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土、文学关系研究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赵小华  页数:476  字数:366000  

内容概要

  
《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关系研究》以初盛唐礼乐文化的构建和各时期国家文艺政策的制定为阐述前提,对文人活动和文学作品进行综合考察,探索文士的实际行动、演绎文人积极参与札乐建制的过程、诠释礼乐文化观照下的不问文学形态、寻绎作品所体现的文学风格与文化本源的关系,最终揭示礼乐文化对初盛唐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关系研究》对初盛唐礼乐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钩稽和详细论证,可弥补目前学术界对初盛唐时期文学与礼乐文化发展、演进研究之不足;对初盛唐礼乐文化语境下文人的参与、文学创作及其特色也有较具体地论述和分析。本书由赵小华著。
  

作者简介

  赵小华,女,1976年生,四川宜宾人。200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各一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全国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史哲》、《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从事文史哲类学术稿件的审稿编辑工作和唐宋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研究。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儒学思想与礼乐文化概说
第一节 儒学思想与礼、乐概说
第二节 儒学为主的文化环境
第三节 初盛唐礼乐文化概说
第二章 国家文艺政策和礼乐文化发展
第一节 历史、现状与理想:唐太宗礼乐文化的雅正核心
第二节 礼仪、政治与文学:复杂丰富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音乐、政治与文学:唐玄宗时期的礼乐与文学
第三章 文人积极参与下的礼乐文化活动
第一节 文人的成长环境与儒学精神――以教育和科举为中心的考察
第二节 文人参与礼乐文化活动――对参与方式的考察
第三节 文人对礼乐文化建设的参与――以张说为例的考察
第四章 礼乐文化与文学形态例说
第一节 家训与礼乐
第二节 郊庙歌辞与礼乐
第三节 宫廷诗与礼乐
第四节 颂与礼乐
第五节 赋与礼乐
第五章 礼乐文化与文风演进
第一节 初盛唐文学风格演进历程
第二节 典雅文风
第三节 壮阔文风
余论
附录1 《破阵乐》考
附录2 唐郊庙歌辞体裁统计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二、现实政治操作  儒学自从从汉代独尊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低谷,直到隋末唐初仍未恢复元气。儒学的长期萎靡不振不仅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也不利于唐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所以,唐朝统治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扶持儒学,力争恢复其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从政权的巩固和治理来看,在三教中,佛、道皆引人出世,不能直接用来施政和治民;儒家的纲常伦理,却是维护封建秩序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唐代历朝的统治者,无不采取“儒为教化之本,学者之宗”①的政策,尽力恢复和保持儒家思想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使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现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客观来说,唐代前期在哲学家的贫困和哲学家思想的贫困两个方面共同表现出一种“哲学的贫困”。儒学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也类似于此。②由于学术活动的滞后性和积累的需要,初唐时期的儒学发展,并不直接体现为学术领域和思想范畴的进步,而主要是在实际操作层面的促进。这一点,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如果说学术的发展可以归结为坚守、传承和创新等阶段的话,初盛唐时期的儒学。  ①《旧唐书》卷八十一《刘祥道传》。  ②杨荫楼认为:唐代前期由于社会的安定,缺乏震撼人心的社会大问题;统治者重视政治,致使政治思想发达而哲学思想平庸;经学的统一,使经学走上了僵化的老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考试内容的硬性规定,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限制和阻碍了哲学思想的深入和发展;唐前期中国传统思想对佛学的融合改造尚未完成,佛学理论还未被纳人到中国的传统哲学之中等五方面的原因,表现出哲学的贫困,其中包括了儒学的贫困。参见《唐代前期中国哲学的贫困》,《烟台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土、文学关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