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中共顺德区委宣传部 编 页数:197
前言
说到顺德,很多人都有不同解读。在人们心目中,它只是一个家电产业的城市,但人们又总是很快就否定自己的这个判断,因为,在繁盛的经济后面,总让人感受到它涌动着一股特别的气息,那极难用笔墨或言语描述的内在特质。看到意定神闲地迈步前行的顺德,人们不禁要问: 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地方?生活和劳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何异于他人之处?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的文化特征与精神特质又是如何?他们今天在思考什么,明天又向何处开拔? 其实,走进顺德,人们倒也觉得它与岭南其他小县并无异样,但浸淫日久,却能体味出其独有的隽永与悠长。 在这里,你会惊讶于最古老的民俗竞能历千年风雨犹保存完好,并与最现代的经济生产、城市管理和生活方式甚至文化理念水乳交融。人们穿梭于几个不同文化空间,竞也来去自如。 因为,生活和工作此间的人们,都能在不同的文化沃土中寻找到滋润心灵和寄托梦想的落脚点,并能踮起脚尖,伸手去摘取那理想苹果。 在这里,沉淀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民间风俗,不仅温润着人们的灵魂,先贤鸿儒的哲言隽语,更融入寻常岁月和一羹一调中,所有这些,都在春风化雨中令人们进退有度,揖让彬彬,回归到赤子般的纯粹,而面对外来文明与现代文化,他们择善选优,化人为己,推陈出新,法度自有,在传统与现代中精确把握,进退自如,两尽其美。 因此,人们也常在那看似土得掉渣的风俗甚至土语中捕捉到质朴中的智慧,智慧中的思辨,思辨中却能脚踏现实的独特文化,更能在看似粗豪实则细腻的文化中顿悟到他们能一直引吭高歌的文化与精神支点,并理解到孕育出顺德人踏实却聪敏,勤奋又巧干,乐观也现实,创新又不乏稳健风格的这一文化土壤的深沉与博大。而正是这样的一片土壤,才培育出他们乐于吸纳,善于消化,勇于自我超越的特质,并能在各个关键时期的制高点上自觉突破,充分享受和经历着破茧蜕变的快意与艰难。 尤其难得的是,顺德人面对成就,从不大喜欢停步驻足,相反,他们仍一直注视前方。因为,那里有更令他们不断实现人生价值的迷人景致。正是这种不断追求蜕变的内在冲动与长久激情,才令他们能在脚下这片寻常的土地上击划出最不同凡响的精神火种,去点燃丛丛理想篝火,引得燎原一片,掌声不绝。 永远在路上,梦想在前方。这,就是顺德精神。这,也是深深吸引着人们走进其中着迷难返的魅力。
内容概要
《人文顺德》编撰的目的,旨在以简约而轻盈的笔墨勾勒出顺德历史源流、杰出人物、名胜风景、民间风俗、现代发展,让顺德人和关注这方水土的人们在闲来翻阅中了解顺德,并从一个个细节中认识和品味这片寻常但不凡的土地,以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精彩与卓越。
书籍目录
开篇
第一章 认识顺德的一组关键词
关键词一 顺德状元
关键词二 桑基鱼唐
关键词三 南国丝都、广东银行
关键词四 香云纱
关键词五 顺德祠堂
关键词六 顺德大老悺
关键词七 小龙故里
关键词八 “南粤四小虎”之一
关键词九 顺德制造
关键词十 顺德改革
关键词十一 顺德华侨
第二章 敢为人先顺德人
第三章 行走顺德
第四章 顺德美食
第五章 独特的民风民谷
后记
章节摘录
1913年,顺德实业家薛广森在广州接到一单生意——为抛锚珠江口的英国油轮“青龙号”检修机械。这位出身于机械技术的实业家立即意识到这单生意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桩交易,因为他已了解到,国外新问世的柴油机很有发展前途,并早已决意把柴油机作为自己今后的主产项目,正当他为无从掌握柴油机的生产技术而发愁的时候,接到了这单洋船生意,他知道,机会来了!他带领技术人员来到“青龙号”,借着检修之机,设法将船上做主动力的柴油机全面拆卸,偷偷绘出图纸,测得数据。当他们带着工具、钱票离开“青龙号”的时候,外国柴油机的全部技术已经被他们复制到自己的机器厂里了。