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广西农民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布衣  页数:205  

内容概要

这是我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集中展现中国农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开端策源、演进深化、不断发展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者以改革开放之初,广西宜山县屏南乡合寨村农民首创“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为题材.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实践到认识、从高层决定到国家立法及其在国内、国际产生的特殊而重大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采写。作品题材重大,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反映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广西宜山农民的实践正是对这一重要理论生动的阐释!    全书从1980年广西宜山县合寨村的农民为了应对人民公社解体后农村出现的混乱局面,自发组织治安联防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写起,然后叙述了这一创举在广西和其他省份被广泛推广的情形,以及国家立法和颁布实施的真实过程。全书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没有拘泥于一时一事,也没有就事论事,以广西农民的创举纪实贯穿始终,链接大量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历史事件及珍贵资料,以田野考察与全景观察的融合、宏大叙事与科学叙事的结合来展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前因与后果、现实与未来。

书籍目录

序章 邓小平与卡特第一章 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记 第一节 古往今来话河池  1.小岗村与合寨村  2.这方水土这方人  3.草根英雄韦江歌  第二节 中国在1979年  1.1979年大事记  2.公社不是常青藤 第三节 中国第一批村民委员会诞生  1.“六多一少”的治安状况  2.合寨大村的治安联防队  3.罗城县牛毕大队新维村的《村规民约》  4.“村民委员会”取名记  5.“大家来选领头羊”  6.山乡露天电影  7.老樟树下  8.新中国村民自治的重要文献诞生    9.草根礼赞  10.“六多一少”变成“六少一多”  11.村委会干部是公仆第二章 岁月尘埃中村民自治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背影之一:阎锡山的“村本自治”  阎锡山在山西的村政建设 第二节 背影之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  1.特立独翔的猫头鹰  2.实验、实验、再实验 第三节 背影之三:广西的村民自治  1.“建设广西,复兴中国!”   2.模范省  第四节 广西为何成为新中国村民自治的策源地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诞生记 第一节 村民委员会写进了宪法 第二节 共和国立法史上罕见的景象  1.好事多磨  2.加上“试行”两个字行不行 第三节 历史绕了一个弯  1.一个基层政权的怪胎  2.文件上的辩论第四章 法律在草根族心中 第一节 选举万花筒  1.选举的N个理由  2.落选者说,我的酒肉喂了狗   3.“法律规定我有选举权”  4.铁钩与豆腐  5.爆炸性消息:廖怀鑫竞选 第二节 在竞选中成长 第三节 “干部使坏,就该下台”第五章 村民自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第一节 干群关系像谈恋爱   1.另类的《玫瑰之约》  2.草根民主向上延伸 第二节 草根机制构建和谐第六章 村民自治震惊世界 第一节 中国的草根民主地球人都知道    1.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2.中国村民自治接受国际援助 第二节 草根民主——中国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尾声 来自中南海的最新强音

章节摘录

  这是我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集中展现中国农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开端策源、演进深化、不断发展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者以改革开放之初,广西宜山县屏南乡合寨村农民首创“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为题材.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实践到认识、从高层决定到国家立法及其在国内、国际产生的特殊而重大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采写。作品题材重大.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反映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广西宜山农民的实践正是对这一重要理论生动的阐释!  全书从1980年广西宜山县合寨村的农民为了应对人民公社解体后农村出现的混乱局面.自发组织治安联防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写起,然后叙述了这一创举在广西和其他省份被广泛推广的情形.以及国家立法和颁布实施的真实过程。全书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没有拘泥于一时一事.也没有就事论事,以广西农民的创举纪实贯穿始终.链接大量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历史事件及珍贵资料,以田野考察与全景观察的融合、宏大叙事与科学叙事的结合来展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前因与后果、现实与未来。