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搅动了世界

出版时间:2012-4-1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 乔治·马格努斯  页数:241  译者:刘寅龙  
Tag标签:无  

前言

编者的话2001年,随着高盛首次提出“金砖四国”的概念,新兴市场国家开始进入公共视野。其后几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及巴西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迅速崛起:2000年,这四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还只占据全球的8%左右,而到2010年这个比例已经增至17%左右。时至如今,这一增长奇迹仍未停止,“金砖国家”也加入了新的成员。而“新兴市场国家”的概念已和“全球化”一样,变成了全球知名媒体与搜索引擎的热门词汇。2011年,瑞银投资银行高级经济顾问乔治•马格努斯出版的新作《谁搅动了世界》无疑是这股媒体报道浪潮中最为权威的声音之一。在这本书中,他详细而周密地阐述了新兴市场国家的现状,并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大量诚挚而中肯的建议。当然,由于媒体报道与观察立场所持的差异,作者在引用涉及中国的素材时所下的某些结论尚待商榷。例如,作者对人民币的汇率机制过于保守进行了批评,认为低汇率制将导致整个世界金融体系失衡。这种说法不但罔顾了中国的特殊金融现状,也忽视了中国政府对其汇率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努力。事实上,在本书出版后不久,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便提出: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最近,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参加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对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改革方面作出的努力所持的肯定态度即是明证。此外,作者还批评了中国的经济政策,认为其对内过于偏重对重工业的投资会导致能源的过度浪费与环境问题,而对外则过分强调出口,这使得支持出口行业的利润及就业存在过度投资现象。这显然是作者未考虑到中国现处的发展阶段所致。作为一个面临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核心由重工业向其他领域过渡本是常态。而且,经济改革非一日之功,需要充分而宽裕的时间,要求中国迅速完成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的转型显然不切实际。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并扩大内需。“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也对加快完善与改革中国现有经济体制,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过快的经济增长所引发的关注度显然会成倍放大被关注者身上的优势与不足。这在中国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对于在全球金融市场扮演关键地位的中国来说,下一个十年依然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而改革与完善也将是恒久不变的主题。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模式”会获得世界更多的认同。处在繁荣复兴之路上的东方巨龙也必将对世界经济发挥更多积极而重要的作用。2012年3月

