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论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罗尚贤  页数:26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生活在文明更新的时代,就如处在昼夜交替的黎明之前。    黎明前的黑夜是最黑的,却是短暂的。当社会怪状丛生,威胁生活安宁,乃至霸权主义、恐怖主义这对孪生兄弟的争斗恶性循环,各种危机接踵而至,在你眼前呈现一片漆黑之时,能感悟到黎明曙光的先兆吗?这种感悟,须有相关的哲学知识,特别是和生哲学的知识。和生理念会让人心明眼亮,清楚地看到人类航船正在乘风破浪地前进,而成为快乐幸福的弄潮儿。    在古代中国,距今约八九千年前出现的《龙图》,距今约七八千年前出现的《河图》以及《太极八卦图》,已体现了“阴”、“阳”观念,并萌发了阴阳和合而生衍的思想。这是人类对于物性的一种科学认识。(详见本书第一章)    在古代印度,距今约三四千年前雅利安人创造的吠陀文化,提出了“有”、“无”概念。这是人类对于物相的一种科学认识。    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杰出思想家老子,把中国的阴阳观与印度的有无观结合起来,即是将物性及物相的科学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了“有无相生”的思想。这是人类对于物质衍化的全面、深刻的飞跃认识。    阴阳冲和,和实生物,则无中生有;阴阳失和,必致衰亡,则有复归无。得和则生,失和则亡,从中可见“和”是万物生衍的自然本性。以“和”为依据的聚变与分化,环环相扣,此在生时彼在亡,此在亡时彼在生,给世界以无限的生机。世界正是这样周旋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集合而成的。世界不是静态的具体事物的组合,而是动态的种种过程的组合,老子称此过程为“太”,并把这些过程分成四大类,即“道太”、“天太”、“地太”、“王亦太”。恩格斯称这类思想为“伟大的基本思想”。(详见本书第四章)    这类“基本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围绕“和”而识别生死兴亡,并形成贵和重生的观念。因此,我将其概括为“和生理念”,或“和生哲学”、“和生之道”。    作为人,若能以和生之道看待宇宙万物,看待人类社会,看待自身的人生旅程,便能在五光十色的大干世界中,不致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而是卓有智慧,勇往直前,善于进取。按中国俗语说,则是万事如意,按老子的说法,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违反道理,便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而世间最根本的真道理,就是和生之道。    在远古中国,曾有过相当长的和谐共生时代,这就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三皇”时代,和生之道是在此时萌发的,但未成形系统的和生学说。    和生之道,先是在人类历史跨入文明时期之初萌生,而后在识别“自生”乃至争斗的弊端中发展起来的。文明时期之初,产生了私有的观念和制度,促进了社会生活的飞跃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人祸。在原始社会,无所谓财产所有,也就无所谓“公有”和“私有”。在私有观念形成时,公有观念相对形成了。“公”与“私”的争议,发展成了“共生”与“自生”对立的理论,乃至发展成和生哲学与争斗哲学的对立,及其相应的两种思维方式,即和谐生衍思维与征服掠夺思维。劳动民众的劳动需要协作才能创造,故和生哲学反映了劳动民众的世界观;而贵族是通过争斗来占有财富、扩张财富、维护财富的,故争斗哲学反映了贵族剥削者的世界观。    老子在他的主要著作《道》、《德》、《易·彖》中对于和生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他确证了宇宙万物是“有无相生”、“周行不殆”的。无中生有,遵循着万物和生规律;有而变无,遵循着万物更新规律。人类作为万物的一类,亦须遵循此原理,才能“周行不殆”,持续生衍。    汉语的“和”字有多种含义:和合、和睦、和谐、和衷、和气、和美、和解等,又引申为团结、合作、平衡、协调等。“和”的完满境界,老子称“得一”,并说“万物得一以生”,认定万物都是和合而生成,和睦而生存,和谐而生衍的,故人类须贵和重生。因此我称老子开创的这种哲学为和生哲学。和生哲学,不是“唯物”,亦非“唯心”,而是“唯道”。老子的“道”是“物”与“心”的统一。他说:“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的“道”,包含“道理”及其依据“道恒”。道恒作为物性是客观存在的,虽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可认知,认识清楚了而论说成理,便成道理,故道理属主观精神。道理决定于道恒,两者必须一致,一致的就是真道理,不一致的就是假道理。(详见第四章)    老子在为《周易》作《彖辞》解释“革卦”时,创造了“革命”这个辞,说明他已孕育了革命思想。