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禧祯 页数:28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话语和语境是一对相关的概念。这对来自语言学的概念,现在已被普遍应用于文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中。《哲学教育的新语境》虽然并非从某个学科视域专门去研究这些概念,但《哲学教育的新语境》论题的研究基点又与之密切相关。
书籍目录
导言上篇 素质教育语境中哲学教育理念的反思第一章 哲学教育的内在规定一、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二、哲学的学科属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四、哲学教育的“哲学方式”第二章 哲学教育的现实诉求一、素质教育意义的探寻二、哲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三、哲学教育理念的建构四、哲学育人功能省察中篇 生活化教育语境中哲学教育文本的审视第三章 传统哲学教育文本的反思一、哲学传统教科书的生成二、“体系之争”:实践唯物主义出场三、走向“后教科书”时代的思考第四章 哲学教育文本的生活化叙事一、哲学教育的文本、话语和叙事二、哲学教育生活化:理论依据和话语背景三、哲学教育文本生活化之叙事方式四、哲学课堂话语:专题讲授和案例分析五、哲学教育生活化空间和场域的拓展第五章 哲学教育文本理解和解释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教化与教养二、知识与智慧三、“形上”与“形下”四、原本与阐释下篇 信息化语境中哲学教育模式的思考第六章 哲学教育在信息时代的境遇一、电子媒介文化教育的隐性方式——“哲学教育”二、电子媒介文化对哲学教育的认知重构三、青年文化对主导话语的解构四、哲学教育话语重组的若干思考第七章 哲学教育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二、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三、互动、体验和对话:主体间性之哲学教学策略第八章 哲学教育中的媒介整合一、哲学教学媒介述略二、哲学课程教学的多媒体组合三、哲学教育的网络叙事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以上分析表明,哲学教育应突破知识教育的局限,确立起哲学知识、哲学品格、哲学能力三位一体之养成教育的理念。这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作为哲学教育功能的哲学知识传授、哲学品格培养和哲学能力开发,大致对应于上述哲学教育目标的哲学思维培养、德性涵养和生活境界提升。因此,哲学知识传授是基础,哲学品格培养是核心。哲学能力开发是终点。这里说的哲学品格,是指由哲学思维、哲学精神以及有哲学气质的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构成的一种内在人格,是一种高层次的思想素养或者说“哲学的智慧”,是人的主体性极为重要和集中的表现;哲学品格外化为哲学能力,从不同角度看,包括体现哲学理性思维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具体等辩证逻辑的思考能力,体现哲学精神的思辨、反思、批判、自由、超越和创新等能力,体现哲学气质的感悟、体验等非理性的感知能力等等。概括而言,哲学能力实质上是指以哲学观念把握现实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以哲学知识为背景、由哲学思维所生成的实践意识的能力。二是哲学之“知识、品性和能力”三位一体的开发和培育,表明哲学教育涉及主体的知、情、意、行诸方面,由此决定了哲学教育是·种养成教育。养成的本义指一种习惯经训练而成,它所强调的是教化中对行为反馈的长效机制。把哲学教育从知识教育转变为养成教育,意味着哲学教育须通过培养训练把特定的哲学知识经由主体知、情、意的综合作用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定式,成为主体的哲学品格和人格构成,并形成一种主体在其生活中善于作哲学思考的行为习惯。简言之,哲学之认知、品格和能力的养成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哲学成为生活,提升生活境界。
后记
本书是我主持的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批准文号:穗教科[2006]19号;课题编号:05*059)的直接成果,也包含着目前正在研究的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十次(2008年)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研究”(批准文号:08SKLY9)的部分研究成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中,开始关注和研究哲学教育问题。期间,陆续发表过这方面研究的系列论文。2005年,取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省级精品课程之后,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开始思考深化哲学教育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口问题,促成了我开展以上立项的研究。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本人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寻求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长期以来探索思考的一个总结。
编辑推荐
《哲学教育的新语境》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