内容概要

 高盛预言能否成为现实?
  “中国模式”延续奇迹究竟还有多少障碍?
  新兴市场国家到底将重塑整个世界,抑或只是让世界轻轻一震?
  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
  在这之后,新兴市场国家开始了奇迹般的崛起之旅。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后,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的新兴市场货币指数却持续上涨,投资者显然正在被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劲增长前景所吸引。
  作为定期为《金融时报》撰写专栏的经济学家,瑞银投资银行高级经济顾问乔治?马格努斯于2011年出版的新作《谁搅动了世界》为我们彻底解剖了一次新兴市场国家的现状与未来,并特别解读了围绕在中国周围的诸多疑问。这本书详细探讨了中国和印度的情况,但也同样讨论了包括东欧国家和土耳其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对于新兴市场以及无处不在的投资者和企业来说,马格努斯为他们彻底解剖了一次新兴市场。在本书中,他从商品价格谈到气候变化,从人口优势谈到未来趋势。作者告诉我们,未来十年,面对经济失衡、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难题,“中国模式”靠什么才能走得更远。作者还告诉我们,未来十年,面对经济失衡、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难题,“中国模式”靠什么才能走得更远。
  高盛的预言似乎正在现实。面对遭遇经济困境的美国与西方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到底将重新塑造整个世界,抑或只是让世界轻轻一震而已?翻开本书,你将找到答案。
  《崛起》是一本任何一个关心全球经济的未来的人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瑞银投资银行高级经济顾问
  ◎最早预测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专业人士之一
  乔治·马格纳斯(George Magnus
)是伦敦USB投资银行的高级经济顾问。之前,他是USB首席经济学家;一直在瑞士联合银行,华宝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乔治·马格纳斯作为关于金融危机的长期后果一名公众评论家而知名,很受尊重。2008年他的第一本书《老龄化:人口统计特征是如何改变全球经济和我们》由Wiley
出版公司出版。他在伦敦居住、工作和写作,已婚,有四个小孩。
  乔治?马格努斯是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他在伦敦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同时在伦敦皇家理工学院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经济学。1987年至1995年,马格努斯一直担任华宝银行首席经济学家。1997年,马格努斯成为瑞银投资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而从2004年至今,他则一直担任该银行的高级经济顾问。
  同时,马格努斯也是一位国际知名评论家。长期以来,他一直为《金融时报》定期撰写专栏文章。他被公认为最早预测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业内人士之一。2008年,他的第一本书《老龄化时代:人口特征如何改变全球经济和我们的世界》出版。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
《金融时报》推荐 被搅动的世界并未因此而动摇
序 言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
金融危机未必是坏事
新兴者将重塑世界还是昙花一现?
第1章 探寻崛起之谜
 今天,新兴市场国家们纷纷崛起,尤其以中国的崛起最为世人瞩目。这一切是在因循天道有常的历史规律,还是另有原因呢?未来10
年,“中国模式”的奇迹还能继续吗?
 尘封的光荣史
 亚洲巨龙为何丧失经济优势?
 欧洲的繁荣是抢来的?
 技术创新,中国关键缺哪环?
 未来10 年,“中国模式”靠什么走得更远?
第2章 崛起者的真容
 新兴者争相崛起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在全球化日益深入与利益冲突频发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到底能走多远呢?
 新兴者简史
 全球化:新兴者的蜜糖还是砒霜?
 世界级企业:新兴者的崛起助推器
 人口红利:新兴者的新驱动力
 新兴者真的有那么强大么?
 新兴者到底能走多远?
第3章 金融危机的启示
 到底谁该来为金融危机买单?危机过后,新兴市场国家为何能够一跃成为全球经济的债人?而我们又能从这场危机中获得什么启示呢?
 次贷风暴:繁荣终结者
 全盘崩溃的“明斯基时刻”
 谁应该来为这场危机买单?
 非理性繁荣背后的真相
 新兴者如何成为全球经济债权人?
 我们从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
第4章 一触即发的游资
 回顾历史上每一次金融危机,虽然表象不同,但诱因似乎都是一样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今天,中国又该如何应对这个难题呢?
 暗流涌动的全球贸易失衡
 不同的危机现象,相同的危机诱因
 拷问中国的高外汇储备
 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民币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变局?
第5章 后危机时代的困局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困局,新兴市场国家似乎又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印度能否成为“亚洲的美国”呢?新兴者们能否打破历史的魔咒?
 信贷潮和投资潮的背后
 中国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
 新兴者经济发展趋势的独特性
 印度会成为“亚洲的美国”吗?
 中国再均衡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否已到了“刘易斯拐点”?
 如何再造“中国模式”神话?
第6章 “老而愈智”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人口优势与技术创新显然是评估一个强大国家的实力标杆。因此,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应该如何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的挑战呢?
 人口因素的重要性
 打破“马尔萨斯触点”的诅咒
 老龄化阴影笼罩全球
 中国人口结构承受的三重打击
 印度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得技术者才能得未来?
 谁是真正的全球科技霸主?
 亚洲科技巨龙如何真正腾飞?
第7章 气候变化的难题
 面对各种扑朔迷离的“气候灾变论”,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谁?新兴者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呢?这个死结真的无法解开吗?
 解开全球变暖与经济增长的死结
 言过其实的气候恐怖论?
 为什么气候难题如此棘手?
 我们身处于怎样的现实之中?
 危在旦夕的生命甘露
 如何应对无法预测的灾难引爆点?
第8章 未来崛起之路
 纵观世界历史,真正的强国总是离不开地缘、法治及完善制度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崛起还是衰落的定论是否为时尚?对于新兴者而言,是否有比称霸世界更为重要的东西呢?
 中国,下一个归来的王者?
 为什么说真正的强国离不开法治?
 “被衰落”的美国从未被超越
 难以预测的中美关系
 被搅动的世界将通往何处?
 全球经济稳定之源,还是震荡之本?
致 谢