他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那是私有制第一次飞跃发展(半公半私转化为完全私有)的年代。争斗破坏了社会和谐,“立天子,置三卿”更使百姓受伤害,面对这种局面,老子感叹“天下无道”了,从而想通过大道革命来矫正被扭曲了的天下,重建人间和谐。因此老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到中国、波斯、印度的边境地区进行社会实验,探索如何创造人间和谐的新形式。我称此为“昆仑实验”(详见第二章)。昆仑实验是卓有成效的。当时吸引了各国志在改革的不少杰出智士,其中有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印度的伽耶迦叶玻兄弟、悉迦牟尼、提婆达多、大雄耆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撒尔莫克西斯等。他们集体创造了“浮图法”,老子将其概括为和光同尘致“玄同”的社会和生学说(详见第三章)。    社会和生学说,按老子的说法,是“复众人之所过”,即重现众人的经历,按今天的话说,是总结众人的实践经验而成形的“圣人之学”。因此,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违)”的,即能辅助万物按自身本然固有规律而生衍的高雅思想。其中包含众人如何按客观规律待人、接物、处事,按人生规律生活,营造美好幸福,而不胡作非为的准则。老子说的“圣人”是大道之邦中各浮图邦的导师,是实际上的领导人。他们都没有官衔。“圣人之学”主要指“浮图法”,是因地制宜,与时俱化的,由民众创造出来的,不是从本本中学来的。    老子学说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带到希腊后,曾引起希腊贵族的强烈反弹。毕达哥拉斯是爱琴海中靠近小亚细亚的萨摩斯岛(此岛本属希腊,后为波斯占领)人,参加昆仑实验后,带着老子在昆仑实验中写的《道》、《德》等文献,到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做希腊“浮图道”的试验,在克罗顿城建立了基地,发展很快,影响很大,却遭到城邦贵族的武力镇压。毕达哥拉斯遇难了,但他的众多弟子(据说有五百多人)被驱逐后分散在希腊各地及地中海沿岸,继续传播他的思想,对希腊、罗马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罗马神话中称“酒神巴克斯”)正是以毕达哥拉斯为生活模特的,就像“宙斯”主神以希腊盟主阿加米农为生活模特那样。众多知识渊博而力量无比的“赫丘力士”,则是以毕达哥拉斯的弟子们为生活模特的。    当时,维护贵族制度的顽固派代言人赫拉克利特,对毕达哥拉斯在和生哲学(详见第四章)指导下在意大利南部的社会实验,进行诸多指责。就在这种指责的思辨中,形成了他的争斗哲学及相应的征服掠夺思维方式。他认定,“世界是燃烧着的永恒的活火”,并由此引申出“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详见第五章),这是人类“野蛮时期”在“文明时期”中留下的余韵。但此后有不少人,主要是阶级社会的统治者,都视这种野蛮遗风为金科玉律,妄图通过战争将世界据为已有。    然而,希腊广大人民还是视毕达哥拉斯带去的和生哲学为“真知”的,把产生和生哲学的地方,神化为“知识的神殿”(详见第五章)。希腊传说中的“知识的神殿”据说是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汇的檀特山区。这是老子和毕达哥拉斯等人做昆仑实验时的联络处,也就是和生哲学诞生的地方(详见第二章)。一百多年后,“亚历山大远征”时,是在他们找到了这个“知识的神殿”,参观了檀特山纪念馆后,才收兵西返的(详见第五章)。    私有制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飞跃发展之时,即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之时,在其典型地区的欧洲,思想家们面对人祸丛生的局势,高度重视和生哲学,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古代东方的同一性孕育在日耳曼的土地上。”诞生在日耳曼土地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是和生哲学的发扬光大(详见第七章)。    几千年来,和生哲学与争斗哲学同时并存发展。斗争哲学以其维护剥削压迫的观念及征服掠夺的思维,有力地辅助了社会的进步,并把私有制的发展推动到了顶峰;和生哲学及其和谐生衍的思维方式,则在科学文化方面突出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当今之世,已到了文明再次更新的时代,工业文明必将更新为和生文明(详见第八章)。人类不得不在痛苦争斗中生存的历史应当结束了。争斗哲学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并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必为变革的潮流所淹没。只有实践和生哲学,天地才能平静,人类才能转危为安。因此,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和宗教家,以及世界各族人民,都将逐渐集中到和生旗帜之下,协力奋斗致“玄同”——自觉地把自身生活的个别行为,组成社会生活的协同步调,如此,人类持续发展的各种根本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时代在呼唤着和生文明,围绕着和生而变革所形成的事业新貌,如新教育、新文化、新科技、新管理等等,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详见第八章)。事业的主导将取代产业的主导。    文明更新的伟大时代,必然有为之鸣锣开道的相应理论。这种理论,应该是能矫正工业文明中各种生态失衡的理论,是与人类本性相称的理论,是与物质财富充裕相称的幸福生活的理论。这只能是在新质因素中体现出来的与和生哲学联系在一起的和生理论。