回到机器厂,他们对着这张来之不易的图纸反复钻研,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终于,1915年,在这位敢想、敢做、肯钻的顺德人的手下,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问世了! 薛广森的协同和厂的柴油机产品投放市场后,国内的老航商恪于保守观念,仍旧迷信老式的锅炉蒸汽机,大都不愿购用。为了打开销路,薛广森与顺德的年轻航商梁墨缘通力合作,于1918年开办粤海航运公司,航船全部使用自产的柴油机,为航运业作倡导。经过激烈的竞争,压倒了老航商,业务范围拓及两广,有力地推动了华南航运业的革新与发展。从此,柴油机的优越性能为各界所认识,订货量与日俱增。同时,薛广森的机器制造业、机器碾米业、缫丝业、造纸业等等业务不断拓展,他的事业进入了鼎盛时期。薛广森成为“粤海交通领袖、岭南机轴先模”,让世人第一次领教了“顺德制造”的厉害。 在薛广森的身上,极好地诠释了顺德人的工业禀赋。他们似乎天生就有创业者所要求的一切,机遇一旦出现,天生的种种禀赋就会被激发得淋漓尽致——他们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顺德的农机厂、机械厂、自行车零件厂、小钢铁厂等各种零星工业生产仍然“不安分”地悄悄延续,以至于到了“文革”后期,顺德围绕省政府提出“围绕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农业”方针的时候,便迅速崛起一批机械、电机、塑料、五金厂,其产品行销各大城市,为后来顺德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埋下伏笔。改革开放之初,香港还是被定性为“香风臭气”之地时,吃了豹子胆的顺德人已悄然走出内地,与香港老板接上了头,由港商来料加工,办起了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全国人民正激烈争论“向钱看”是对是错的时候,不甘贫穷、锐意致富的顺德人正一言不发,瞅准改革开放。顺德人认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出现家用电器的巨大市场,于是提出大力发展家电业为龙头的日用品工业,实行“工业立市”的方针。人们一论就是十几年,惊回首,发现顺德又前进了几大步。顺德人,总令人自叹弗如。就这样,务实、进取的精神使顺德最早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最早从农业县走向工业化城市,走出全国多年之后都难以迈开的大步。 薛广森制造第一台柴油机的变通求存、开放兼容的智慧,惊人相似地展现于顺德各大企业、各大品牌诞生之初。灵活和坚韧让顺德人充满战斗力,各种复杂问题在他们那里均被轻易化解。没有人才,他们就想出“星期六工程师”的法子,到广州用车把工程师接到顺德,为了“借”上海的一个制冷专家,顺德人出钱把电话安到了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大上海;生产资格申请得不到国家的批准,他们就同广州的大厂联合、找大单位挂靠;要到香港学习而又想避免办理早年出入境的麻烦手续,他们就搭乘粪船径直抵港;旧式风扇产品滞销,他们就从香港捎回来两台新式风扇,拆解零件细加琢磨,制造出国产第一台鸿运扇……不拘一格、通达求实的行事风格令这些创业家充满生气与力量。 这样的顺德人身上潜伏着不可估量的创业爆发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再次来到顺德。他走进广东珠江冰箱厂(科龙前身)的科技大楼,惊喜不已,问了两次:“你们是乡镇企业吗?”走到他身边的潘宁厂长肯定地回答:“是,我们是乡镇企业。”这两句经典对话极短却意味深长。邓公确实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是在1984年由9万元起家的! P042-044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