
《天下四川人》策划、写作的背景,正值川、渝分治不久,中国第四大直辖市——重庆直辖市刚刚诞生。当时在探讨“四川人的构成”时,书中免不了要提到这个“曾经的四川人”、新生的“直辖市人”。 今天,重庆直辖十年庆典刚过,重庆人头一回享受到国家法定假日之外的属于自己的假日——四天大假。此时此刻,再回过头来,审视当初议论的内容,颇有一番抚今追昔之慨!毫无疑问,重庆直辖十年(1997~2007年),是本书出版后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大话题。
作者简介
陈世松,生于1940年,四川三台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66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现任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引言 我们是谁?第1章 我们从何处来?——四川人的构成及分类 1.四川人构成 2.四川人分类第2章 我们性格“外戎内华”——四川人的性格情貌 1.四川人的群体性格 2.“外戎内华”四川人第3章 我们笑口常开——四川人的外在表现 1.张口“格老子” 2.语言成“嗜好” 3.“川语”能否上台而?第4章 我们心中有个天府——四川人的内心世界 1.外省人如何看天府? 2.“天府心态”剖析第5章 我们有“方”有“圆”——四川人的处世之道 1.备实本性 2.灵活多变 3.敢作敢为第6章 我们随时在“勾兑”——四川人的为人之道第7章 我们是龙还是虫?——四川人的价值追求…第8章 我们咋叫“川耗子”?——四川人的精神气度第9章 “鱼”和“熊掌”我们都要第10章 我们将走向何处?——四川 人的自我反省附录:给四川人画像的陈世松
章节摘录
插图:◎四川人认同巴蜀文化同一个地域的人,之所以能凝聚在一起,共同的地域,只为人们共同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空间。而要使他们彼此黏合在一起,还得有两个因素:共同的血缘、共同的文化。如果把前者比作是“物质”的“黏合剂”的话,那么,后者就是“精神”的“化合物”。由于一定的人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反之,一定的文化也必然活在一定的人里。四川人之所以彼此认同,就在于他们有趋于一致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这就是从成都平原孕育出来的蜀文化。蜀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不断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充实自己,以致最终成为四川人共同的精神文化的象征。这只需要看一看蜀文化发展史上所经历的两次大的涵化,就十分清楚了。蜀文化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兴起,到西周中期突然黯淡失色。在距今2500前的东周时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至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又逐渐融汇入中华文化之中。这一文化交流影响过程,正印证了考古学上地方文化的发展与扩张模式:接触一冲突一交流一融合一整合。
编辑推荐
《天下四川人》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