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

出版时间:2013-6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罗伯特•D.卡普兰(Robert D.Kaplan)  译者:涵朴  
Tag标签:无  

前言

地缘政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作为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地缘政治学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因素之一,并从国家利益出发,将具体国家的安全纳入全球背景之中,从地理的角度考察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在《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中,罗伯特·D.卡普兰作为著名的地理学者和地缘政治研究者,全面而系统地回顾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并通过各地气候、地势和所处地理位置预测未来全球事件的演化,特别是欧亚大陆的下一次冲突周期。    作者在书中特别讲到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并对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国历史上与周边国家关系复杂,加上当今崛起过程中在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巨大需求,使得中国如今的地缘政治格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南海到东海,从东亚到中亚再到东南亚,从欧洲到非洲,中国将如何在其地缘政治布局中找到切入点并实现百年复兴,世人正拭目以待。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我们认识自身问题的一面镜子,对地缘政治及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对关心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和时事热点的大众读者,本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由于作者卡普兰的身份、立场和角度的限制,本书中的某些观点和论述不可避免地会以美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在谈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道路和未来军事战略时有失偏颇。对于在全球各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的中国来说,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而改革和完善也将是恒久不变的主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模式”会得到更多认同,并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内发挥更多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013年6月

内容概要

崛起的中国和印度,何以格外推崇马汉的海权论?“辽宁号”航母的诞生是否意味中国海军正在走向深蓝?
作为北约成员国,土耳其为何要推动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和谈,并率先与阿萨德作对?它为何又要在加沙以巴勒斯坦人的保护者自居?
麦金德准确遇见了北约与苏联的对抗以及前苏联的解体?德国的中心地理位置及其内在文化态度讲怎样决定欧洲的走向?
卡普兰在本书中以地理为主线,通过地图导出地缘政治,并将地理作为手术刀,结合其毕生观察、发现和相关理论来剖析国际关系和全球化中无法解释的冲突。同时,他以地理的逻辑解释历史现象,解析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热点,预测未来全球事件的演变。
通过对气候、地势和地理位置的考察,卡普兰回顾和分析了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和中东等地的历史热点和潜在危机,并全面地预测了欧亚大陆的下一个冲突周期。
本书睿智地辩驳了那些认为全球化会战胜地缘的观点,告诉读者地理对于塑造历史有多么重要,并进一步指出那些永恒的真相和地理的事实是如何能够帮助人们避免本世纪即将发生的灾难。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罗伯特·D.卡普兰(Kaplan R.D.) 译者:涵朴  罗伯特·D.卡普兰(Kaplan R.D.),全球首屈一指的战略预测公司STRATFOR首席地缘政治分析师,资深国际事务记者。他是第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巴尔干即将来临的剧变发出警示的美国地缘政治家。2006—2008年,他是美国海军学院的特聘教授。2008年,他担任华盛顿新美国安全中心的高级研究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小布什更是卡普兰的忠实读者。小布什认为卡普兰对世界局势的诸多观点与他本人的世界观颇为吻合。卡普兰游历了近70个国家和地区,论著颇丰,曾写过《季风》(Monsoon)、《巴尔干鬼魂》(Balkan Ghosts)、《阿拉伯专家们》(The Arabists)等。