章节摘录

第1章探寻崛起之谜Back to the Future?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在历史上皆有过经济辉煌期,但在公元1500年以后,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近代欧洲独领世界荣光的历史序幕,而亚洲特别是中国则走过了黯淡阴沉的数百年。如今,新兴市场国家们重新崛起,尤其以中国的崛起最为世人瞩目。这一切是在因循天道有常的历史规律,还是另有原因呢?未来10年,“中国模式”的奇迹还能继续吗?以前,中国、印度及其他亚洲和中东国家确实是在塑造着我们的世界,多个世纪之前,中国便已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公元1500年的中国都是毋庸置疑的强国。尽管亚洲和中东在此前后也出现过其他帝国,但是在随后的300年里,中国即便算不上说一不二的主宰者,至少始终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强国。1820年,中国在全球总产量中占有的份额依旧在1/3左右。公元1500年和1800年始终被视作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前者对应于欧洲大规模扩张军事及航海探险的狂潮,当然还有随后哥伦布的美洲大陆之行;后者标志着中国开始相对落后于欧洲,进而走上绝对的衰退之路,并逐渐淡出国际舞台。进入19世纪之后,中国开始陷入全面的经济衰退。考虑到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农业、工业及社会组织等领域始终领先于欧洲,因此,认识这个衰落过程的原因和方式意义非凡。本章的目的在于探讨认识当今的崛起是否会把我们带回那个早已被尘封淡忘的全球体系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教训。换句话说,以往200年里整个世界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和经济发展是否只是2000多年来政治和经济史的短暂偏离呢?这其中的重要性出于如下两方面原因:首先,在全球新兴市场国家中,能在全球经济海洋中掀起波澜的并非只有中国。显而易见,国际经济格局的天平正在向亚洲倾斜,既包括人口众多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包括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韩国、马来西亚以及目前的越南。其次,目前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以GDP增长、出口额、资金流及基础设施开发之类的简单经济指标来衡量新兴市场国家对欧美和日本的快速“赶超”。但真正决定如何构建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的,还是基础性的地缘政治、人口和制度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在考虑中国将如何塑造或者震动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看看东方世界左右国际权力格局以及欧洲崛起并主导国际体系的两个重要时代。尘封的光荣史西方国家并不太关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的经济结构和组织方式。我们都知道罗马帝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公元1世纪,中国的汉朝便已达到了古罗马帝国的发达程度,实际上,写下200年辉煌篇章的中国汉朝甚至比耶稣诞生的历史还早,也可以说,那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都听说过中世纪的人类生活、王室的世袭继承、十字军东征、黑死病肆虐欧洲、1683年的“维也纳围攻战”以及其他历史事件,但对它们发生时的地缘政治背景却知之甚少。几乎没有几个人会去关注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明的发展史。至于西方世界如何走到今天,不过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事情,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经历16 世纪葡萄牙的兴盛,17 世纪的荷兰和18 世纪的大英帝国,历史便一帆风顺地进入到工业革命以及欧洲列强的独霸世界。但这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版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几个世纪以来,构成欧洲的国家不过是一些令史学家兴趣盎然、但却长期陷于战乱的社会,他们对于那段历史而言几乎无足轻重,完全游离于一个相互关联的多极化全球体系的边缘。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明朝(1368—1644)、波斯帝国(萨菲王朝,1500—1722)、印度( 蒙兀儿王朝,1526—1850)和奥斯曼帝国(1299—1922)远比欧洲更为强大和重要。相比于这些地域辽阔、由至尊无上的君主或宗教领袖统一起来的文明社会,欧洲则深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在欧洲大陆,北面、西面和南面是无边的冰原和水域,东面则易受到攻击,再加上大陆内部的水系和山川,使得欧洲国家在地理分布上显得支离破碎,或者说,欧洲大陆本身就是一块被群雄所割据的领地。亚洲及欧洲的人口特征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经济发展历程,因为人口增长通常都伴随着更高的产量和更大规模的军队。据估计,公元1000年,欧洲人口约为4000万,相比之下,亚洲的人口则达到1.7亿,相当于全球人口总数的60%。到公元1750年,欧洲人口达到1.4亿,而亚洲人口则增长到6亿,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68%。显然,亚洲的人口增长幅度远超过欧洲。