书中使用了许多新闻采访、新闻报道、演讲稿、文献资料、学术研究资料、法律条文、政府文件。  第一章 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记  第一节 古往今来话河池  1.小岗村与合寨村  说起安徽凤阳小岗村,几乎家喻户晓,它是新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发源地,而说起广西河池地区(今地级河池市)宜山县(今县级宜州市)的合寨村来,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而它则是新中国当代基层政治改革的开山劈路者。  1978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被饥饿逼急了的18位农民冒着当“现行反革命”的危险,做好了坐牢甚至杀头的思想准备,在土地家庭经营承包的合同书上悲壮地按下自己血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孕育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1980年春天,广西河池合寨村的蒙宝亮、蒙光新、韦焕能、蒙成顺等20多位壮族农民,为了保卫集体和个人财产,站出来维护当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组织村民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敲响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开场锣鼓。  200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并说到中国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而这“四个民主”,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的内容,而且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都已将这“四个民主”提升为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原则。  安徽的小岗村与广西的合寨村两者比较起来,同是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同是中国农民在现实生活中逼出来的自发的伟大创造,最终得到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认可,并在全国普遍推行。不同之处在——前者是私下暗中密谋而后签订的合同书,后者是办喜事似地大张旗鼓的村民各户的代表选举、制定村规民约。前者是经济领域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旧经济体制的反叛;后者是政治舞台上的村民委员会,是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民主政治的一场实验。前者是为了摆脱集体经营体制的羁绊,后者是为了扩大人民权力,自己当家作主;“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前者在中国的媒体上受到广泛报道,但后者在国内比起前者来虽不算知名,却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眼球。几乎所有西方知名媒体都关注此事,他们惊呼:“这是中国封闭制度下民主潮流的涌动。”欧洲、美国、日本等一些团体组织不惜重金赞助中国村民自治这一社会科学项目。  1999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1999春节联欢晚会”,邀请韦焕能当嘉宾。这不仅是韦焕能的光荣,也是河池人、广西人的光荣。为了出席这个晚会,让他有个嘉宾的样子,自治区民政厅特意给他做了一套西服。  韦焕能回忆:  那天晚上和我坐在一起的还有6个嘉宾,第一位嘉宾是安徽小岗村的严俊昌,第二位是棉纺厂的一个工人,我坐第三位。那天晚上中央领导也来了,有江泽民主席,还有一些演员。中央领导在接见我们的时候,主持人先是介绍严俊昌,说他来自安徽小岗村,他们在1978年分田到户,建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介绍我,说这是来自广西的韦焕能,他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选举的村民委员会,制定了《村规民约》……我是坐飞机回来的,这辈子从来没有坐过飞机,过了一把瘾,买一张飞机票,我回来卖牛都愿意。  历史的天空中,会飘动着许多的云团,这些云团像一个个问题摆在大地上投下自己的身影。  19世纪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托克维尔说:“政治生活始于乡村。”新中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的政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是由广西河池地区三岔公社(今南屏乡)合寨大队发起的,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想过创造历史,只是出于维持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的需求,才自发组织起来,他们更没有想到这个组织的《村规民约》竟然酝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诞生。他们没想过成为英雄,却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推动了新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中国当代的村民自治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是怎样开始的?中国那么大,为什么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偏偏在广西河池诞生?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呢?