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三娘 页数:32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家规》: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豪门大户吕家堡里发生了一场惨烈的妻妾之争。十三年后,正室夫人携子告状、滴血认亲,终得重回吕家堡。正室夫人之子当了堡主得势后,决定不再让当年的惨剧在他的后世子孙身上发生,于是颁布了一条苛刻残酷的家规。 在接下来的上百年里,也因这条家规,在他的后人身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悲惨遭遇…… 这里有比《大宅门》的二奶奶更厉害的大当家,因为她的狠辣;这里有比《大宅门》的七爷更具魅力的二当家,因为他的忠诚;这里有比《大宅门》的香秀更值得佩服的夫人,因为她的纯善……
作者简介
三娘,在中规中矩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喜欢看书,酷爱古诗词,梦想是写出像《红楼梦》那样的小说、偶有短篇小说发表,于是一发不可收。
书籍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枸杞乌鸡汤 第二章 星眸惹祸殃 第三章 五十鞭子 第四章 巧设妙计 第五章 金凤求情 第六章 催生草 第七章 重回鸾仪园 第八章 移花接木 第九章 失心疯 第十章 相守之乐 第十一章 天花喜豆 第十二章 夜半毒谋 第十三章 生离死别 第十四章 少爷的怪病 第十五章 天齐庙的神签 第十六章 谭秀才 第十七章 冲喜 第十八章 重遇奶娘 第十九章 桑桥知身世 第二十章 无处觅孤坟 第二十一章 一语惊醒梦中人 第二十二章 大病初愈 第二十三章 祠堂里的誓言 第二十四章 凤啸阁里的冤魂 第二十五章 娥皇与女英 第二十六章 小别重逢 第二十七章 书房伴读 第二十八章 松鹤上寿图 第二十九章 绣红裙 第三十章 送参汤 第三十一章 绣儿的哀怨 第三十二章 复仇的棋子 第三十三章 书房诉真情 第三十四章 书房、洞房 第三十五章 京城的坏消息 第三十六章 夜誓 第三十七章 离别 第三十八章 毁信起恶 第三十九章 惊人的消息 第四十章 审问绣儿 第四十一章 铜戒指 第四十二章 重获生机 第四十三章 弄巧成拙 第四十四章 毒计 第四十五章 绣儿遭难 第四十六章 女儿的降生 第四十七章 非常手段 第四十八章 重孙子 第四十九章 王大夫 第五十章 名分和面子 第五十一章 一语成谶 第五十二章 夹色伤寒 第五十三章 残菊图 第五十四章 疯子和失忆人 第五十五章 菊花祭 第五十六章 周岁宴 尾声
章节摘录
明万历年间,关东采参客吕天雄在长白山中找到了几株上百年的极品七叶老参,一夜暴富。随后他辗转来到了渤海城,建起了吕家堡。 他的后世子孙,读书上进,出仕为官,倒也出过几个头面人物。等大清入关,明朝灭亡之后,堡主吕其英内心不肯臣服于满人,便隐于乡间,不再为官,并教导儿孙不以功名为重,开始经商。几代下来,吕家的事业越做越大,茶庄、绸缎铺、珠宝玉石行开了二十几处,成了渤海城的首富。 家大业大了自然是妻妾众多,儿孙满堂。内中钩心斗角、你争我夺之事也就不免时有发生。到康熙年间,堡主吕维海极其宠爱一个小妾,当时他尚无子嗣,恰巧妻妾二人同时怀孕,那妾侍便勾结管家,污蔑夫人与账房先生有染,说她红杏出墙,腹中的孩儿不是堡主之种。那吕维海听信了爱妾的一面之词,也不容妻子辩解,在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的那一天,把已有八九个月身孕的妻子只身赶出堡去。 那女人又是凄苦又是悲愤,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一脚深、一脚浅,艰难地走着,身后的雪地上留下了两行歪歪斜斜的脚印。她仰天长呼:“苍天啊,你为什么不开眼啊?”双腿一软,晕死了过去。 老天垂怜,幸得附近莲花庵的尼姑静慈师徒路过此地,救了她一命。等把她带回了庵中,那夫人因动了胎气,孩子要提早出生了。苦苦挣扎了几个时辰,她产下了一个男婴,孩子虽不足月,倒还母子平安。 她怀抱着儿子,想到自己如今是有家回不得,这苦命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没有亲爹疼爱,不由得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哭得是肝肠寸断。 变卖了头上的金钗,静慈师太替她在附近置了间小茅屋。她白天纺纱织布,托人去集市卖了度日,晚间经常抱着儿子流泪到天明。 再难的日子也总是会慢慢地过下去,看着儿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一天天长大,她觉得生命里有了新的希望。 从儿子三岁开始,她就借了庵中的佛经,教他认字。