后记

致 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都是无比震撼的,它的影响更将延续若干年。早在2007年3月,我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自此之后,我就一直在为瑞银证券的客户及媒体从事该领域的调查和研究。尽管我很早就想写一本研究这场危机的书,但始终未能动笔,因为很多人曾建议我撰写一本另类危机的作品,以便研究一下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对此,我首先需要感谢伦敦约翰•威立国际出版公司的责任编辑艾伦•霍尔斯沃思(Ellen Hallsworth),他不仅最早提出了这本书的创意,并且一直在给我提供建议,此外更对本书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润色,他的工作让这本书在构思和语言上增色不少。本书的目的在于重新审视新兴市场在金融危机中所作出的各种反应的看法以及他们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前景。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不把中国作为重点。但,由于在过去至少25年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全球经济体系正处于巨变之中,因此,我们不得不把目前依旧盛行的教条式预测暂且放下,而从局部及全球的双重视角去认识新兴市场国家的优势和缺陷。在这方面,我有幸结识了几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并得以向他们讨教,他们的专长和知识弥补了我在这些领域的不足。在这里,我想对瑞银证券的以下几位同行表示谢意:前全球主管关系部主管特里•基利(Terry Keeley),目前,他已离开瑞银证券寻找新的挑战;新兴市场经济部主管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作为一个成果显赫、思维敏捷的人,他的观点给我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首席全球经济学家保罗•多诺万(Paul Donovan),他在经济研究和传统经济理论方面的观点经常会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外汇策略分析师吉奥弗里•于(Geoffrey Yu),作为一个年轻人,他的活跃思维和丰富知识足以让很多老手自叹弗如。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瑞银公共投资研究部主管朱莉•赫德森(Julie Hudson),我在气候变化对新兴市场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方面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她的成果。她在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令人赞叹。我还想感谢全球研究部主管马克•斯坦纳特(Mark Steinert)和该部首席经济学家拉里•哈思韦(Larry Hatheway),他们曾为我的前一本书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他们的观点同样也是本书的精华。尽管瑞银始终审慎对待他们的研究成果,但还是允许我把他们为客户提供的研究成果结合到我的个人研究成果中来。两位新兴市场领域的学术泰斗审阅了我的作品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针对中国、亚洲以及整个新兴市场提出的观点令本书蓬荜生辉,他们分别是前英国《金融时报》亚洲专栏首席作家、现欧洲国际政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居伊•德•容凯尔(Guy De Jonquieres);前瑞银香港公司同行、香港DSG亚洲咨询公司CEO西蒙•奥格斯(Simon Ogus)。他们不仅在理论框架上对我启发颇深,他们的经验也同样让我受益无穷。我在本书中反复提及的观点之一就是:在长期内,制度因素的质量要胜过GDP或者各种周期性现象,因此,我要特别感谢伦敦戈氏律师事务所的埃德•戈特斯曼(Ed Gottesmann)和年利达律师事务所的戴维•埃雷拉(David Ereira)。这两位智慧超群的律师不仅让我对政治和法律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了系统的认识,更在无意之间促使我开始思考律师和经济学家在矫正世界发展道路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在感谢所有帮助形成认识和深化本书内容的同行及友人的同时,我必须指出,我本人为本书出现的全部错误和疏忽承担责任。作家总是固执己见地认为,如果没有爱人相伴,这个团队就绝对说不上是完整的,尽管他们只是这个松散型团队的一个部分,但这样的偏个成果显赫、思维敏捷的人,他的观点给我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首席全球经济学家保罗•多诺万(Paul Donovan),他在经济研究和传统经济理论方面的观点经常会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外汇策略分析师吉奥弗里•于(Geoffrey Yu),作为一个年轻人,他的活跃思维和丰富知识足以让很多老手自叹弗如。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瑞银公共投资研究部主管朱莉•赫德森(Julie Hudson),我在气候变化对新兴市场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方面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她的成果。她在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令人赞叹。我还想感谢全球研究部主管马克•斯坦纳特(Mark Steinert)和该部首席经济学家拉里•哈思韦(Larry Hatheway),他们曾为我的前一本书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他们的观点同样也是本书的精华。尽管瑞银始终审慎对待他们的研究成果,但还是允许我把他们为客户提供的研究成果结合到我的个人研究成果中来。两位新兴市场领域的学术泰斗审阅了我的作品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针对中国、亚洲以及整个新兴市场提出的观点令本书蓬荜生辉,他们分别是前英国《金融时报》亚洲专栏首席作家、现欧洲国际政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居伊•德•容凯尔(Guy De Jonquieres);前瑞银香港公司同行、香港DSG 亚洲咨询公司CEO 西蒙•奥格斯(Simon Ogus)。他们不仅在理论框架上对我启发颇深,他们的经验也同样让我受益无穷。我在本书中反复提及的观点之一就是:在长期内,制度因素的质量要胜过GDP或者各种周期性现象,因此,我要特别感谢伦敦戈氏律师事务所的埃德•戈特斯曼(Ed Gottesmann)和年利达律师事务所的戴维•埃雷拉(David Ereira)。这两位智慧超群的律师不仅让我对政治和法律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了系统的认识,更在无意之间促使我开始思考律师和经济学家在矫正世界发展道路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在感谢所有帮助形成认识和深化本书内容的同行及友人的同时,我必须指出,我本人为本书出现的全部错误和疏忽承担责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客观公正且颇具建设性。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他们认识自身问题的一面镜子。对非中国读者来说,本书则是他们了解中国经济现状的一部词典。    ——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佘永定    本书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当今的新兴市场国家在本质上依旧保持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基本特征。假如马格努斯的观点没错,那么“金砖国家”的最终命运或许并不会如很多人设想得那般前途无量,而是会像碎石块一样颓然掉落。    ——《货币崛起》作者、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  尼艾尔·弗格森    本书以冷静缜密的分析,深入浅出的描述和妙趣横生的语言,为投资者认识当下世界提供了一种价值连城并切实可行的工具。    ——《金融时报》美国版执行主编  吉莲·邰蒂