它的诞生对于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今,村民自治已成为“9亿农民的伟大创造”,成为中国农村继经济体制变革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广大农民为什么要投身到这一场对他们并不熟知的历史性变革中去呢?……  要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必须到新中国村民自治的源头去寻找答案。这个源头就是广西河池。  笔者相信,时间经过沉淀总会把事件的真实影像呈现出来。  于是,笔者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展开田野调查。  现在,让我们冷水泡茶慢慢浓,从源头说起。  2.这方水土这方人  法国作家雨果在《九三年》中说道:“地形可以影响人们的许多行为。它是人类的同谋者,它所起的作用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大。”  桂西北边陲的河池地区,是一片神奇魅惑的土地,这里有着世界上发育得最完整的喀斯特峰丛,没有什么比这里纵横交错的山脉更顽强,没有什么比这里的水更有韧性和力量。  苦难孕育英雄,英雄战胜苦难。  苦难是一个创伤,创伤是英雄的身份证。  长期以来,河池土地贫瘠,匪患猖獗,饥荒成灾。前来考察的联合国官员认为该地区不少地域是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河池占地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东连柳州,南接南宁,西接百色,北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河池境内地形多样,结构复杂,山岭绵亘,岩溶广布,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分布于边缘地带,北有九万大山,西北有凤凰山、东风岭,西和西南有都阳山、青龙山等山脉。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兴乡的无名峰,海拔1693米,是河池第一高峰。壮、汉、瑶、仫佬、毛南、苗、水、侗各民族约314.73万人,像蚂蚁垒窝一样,硬是在这一片穷山恶水中,繁衍生息,开发着这块土地。  在世界的版图上,中国是亚洲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的版图上,广西是一个偏远穷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广西的版图上,河池是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山区;在河池的版图上,宜州、罗城是一个偏远的三县交界的少数民族山区。  广西处于中国的西部,河池处于广西的西部。河池的壮族主要集中在宜州和都安,仫佬族主要聚居在罗城。  1965年8月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池专区,统辖从广西的柳州、百色、南宁三个地区划出的10个县。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增设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域由都安、巴马和南宁地区马山县的部分乡镇组成。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设立地级河池市。  改革开放之后,河池人民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如今这里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铜鼓之乡和长寿之乡。据有关资料统计,这里的优质锡矿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二;在全世界传世2400多面铜鼓中,河池有1400多面,占了一半以上,这些铜鼓象征着财富和权利,也昭示着河池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河池绿野仙踪的环境造就了世界上在发现顺序上的第五个长寿之乡。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河池的巴马瑶族自治县有3160位80至99岁的老人,74位百岁以上的寿星,其中最大的是116岁,每10万人中有百岁以上长寿者31人,居世界第一。  河池宜州还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是诗的故乡、歌的海洋,每一片在风中舞动的树叶都在唱着山歌,“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传说中的刘三姐是一个美丽善良、活泼开朗、勤劳智慧的姑娘。她热爱生活,追求自由,不畏强暴,以山歌为武器反抗财主与州官的压迫。据《宜州志》记载,刘三姐是唐代宜州下枧村壮族人,深受人们爱戴崇敬,在广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刘三姐曾到桂林、柳州等地传歌,名播岭南。至今下枧河畔有刘三姐歌台、汗巾、扁担等遗迹,供人观赏。如今,宜州市流河乡已改名为“刘三姐乡”,以做纪念。自电影《刘三姐》蜚声海内外后,“刘三姐”已成广西民族文化的代名词和独特的文化品牌。  千百年来,宜州人民生性爱歌,“一唱就是一大箩”,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传史、以歌叙事、以歌劝世,唱尽人间喜怒哀乐。  千百年来,刘三姐一直是广西少数民族人民最熟悉的歌仙,壮族、汉族、瑶族、苗族都把她尊为自己民族的歌仙。  山歌真是好东西,宜州人说,茶饭养身,山歌养心。孤独的时候,山歌是伴侣;快乐的时候,山歌可助兴;忧伤的时候,山歌可解愁苦;天黑的时候,山歌可当灯火;寒冷的时候,山歌是温暖的火塘。山歌像宜州那些倒映着两岸风景的清澈河流一直流传至今。你在宜州的街上走,到处都可以看到山歌,墙报、宣传栏、招贴、行人的T恤文化衫上也印着山歌,就连载客的三轮摩托后背上都写着山歌,题材多样,生动形象,诙谐幽默,闪烁着民间智慧的光芒。笔者上了一辆载客的摩托车,车的后背写着一首山歌:  鱼过滩头也有影,  鸟过山前也有音。  政务增加透明度,  群众不会起疑心。  2001年,宜州被中国山歌协会授予中国“山歌之乡”的称号。  每当夜幕降临,到处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山歌声。宜州的公园里,刘三姐广场上,火树银花不夜天,山歌阵阵喷涌泉。宜州人个个都是山歌手,歌手唱着动人的山歌,山歌引来了众多的游人,也牵来天边的月亮。  当地有一种桂西所特有的山地矮马,十分惹人喜爱,这马令人联想起勤劳善良朴实的山里人。它体短粗壮,如果你是中等身材,这马只有你的齐腰高,体重在65公斤到140公斤之间。