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重要文本提要 上下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四川人民  作者:王振复 编  页数:464  字数:6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中国美学发展历程中,自古以来留下了许多具有思想深与思维价值的重要文本。它们大致分三大类:一、蕴涵一定审美意识与观念的文化、哲学著论。二、历代文论、乐论、画论、书论、舞论与建筑园林艺术论等,构成中国美学的理论主体,集中反映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思想与思维成果。三、西方美学与文艺学团党委渐之后,由中国美学有、文艺学家所撰写的美学、文艺专著,展示中国美学之新的文化素质、哲思品格、理论建构、人文精神及其时代嬗变。  本书内容,按中国美学发展的时代先後编写,每一篇分原文摘录与提要两部分,为的是能够由此见出中国美学的审美意识、观念、见解、范畴、理论与思想的历史发展线索。  本书分上、下册。编写者,都是文艺学博士生与硕士生,排名基本按每人实际撰写篇幅的多少而定。

书籍目录

上册 先秦篇  老子  左传  国语  周礼·考工记  论语  墨子·非乐  庄子  孟子  荀子·乐论  易传  乐记  吕氏春秋 秦汉篇  淮南子  春秋繁露   毛诗序  易纬·乾凿度  论衡  《说文解字》序  灵宪  楚辞章句  篆势  非草书 魏晋南北朝篇  典论·论文  《老子》注  周易略例  乐论  声无哀乐论  庄子注  文赋  崇有论  抱朴子  列子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魏晋胜流画赞  肇论  世说新语  画山水序  神灭论  诗品  文心雕龙  古画品录  弘明集·后序 唐宋篇  ……下册 元明清篇 近现代篇

章节摘录

书摘    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铁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先王喜怒皆得其齐焉。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日: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侵鄙贱矣;流侵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日:“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墨子日:“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日: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也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墨子非之,几遇刑也。明王已没,莫之正也。愚者学之,危其身也。君子明乐,乃其德也。乱世恶善,不此听也。于乎哀哉!不得成也。弟子勉学,无所营也。    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莞*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莞*,似星辰日月,鼗、祝、拊、覃、椌、褐似万物。曷以知舞之意?日:目不自见,耳不自闻也,然而治俯仰、诎信、进退、迟速,莫不廉制,尽筋骨之力,以要钟鼓俯会之节,而靡有悖逆者,众积意**乎!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皆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工人,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闲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二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也。降,说屦,升坐,修爵无数。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明,隆杀辨,也。    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版。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汉人为避宣帝讳称为孙卿,战国时赵国(今山西安泽)人。曾游学于齐国,齐涽王末年(约公元前285年)旅居楚国,于齐襄王时返齐,主持稷下学宫,楚春申君时为兰陵令,在春申君死后。废居兰陵,著书终老。他属于儒家学派,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先秦十分突出。    《荀子》为战国末期儒家重要著作之一,荀况撰,其书最后《大略》至《尧问》等六篇,或传为其弟子所录。汉刘向校定为三十二篇(《汉书·诸子略》),称为《荀卿新书》,唐杨惊作注时称为《荀卿子》,宋以后称《荀子》。主要版本如明嘉靖六年荟窗书院刻《六子全书》本。清末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新编诸子集成》本;今人梁启雄《荀子简释》,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杨柳桥《荀子诂释》,齐鲁出版社1985年本。《乐论》为《荀子》第二十篇,是现存的先秦时期第一篇系统论述音乐的专著。    荀子肯定了艺术以情感人的特质。第一,音乐本质上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而由人的心中产生,音乐与人心相通,人的感官天生具有审美能力:“目辨黑白美丑,耳辨音声清浊”(《荣辱》),人天生具有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第二,人需要音乐。音乐是人的本性中不能去除的欲望,也是审美观照的对象。而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人需要的不仅仅是音乐,也包括和音乐相联系的诗和舞。第三,人对音乐的需求存乎本性,人的情感受到外物影响,“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乐的旋律、节奏的柔婉或刚直、繁密或厚重、瘦劲或丰满与人心相通,并“足以感动人之善心”,排除污浊之气。在荀子之前,季札观周乐时有大段评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孔子也对音乐发表议论,他们都对音乐持肯定态度,而到了墨子,则反对音乐,荀子对音乐“入人”、“化人”作用的强调在美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肯定以音乐为首的艺术无疑对艺术的发展产生良好影响。    音乐有其重要社会作用。荀子强调并肯定了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认为音乐“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可以使“天下大齐”。蕴含感情的音乐可以触动感情,好的音乐可以将人导向道德的正途。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音乐的正邪和人心善恶相对应,“唱和有应,善恶相象”。人有善恶,音乐也有正邪。人的行为如果没有引导,违背礼义,会内危外恐,社会会发生争乱,造成物质困竭。如果对音乐放任自流,则邪音会搅乱社会。所以君子要“慎其所去就”,选择好的音乐,“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要“凡非雅声者俱废”。    对统治者而言则是以音乐和“礼”相辅而行,让音乐为推行礼制服务。好的音乐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更可以使“民齐而不乱”,从而使“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在荀子看来人有等级之分,“先王”厌恶社会的混乱,“制礼义以分之”,使人“有贫、富、贵贱之等”。(《王制》)这正如《乐论》所说的“礼别异”,而“乐合同”。“乐也者,和之不可变也者,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流,关乎人心矣。”不过“乐”虽然有“合同”的作用,但必须和规范性的道德伦理结合起来,礼乐相辅为用,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印“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在“礼”和“乐”中,“礼,,为主,“乐”为辅,“乐”要有“礼”的节制,才能“使其声乐而不流”,从而“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荀子肯定艺术的观点较之墨子等人否定美、否定正当娱乐的禁欲主义或苦行主义有着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                                                                       (陈艳萍)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美学重要文本提要 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稍稍嫌简单了些,写作者水平不一,有好有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