编辑推荐

《谁搅动了世界》2022,中国能否位居世界第一?金融危机、债务赤字、高福利开支,西方疲软态势尽显新兴市场强势崛起,中国能否迎头赶上,取而代之?经济失衡、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中国如何应对挑战?衰落美国VS新兴中国,大国PK战到底谁能胜出?英国经济学权威、瑞银投资银行高级经济顾问 最新力作为你全盘解答。《金融时报》撰文解读推荐。

名人推荐

客观公正且颇具建设性。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他们认识自身问题的一面镜子。对非中国读者来说,本书则是他们了解中国经济现状的一部词典。——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余永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谁搅动了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书的质量很好第一次买很满意以后还会支持的
  •   赞一个,五分哦!
  •   观点合理,值得一看
  •   值得一看再看的书,必须运回家收藏!!!!!!!!   写得真的很好很好
  •   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治•马格努斯,他是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1997年,成为瑞银投资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从2004年至今任该行的高级经济顾问。他被公认为最早预测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业内人士之一。这一点也是很了不起的。由于作者一直为《金融时报》定期撰写专栏文章,因此作者熟悉如何吸引读者眼球之招数,这部书写的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
    现在国际上很多机构和人员(包括很多中国机构和人士)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正在全球经济与政治舞台上占据越来越大的地位。这的确也是实情。但这些新兴国家是不是已经撼动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改变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在这本书中,马格努斯认为虽然新兴经济体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他们还不足以危及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这的确是很有远见的也很客观的评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不要被眼前取得的一些成绩冲昏了头脑而沾沾自喜,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其实很多,面临诸多人口、环境、资源方面的多种挑战。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也有所减缓,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正视面前的困难,才能走上一条相对正确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像作者在书中提醒我们,中国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同时,中国的消费还不够发达。中国的确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大大受阻。在这本书中,马格努斯还探讨了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更为强大的法律体制对保护经济权利而言显然不可或缺,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如果想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则其法治完善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经济目标将同样重要。这是很有见地的提议,中国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法治,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没有法治,市场经济就会扭曲、变形,滋生出很多负面问题。中国要真正崛起,任重道远啊!
    书中出现了一些硬伤,我不知道是原作者的原因还是翻译者的原因造成的。如书的第108页上,书中是这样表述的“到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活动将全面展开,而到时,中国也将全力筹备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2年美国将举行总统大选,这没错。但2012年中国将召开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而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本书的第142页上,有关“十二五”规划方面的表述也是有问题的。书中是这样写:“在2010年的最后几个月,中国政府召开会议最终批准了《十二五规划》(2011——2015)。”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此类规划,一般都是先在中共党的中央全会上提出建议,再在第二年3月份的人大会议上获得批准。因此,书中所指的批准的《十二五规划》,我估计就是指2010年10月份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些书中的瑕疵希望在再版中能够得到改正。
  •   猜猜将来谁是大哥
    评《谁搅动了世界》

    因为国际贸易、技术合作等全球化行为,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国家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达到了全所未有的紧密,网络信息技术让经济、技术乃至政治上的沟通变得无处不在,以至于有人说“世界是平的”。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并不是全部都是正面的,“蝴蝶效应”说的就是这种脆弱性联系导致的灾难后果;因为霸权主义、民族主义的存在,国家之间的冲突也不断升级,世界显得如此不太平。2007年以次贷危机开始的世界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衰退,世界因此被“搅动”了。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关于危机的思考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次危机将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什么?未来的世界经济将会出现什么新的格局?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谁搅动了世界》里面有作者乔治•马格斯提供的答案。

    与欧美国家在金融风暴中的糟糕表现相比,以金砖之国的新兴国家显得更加沉稳,他们运用自己国家独特的经济条件和经济能力,在危机中仍然表现了不俗的增长,确保世界经济保留了可怜的信心。但是他们还仍不能继续他们的精彩经济表演,在将来的世界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要取决于他们如何结合国家独有的政治、技术以及人口方面的特点,排除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同时获得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书中重点谈及了中国,很多观点相对比较客观,虽然在经济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金融市场完善等方面,中国仍大有文章可做;当然也有些观点,诸如人民币汇率、国际贸易等方面,更多是出于作者本身的立场出发的,也足以让我们了解西方企业、西方银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度。