它很通人性,耳朵很短、很硬,额头是平的,一双姑娘似的大眼睛,似乎能看透主人的心思,主人快乐,它也开心,主人忧伤它也抑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矮马的身体结构,是它们长期以来山地生活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它身材矮小,重心低,就能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稳稳站立、负重前行;它性情温驯,健壮耐劳,干起活来很卖力气,不惜体力,能给人当坐骑,又可负重,可拉车拉磨、驮物、耕田犁地。它是山里人忠实的好朋友,也是山里人家多功能的壮劳力。  河池在中国历史上曾闹出很大的动静,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等革命者的战斗足迹,至今还屹立在风雨中的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和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东兰武篆魁星楼、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恒里红军岩、红七军河池整编宿营地、东兰革命烈士陵园等等名胜,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峥嵘岁月的奋斗历史。  河池宜州古代曾为庆远府,宋代曾经出过三元及第的大才子冯京。据《嘉庆一统志·庆远府》载:“冯京,龙水人。庆历中举进士,自乡举礼部至廷试皆第一。”  《方舆胜览》载:“庆历间廷对第一,解省又俱首选,时号三元。母丧长沙,有读书堂在春陵。其解试寓鄂渚,其生于宜,其游学随所在而往。其祖茔在龙江浪,步北今有冯村。官参知政事,赠太子少帅,谥文简。”  冯京(1021-1094)少小人才出众,读书用功。他参加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中状元时年仅二十八岁。  明代著名诗人潘恩《过冯当世祠》称赞冯京:  三元瑚琏士,  颖异况无伦。  探奇抱荆璞,  声律薄苍雯。  据传冯京殿试后,有人问起他的老家何处,他用诗回答:  头戴平天帽,  脚踏万年河。  右手攀龙角,  左手攀骆驼。  九龙来戏水,  龙尾通天河……  这回答有点山歌的神韵。他所描述的山川形势,就是唐末时期龙水县城即今宜州周围的景象。平天帽是平顶的状元山,万年河指龙江,龙角山、骆驼山分列左右两边,九龙即隔河相向的城南九龙山,天河即罗城天河。  冯京自仁宗朝开始,历任监丞、龙图阁侍制、翰林学士,开封知府、太原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逝世后,谥号“文简”。  北宋中叶,朝野动荡,外患频频,朋党之争,愈加激烈。而冯京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饱经宦海风浪,其身不倒,确有过人之处。冯京文武双全、英姿勃发,忠勤耿直,遇事果决,有“水晶灯笼”之称。《大明一统志》说冯京有“中立不倚之操”。  历史悠久的宜州,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明惠帝朱允文、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等历史名人曾留寓此地,留有山谷祠,山谷先生衣冠墓,石达开与部将气吞山河的唱和诗石刻,全国现存最早的五百罗汉号碑等众多文物古迹。河池的宜州也是壮族中的一支——北壮的发源地。  河池的罗城县是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的于成龙出仕为官的第一站。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州(分离石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享年六十七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始,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皇帝赞誉。  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顺治十八年,年已四十五岁的于成龙,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到偏远的蛮荒之地广西罗城做县令。罗城新置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上任时,盗贼横行,匪患连年,民不聊生,满目疮痍,按当地人的说法“鬼打死人”。他寄居于关帝庙中,办公的县衙仅三间破茅房。上任不久,同来的五名仆从,有的染病而亡,有的不堪其苦而逃离此地,而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安定社会,恢复生产。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拿盗贼案犯。  境内安定之后,他又在全县搞治安联防,一村发现盗贼,数村前来缉拿。一户发现盗贼,保甲悉数出动。一日,邻县的盗匪抢走了境内农户的水牛,于成龙冒着受处罚的危险,组织联防队伍越过自己管辖之境追夺,大长罗城人威风,“邻盗”不敢犯境。他任罗城县令七年,清正廉明,克己奉公,扶贫济困,兴学重教,发展地方经济。他指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他使罗城混乱的社会秩序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于成龙离任赴四川时,穷得连赴任的川资也没有,罗城百姓闻讯,“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  如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凤山公园,有一尊于成龙的大理石雕像,高3米,重3吨半。罗城人民缅怀于成龙的功绩,更追思他反腐倡廉的精神、正直坚毅的品质。  河池既出产冯京、于成龙这样杰出的古代文人,也养育出像周钢鸣、曾敏之、包玉堂、潘琦、蓝怀昌、聂震宁、宋安群、东西、鬼子、凡一平、常剑钧、包晓泉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当代作家。至于其他领域的人才,更是数不胜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震惊世界的广西农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