儿子八岁那年,她用积攒下来的钱,送儿子到附近的学馆读书。从此,吱吱呀呀的机杼声伴着稚嫩的读书声夜夜响到三更。 她时常凝视着儿子那酷似其生父的脸庞,在心里起誓,终究有一天,她要讨回自己的清白,要让儿子昂首挺胸地活在这世上。 面对儿子因思念父亲而提出的问题,她总是含糊其辞,不愿让孩子过早地知道那悲惨的往事,更怕他忍不住冲动而惹下杀身大祸。 十三年后,一日她从莲花庵的女尼那里得知,那吕维海身患重病,已是危在旦夕了。她思前想后了大半夜,决定赌上一把。因为她怕他一旦离世,她就失去了辩明冤屈,讨回清白的机会了。 她唤醒了还在睡梦中的儿子,把一切都告诉了他,边说边流泪,到最后母子俩是抱头痛哭。她让儿子写好了状子,天刚蒙蒙亮,母子俩就出门到县衙去击鼓鸣冤。 这一次,幸运之神眷顾了他们,他们遇到了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 郭县令手里拿着那张由斑斑血泪写成的状子,看着跪在堂前的母子二人,心中顿时义愤填膺。世上竟有那样的奸徒,人间竟有如此的惨事!他定要查明事实,为这母子俩讨回公道。 郭县令将母子俩安置在县衙宿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便带着他们及差役、仵作等人打道前往吕家堡。 吕维海病重后,吕家堡便由那个从妾侍扶正的“吕夫人”当家。府中的管家原本就是她的心腹。她的儿子成了即将要继承家业的吕大少爷。 一听知县大人到来,管家忙陪着少爷上前迎接。当看到走在知县身后的母子俩时,他不由得大惊失色。他认出了那女的是当年被赶走的“旧”夫人,而那少年和老爷是如此相像。他知道大事不好,连忙遣人到内院报与“夫人”知晓。 郭县令不顾管家百般推托,执意要请出吕老爷来。管家无奈,只得用软榻将那中风了的吕维海抬到厅上。只见他果真是眼斜嘴歪,身子瘫痪。 郭县令便将母子俩告状的事讲了一遍,然后说:“既然有这等事情,本官定要查个明白,辨出是非。此事关乎伦理纲常,既不能冤屈了无辜之人,更不能让那奸邪之徒的阴谋得逞。” 随后县令便吩咐仵作过来替吕堡主和那少年滴血认亲。 两人的鲜血滴入了装满清水的铜盆之内,厅上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盯住那铜盆,只见那两滴血在水中慢慢化开,又渐渐融合在一起。 “禀告大老爷,这两人确是亲生父子。”仵作说出了最终的结论。 “吕老爷,你可听到了。他确实是你的亲生儿子。”郭县令对吕维海说着,但他的眼光却是扫过管家等人。 吕维海看来神情激动,嘴里哼哼呀呀地似乎在说些什么,但他口齿不清,说的话已是无人能懂。 “就算是老爷亲生的又怎样?当年她红杏出墙也是真的。”管家犹作困兽之斗地说道。 郭县令被他这么一说,一时间倒也难以作答。他一转眼看到了在吕维海身边的吕少爷,心里忽地一动,“来人,再让这位吕少爷和吕老爷也来认一认。” 厅里所有人的目光又再次集中到那个铜盆上面来了,而这次两滴血同样各自化开,却并没有再度融合在一起。不用仵作多说,大家也知道是什么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 郭县令一拍桌子,对“吕少爷”厉声喝道:“哪里来的狂徒,竟敢冒充吕少爷!” 扑通一声,大家看时,原来那管家双腿一软跌坐在地上。而那才十三岁的“吕少爷”,还愣愣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郭县令吩咐差役将两人拿下,又叫人去找那“夫人”前来问话。 早在管家派人到内院禀告了“夫人”之后,那“吕夫人”心里就极其不安。她悄悄来到了大厅,躲在屏风后面偷听。当听到要“儿子”滴血认亲时,她知道已是大势所去,转身奔回了自己的房间。当差役们打开房门时发现,那“吕夫人”早已悬梁自尽了。 公堂之上,管家犹是百般狡辩,但在三木之下哪有不招之理,遂说出了当年的恶行。 原来,当年两人设计将“旧”夫人赶走之后,那妾侍实指望等生下了儿子,可以母凭子贵,坐上堡主夫人的宝座。可天不从人愿,生下的却是个女儿。好在他们事前已有准备,使了个偷梁换柱之计,买通了产婆,将在外找来的男婴悄悄换走了女婴。吕维海并不知情,果然将她扶上了正室之位。 管家以奴欺主被判了绞监候,那假少爷自然是被赶出了吕家堡。 吕夫人携子重回吕家堡,十三年了,自己终于讨回了清白,儿子也终于认祖归宗,心中是百感交集。吕维海本来已经奄奄一息,又受此沉重打击,在得认亲生儿子的三天之后,便在悔恨之中一命呜呼了。 吕夫人担起了一家之主的重任,十三年的苦难使她变得坚强起来。为了让儿子顺利接掌吕家堡,她夙兴夜寐,百般操劳。为了不让儿子忘却当年的苦痛,她给儿子起名叫吕永志。 可十三年的痛苦折磨,早已使吕夫人的身体不堪重负。重振吕家堡,又耗尽了她的一腔心血。就在吕永志刚满十六岁那年,吕夫人终于油尽灯枯,撒手归西了。 吕永志终日沉浸在丧母之痛中无法自拔,每当午夜梦回,眼前便浮现出母亲的样子,耳畔犹响起那吱呀吱呀的纺车声。他再也无法入眠,总是抱着母亲的遗物啜泣到天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