    苏联演变之后,美国便开始了一国独大的霸权主义。但从911开始,美国犹如一只从动物园跑出来的受伤老虎,陷入了战争的泥沼不可自拔,而过度消费引发的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进一步破坏了美国“老大哥”的形象和身份。欧盟虽然是一个不可轻视的经济体,但因为政治和历史原因,这个联盟能保持现有的合作状态即属不易。作者对现有的国际经济形势进行了判断,这也是大多专家学者的一致意见:欧美虽然在经济上遇见了麻烦,但他们还将继续领跑;新兴发展国家虽然增长神速,但距离“大哥”的位置还有一段距离。书中的精彩之处,应该在于作者以自己学识对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独到分析,以及他对于发展的理解和对于国家实力的分析。

    新兴国家的崛起确实搅动了世界,但未来的世界经济由谁来主导?或者说未来的世界谁是大哥?对于中国来说这还不是主要问题,如果能成功地进行体制改革,完成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中国经济的未来大有希望。
    2012-4-24
  •   本书是本经济学著作,作者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对“全球经济重新洗牌后谁来掌握未来方向”做了分析。

    经济作品容易有两个问题,太枯燥或者涉及面相对窄。本书全无以上问题,原因应该是除经济学家身份之外,作者乔治•马格努斯是《金融时报》的专栏作者,文笔很好的同时关注的面也非常之广,从广场协议日本衰落、东亚经济人口红利、全球老龄化工业生产到环境问题都能论述得很自由,无牵强之感。背后的努力绝非一日一功,仅凭此点本书就很值得语了。

    对于我启发很大的是书里提到的一个点——扼杀中国创新的外在体现,学术抄袭。
    例如,《中国日报》曾在2009年8月的一篇报道中指出,武汉科技贬学校长周祖德曾在一篇提交给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中多次抄袭一位同事的研究成果,因而这篇论文没有被采纳。《上海日报》也在一篇发表于2010年1月的文章中指出,同济大学副教授将同事在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擅自用于自己的学术论文,并因此而受到处罚(后引咎辞职)。据2010年7月《成都晚报》报道,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被指在未注明出处的情况下擅自截取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的学术成果,骗取博士学位从而达到职称晋升的目的。
    显然,中国教育界存在一些不正常现象,这些现象扼杀了中国产生世界一流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可能,更让中国寻求世界级科学家变得扑朔迷离。
    在这里,,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不当行为本身,在干它本身就是所谓社会思想的内生变量。如何建立鼓励个人创新及竞争性的思想体系是摆在当下中国面前的大问题,在这方面有重大突破,我们才可能产生世界级的科学家与学术思想,中国才有可能依靠创新取得长足的发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前面编者的话。其中指出“由于媒体报道与观察立场所持的差异,作者在引用涉及中国的素材时所下的某些结论尚待商榷。比如:作者对人民币的汇率机制过于保守进行了批评……”我见过编者的话大部分都是给书唱喜歌儿的——大力表扬书写的好,很好,确实是好!本书能指出作者观点有待商榷则体现了出版商和编者严谨的风格,如此态度无疑让书更值得一读。

