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戴道传 页数:307
内容概要
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对于全球化演进的轨迹作出了科学的历史性跟踪。西方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把全球化的历史趋向归结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约翰·奈斯比特则在其名著《世界大趋势》中认为,不仅“未来是不可以推断的”,而且“顺序是发现规律的大敌”,并据此把未来社会“看作一幅拼图”。显然,西方学者如上观点,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是大相径庭的。本书则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全球化的历史演进轨迹做了开创性的跟踪研究。本书把全球化分为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承前启后的三个阶段:由全球一个市场、一个“联合会”,演进到全球一个货币、一个“联合体”,再进而演进为全球一个社会个人所有制、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最终实现“世界大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理想社会。虽然这样的社会距今还是相当遥远的,但却是完全可以期盼成为现实的。今天,全球化所呈现出来的或现或隐的大量的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已经使我们依稀看到了这样理想社会的影影绰绰、恍恍惚惚的历史曙光。
作者简介
戴道传,经济学教授,1941年生于江苏徐州。历任安徽大学经济系主任、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
1981年年初,发文对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著名论断的科学含义作出了有悖于传统解释的崭新阐释,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纪念马克思逝世百周年大会暨《资本论》学术讨论会并在大会发言,引起了学界的热烈反响与普遍关注。
主持并完成国家重点课题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曾多次荣获教学、科研奖,近期获得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教学论文大赛二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公有制之原始形态
第一章 公有制之原始形态的产生
一、原始人的基本生产生活状况
二、公有制之原始形态的形成条件
第二章 公有制之原始形态的本质特征
一、财富之母与财富之父的结合方式
二、公有制的本质特征
第三章 公有制之原始形态的科学内涵与历史演进
一、公有制的科学内涵
二、公有制之原始形态的历史演进
第四章 公有制之原始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群意识”对于公有制之原始形态的重要意义
二、公有制之原始形态“群意识”的形成
三、公有制之原始形态的“群意识”形成的特点
四、从对公有制之原始形态的“群意识”的形成特点考察中得到的启示
第二篇 公有制之现代形态
第五章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一、马克思当年的设想
二、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原因分析
三、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
第三篇 公有制之未来形态
后记
章节摘录
其实不然。实际的情况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便一改前是,把他曾正确主张的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实际上改成了一步走,即他曾批判过的“一次革命”论。1952年6月,毛泽东在审阅中央统战部的一份文件的批示中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显然,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已从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的视野中完全消失。随之而来的,不是“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保护私有财产”等这些曾经被普遍认可的提法,被视为右倾机会主义观点,而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这就是说,毛泽东明确地否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必要的社会形态的存在。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否定,更集中地反映在他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他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① 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日,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结束之时,从此就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了。这样做,岂不是否定了新民主主义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存在吗?或者这样认为,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即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那也显然不对呀!三大敌人还没有推翻,岂能算新民主主义社会?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毛泽东后来是把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改成了一步走,实际上是否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阶段的存在。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的“过渡”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瑕疵。由于存在这个瑕疵,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遭受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 ……
编辑推荐
古往今来,有谁见过古代公有制是个什么样子?又有谁能够说得清楚现代公有制的来龙去脉历史变迁?至于未来社会的公有制,那更是一个天国谜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