内容概要

  《和生论》为探索和生文是否必然见世,面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演变。  和生哲学的要义是:  宇宙间的“有无相生”;自然界的“和至”生物;社会上的和而“玄同”;人身中的“营魄抱一”;认识过程中的“实事求是”。  这种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以“革命”促和谐,以和谐促生衍,因此总是强调贵和重生的。古往今来的和生之道,是当代人类摆脱生活困境的唯一出路,是避免毁灭的法宝。

作者简介

罗尚贤,196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曾主编《广东师范学院学报》六年,创办并主编《暨南学报》十年,先后任中共河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社会科学》主编等职。从事老子思想研究近四十年,认定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者,古典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创始人;老子思想熔铸了中国历代清官和平民百姓的心理特质,一直影响到现当代中国,天下为公,事实求是,为人民服务等皆是老子思想在现代的发展,一反误释老子思想为没落奴隶主贵族颓废思想的传统权威观念,还老子思想以本来面目。1989年出版专著《老子通解》,曾两次修订再版,系统、合理地解读老子思想,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97年,瑞典斯德歌尔摩大学、隆德大学因此书特邀其为汉学博士班讲学三个月,专授老子思想与中国哲学。他认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和生理念,故而在国际论坛上一再断言,21世纪将是和生文明的新世纪。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和生之道的渊源:《龙图》、《河图》、《太极八卦图》及《周易》  一、探索和生之道的起点  二、中华文化之根:从《龙图》到《河图》  三、从伏羲的《太极八卦图》到《周易》  四、卦台山上可望见天然的“太极八卦”地形  五、《太极八卦图》与当时社会生活的联系    (一)伏羲是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    (二)渭河两岸人的亲和互助    (三)发明姓氏的伟大创举  六、“太极图”与“八卦图”不可分离    (一)“太极图”象征两族人    (二)“八卦图”象征天地万物    (三)《太极八卦图》教人善待人,善待天地万物  七、《太极八卦图》反映人与宇宙万物的整体观念  八、《周易》的《彖辞》是老子的重要著作第二章 和生之道的昆仑实验  一、昆仑实验:亟待研究的史学空白  二、关于“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三、从“浮屠”到浮屠塔--浮屠邦的标志  四、“修浮图道”、“浮图弟子”、“浮图经”与“老子经”  五、关于浮图邦的分布情况  六、和田绿洲的“达德之邦  七、兴都库什山以北的浮图邦  八、从龙的神话看克什米尔的浮图邦  九、关于乾陀罗浮图邦  十、老子居住的檀特山:大道之邦的联络处  十一、大道之邦制造的道钱  十二、大道之邦通用的文字:怯卢文第三章 浮图法及社会和生学说  一、浮图法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原则  二、“有邦之母,可以长久  三、分邦废封,大小兼顾  四、“立教施政”,“有德司介”  五、树立公德,和谐“弗争”  六、人人平等,亲密无间  七、以民为主,直选“圣人”  八、提倡博爱,妙在“曳明”  九、全民学习,“六自”达德  十、创造文字,便于交往  十一、富者乐捐,贫者受补  十二、发行货币,提供财政  十三、尊重自然,辅助万物  十四、“以畸用兵”,全民卫邦  十五、社会和生学说的形成第四章 老子建构的和生哲学  一、从此人间有了哲学思想体系  二、开拓哲理的“道”  三、从具体到抽象的“名”  四、“无”和“有”与万物的奥妙  五、“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六、“动”——有物视界与无物视界的共性  七、“太”——宇宙万物生衍的必然程式  八、“和”——万物生衍的本性  九、“益生”与“无为”  十、万物之“玄牝”  十一、识道的方法:实事求是  十二、“万物尊道而贵德”,人间唯图真善美    (一)老子的“道”、“德”是比人伦概念更广的哲学概念    (二)尚德与轻德    (三)“玄德”:尊道而贵德的典范    (四)社会管理的“玄德”    (五)“恒德”:普及德性,树立公德  十三、和生哲学的普遍意义第五章 昆仑实验与古希腊文化  一、毕达哥拉斯:和生哲学的古希腊代表人物    (一)毕达哥拉斯参加昆仑实验    (二)毕达哥拉斯在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试行“浮图道”    (三)毕达哥拉斯从数的角度解读老子的和生学说  二、赫拉克利特:争斗哲学的鼻祖  三、希罗多德的见证:色雷斯的大道之邦  四、亚历山大和托勒密等人的见证    (一)《亚历山大远征记》史料的可信程度    (二)亚历山大侵略军遇到浮图道人的和平抗议    (三)浮图道人反侵略的英勇斗争    (四)为了寻找“知识的神殿”    (五)亚历山大进入毕达哥拉斯创建的奈萨浮图邦    (六)终于找到了“知识的神殿”第六章 浮图道及其派生的系列宗教  一、关于浮图道  二、关于火祆教  三、关于耆那教  四、关于佛教    (一)“避敌弃国”的流亡太子    (二)乔答摩·悉达多的引路人:伽耶仙人    (三)浮图道在恒河流域的主要基地:伽耶浮图邦    (四)悉达多得道的故事    (五)伽耶仙人推荐悉达多到乌仗那主持浮图邦    (六)悉达多在乌仗那成为“圣人”    (七)悉达多总结浮图法并引申为佛法    (八)如来浮图邦及佛教的创立  五、提婆达多教派属正统道派  六、关于西域道教    (一)西域道教和内地道教皆由浮图道衍生而来    (二)在西域坚持浮图法的正统道派受排挤    (三)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扶佛灭道    (四)正统道派的新领袖李耀景建立西域道教  七、关于波斯经教(大秦景教)    (一)波斯经教的由来    (二)景教经典可证景教原属浮图道    (三)从景教碑看景教与老子的关系    (四)“三一妙身”的奥秘第七章 和生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一、社会和生学说的欧洲支流  二、马克思主义的和生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遭曲解的深刻教训    (一)和生哲学被曲解成争斗哲学    (二)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被曲解成见物不见人的“唯物主义”    (三)畸形“社会主义”的自行破灭:苏联解体,苏共自散  四、中国共产党“正本清源”后的创造性发展    (一)在两种哲学的交织中艰难奋进    (二)误判“苏修”的盲目斗争造成理论与实践的极度纷乱    (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四)共产主义发展成共生主义第八章 迈向和生文明时代  一、“蒙昧”、“野蛮”及“文明”  二、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更新带来时代进步的飞跃  三、工业文明在加速衰颓  四、和生文明正在不断涌现  五、联合国在文明更新中的特殊使命  六、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建设是迈向和生文明时代的主要途径  七、欧洲联盟的启示  八、美国迅速兴衰的启示  九、迈向和生文明时代的突破点:优化“人类自身的生产”  十、各大宗教都可为和生文明作贡献  十一、和生文明时代是个过渡阶段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四、“立教施政”,“有德司介”    《老子》第57段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这是大道之邦的圣人立教致百姓自治的原则。这个“我”是大我,如今语“我们”,指所有“为道者”。这原则包括四方面:“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浮图邦建立之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圣人在边境地区建立据点,招引那些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移民,建立自己的新邦。这些移民多是难民或逃亡奴隶,到新的地方来生活是个巨大变化,有个适应过程,特别在变奴隶为主人后,心理上有个去奴性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树立当家做主的精神。为道者的圣人们应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不违反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引导他们生产,过上甘食美服、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这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道者教人如何不违反互助互爱、和谐协作的规律,老百姓便自觉自动地自治。    