书籍目录

前言地球不是平的 l 第1章地图上的地缘战争 宁死不屈的地理 11 谁来拯救“中欧”? 14 德国的钟摆与巴尔干的灵魂 l8 “慕尼黑阴谋”的类比 24 理想主义对美国的祸害 29 第2章分裂的地理,报复的逻辑地图的力量 33 现实主义与地图的价值 34 地理的逻辑37 人类活动轨迹的前戏 40 从未降格的地理 44 地理将会以怎样的方式报复人类? 46 第3章地理的历史轮廓希罗多德和他的继承者 动荡的美索不达米亚 5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53 地理对伊斯兰世界的偏见 57 霍奇森——伊斯兰的冒险 60 希罗多德的猜想 67 第4章历史的地理枢纽 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剧本 亚洲的“附属”——欧洲文明 76 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决定人类的未来? 82 一个世纪前的地缘政治剧本 90 第5章纳粹德国的地理扭曲 地缘政治空间竞争 被纳粹曲解的“生存空间”理论 95 德国地缘政治的本质 98 “心脏地带”理论的末日? 102 第6章被边缘的边缘地带“权力均衡”的挑战 边缘地带与心脏地带,孰轻孰重? 107 美国的后院一起火的“南锥体” 110 大陆边缘地带导致“遏制”战略的形成? 112 遏制中国的逻辑 114 第7章海权的诱惑 霸权的野心 121 地理决定海权? 123 制海权等于霸权? 128 …… 第8章从“缓冲垫”到监狱拥挤的地图 第9章欧洲分裂的地理根源被割裂的“大欧洲” 第10章摒弃历史的地理 中心地带的俄罗斯 第11章巨龙崛起 中国实力的地理优势 第12章“阿育王”的困惑 印度的地理困境 第13章搅动世界的波斯 伊朗的地理枢纽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1章地图上的地缘战争宁死不屈的地理 20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后,人们才认识到自由主义的局限性并重新建立对地图的尊重。冷战结束后,人们逐渐丧失地理意识,似乎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开始,但在“9·11”之后的10年里,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将这种幻想击得粉碎。 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一即发的“火药桶”,根源何在?中欧作为“宽容忍让”和“高度文明”的理想地标,在新的大国博弈中能否幸存下来?德国的地理位置又是怎样决定其钟摆方向的?海湾战争中,眼看就要活捉萨达姆,老布什为何却下令停止进攻巴格达? 西方国家对米洛舍维奇等独裁者的“绥靖政策”一时间使得“慕尼黑阴谋”的类比甚嚣尘上,地理的报复在无形中开始上演了…… 要重拾我们的地理意识,必须先在最近的历史坐标中找准一个时间点,搞清我们在何时彻底失去了它,以及为什么会失去它,并阐明那将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判断。 当然,这种地理意识的丧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倘若要我指出这个时间段,我想大约就是柏林墙倒塌后的那段日子。一条人为边界的倒塌,本应让我们对地理和地图更加肃然起敬,以便提前考虑德国版图的变化可能会对相邻的巴尔干和中东地区带来什么影响,但恰恰相反,我们却从那时开始盲目自大起来,完全无视那些真正的地理障碍仍然虎视眈眈地横亘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渐行渐远。 德国境内一道人为边界的拆除,仿佛突然成了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这让我们认定:人类所有的分歧将从此烟消云散;民主既然能将东欧收于麾下,也必将征服非洲和中东;“全球化”这个风靡一时的流行概念,已经不仅仅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而是一跃成为了历史的道德方向和国际安全体系。想想看,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才刚刚被打破,美国和西欧的国内安全就被视为理所当然,太平盛世的假象统领了一切。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前副主任弗朗西斯·福山,预见性地捕捉到了这种新的“时代精神”。他在柏林墙倒塌前几个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文章,宣称世界各地战争和动乱有增无减,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即自由民主制将成为所有国家政府的唯一形式。)至此宣告终结,因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取得了胜利,有关政治制度的争论就此结束。 其实,这只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象塑造世界,有时甚至是通过出动美国军队来实现的。在20世纪90年代,这样做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惩罚。这是一个信仰倒错的时代,是冷战后的第一轮知识辩论周期。在这个时代,“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被视为无稽之谈。比如,在一些地方,传统和狭义的“国家利益”本来就被定义得似是而非,却硬要对其进行人道主义干预。你最好加入新保守主义派,或当一名自由派国际主义者,整天想着如何在巴尔干地区阻止“种族灭绝”,因为这是当时“聪明的好人”该做的事。

编辑推荐

《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睿智地辩驳了那些认为全球化会战胜地缘的观点,告诉读者地理对于塑造历史有多么重要,并进一步指出那些永恒的真相和地理的事实是如何能够帮助人们避免本世纪即将发生的灾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作者既不是像摩根索那样的政治理论大师,也不是像汤因比、布罗代尔、麦克尼尔那样的文明史大师,还不是像麦金德、斯皮克曼、马汉那样的地缘政治大师,但作者谙熟并有机地融合了诸大师的智慧,对世界进行了全景式的回顾与瞻望。作者的结论我们不一定全部认同,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宏大视野和“百科全书”式的学养,不能不受作者的影响和启发。从空间上认识世界的一本好书。本书虽然是普通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但是印制是认真的。本书作者的新著《季风》将视野转向了印度洋,同样给我们展现了“全景式”的印度洋地缘政治画面及即将上演的纵横捭阖。该书已由社科文献出版发行。
  •   一个地缘政治业余爱好者的作品!随意翻阅即可!
  •   很有深度的书,将学术性与可读性结合的很好。
  •   地缘政治、地缘战争,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知识!
  •   正是我需要的 。不错,有用。谢谢
  •   是正版的书,不错,打折的空间应该再大一点
  •   文字翻译方面不够流畅。
  •   不错,就是有点深!有些不太好懂!
  •   伊拉克在2003年遭受美国入侵后发生了深刻的政治变革,并逐渐影响到整个阿拉伯世界。伊拉克有巨大的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有超过3 000 万的庞大人口;地理位置处于逊尼派和什叶派伊斯兰世界交界处,与伊朗、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之间同等距... 阅读更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