    仔细阅读全书,您一定还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收获。
  •   可以看看,还可以。别太当真了,预测都是没谱的事。
  •   美国地位不可动摇论
  •   读之前感觉会有料,读完了和看完报纸一个感觉。
  •   了解世界经济
  •   谁搅动了这个世界
  •   认真的对比世界和国内的发展
  •   买吧买吧买吧。。
  •   内容丰富,观点富有启发
  •   一次购买多本,还未来得及看
  •   谁搅动了世界
  •     作者的经济学者的身份不可否认,其中最主要的是作者突出的经济学者的身份对金融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从宏观理性的角度仔细的对未来世纪的经济法发展走向做了预测,道理简单朴实,对于中国及印度国家数据的详尽分析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参考性更胜一筹,欧美的没落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国能如何在接下的经济发展中取得发展,似乎更像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中国未来面临的老龄化,的确是刘易斯拐点后的难解命题,如何才能在技术、土地、人力上带来更大的发展,其中对于中国目前政治制度的不透明性中,作者的预测显然有其中保守的成分,但是未来中国的经济的大突破似乎还是在整体制度上的合理发展才能有新的构造的经济支撑增长点,这也是困扰了我们几千年的问题,中国这个千年的古国,在未来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重要,确实是有更多需要完善的部分,如何才能构造好这个制度是未来中国地位确定的关键位置,我们如何做好现在科技的规划发展以及中国如何处理好与周围国家发展的关系,其他国家的发展是否能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制影响,这个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与论证的,世界经济的发展毕竟根据其经济周期原理在运行,所以,这本书给我很多思考, 真正的用金融与经济学的眼光去论证和思考了为来政策制定与发展对未来经济发展的确确影响的实例
  •     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十几年,世界的确被搅动了,变化很大——表现在发生了很多事情:2001年的911,以及之后美国借反恐之名主导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2007年发轫的次贷危机,渐次演变为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一环扣一环,一次比一次凶险;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更是引发了核泄漏,这些事件对世界的经济政治进程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而除开这些带来伤痛的记忆之外,这十几年来以“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集体发力,以其在经济上的强劲增长为基础,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追赶运动,则从更深层面上影响甚至重塑了未来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那么,未来十年又会怎么样?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前景如何?是昙花一现,还是继续强势崛起,一举打破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政治权力格局?发达国家的命运呢?是继续领先,还是迈入漫长的相对衰落之途?还有中国,真的能够一直保持增长奇迹,实现和平崛起,进而超越美国吗?那么,又会是在什么时候……这些都是引人注目也惹人争议的话题。诸多专家学者乐此不疲,争论不休,纷纷根据各自的分析,给出了预测,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乔治·马格努斯就是其中一人。他在其新书《谁搅动了世界——未来10年,世界经济格局大派位》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为背景,在对发达国家崛起的历史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详细而周密的阐述了新兴市场国家的现状,对其面临的经济失衡、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与制度缺失等困境和挑战一一进行了分析论证,对后金融危机的发展提出了大量诚挚而中肯的建议。如果说金砖国家构成发展中国家金字塔的顶端,那么中国无疑又是金砖国家中聚光灯下的焦点。作者同样给予了中国极高的关注,把美国和中国作为未来新霸主仅有的两个候选人,特别解读了围绕在中国周围的诸多疑问,对中国是否能够持续“中国模式”而进一步崛起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对于被搅动的世界的分析如何才能拨开重重迷雾,探寻本质,方法尤为重要。乔治·马格努斯是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瑞银投资银行的高级经济顾问。但他的视野却超越了一名纯粹的经济学家,避免了只靠数据预测的陷阱,并对那种以历史直线推断未来和一味关注量化指标而惘顾制度和地缘政治背景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批判。继而他又旗帜鲜明的指出,未来的核心在于政治经济,真正决定国家在未来全球经济格局中站位的,还是基础性的地缘政治、人口状况和制度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所以,他认为新兴市场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不断的推进结构调整与改革,以及国家管理者接受改革与现实的政治意愿,从而持续性的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更和挑战。此话可谓一语中的。他不但是这么说的,在此书中也始终如一的贯彻了这种分析方法。也正是因为对非经济因素的看重,出于对新兴市场国家制度体系上痼疾与缺陷的顾虑,最后他仍然把天平倾向了美国,认为美国拥有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所缺乏的变革和适应能力,其对于中国和美国的选择不言自明。
      
      当然,作者的看法也并不全然正确,有失偏颇。他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过于保守进行了批评,却罔顾中国特殊的金融现状以及中国为此而做出的努力;同样,他也对中国过度专注于出口而引发的全球贸易失衡进行了指责,却对中国位于产业链下游所付出的环境等代价视而不见,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避而不谈;他把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扭曲和变形归因于新兴市场积累的11万亿美元投资资产,却没有看到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正是因为发达国家过度创新而酿成的苦果。诸如此类,还有几处。但是,瑕不掩瑜,所有这些并不会影响其整本书的价值。
      