另一种情况是当地土著居民(有的是游牧者)在婆罗门教影响下形成的邦社,学者认为这是“小共和国性质”的邦社,有所谓四个种姓的等级制:第一,婆罗门是主持祭祀的高级知识阶层;第二,刹帝利是掌握政权、军队的官僚贵族;第三,吠舍是有技术的劳动者;第四,首陀罗是牧民和没有专门职业的广大居民。第三、第四等级的广大人民通过“以邦观邦”,自然要求向浮图邦学习,同样过甘食美服安居乐业而有尊严的生活,要摆脱刹帝利的统治,矛盾激化了。老子等人冷静地分析当地情况,不是妄躁地支持下层人民制造事端,而是认定“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第40段),冷静地致力于对婆罗门、刹帝利的劝说工作,并惩处了反对改革的太子党,结果是联合建构了“乾陀罗邦”(见上述),在这里取消了种姓制,全部居民都称为“婆罗门”。这种“婆罗门”当然也就不同于过去唯我独尊的“老婆罗门”了。这就是“我好静而民自正”的事例。《庄子·天道》说:“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名大显而天下一也。”这种言论可能是对大道之邦建立过程的评述。    “无事”,就是取消奉事。贵族统治,“无德司彻”,强征暴敛,从下到上层层奉事,造成百姓贫困。“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第77段)浮图邦取消奉事,实际上有废除剥削的意义。让老百姓有再生产的良好条件,自然就会富起来。这就是“我无事而民自富”。    在世袭贵族统治下,私欲膨胀,贪官遍地,恶人横行,善人受罪,人性沦丧,“天下无道”了。面对如此纷乱的社会,首先要求新的社会管理者成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19段)的模范,导引百姓自律而“自朴”。这就是“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在浮图邦的实验中,老子深感“圣人”立教与百姓自治融为一体,对“以道立天下”是有关键意义的。因此,对如何培育“圣人”花了很多心血。在他居住的檀特山中就设有培训基地(见第二章)。他关于圣人的论述,可能多是在培训班中说的。如说“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3段),这是说,圣人所以能治天下,是因为他虚心好学而充实心境,淡化欲志而坚定信念。以道恒教民不要奸不贪欲,不过是使人懂得不冒昧不妄为罢了。人的行为皆不违反自然,社会便没有管不好的道理。    管理社会的圣人,不仅要有坚定信念、高度智慧,还必须有高尚品德,即所谓“玄德”。《老子》对于玄德作了许多论述,例如第51段说“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这是说,善于创生而不图占有,一切行为皆不凭主观意志,被尊为长者也不宰制他人,这就是玄德。又如第65段说:“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夫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也,乃至大顺。”这是说,传道行道的人(圣人)不能认为比民众高明,宁可认为自己比民众愚笨。民众是不容易管理的,因为众人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都有自己的合理主张和智慧。因此,自以为高明而主持邦,便会把这个邦搞坏;不自以为高明而主持邦,便会使这个邦得益。明确这两点,也是规则。坚定地体现此规则,就可称作玄德。玄德的意义极深远,它与贵族统治制度是相反的,也正是这样相反,这才至善而大顺。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老子》第23段),“牧”原指古代管理牛羊的仆人。这是说,圣人必须把握住“得一”的道理,使社会得到完满的和谐一致,为此而做天下人的管事的公仆。这就是“有德司介”(《老子》第81段),有玄德的人起中介作用,负责各方沟通,促进互助友爱,组织民主决策,创造和谐社会而兴旺发达。    P85-87

后记

我的学术生涯是从教授中国现代史开始的。这门学科有个令人注目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中国化的呢?    有“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之说。我想,从事中国革命实践的都是中国人,而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熔铸而成的,要寻求解答,必须追寻中华文化与马列主义的关系,因此曾致力于先秦诸子的研究。1986年在写《老子通解》时,我便认定:“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是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中国实际’就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主要是老学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理解老学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才能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及其如何植根于中国百姓之中。