      但是,世界真的是被发展中国家搅动的吗?非也。的确,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上的高速增长,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开疆拓土,必然向地缘政治领域延伸,必然要求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对自身发展权的声索和追偿,是改变以往不平等秩序的必然途径。但是,对于习惯自以为是、傲慢的对他国指手划脚的西方国家来说,特别是对美国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冲击。当他们在金融危机面前的孱弱和不堪暴露无遗之时,新兴市场国家却保持了相对强劲的增长,甚至以一种救世主的面孔出现之时,他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了,其所感受到的压力和逼仄显而易见。显然,他们没有、也不会用平和的态度接纳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而只会把这些作为对自身地位的威胁来看待,来采取因应措施,以维持原有的经济政治秩序不变,以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感觉到被搅动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就这样,伊拉克战争、颜色革命、阿富汗战争、阿拉伯之春、利比亚革命、以及当下的叙利亚危机次第发生,正是它们博取地缘政治利益,进而全盘控制中东石油生命线的手段;而美国则依靠美元的地位,用量化宽松政策挟持并收割了全世界;同时,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对俄罗斯进行牵制,甚至对自己同一阵线内的欧盟进行打压。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持原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保护自己的利益,把世界搞得烽烟四起。所以,也许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带来的实力提升改变了相互间的力量对比,打破了国际关系体系原有的均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反应过度和错误归因是搅动这个世界的根源,是各种乱象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制造了诸多混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才是那根可恶的搅屎棍。
  •     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治•马格努斯,他是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1997年,成为瑞银投资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从2004年至今任该行的高级经济顾问。他被公认为最早预测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业内人士之一。这一点也是很了不起的。由于作者一直为《金融时报》定期撰写专栏文章,因此作者熟悉如何吸引读者眼球之招数,这部书写的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
      现在国际上很多机构和人员(包括很多中国机构和人士)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正在全球经济与政治舞台上占据越来越大的地位。这的确也是实情。但这些新兴国家是不是已经撼动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改变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在这本书中,马格努斯认为虽然新兴经济体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他们还不足以危及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这的确是很有远见的也很客观的评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不要被眼前取得的一些成绩冲昏了头脑而沾沾自喜,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其实很多,面临诸多人口、环境、资源方面的多种挑战。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也有所减缓,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正视面前的困难,才能走上一条相对正确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像作者在书中提醒我们,中国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同时,中国的消费还不够发达。中国的确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大大受阻。在这本书中,马格努斯还探讨了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更为强大的法律体制对保护经济权利而言显然不可或缺,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如果想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则其法治完善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经济目标将同样重要。这是很有见地的提议,中国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法治,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没有法治,市场经济就会扭曲、变形,滋生出很多负面问题。中国要真正崛起,任重道远啊!
      书中出现了一些硬伤,我不知道是原作者的原因还是翻译者的原因造成的。如书的第108页上,书中是这样表述的“到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活动将全面展开,而到时,中国也将全力筹备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2年美国将举行总统大选,这没错。但2012年中国将召开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而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本书的第142页上,有关“十二五”规划方面的表述也是有问题的。书中是这样写:“在2010年的最后几个月,中国政府召开会议最终批准了《十二五规划》(2011——2015)。”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此类规划,一般都是先在中共党的中央全会上提出建议,再在第二年3月份的人大会议上获得批准。因此,书中所指的批准的《十二五规划》,我估计就是指2010年10月份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些书中的瑕疵希望在再版中能够得到改正。
      
      
  •     猜猜将来谁是大哥
      评《谁搅动了世界》
      
      因为国际贸易、技术合作等全球化行为,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国家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达到了全所未有的紧密,网络信息技术让经济、技术乃至政治上的沟通变得无处不在,以至于有人说“世界是平的”。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并不是全部都是正面的,“蝴蝶效应”说的就是这种脆弱性联系导致的灾难后果;因为霸权主义、民族主义的存在,国家之间的冲突也不断升级,世界显得如此不太平。2007年以次贷危机开始的世界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衰退,世界因此被“搅动”了。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关于危机的思考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次危机将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什么?未来的世界经济将会出现什么新的格局?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谁搅动了世界》里面有作者乔治•马格斯提供的答案。
      
      与欧美国家在金融风暴中的糟糕表现相比,以金砖之国的新兴国家显得更加沉稳,他们运用自己国家独特的经济条件和经济能力,在危机中仍然表现了不俗的增长,确保世界经济保留了可怜的信心。但是他们还仍不能继续他们的精彩经济表演,在将来的世界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要取决于他们如何结合国家独有的政治、技术以及人口方面的特点,排除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同时获得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书中重点谈及了中国,很多观点相对比较客观,虽然在经济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金融市场完善等方面,中国仍大有文章可做;当然也有些观点,诸如人民币汇率、国际贸易等方面,更多是出于作者本身的立场出发的,也足以让我们了解西方企业、西方银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度。
      
      苏联演变之后,美国便开始了一国独大的霸权主义。但从911开始,美国犹如一只从动物园跑出来的受伤老虎,陷入了战争的泥沼不可自拔,而过度消费引发的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进一步破坏了美国“老大哥”的形象和身份。欧盟虽然是一个不可轻视的经济体,但因为政治和历史原因,这个联盟能保持现有的合作状态即属不易。作者对现有的国际经济形势进行了判断,这也是大多专家学者的一致意见:欧美虽然在经济上遇见了麻烦,但他们还将继续领跑;新兴发展国家虽然增长神速,但距离“大哥”的位置还有一段距离。书中的精彩之处,应该在于作者以自己学识对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独到分析,以及他对于发展的理解和对于国家实力的分析。
      
      新兴国家的崛起确实搅动了世界,但未来的世界经济由谁来主导?或者说未来的世界谁是大哥?对于中国来说这还不是主要问题,如果能成功地进行体制改革,完成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中国经济的未来大有希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