否则便无法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因而无法理解当代中国,无法理解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变迁。”我把这段笔记转录在《老子通解》初版的《序言》中了。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年代,是马列主义在苏联遭严重曲解的年代,即“斗争哲学”流行的年代。正是这种“斗争哲学”的发作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文革”把斗争哲学的争斗实质发展到了极致。物极必反,中国人民终于感悟到了斗争哲学的谬误,因此有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的出现。这确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使中国回到和生哲学的轨道上来,不仅挽救了崩溃边缘中的中国,且使中国迅速崛起。实践又一次证明了和生哲学的真理性。这种史实,证明实践可使真理发扬光大,也启迪我必须深入探索和生之道的来龙去脉。    1996年,在《略论道学与当代中国哲学》中我便阐明了“和生论”是老子道学的精华。这是应瑞典隆德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之邀,为其汉学博士班讲授老子思想时的第一场学术报告会的主要内容,继而又写了《和生论——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简论邓小平的和生哲学》、《当代中国哲学的焦点:和生理势》等。十多年来的继续研究,可以确认:和生观念在距今约八千年的《龙图》(《古河图》)中已反映出来了。中国人以“龙的传人”为自豪,也反映出传承《龙图》为开端的龙文化的责任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不可动摇,根源亦在于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龙文化中和生理念的发扬光大。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并非“外来文化”;对世界来说,和生理念早已为世人所共有。    然而,世人,包括中国人却并非都清楚和生理念的具体内容,更不清楚和生理念对解救人类文明全面危机的现实意义,于是我决定集中精力研究和生之道,希望对中国读者和国外读者都有所助益。但这是个很庞大的工程,故计划先写个理论框架,就叫《和生论》。书稿是在2010年9月完成的。时间又过去一年多了。这真是“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一年多来,世界的风云变幻使我感到世人更加迫切需要和生理念了。同时也感到更多的现实问题亟待研究,例如:    科技高速发展的双刃剑如何让它变成只为人类福祉服务?    共产主义如何发展成当今的共生主义?    以人为本如何取代以资为本?    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管理如何取代政客替民做主的国家统治?    社会运行机制如何以贵和重生取代激烈竞争?    等等。    因此我希望《和生论》真能抛砖引玉,引来更多的同道人共同探讨,齐声呐喊,让层出不穷的危机减少些,让挥舞霸权的恶棍减少些,让黎明前黑夜中迷惑的痛苦和自杀减少些,让自由、平等、博爱的复活来得更快些。    在此书出版之时,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和孩子们对我生活的关怀以及对写作、出版的帮助,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的钟永宁副社长和梁茵编辑的大力支持。    2011年10月1日

编辑推荐

“和”的完满境界,老予称“得一”,并说“万物得一以生”,认定万物都是和合而生成,和睦而生存,和谐而生衍的,故人类须贵和重生。    宇宙万物究竟是怎么样的?人生旅程幸福当如何营造?人类社会发展将往何处去?     《和生论》作者罗尚贤集合50年的研究成果,将老子哲学思想以“和生”论而概括之,以全新的视角述史论理,亦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多有创新观点。全书分作八章,分别为:第一章论和生之道的渊源:《太极八卦图》及《周易》;第二章和生之道的昆仑实验;第三章“浮图法”与社会和生学说的形成;第四章老子建构的和生哲学;第五章昆仑实验与希腊文化;第六章浮图道及其派生的系列宗教;第七章和生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第八章迈向和生文明时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和生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我很欣赏罗先生的大胆与激情,虽然老子到地中海去弘道,跑到中亚去做道家社会试验田,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亦不失为学者之风,尤其所提“和生论”很有现实意义,值得推荐和研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